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荣医 >

第19章

荣医-第19章

小说: 荣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足足有一辈子的时间,可以你来我往,纠缠一世。
  哪怕他双腿有疾,他也知道她会不离不弃。
  夜越发深沉了,不远不近的两个人躺在同一张床上,渐渐地头与头挨到一起,窗外星光不知何时漏入,洒在宛如鸳鸯交颈的两个人身上,静谧得如同一幅画卷。
  翌日一早,江慧嘉洗漱好,与宋熠一道吃了早饭,就收拾东西去了周里正家。
  她是个不做事的时候能够很懒散,做起事来却十分雷厉风行的人。既然说好了蒙学馆的事,她就一刻也不拖延。
  周里正这边因为有了前一日的厚礼开路,江慧嘉说起事来,周里正是十分爽快的。里正娘子也陪同一起,江慧嘉一说起宋熠要开蒙学馆的事,里正夫妻两个就一同赞:“真不愧是读书人,与我们不相同!这是大好事,乡塾门槛高,只收有识字基础,有一定天分的学童,一般人家都送不进去。三郎这个蒙学馆一开,可不方便多了?”
  江慧嘉早就跟周里正说好,宋熠这个蒙学馆不设门槛,且收费极低,是为方便乡邻而开设。有年满五岁,并十岁以下的孩童,想要开蒙识字,便可以前来报名。
  她说道:“两个月为一期,开设一个班,能识千字文便算,也教些普通算术,并不深入教,只是开蒙而已。这一期入学的蒙童,便在五月初一开学。首次开馆最多招收三十人,不足数也无妨,仍照原计划开馆。不过这一次开馆以后,七月与八月这两个月要休假,下次开馆便在九月。”
  这些都是今早她跟宋熠商议好的,有些是宋熠的意思,有些是她的提议。
  周里正问道:“为何七八月要休假?”
  江慧嘉道:“天气太热,又是农忙时候,休馆两月,两相便宜。”
  里正娘子在旁边含笑听着,这时候道:“正是这个理。”
  江慧嘉又道:“平常也只在上午开两个时辰课,一旬放假一日。”
  这个时间很宽松,倒也符合乡下人家的实际情况。因为乡下人家的孩童,五六岁就背着箩筐挖野菜打猪草的不在少数,等到十来岁,能做的事情就更多。
  乡下人家,读书是个奢侈的事情。其实对大多数人而言,能识得几个字,不做睁眼瞎,就已经算是很了不得了。
  江慧嘉最后明确说到了束脩:“一期八十文钱,若是拿不出钱的,拿物来抵也是可以的。”
  这个数一出,周里正夫妻两个才真是惊了。
  要知道,宋五郎在镇上塾馆读书,一年下来光是束脩银子就要十两!此外还有送予先生的四季节礼,这些更是大头。
  而当初宋熠在乡塾读书,乡塾的束脩标准是比镇上略低,可也要八两银子!
  就算乡塾是一年十二个月都开课,将银子换算成铜钱,这分开来算也要八百文钱一个月的束脩钱。
  宋熠这里却两个月一期,也只收八十文!
  虽然他这里只是开蒙,可这样低廉的收费,江慧嘉此前说的只为方便乡邻,还真是半点没差。


第52章 开馆进行时
  很快,宋熠要开蒙学馆的消息就从周里正这里传出,并以比之前老宋家分家消息传得还要快地速度,传遍了附近乡村。
  若说老宋家分家,众人只是当个热闹来看,那宋熠要开蒙学馆的事情,就真是在十里八村都掀起了不小一片波浪。
  这本不是什么稀奇事,却偏偏极少会有人想到。或者说有人想到了,可愿意去做的人却从来太少。
  一般考过童生的人都会想要再考秀才,又岂会有时间精力来办什么蒙学?而考过秀才的人要么会要继续考举人,要么即便是坐馆,也很少会愿意坐乡村蒙学馆。
  就比如说宋熠,他取得童生资格以后,本也是要继续考秀才的。若不是他残了双腿,失去了继续科考的资格,他又怎会在这年纪轻轻、风华正茂的时候放弃学业,开起蒙学馆来?
  众人说起宋熠开蒙学馆的事,都不由得又是叹息又是欢喜。
  “宋三郎真是可惜了,要不是时运不济,他哪里是开乡村蒙学馆的人?”
  “亏他想得到,也是,他虽然腿脚不便,可他肚子里的墨水都不是假的,这不就派上用场啦?”
  “要说还是读书有用,这要是像咱们似的,就会个泥巴地里刨食,那残了腿还不就跟没了半条命似的?哪里还能想得到可以给自己找这么个事情做?”
  当然,特意来向江慧嘉探听消息,有意要给自家孩子报名的人也不在少数。
  人们也称赞宋熠:“真是好心思,有仁有义,宋三郎做人真是没的说。”
  八十文钱便能到蒙学馆学上两月,求个开蒙识字,实在是真便宜。
  就是再穷的人家,只要有心,勒紧裤腰带东凑凑西凑凑,哪怕筹不到足数的钱,凑个值八十文钱的东西出来,也是可以的。
  宋熠收费这样低,甚至都没人说他开蒙学馆是为赚钱,只说他这是义举。
  就是余氏,在宋熠这边开蒙学馆的消息传出来以后,都只敢偷偷骂几句,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到外头去说宋熠的不是。
  江慧嘉则在跟周里正说定开馆的事情以后,当天就又亲自去了一趟老宋家,就此事告知了宋老爷子。宋老爷子听后沉默半晌,忽然眼睛一闭,浑浊的眼角竟流下两行老泪来。
  他欢喜不已,又喜又愧,连连说道:“三郎定是早有主意,三郎定是早有主意……好!好!”
  怪不得宋熠一定要分家,这要是还在老宋家,有余氏在那里堵着,这蒙学馆怎么可能开得起来?即便是能开起来,以余氏的性情,这学馆里头只怕也会三天两头不得安宁。
  他喃喃道:“娶妻当娶贤,泼妇误我三郎……”
  忽然庆幸自己到底是想通了,趁着没闭眼将宋熠分了出去。他都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这要是没将宋熠分出去,没将余氏的名份定位成妾,等他百年之后,没了他的压制,余氏顶着宋熠继母的名号,还不知能闹出多少事呢。
  他对江慧嘉道:“你是好孩子,好生与三郎过日子,他必也会对你好的。”
  江慧嘉笑了笑,又与宋老爷子随意说了些话,这才告辞离去。
  当下里,江慧嘉又传消息回娘家。叫兄长江惠东帮着寻了木匠与粉刷匠,就开始重新修整西屋。
  西屋因为是大通间,故长有八米,宽有五米。这样的屋子,在乡下人家常常是要被隔做两间来用的,如今既不做隔断,用来当个课室倒也勉强够了。毕竟是乡村蒙学,大家要求都不高。
  江慧嘉叫木匠打了十五张矮桌,又从镇上订了三十张坐席。
  等学生们来上课,就是每人一张坐席,再两人共用一张矮桌。
  宋熠授课,是打算叫学生们效仿古人跪坐的。一来跪坐是古礼,礼仪是形式是桥梁,明礼仪、修道德,才能更好地学知识。二来乡野孩童大多性情跳脱,不好拘束,叫他们在课堂上实行乡下人家少见的跪坐,更能从心理上对他们形成震慑,使他们心生敬畏。先敬知识,同样才好学知识。
  江慧嘉深以为然,所以积极支持。
  她又叫木匠用黑漆刷了一块大黑板,再叫江惠东带了些石膏过来,自己捣鼓着用石膏做起了粉笔。
  在中国古代,石膏最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医馆药铺,中医们常用石膏入药,不过石膏点豆腐也是常用配方,所以石膏这东西江家杂货铺里也有卖。石膏价格便宜,江惠东带来了两袋子足有二十斤。反正江慧嘉要的粉笔也不多,有这二十斤石膏,倒也尽够她折腾了。
  江慧嘉折腾了几回,做了些奇形怪状的“粉笔”出来,却是宋熠看不过去,忍不住问她:“娘子做这些东西,是何用意?”
  江慧嘉简直都有些不好意思解释说这个是给宋熠上课写字用的。想她虽然是穿越女,可上辈子除了点亮了医学技能,别的副业还真是一个都没能点到。穿越以后,她有时候也想过自己是不是要苏点什么出来,可惜不论是现实条件,还是她本身所知,都没允许他苏出什么来。
  她既不会工科的机械制作,也没学过农学,在种田上发挥不出任何作用,就连许多穿越女必备的基础技能——厨艺,她也一概皆无。好吧,能烧出吃不死人的饭菜,这还是因为有原主的记忆,托了原主会做饭的福。
  这回好不容易因为宋熠要开蒙学馆,她想到了黑板跟粉笔的事。于是跟木匠定做了黑板,又兴致勃勃来做粉笔。谁知道就连这样简单的、据说是纯体力劳动,就连傻瓜都能diy出来的东西,她居然都做不好!
  江慧嘉深受打击,宋熠既然来问,她决定干脆将难题转移。
  她眼珠滴溜溜转了几下,就道:“我见石膏在深色物体上能留下白色痕迹,便叫人打了一块大木板,上头刷了黑漆。想着……若是能将石膏做成笔管一样的条状物,再拿来在大黑板上书写,岂不是既方便清楚,又能省下纸笔?”
  读书最费笔墨,而纸笔又贵,这也是限制寒门子弟学习知识的一大客观因素。
  江慧嘉随意这么一说,宋熠想得却更深远。
  他遥想着江慧嘉所说的所谓黑板与石膏笔的作用,顿时心惊。


第53章 格物达人宋三郎
  宋熠正心惊着,又听江慧嘉道:“这石膏笔要是做好了,往黑板上一写,能写成字,再一擦,这字迹就能被擦掉。如此一来,黑板能被重复利用,更要方便许多。”
  她随手拿了一支形状不那么奇怪的“粉笔”,在旁边的红漆柜子上一划,柜面上就现出了白白的一道线条。她又拿了旁边的一块湿布巾往线条上一擦,这线条就被擦掉了。
  江慧嘉做这些的时候,眉头还微微蹙着,仿佛对这个效果很不满意。但实际上,这个效果已经很惊人了。即便她手中的石膏笔形状怪异了些,但的确能用,且效果不错不是吗?
  宋熠看向江慧嘉的目光里,更添了浓浓的欢喜。
  他是自小就读书的人,比江慧嘉更能体会到这东西的价值。
  时人读书,若是上塾馆统一受教,先生们往往是这样教的——
  先生在上头拿一本书,学生们在下头也各自拿一本同样的书。先生在上头诵读,学生在下面跟着读。读过了再背,背好了再解释其义,此外还要抄写,默写等等。
  如此既费纸张又费墨,因为不是一对一教学,用这种方法教授完全不识字的蒙童还很有些困难,所以乡塾那边才只收有识字基础的学生。宋熠还听说镇上的塾馆是接收没有识字基础的蒙童的,不过蒙童进学收费更高。
  而江慧嘉说的那种方法假若能够实现,有先生在黑板上书写大字,学生在下头就能清楚将先生所教授的字形与字音联系在一起,如此识字,可不比蒙头诵读更容易许多?也不必一对一教学,能省去很多时间精力与资源。
  黑板与石膏笔的便利还不止于此,石膏笔书写,学生能一笔一划看清楚先生写字的过程,这也有助于学生对字形构架以及文字笔画书写顺序的掌握。此外还有许多好处,宋熠脑子转得快,一时想得长远。
  江慧嘉还在苦恼道:“不太成型是一遭,此外粉尘也多。”
  宋熠拈起一支笔道:“这是熟石膏磨粉做成的么?”
  因为生石膏遇水会产生一定的溶解,并不可能凝结成块,所以宋熠直接就问江慧嘉这是不是熟石膏做的。
  他知道得还挺多,江慧嘉轻瞥了他一眼,不想再被学霸打击,干脆道:“是熟石膏粉做的,但或许只用石膏与水还有不足,只是不知若要添加其它,该添加什么才好。”
  这两天修整西屋,西屋的屋墙已经用白石灰重新粉刷过一遍了,如今就等着再晾几天去去味,同时也等木匠那边的矮桌到来。江慧嘉就在西偏房里做粉笔,她将东偏房用来做了厨房,西偏房暂做杂物房。但说是杂物房,里头其实也没什么东西可放。她就打扫打扫,用来捣腾粉笔倒是刚好。
  在古代中国,石膏是早有使用的东西,石灰也是东汉时期就有出产了。西偏房里除了有石膏,还有粉刷墙面剩下的石灰,宋熠琢磨道:“不然添加石灰试试?”
  江慧嘉道:“怎么加?加多少?石灰又不比石膏,若是吸入过多,是有毒害的。”她其实是知道粉笔的制作虽然简单,但也是有配方的。可对她这样的纯外行来说,能够记得学生时代老师说过粉笔的主要成分是石膏就很不错了,指望她能记得配方?
  别开玩笑了,粉笔的具体配方她连见都没见过好嘛!
  不过就算没有其它配方,只用熟石膏粉和水,也是能勉强做出粉笔来的。只是可能会做得稍微粗糙,此外达不到无尘效果。
  江慧嘉已经决定就用这个简便方法来做粉笔了,就听宋熠道:“总要先试试,不同配比应当有不同效果。也不独独是添加石灰……色泽白皙,膏粉细腻的,除去石膏与石灰,还有滑石粉,白土粉等等。《礼记》有云,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至知。事物变化尤其玄妙,格物意在穷究其理,探见变化,此为古人之意,我辈可以效仿。”
  江慧嘉:“……”简直要被宋熠的侃侃而谈震惊了。
  他为什么会知道这么多,到底谁才是古人?
  引经据典,显示学问好吗?
  这是准备要往古代科学达人方向发展的节奏?
  不过她早就决定要么随便简单做做,要么把难题推给宋熠。她眼波流转,轻哼一声,笑道:“滑石粉、白土粉等物我去寻来,做粉笔之事便交予你咯!”
  宋熠行动还是不便,他这会儿会到西偏房来,还是因为方才要如厕。他拄了拐杖路过西偏房去后院茅房,回来的时候看到江慧嘉还蹲在一个大桶旁边琢磨着什么,这才过来问问。
  江慧嘉净了手,起身扶住他,又道:“不过今日不成,待明日我去县城取了你的轮椅来,这才方便。”
  她原先与南北通货黄掌柜说好是十日后取货的,后又与悬壶堂的张大夫定了三日之约。这段时间又是叫人给宋熠诊病,又是琢磨分家,后来搬离老宋家来到这桃林小院,又折腾着开蒙学馆,粉刷新墙,试做粉笔。事情多,时间凑得紧,这取轮椅的约定时间都过了。
  江慧嘉这时候想起来一算,心里颇不好意思。自己光顾着刷墙打家具,后来思绪又被粉笔占据,竟将宋熠的轮椅给忘了。说起来,好像是有些过于不经心了些。
  她扶着宋熠往东屋卧室走,心里渐渐想:“我虽然不方便直接出手帮他治腿,那位张圣手的存在也太过飘渺了点,要请他出山很难。但我应该可以在张大夫给宋熠做诊治的时候,找到机会悄悄出手。有张大夫做掩饰,就算宋熠的腿真的好了,世人也只会以为是张大夫医术高明,宋熠运气好……怀疑不到我身上。”
  至于宋熠腿好了以后他们又该怎么相处,是不是要和离,江慧嘉一时却想不清楚了。
  她不自觉地有些茫然,心中某一处仿佛隐约有些不舍。但这情绪的存在又实在太过隐晦,不过转瞬间又被她忽略过去了。
  她神情间却有了些细微变化,宋熠察言观色,不禁出声问道:“娘子?”


第54章 再上县城
  宋熠喊:“娘子?”
  江慧嘉正在出神,被他这一喊,顿时心头一跳,就仿佛是被戳中了什么隐秘一般,心里头牵牵扯扯的,古怪起来。
  她将宋熠扶回房,故意清咳两声道:“我原来打算是将西屋做书房的,如今书房是做不成了,不如在东屋的外间做一面靠墙书架?”
  宋熠多看了江慧嘉一眼,笑道:“甚好,娘子喜欢什么样的,尽可以随意布置。”
  早前宋老爷子拿出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