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科举路-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个其他人; 早被府君捏死了,起码是被边缘化了,多少年都不可能做什么实事,更不可能被升迁。
季兴邦对于府君大人忽然在自己面前改变了嘴脸有些震惊。这些日子以来; 他已经见过不少见风使舵同事的嘴脸; 但是没想到府君这么大的官员也能拉下脸来对自己示好。
果然还是自己年轻脸皮不够厚; 若是自己的话,被自己这么打压的人翻身了,恐怕没有府君大人这种心胸,还能扬起笑脸这般继续继续拉拢人家。
不对,这脸皮厚和年轻年老也没有什么关系,自己前世里也做过好几十年的官员了,按理说算心理年龄的话也有□□十岁了。
可是现在还是拉不下脸来,可见这种脸皮厚薄的事情与人天生下来的性格有关。
季兴邦然外放临汾府,自然是想为百姓做一点实事的,因此府君大人这样笑脸相迎,他便也就着台阶下台,没有给府君什么脸色看。
二人在明面上自然是冰释前嫌了。见面时候也能笑脸相迎,说些场面话,花花轿子抬人嘛。
府君大人对季兴邦这个农事官也变得非常看重,一改之前抠门的嘴脸,从临汾府府库之中拨了两千两纹银给农事官季兴邦,让他多招募一些工匠,给临汾府治下的十个县尽快全部换上新式的农具,不要耽误春耕。
同时他也给治下十个县的县令下达了公文,让他们按照朝廷邸报之中皇上已经公布的要求赶紧行动。
同时他说了自己已经从府库之中拨了两千两纹银给临汾府的农事官季兴邦,让他做了工具之后尽量平均分给底下十个县的人。
但是这些工具对于十个县的农村体量来说自然是不够的,最多可能只能得到一半。
于是府君让十个县的县令从自己的县中自筹一半的经费,然后每人拿着银子到府城这边来向季兴邦购买新农具。
府君大人下了死命令,各县县令一定要在今年春耕之前将两种农具在临汾府全府十个县市之中推广下去。
春耕之后他要绕府一周,将十个县全部走一遍进行检查,到时若是哪个县令还没有做好的话,到年底他将会给他一个“劣”的考评。
虽然府君大人不像吏部那样有着底下官员调整升迁的生杀大权,但他作为县令大人的直系主官,吏部定然会非常慎重的考虑府君大人的建议的。
府君大人给了“劣”的定义之后,吏部那边最多也只会给一个“中”而已,更大的可能性是跟着府君大人直接给一个“劣”,完全没有可能为其拂了府君大人的意思,直接给这个县令一个“优”的考评。
除非这个县令关系能通天,否则到考评之年得到这样一个“劣”的考评后不可能调到更好的县去,有可能继续在这个县内干下去,或者是被调整到一个更差的地方去,总之结局并不会那么美妙。
事关大家日后的仕途,十个县令大人自然对府君大人的这个要求非常的看重。对推广新式农具这件事情非常的看重。
没过多久,十个县令大人们便带着人、带着银子纷纷齐聚府城,拜会季兴邦这个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农事官。
按照以前的规矩,县令大人带来的银子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要孝敬府君大人的,而具体办事情这个农事官季兴邦自然也少不了一份银子,否则的话人家自然会根据手中推广新农具这个权利卡着你。
若是钱给的不到位,季兴邦等到春耕过了之后才拨给你农具和工匠,让你在府君大人那儿得了一个劣的评价,你心里怪他怨他,明面上却还没办法处理他他。
人家可以解释的理由多了去了呢——比如说府里县太多了,其他县更紧急更需要农具之类的。
人家又不是不给所有的县城,也不是不给你这个县城,只是往后推一下给你新式农具和给工匠的时间,暗搓搓的把你排在最后一个,你有什么办法?
总得有个先来后到,总得有个顺序吧,总得有人在最后呀。
你没给过人家钱,人家自然就把你放在最后一个了,有什么问题?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你就算说破天也没有办法让他被处理,被撸官啊。
人要想找理由的话,总能找出千百个理由来推脱的。
到时候人家身上推得一干二净,一点事情都没有,留着你被府君大人打了一个“劣”的考核,再被吏部弄了一个“劣”的考核,分到一个更差的县里去,一辈子不得翻身,这个苦果只能你自己尝。
因此为了不品尝苦果,这些县令大人都学聪明了,很会打点上上下下的关系。
他们在给了夫君大人一笔不匪的银子之后,到季兴邦家中去拜会的时候也带了很多银子。
可是这些县令大人们完全没有想到,季兴邦这个新来的农事官完全不按牌理出牌,与他们之前遇到的所有官员都不一样,这个人竟然是不收好处银子的。
刚开始季兴邦第一次拒绝的时候,他们还以为季兴邦不过是假清高,摆个样子而已,须要人三催四请地送银子才愿意收,于是脸上笑笑的先将银子带走了,但心中却是打定了主意,还要再来一两趟,一定要把这些银子送掉才算放心。
他们的属下都知道县令大人去给季兴邦送银子了,却不知道这些银子还没送出去,又带回来了。
于是他们就按照已经送了银子的那种底气去季兴邦这个农事官处,领了本县新推广的县里的农具以及申请的带回县里的工匠。
季兴邦一点都没有卡任何人,按照规定将所有县的农具资料按比例拨付,工匠也按比例分配。
至于各县需要自筹银子制作的部分,他也没有收取任何的钱,没有指定让各个县的属官们到哪个店里去买材料,把县里的属官们和和气气的送走了。
等到县令大人一觉醒来,属官们已经候着笑眯眯的来向他汇报:“大人您办事真是敞亮,那新来的农事官季兴邦也是个讲规矩的,收了钱就好好办事,现在咱们县的农具和工匠都已经领来了,即刻可以启程回县里了。”
县令大人听完之后可傻眼了,一个头两个大,对属官说道:“可是昨夜我送钱给季大人失败了,季大人没收我的钱。”
属官这个时候却傻了眼:“那可怎么办?东西都领来了。一般情况下没给钱人家不给领东西的吧?”
县令大人左思右想之后觉得——不行,还是得把钱给季兴邦补上。
于是县令大人和属官带着银子第二次跑了季兴邦的家,还想给他送钱。
可这一次他们也被恭恭敬敬的请出来了,人家真是不收银子。
县令大人皱眉向其他县的人一打听,才发现来府城的十个县令都是一般的结果,季兴邦并没有厚此薄彼,说不收钱便是十个县令的钱都没有收。
于是他们带着满腔的疑惑和整整齐齐的农具,以及工匠回自己的县里去了。
路上,县令大人们和属官们商量,难不成这世上竟真的有那些不爱银子的人?
他们对季兴邦这个府城的农事官有了更多的兴趣,便着人到处去打探打探,想了解这个人的事情。
同时县令大人们也松了口气,府城那边送的银子少了,他在县里搜刮百姓的银子也就可以少一点了。
难道是每一个县令们自己想要刮地三尺剥削老百姓的吗?还不是因为上面银子要的急,他自己没办法变银子出来,便只得薅老百姓的羊毛。
现在上面少了一笔孝敬的银子,他们自然也免得去做恶人了。
季兴邦若是能知道这样的情况,心中定然是高兴的。
他不愿意收那些银子,让老百姓过得更苦了。因为从来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县令大人送出的银子自然都是从百姓那里去拿来的。
第123章 瑕不掩瑜
在府君大人的强力推进下; 以及季兴邦不吃拿卡要的配合下,临汾府治下十个县的县令大人们推广新式农具的速度非常的快。
他们真的做到了在春耕之前将两种新式农具完全在自己治下的县城之内推广。
同时这些县里面还没有花费太多的银子,起码没有因为这两种新式农具征收了额外的费用。
各县推广农具的费用一半是府君大人给的; 另一半则是他们向县里的富户们化缘要来的。
这些富户同时也是县城中田地最多的人; 早就从各方面打听到了临汾府里有这两种新式农具; 自然也希望自家的地种得快、种得好。对出钱拿这些新式农具还是很有动力的。
本来县令大人们算着还需要一笔给农事官的孝敬银子; 只能摊派到治下百姓们的头上去了。
只是接新班的农事官季兴邦一文钱都没有收,所以各位县令就没有把这笔银子摊牌下去。
临汾府下十个县的百姓们相当于不费钱财就得了两种新农具,极大的改善了他们的春耕效率,使得他们工作得非常的轻松; 犁地和浇水的效果还比往年更好,就没有一个人不交口称赞的。
大家都对县令大人、府君大人以及新来的农事官季兴邦季大人十分的佩服。
于是临汾府的府君大人沈章留得意扬扬地将自己治下十个县城的春耕推广情况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折子递交给了皇上,为自己表功,为自己府衙中的农事官季兴邦表功,也为自己治下的十个县令大人表功。
皇上收到折子以后是不太相信的。
他让人将两种心事农具的制造方法在邸报上刊登并发下去之后; 好多比山北省临汾府更有钱的江南各府、县已经根据图纸制造这些农具了; 但是推广的也没有山北省临汾府这么快的。
山北省临汾府为何能在这件事上做到一骑绝尘的呢?
看这个府君沈章留的做法,前前后后他自己也就是从府衙里拨出了两千两纹银而已; 竟然便把这个事情做了下来; 皇上看了以后心里直觉不相信——这真的可能吗?会有这么容易吗?
再联想到以前接到密报; 季兴邦在研究两种新式农具的时候山北省临汾府的府君沈章留各种打压他; 还半点款项都不愿意拨付给季兴邦,逼得季兴邦只能求助于宁王殿下,最后闹到了自己和皇后面前。
皇上觉得这个府君沈章留大人恐怕是在吹牛。
于是他派出了一个自己很信得过的监察御史偷偷到山北省临汾府走一圈。
让他一定实地走一走,看看两种新式农具推广的怎么样; 看看这个府君沈章留是不是在说大话?
同时因为皇上很信任季兴邦; 也让这个监察御史悄悄到季兴邦家去问一问他这个府君沈章留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监察御史领命到了山北省临汾府的时候; 是带着挑剔的神情去的。
作为一个经常遇事首要的任务就是挑毛病的监察御史,一路上他路过山北省临汾府的时候挑了很多毛病出来。
他当然已经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于是他在四处问百姓这个府君沈章留能力怎么样的时候,也问临汾的百姓们这个府君是不是个贪官?会不会收人的银子?
让监察御史惊讶的是,所有临汾府内的百姓们虽然都一致表示沈章留府君是个贪官,经常收银子,但大家也都是真心感激此次府君大人的大力推广新式农具的。
甚至有些百姓还说到:“贪官也没事啊,只要认真为百姓做实事就好了。”他们根本不介意沈章留府君是个贪官。
而且在这一次推广你新式农具上面,府君大人和各县的县令大人真的都没有扯后腿的人,大家认真的做事情,与沈章留府君奏折里面写的基本一致。
这样一来,监察御史大人便有些惊讶了。这个府君沈章留大人平时可能有些贪财好色收取银钱的坏毛病,但是在做正事的时候竟然这么靠谱,也算是个能吏啊。
他对皇上说了十个县令都已经将两种新式农具在治下的县里推行好了,一点都没有耽误春耕,就真的是这样。
于是监察御史先将初步的折子快马加鞭送到京城给皇上一份,自己继续到府城里去对沈章留进行深入的考察。
之前他都一直在临汾府外围的各个县市进行考察,给皇上的一个初步的定论折子发出去之后,他才进入了府城,悄悄的找到了临汾府的农事官季兴邦。
他问了问季兴邦这个府君大人的情况。
季兴邦与这个府君大人没有什么交情。自然不会为他藏着掖着,为这样一个人在皇上面前说谎肯定是非常不值得的事情。
于是季兴邦将自己刚来临汾府的时候被府君沈章留大人打压,不拨银子给自己的事情说了出来,还讲自己走了宁王的路子,以及走了时穆瑾工部的路子,将这两样新式的农具在皇上面前露了脸,在邸报当中下发,才有了两个新式农具的出路。
这些事情虽然皇上已经命人暗中调查了一份,但是监察御史大人却是并不知道的,此时听季兴邦说了之后,监察御史大人也认真将此事记录下来,准备稍后报给皇上。
但是季兴邦也没有故意抹黑这个府君大人,他客观地向监察御史大人说道:“府君大人看了邸报之后态度马上大变,竭力推行临汾府这两样新农具的使用。
不但从府库里拨了两千两银子给我造新农具和招募工匠制作水车,同时也让底下十个县令分别带着钱和人来府城学新农具的制作。”
同时季兴邦也没有藏着掖着,将县令大人们先送钱才拿东西的这种惯例告诉了监察御史大人,同时声明了自己并未收银子。
之后在府君沈章留大人用考核劣等的威胁之下,以及季兴邦的全力推动之下,山北省临汾府的两种新式农具推广喜人。
竟然真的实现了在春耕之前完全推广开来的设想,一点都没有耽误整个临汾府百姓的春耕这件事。
府君大人上折子给皇上这件事,季兴邦也知道。甚至当时府君大人还将折子的草稿给季兴邦看过,二人琢磨了用词一番。
府君大人当时也是想卖个好给季兴邦,告诉他自己并未贪慕他的功劳,在折子上将季兴邦的功劳也写出来了。
监察御史大人闻言之后点了点头,对这个府君大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他看来,这个山北省临汾府的府君沈章留并不像那种非常公正廉洁的人。不然之前季兴邦刚来的时候也不会被他用各种官场手段打压。
但是这个人胜在识时务,能够看得清风头,他做的最对的一件事情便是将皇上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皇上的邸报下发之后,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动作。但是没有一个人像他动作这么快,动作这么及时,动作做得这么好。
要说山北省也不算特别富庶之地,虽然比辽东或者是西南蛮夷之地要稍好那么一点,但是比起江南来说,府衙里的财政状况也不算特别好,也不算是能拿得出非常多钱的府衙。
但就是在这样的府衙之中,沈章留大人却举全府之力,积极的去推广两种新农具。更是以皇上的命令为先,认真贯彻执行皇上的命令,这一点却就十分难得了。
作为皇上,有些时候对于官员的贪污腐败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他不能让所有的官员都变成圣人。
但是这些官员贪了之后要为百姓做好事,不能让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同时皇上从上面发下来的要求需要他们认真的做,认真去贯彻执行。
沈章留纵容有千般万般的不是,他的人品也不算特别好,还是有些贪污或者是打压别的官员的这种不正当的行为,算是一个人品不好的官员。
但是他既然能这般将皇上说的话放在心上,将皇上邸报里的要求做在实处,那他就是一个很有优点的官人。
“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