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贫家子的科举路 >

第136章

贫家子的科举路-第136章

小说: 贫家子的科举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把行李都装上了车,林家人坐上马车离开了驿站。
  与他们一同离开的,还有镖师和趟子手们,不过他们的方向却是京城。
  从得知永宁州共有四万多的人口数后,整个下午,林远秋的脑海中都闪现着这个数字,包括在帮着收拾新住处的时候。
  这种心不在神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各房把住处都拾掇好,以及晚饭端上了桌。
  而就在林远秋捧起碗,准备吃饭时,突然灵光乍现,对啊,既然城里人口少,自己何不来个大搬迁呢。
  ……


第188章 大搬迁
  林远秋想到的大搬迁,指的是把城外村民都迁到城里的意思。
  而在想到搬迁的同时,他又很快联想到了防护上。对啊,只要把村人们都安置到城里来,那么那些仲冬时节常会过来抢农人粮食的山戎人,不就啥都抢不成了吗。
  还有就是,城里人多了,那么生活物资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久而久之,经济也就上来了,有了经济,官府就多了税收,自然而然的,州府中的各项建设也会跟进。
  最最重要的是,住到城里的村民,再也不用担心粮食会被山戎人给抢走,性命也无忧了。
  而他这个知州,届时只要派好兵力,把整座永宁城守护好了就行了。
  另外,自己还兼任着定胡知县呢,若是条件适合的话,完全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行动起来。
  到时不管是山戎人还是匪人,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构成不了威胁了。
  越想越觉得这一举多得的办法实在完美,林远秋心里是按耐不住的激动,也很有想立马付诸于行动的冲动。
  于是,才一碗饭下肚的他,就放下碗筷快步去了书房,准备大搬迁的规划去了。
  按理来说,这样的规划,最先要做的,肯定是去各村走访,等了解了实际情况再做具体部署。
  可这会儿已是晚上,此时去村里走访根本不现实。
  再说,林远秋现下想做的,并非定制大搬迁的具体实施方案,而是想把村民们的安置房先给设计出来。
  虽永宁城面积不小,且四万多人对这样的州城来说也不会容纳不下,可若是房子设计的不合理,或是太不实用,都会影响到后续进程的展开。
  所以,林远秋准备自己先理理头绪,过会儿他就把这事和家里人说一说,好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如此,自己也能多听听大家的意见。
  都说一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想来经过家人们的共同探讨,一定能设计出最实用、最合理的户型。
  同在一桌吃饭的老林头,还有林大柱以及林远枫他们,见到远秋下了饭桌又去忙事情去了,心里要说不忧心那肯定是假的。老林头他们也是看到了,自打他们进入永宁城后,远秋就一直思虑重重的。
  唉,当地方官可真不容易啊。
  而林三柱,因与儿子坐的近,自然要比爹和大哥、二哥,还有侄儿们看得更清楚一些,方才他可是明显看到了狗子嘴角的笑意。
  以林三柱对儿子的了解,他基本能确定,儿子定是想出什么好的主意了。
  至于是哪一方面的好主意,林三柱觉得,治穷的可能性很大。
  今日,林三柱也算把前头衙门看了个遍,而给他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那一张张已有些开裂的桌子,以及一扇扇发凹不平整的木门了。
  特别是正堂上方,那块明镜高悬的牌匾,这都旧成什么样了,居然也没重新上一上漆。
  你说,堂堂一州衙门都穷成这样了,旁的地方还能好到哪里去。
  说实话,林三柱是有些好奇儿子到底想出什么好主意的。毕竟,这才一天时间都不到呢,若换作是他,肯定没这么快动出脑筋来。
  ……
  也不知是不是预防匪盗的缘故,整个衙署后院并没有高大的树木,院子里种的都是及膝或者及腰的花草。
  塞北的天,黑的晚,这会儿已差不多酉时末,外头还有着光亮。
  平安跟在自家公子身后,手里捧着裁好的纸,以及笔墨砚台。
  主仆二人径直去了吴氏和老林头住的地方,二进院的正房。
  与在小高山村还有京城一样,正房的西间,依旧被林家人当作说话和商量事情的地方。
  这个时间点,林大柱和林二柱,还有林三柱,以及林远枫和林远松几人都在。
  看到远秋过来,以及平安手上捧着的笔墨纸砚,大家都心中好奇,不明白远秋这是准备做啥。
  从平安手上接过笔墨和纸,林远秋吩咐,“去西院把岳父和两位舅爷请过来。”
  平安应声,转身就往西面的四合院小跑了过去。
  搬进衙署后院,林远秋就把宅子做了分配。
  其中岳父和两位舅子,还有秦夫子,林远秋把人都安置在了西面的四合院里。
  四合院里有坐北朝南的正房三间,还有东西四间厢房,钟荣和两个儿子住到了正房里。而秦夫子,则住在东厢。
  至于西厢房的四间,林远秋直接把它们改成了学堂,往后家里孩子们念书,就在那边了。
  这样也方便了秦夫子的教学。
  除此之外,林远秋还把曹妈的孙子拨给了秦夫子,曹妈孙子今年十一岁,让他帮着秦夫子做些传话和跑腿的活计。
  因着这事,曹妈特地去冯氏面前磕了头,自家孙子跟着夫子,少不得也能跟着识些字,这对他们当下人的来说,可是主子给的大恩典了。
  四合院离这边也就百十米的距离,很快钟荣就和钟锦安、钟锦华过来了。
  这会儿的父子三人,看着格外的精神焕发,眼里更是有着满满的跃跃欲试。
  林远秋自然知道,岳父与两个舅子为何会这般兴奋。
  因为今日下午,他与岳父说了明日要去城郊兵营的事。
  早在从京城过来的路上,林远秋就与岳父大致说了日后兵营的安排。
  自己虽掌着两千多的兵卫,可营中的许多事务,林远秋肯定需要岳父帮他熟悉。
  地方兵营与军营不同,并不设校尉、都尉这些军官职务,有的只是伍长、佰长这些兵头。
  作为知州,林远秋是有权利派人去管理营中事务的。既然已接手了兵权,他自然不希望只掌着表面。
  所以林远秋决定,就让岳父和两个舅兄帮自己看顾着营中事务。
  并不是林远秋有多看重自己的权利,而是在这边塞地带,兵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在起冲突时,能保一方安宁的存在。
  而钟荣,当初十几年的营中生涯,早已成了他生活中的习惯。
  原本钟荣以为,这辈子自己再没了与兵卫们打交道的可能,没想到女婿又给了他这样的机会,心中的喜悦自不必说。
  言归正传。
  待岳父和舅兄们坐定,林远秋便没耽搁,直接说起大搬迁的方案来。
  对于这种前所未闻的做法,不管是老林头林大柱他们,或是钟家父子三人,听过之后,一时都难回过神。
  那什么,把永宁州下辖村子的村民全部移至城里,还有给他们建造统一的住宅安置,这这这不是闹着玩吗。
  老林头忍不住开口,作为在地里刨食了大半辈子的他,实在太知道土地的重要性了。
  “远秋啊,若咱们把村民们都迁到了城里,那他们的地怎么办,没了地村民们怎么糊口啊。对了,还有他们的房子,就这样丢下全都不要啦?”
  老林头还没说的是,这样丢地丢房子的举家搬迁,不就跟逃难差不多了吗,谁会乐意啊。
  林大柱一听老爹说的,正是自己心里想的,也忍不住说道,“虽说乡下人十之八九都说城里好,也都盼着能住到城里,可要他们把田和房子都丢下,想来没一个人会愿意,没了地一家老小吃啥,依大伯看,这搬迁的事,怕是没那么容易办成。”
  “对对对,没了田地村民们吃啥,这件事二伯也觉得难办成。”林二柱也是一样的看法。
  至于林远枫和林远松,还有林远槐林远柏,自然也觉得爷跟爹(大伯、二叔)说的有理。这会儿几人也是弄不明白,向来聪慧过人的五弟,怎么会想出这么一个差主意来呢。
  钟荣也跟着点头,包括钟锦安和钟锦华两兄弟。
  他们虽不懂农事,也猜不透农家人的心思。可以己度人,要是谁让他们丢下田地和房子,就这样背井离乡的搬家,他们肯定也不干。住到城里又怎样,若没有稳当的养家糊口本事,那么全家就等着挨饿了。
  所以,女婿此举,会招来百姓们的非议是绝对的。
  林远秋看向一直没吭声的林三柱,笑着问道,“爹,儿子的打算,您是怎么看的?”
  还能怎么看的,当然是馊主意一个了。
  不过林三柱知道,自家狗子又不是傻子,会连这么明显的弊端都察觉不出来,所以,此搬迁必定不是他们以为的搬迁。
  也所以林三柱只有一句话,“爹相信远秋不是糊涂之人!”
  这句话,听的林远秋心里暖暖的,他爹还是一如既往地对他无条件信任啊。
  对于老林头说的这些,林远秋早有考虑,再说粮食可是主要的税赋,他怎么可能让村民们放弃种田呢。
  “爷,孙儿让村民们搬迁,并不会让他们失了田地和房子,平日村民们依旧可以在村子里住,种田种菜并不耽搁。孙儿的做法是让他们在城里多一个住处,这样等农闲时,或者家中有打算在城里做营生的,就可以住到这边来,特别到了冬日,村民们都住到城里,还可以躲开山戎人的作恶。”
  林远秋相信,只要村民们有了城里的住处,就会生出在城里谋些营生的想法,何况林远秋心里还有后续的打算呢。
  听林远秋这么一解释,尤其是躲开山戎人抢粮这一条,让屋里众人都忍不住连连点头称赞,这主意好啊,在来之前,他们最记挂的,不正是山戎人时常去百姓家抢粮的事吗,如今有了这样的好主意,一下子就把难题给解决了,想来村民们都该高兴坏了才是,这要是还不愿意,那就是傻的没边了。
  林三柱却想到了旁的,他摸了摸胸口乎乎的地方,“远秋啊,那给村民们建造房子的银钱从哪里来啊?”
  这臭小子,不会已打上这笔银子的主意了吧。
  不过,想到先前他们俩父子已商量好的,林三柱觉得,把银子用到这件事上,也没什么不合适的。还有,这笔银子本就是不义之财,花在百姓身上也算是做好事了。
  林三柱的话犹如一盆冷水,直接把在场众人泼醒。
  对啊,造房子的银钱从哪里来,要知道这可不是盖一间二间,而是上千间的房宅呢,哪来这么多银子盖啊。
  林远秋确实动了花那笔银钱的打算,否则大搬迁的事根本不可能完成。
  只不过他并不准备包办,不劳而获的事不管到了哪里,都不值得提倡。话说没有银钱可以花力气啊,再说,若不用了心,就不知道去珍惜,也没了参与其中的喜悦。
  何况,除了这些,林远秋还有其他计划在内呢。
  想了想,林远秋问道,“若换作你们是村民,衙门分了不用花银钱的宅基地给你们,那么接下来你们会怎样做?”
  ……


第189章 作坊
  他们会怎么做?
  有这样的大好事,当然是赶紧把房子盖上了。不然时间拖的太久,官府要是反悔了把地收回去咋办。
  从当初与大哥分家另过,到后来自家有了银子后的两次盖新房,老林头也算盖过好几回房子了,自然很清楚建造房子的所有流程,以及盖样子的所需用材。
  是以这会儿的他,不假思索地答复道,“若换做祖父,得知衙门竟然分了不用银钱的宅基地给咱家,肯定马上安排你爹和你大伯他们去山上砍树,好把木梁和檩条先给备上,这样等日后官府下令盖房时,咱家就不会有一丁点的耽搁了。”
  林远枫听后忍不住点头,“爷说的没错,这事换做是孙儿,自然也赶紧预备上盖房子的木料,对了,那夯墙或是做泥砖的土,也得多多准备上才是。”
  所谓夯墙,就是把泥土填到木头制成的墙型模具内,再用夯杵和拍板把里面的土夯结实。等拆下模具,一块约摸一米多高的墙就建成了,然后再往墙上架起模具再填土再夯,就这样一层层的把墙建上去。
  至于做泥砖,顾名思义,就是把泥巴做成砖块的形状,而后等晒干之后就能造房子了。
  而不管是夯墙还是做泥砖,对时下百姓来说,都不是多难的事儿。由此可见,真要是盖房子,这方面的人手肯定是不缺的。
  原本听小孙子说起搬迁的事,老林头还觉得不太切合实际。毕竟盖房子啥的可要花费不少的银子,乡下人大多都在地里刨食,哪来这么多银子在城里盖新房啊。
  可这会儿,老林头突然发现,那做木梁、柱子和檩条的木料山上就有,而泥土更是到处都是,塞北这儿多的是土坡,想就地取材建造房子,最是容易不过。
  可见,村民们只要肯花力气,根本用不了多少银钱,就能把房子顺顺利利的盖起来。
  “爹,那瓦怎么办?”林大柱表示盖房子的瓦片还没算进去呢。
  林二柱一听,也连连点头,“对啊。盖房子没瓦可不行。”
  那夯墙用的泥巴与木梁檩条能就地取材,可屋顶上的瓦是无论如何都要花银子买的。
  在林大柱和林二柱看来,这买瓦的银子,可不见得所有村民都能拿得出。
  林远松和林远槐,还有林远柏,三人听后也是点着头。
  记得当初他们家盖小高山村的那些房子时,单是买瓦,就花了二十多两银子。
  虽这会儿村民们盖的房子,肯定不如他们小高山村的房子大,可花上三、四两银子买瓦片,绝对是要的。
  而这当中,若是有村民买不起瓦,那么盖房子的事,怕就有的拖延了。
  老林头却不这样想,他看着老大老二,还有几个孙子说道,“你们难道忘记咱家先前是啥样的了,那会儿咱们家的屋顶不都用茅草盖的吗。其实不光是咱们家,村里好些人家的房子也都用的茅草屋顶,盖这样的房顶只需花些力气拾掇好茅草就成,哪还需要花银子。”
  老林头的意思明显,没有银钱买瓦的人家,大可以用茅草来盖屋子啊。这次从京城一路过来,那沿途看到的屋宅,也都是土胚墙、茅草屋居多。所以盖茅草房太正常不过,届时只要绑的厚一些,铺盖均匀,就不用担心会漏了雨水,或是灌风进来。
  对于老爹的话,林三柱是非常认同的,“爹您说的没错,买不起瓦的人家,就先用茅草盖着,等日后手头宽裕了,再把屋顶换成瓦片的也不迟。至于茅草,那就更不用愁了,咱们刚进永宁地界时,那官道两旁就长着不少,到时正好可以把它们割了盖房。”
  一听要割城郊的那片茅草,钟荣忙开口说道,“亲家此提议极佳,先前看到那连成片的茅草时,我还担着心,想着要是里头藏了匪徒或是山戎人,咱们根本就发现不了,依我看,那儿的茅草确实该清除了为好。”
  郊外的茅草地足有半人多高,且还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长着,这样的地方,往里躲上一、两百个人绝对是轻而易举的事。
  当时钟荣就在想,等有了空,他一定要跟女婿说说,让派人把这些茅草都给处理了,这样才不留隐患。
  钟荣的话,让在场众人忍不住惊起了一身冷汗。
  对啊,那茅草长得这么茂盛,里头藏人实在太容易不过,他们咋就一点都没想到呢。
  林三柱也是,当时他看到那片茅草地时,想到的确是笤帚、扫把,觉得这要是在京城,他和大哥二哥还有侄子们做笤帚卖,到时就算卖二文钱一把,这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