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重走科举路 >

第73章

重走科举路-第73章

小说: 重走科举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他既然能这般将皇上说的话放在心上,将皇上邸报里的要求做在实处,那他就是一个很有优点的官人。
  “媚上”的下属从来都不会让上司讨厌的。
  监察御史问完季兴邦这些之后,也没有偏听偏信,而是再去找了其他的人打探,或者去茶楼里听一听,大家对府君大人、对临汾府各位官员的评价等等。
  一段时间之后,监察御史却发现竟然有从辽东、江南来的人不远万里来到山北省临汾府学新农具的应用。
  原来这些人都是季兴邦的同窗,他们之前到了外地去做县令,那个从辽东来的县令是曾阳夏,而那个江南的县令则是时穆宁。
  其实曾阳夏是很想和季兴邦一同研究这两种新式农具的,他也不吝惜这些钱财。
  只可惜的是辽东离山北省太远了,当时季兴邦同时给他和宁王殿下写了信,但是宁王殿下给的银子让他已经把东西研究出来,朝廷这边都已经下发邸报了,而曾阳夏那边直接看到了朝廷的邸报,也没有了给他投钱赚取功劳的机会。
  但是曾阳夏夫子二人也算是骨子里都带着生意人的本性,他们觉得这些新农具非常的好,便不远万里派人到山北省临汾府这里来取经。
  虽然朝廷的邸报上公布了季兴邦的水车制作图纸,以及曲辕犁的制作图纸,但是工匠们看图纸再研究需要一段时间,甚至还有可能会做错。
  但若是将工匠直接领来山北省临汾府这里找季兴邦和工人学,那就绝对不会错了。
  于是曾阳夏父子合计了一下之后,由曾老爷拉了一只商队,拿了好些钱财带着好些工匠到临汾府找季兴邦。
  相信以曾阳夏和季兴邦的关系,季兴邦绝对不会拒绝帮助他们的。
  同样已经做了县令的时穆宁也是这么想的,他在江南那边虽然县衙里银子多,但是他能做主的地方却非常少,好些富户都是有关系的人,做官致仕回乡的大户人家太多了,一个小小的县令在那边什么也不是。
  收到朝廷的邸报和季兴邦寄来给他的图纸以后,时穆宁就已经在江南那边学着制作和推广新式农具了,但总有一些觉得不太成熟的地方,所以他也派了人不远万里到山北省取经。
  两支队伍来的时间差不多,季兴邦自然好好的招待了这两支队伍,认真的将自己制作和推广新式农具的各种经验完全交给他们,一点都不藏私。
  甚至山北省临汾府的工匠们、手巧的农户们在做完了自己家里的两样新式农具之后,忽然发现了一个生财之道。
  现在临汾府中所制作的两样新式农具虽然已经饱和了,但是外地并没有饱和呀!
  他们完全可以多制作一些农具,拿给商队去外地贩卖,这样可能挣不少的钱呢。
  远的不说,就拿近的来说吧,现在辽东和江南等着两只商队,正一边让工匠学着制作两种新式农具,一边买现成的呢,那可是来者不拒,见了就收。
  想一想大景朝有多少府多少县?这两个县以外自然还会有其他的商队过来买新式农具啊!
  那还等什么?大家赶紧动手做新式农具呗。人家这两个商队走了,其他的商队又会来的,春耕之后正是农闲,这是做新农具的好时节呀。
  于是这个农闲时节,临汾府的百姓们只要有点手艺的都赚了个盆满钵满,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觉得日子真的好,太有盼头了。
  监察御史也将这些看在眼里,将这所有的事情全都写到了折子里。同时他也很注意保密工作,在回京之前也没让临汾府的府君沈章留大人知道他跑过这一趟。
  回京之后,监察御史立即向皇上汇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皇上听了监察御史的汇报之后,对临汾府这个唤做沈章留的府君大人倒是有了点兴趣。
  他觉得这个府君大人性格之中虽然有部分瑕疵,但是瑕不掩瑜,还是个能干的官吏,日后还是可以重用一下的。
  若是他所有地方都只放心性公正廉洁的人,那么全国这么多地方他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因此皇上觉得别人只要贪的不过分,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像沈章留这般是个干练能做事的能吏便好,最主要是能实现皇上的意图。
  监察御史大人在汇报过后长叹了口气,离开皇宫之后忍不住摇了摇头,他知道这个临汾府的府君沈章留日后恐怕会有个不错的前途,但这样心性贪婪的人如果身居高位的话,恐怕不是大景朝之福。
  作者有话说:


第124章 千金买马
  确定了临汾府的府君沈章留的奏折里面说的没有问题; 确实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之后,皇上将他作为一个典型在邸报当中点了出来,让全大景朝的官员们都向沈章留学习; 努力推广两样新农具。
  收到这份邸报的时候; 沈章留乐的见牙不见眼; 牙花子都笑出来了。
  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 现在连皇上都知道他沈章留的名号,等到考核的时候一定能得到一个优等,日后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有的时候精神上的表扬很能刺激人的进步,而金钱的增长也真的很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山北省临汾府的农民们以及工匠们在农闲的时候做了很多很多的曲辕犁以及自动水车。
  不但将自己家里赚得盆满钵满。也很好的提高了自己的手艺水平。
  甚至有一个工匠方云乐在季兴邦发明的曲辕犁和自动水车的基础上; 感召下,发明出了一个新农具——三脚耧车。
  现在大景朝当然也有耧车但只有一脚耧车。这种一脚耧车前面需有一个牲畜拉着耧车,中间的车厢里放着种子,种子从那一只脚的耧管之中落下来,一次可以播种一排种子。
  当然; 播种这些种子的前提是地已经被曲辕犁深耕好了。
  这个灵巧的工匠方云乐突发奇想; 把原有的耧车做成脚的,这样一来不仅一次可以播种三排种子; 耧车底的耧脚还能把翻出来的土盖住其他排耕种的种子; 省了一道工序。
  用这个三脚耧车播种可以做到一边播种; 一边覆土; 生产效率提升了不止三倍,简直十倍有余。
  这个临汾府的工匠方云乐是个非常淳朴的人。他感激临汾府的农事官季兴邦之前改造农具,造福众人,于是便带着他改良好的这个三脚耧车到了临汾府城找到了季兴邦; 把他制造出来的三角搂车献给了季兴邦。
  淳朴的工匠方云乐一点都没有要向季兴邦要报酬的想法; 他也完全没有什么金钱的概念; 只是想将这个东西献出来给季兴邦,给府君大人,给朝廷。
  希望自己也能像季兴邦一样造福大众。
  季兴邦看到这个三脚耧车之后非常的开心,对方云乐很是以礼相待。
  但是他并不准备贪墨方云乐的发明创造,也不准备让方云乐无功而返,而是想将方云乐树立成为一个改造农具献给朝廷的典型,让他获得非常大的成功。
  只有这样,百姓和工匠们才有更大的发明改造新农具的热情,大景朝的农业才会更加发展得好,更加欣欣向荣。
  季兴邦当初考科举时候治的就是《春秋》一经。之前时晗雪在议定发展女学长远规划的时候,时晗雪都能想到子贡赎人的这个典故,季兴邦在此时自然更不会忘记。
  季兴邦首先是带着方云乐以及他制作出来的三脚耧车去找府君沈章留大人。
  虽然府君沈章留大人是个贪财、见钱眼开的人,但是季兴邦也不否认府君大人很有眼光。
  于是季兴邦将他的计划以及子贡赎人的那个典故都细细给沈章留大人掰扯开,说清楚了。
  并且建议,现在朝廷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方云乐一大笔钱作为奖金,或者是给他一个官身,提升他的阶级作为奖励,激励他日后不断继续发明创造。
  并且还要将这件事情传扬开去,有他这么一个榜样在前,才能更激起平民百姓以及工匠们的创造热情。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千金买马骨”的效果,只有这样以后大景朝的发展才能更加欣欣向荣。
  若是此刻方云乐献上的这个三脚耧车悄无声息的就被朝廷拿来用,而他本人并没有实际获益,那么将会大大打击大家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长此以往,日后大景朝恐怕就没有什么先进的农具再产出了。
  沈章留大人听完之后皱眉,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然后看了方云乐一眼。
  方云乐却觉得府君大人的这一眼极具威胁性,把他吓得“扑通”一声立即就跪倒在地上。
  他匍匐着身躯瑟瑟发抖地对府军沈章留大人说道:“府君大人,我是自愿献这个三脚耧车的,我没有想过要什么奖金,也没有想过要要什么官位,冤枉啊,大人。”
  方云乐也是以前被府君大人的名声吓得狠了,此刻只想赶紧撇清关系,平安的回家,生怕被府君大人一怒之下便关了大牢。
  季兴邦见到方云乐这么担忧,不希望方云乐因为自己这么担惊受怕,赶紧站起来帮他求情,同时也一脸期待地看着沈章留大人,希望这次府军沈章留大人能够支持自己的想法。
  沈章留想了想之前邸报当中皇上对自己的夸奖,觉得季兴邦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福将。所以若是这一次自己能够按他说的这样做,岂不是从一开始就能把功劳牢牢握在自己的手里,一点都不放过。
  不必像上次那般季兴邦发明两样新农具的功劳一点都没有能染指,只得了一些推广新农具的功劳而已。
  况且这个季兴邦背后也有人,若是自己这边不答应他,背地里他再暗戳戳地上个折子和宁王殿下说一说,又被皇上觉得是个好主意,从皇上那里赐下奖励或者官位下来给这个方云乐,那自己可是又被打脸了。
  刚刚被皇帝表扬了一遍,可千万不要再被扣上一个“庸官”的帽子了。
  于是府君沈章留大人笑眯眯地走到跪地的方云乐面前,拉着他的手将他扶起来。
  还笑着对他说道:“方云乐方师傅是吧?你不要这么害怕我。我是临汾府君大人,又不是老虎,不能吃了你,何必这么害怕呢?动不动就跪地。
  坐下喝茶,咱们慢慢聊聊啊。
  我觉得季兴邦季大人的提议很好,但是呢,还不够全面。我觉得奖励银子要给你,官位也要给你,两样都不能少了!
  这样吧,由我做主,从府库里拨一百两银子奖励给你,然后再奖励给你一个从九品的官职。
  这个官职当然只是名义上的,不过却也有用。虽然你不能在朝廷领俸禄银子,但是日后你的孩子们就不入降级工籍,而是属于官员的后代,入士籍了。”
  千百年来大景朝的户籍等级都是“士农工商”这四个分明的等级的。
  这个工匠方云乐一下子就从工这个等级跳入到了士这个等级,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改善,让他喜不自胜,比赚得了一百两银子更加开心。
  当然一百两银子也算很多了,他辛辛苦苦赚个十年也不一定能攒起来那么多钱。
  方云乐傻乐之后发现季兴邦在一旁与他面面相觑,被这个馅饼给砸的傻了眼。
  季兴邦本来以为两样赏赐奖励之中他能帮方云乐求到一样就不错了,哪不知府君沈章留大人此时竟然这么痛快,两样都给了。
  季兴邦自然想不到了。
  赏赐的银子肯定是从府库里出,不可能是府君沈章留大人拿自己私人的银子。而官位呢?也只不过是一个名声罢了,好些乡绅富豪用银子都能买一个官职呢,沈章留大人也有权给出去。
  这两种东西本质上都是朝廷的东西,一点都不会损害沈章留大人自己,对于沈大人来说都是无本的生意,所以他一点都不会心疼,不会舍不得的。
  就这样,临汾府大肆办了一个奖励会,当着很多老百姓以及工匠、官员们的面对发明创造的方云乐奖励了一百两纹银,以及一个从九品的官位,让大家吃惊不已。
  百姓和工匠们也纷纷以方云乐为榜样——他都能做到,自己难道会做不到吗?
  大家都是在地里刨食的农民,或者都是传承了几辈子的手艺人,谁又比谁差了?就不信回去以后我想不出新东西来!
  就这样,临汾府的百姓和工匠们迸发出来了从未有过的热情,纷纷对农具进行改良,一时之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临汾府府军沈章留大人乐得脸上都要笑开花了。
  同时沈章留大人自然也不会闲着,他将三脚耧车的图纸、三脚耧车的样品以及对方云乐进行奖励这件事写入了奏折之中报给皇上。
  这可都是自己的功绩啊,一点都不能放过。
  皇上看到新改良的三脚耧车之后非常的开心,觉得自己之前看人果然很有眼光,没有看错这个沈章留这个人。
  沈章留果然是个能吏,若是这些新式农具今年都能推广开去,大景朝日后便不会再有人挨饿了。
  作者有话说:


第125章 连升三品
  让沈章留有些愤愤不平的是; 皇上只是在邸报中夸赞了他,但是却实实在在给季兴邦提升了一级官位,让他从从五品升到了正五品。
  只不过季兴邦的职务还是在临汾府; 从农事官变成了一府的通判; 仍然在府衙之中为沈章留做事。
  方云乐给人的示范效应除了体现在提升了广大老百姓以及工匠们的发明创造积极性之外还体现在临汾府入学率的提升上。
  这个入学率的提升; 不光是男子的入学率; 还有女子的入学率。
  诚然,对于普通的农家来说,很可能集家中的全力都只能供一个男子去念书。
  这样做也带来很多好处,这个男子若是能够考上秀才或者举人等等; 能够反哺家中,让家中一下子从农门改换门庭变成士族,投入和回报相比收获巨大。
  所以很多人家在制作了新式的农具、有钱了之后,就将自家的男孩子送到学堂去念书了。
  即便自家的男孩子没有能在科举上有所进益,等他识字会算之后到城里去做账房先生以及打工也是挺好的; 总不会比在地里刨食还要差。
  其他府的人家是万万想不到家中有钱之后让女子也去学堂启蒙的; 但是临汾府的人家就不一样。
  季兴邦的妻子时晗雪在临汾府城之中开了灵毓女学的分学堂。这段时间以来,季兴邦在制造农具上尽心竭力; 时晗雪在开办女学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虽然灵毓女学收取的学费很贵; 但因为这个女学代表了大景朝女学的最高水平。同时; 时晗雪承诺在过年时候回京; 可以带着成绩好的女学生到京城的灵毓女学去京城女学的学生进行交流。
  因此时晗雪在府城之中打开局面很快。所有的夫人们即便是勒紧裤腰带,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与京城那些贵人的女儿扯上关系,说不得就入了哪家贵人的眼呢?
  在临汾府这种小地方,能与千里之外的京城扯上关系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 所以她们便是砸锅卖铁也要将女儿送到灵毓女学去上学。
  就这样; 临汾府城的权贵人家的女子去念灵毓女学成为了一种风潮; 谁家的女儿若是没能入学,便会受到旁人的取笑。这样一来,灵毓女学的招生自然不愁。
  时晗雪在京城的灵域女学里,每年有二十个名额是给家庭环境很差,交不起学费,但是成绩极好的女孩子准备的,需要进行入学考试才能争取到这个名额。
  她在临汾府办女学分院的时候,自然也引入了同样的制度。
  若是家境贫寒的女子能够通过灵毓女学的入学考试,之后五六年的学费都被灵毓女学包圆了,自己家不用再出一分钱。
  这样一来,百姓们心中便存着期待,总觉得自家女儿冰雪聪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