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 >

第99章

(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次万众瞩目的包拯:“……未经审讯,臣不敢下定论。”
  “没事,这不过就是个故事罢了,爱卿但说无妨。”只要你说,朕就信那是凶手,朕就不用再好奇了。
  包拯迟疑了一下道:“若凶手是天幕提出的人物之一,臣以为应是死者的大哥。若不在天幕提出的人当中,臣也没地方猜去。”
  赵祯:“为何?”
  包拯刚要开口,忽然听到天幕又提起他:
  【赵凌舒不想管,可包拯想管啊。
  包拯可是自带主角光环的人,天底下就没有他破不了的案子,当然他也是一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命案的人,这都是主角光环。
  包拯从赵凌舒口中得知死者家中不是第一案发现场后,立即派人搜查附近。
  并且通过调查,得知死者劣迹斑斑,嗜赌成性、殴打妻子、不孝父母、不敬兄嫂,导致兄长外出收账,嫂子就回娘家,不肯留在家中。
  还得知昨日酉时末,死者还出去了一趟。
  通过重重分析,以及狼犬的敏锐嗅觉下,没多久包拯就找到了第一案发现场,正是死者家中的商铺。
  原来死者被公主教训后不敢再打用妻子还赌债的念头,于是他将注意打到家中商铺上。
  天黑之后,他偷偷潜入家中商铺想偷钱。没想到遇上了提前回来的兄长,本来因为死者赌博,兄弟之间就有龃龉,加上死者对其嫂子言语不敬,目光猥琐,兄长怨其久矣。
  见到死者又偷家中钱财,怒气不打一处来,和死者发生了剧烈的争执,最后失手打死了死者。
  兄长又惊又怕,但想到家中只有弟媳和年幼的侄儿,加上回来路上听到弟弟惹上公主府的消息,一个栽赃嫁祸的想法浮现在他脑中。
  公主府势大,家仆打死个人也不是事,他们作为苦主也不敢惹上公主府,最后这事不就不了了之了吗?
  到时候他们家中除了一害,弟媳想改嫁也好,想在家守寡也罢都好过从前,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于是兄长说通了弟媳,两人合伙做了一出戏。
  可惜他们遇上了不想背黑锅的赵凌舒把自己瞥干净了,又遇上较真的包拯把案子查得水落石出。
  最后死者兄长被判充军,妻子倒是没事,包拯念在她是个可怜人,加上死者兄长承担了全部的责任,便没有对她判刑。】
  宋仁宗时期
  赵祯激动得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走下台阶,来到包拯面前,赞道:“果然是他!爱卿果然如书中所写断案如神!”
  包拯:“……”不!并不是,他只是从天幕说过的人物中选了一个最有可能行凶之人。
  再说了,连最基本的审讯都没有,断什么案啊!
  然而赵祯不这么想,“爱卿果然不负盛名,大宋有爱卿是大宋之福,也是朕之福。”
  包拯:“……”
  朝臣们:“……”呵呵,之前你被包拯喷的时候不是这么说的!
  丫的,好气哦。
  包拯不过是四品官,还是从四品,天幕有必要这么抬举他吗?
  大秦
  秦始皇的关注点在于“主角光环”四个字上,主角他知道,光环又是什么?
  而且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命案,这算哪门子光环?难道这不是灾星吗?
  秦始皇:不理解,真的不理解。
  还有这宋朝的律法怎么这么宽松?殴打妻子、觊觎兄嫂难道不用受罚?家中有两个男丁为何不分家?
  他的秦律都没传下去吗?不是百代行秦政法吗?怎会如此?
  **
  一波三折的案子听得揪心不已,听到结局,阴嫚松了口气,“幸好结局是好的,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也没有那么不近人情。”
  “可是,”有公主不解道:“男人的妻子为什么要百般隐忍,男人殴打妻子,妻子可以打回去啊,如果打不过,告到官府,男人不是应该要受罚的吗?”至少得割去耳朵吧!
  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和离了,哪至于沦落到后面的典妻还债。
  阴嫚叹了一声,“宋朝的律法和大秦不同,没见明朝的公主连奴仆都能欺负吗?宋朝或许也没好到哪里去。”
  ……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得到想知道的结果后,刘彻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
  不过还是道:“这人劣迹斑斑,判其兄长充军未免太过,倒不如罚点金子了事的好。”
  大臣们:“……”
  汲黯忍不住道:“陛下忘了,天幕曾经说过大宋富庶,想来不缺这点钱财。”
  刘彻瞪了汲黯一眼,不会说话就别说。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唏嘘道:“原来如此,这人既是失手杀人,杀的又是个劣迹斑斑之人,去官府自首就是,怎能妄想嫁祸他人,嫁祸的还是当朝公主,这不是自找苦吃吗?”
  要真有其事也就罢了,公主还会赔偿钱财,可栽赃嫁祸,当人家公主是傻子呢。
  要是碰上个脾气不好的公主,何止是充军这么简单。
  【这个案子之后,包拯等人对赵凌舒刮目相看。
  尤其是包拯。
  包拯问:公主如何得知死者吐血量不对?
  他也是问过展昭才知道内伤会大量吐血,甚至还会尿血、便血等。公主并非江湖中人,是怎么知道的呢?
  赵凌舒:自然是从书中得知,本公主以前看过一本名为《洗冤录》的书,书中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等众多内容'1'。】


第124章 一百二十四 法医鼻祖
  【包拯闻言心中一动:洗冤录; 洗刷冤屈,这名字取得倒也贴切。
  说罢,包拯双手作揖; 说:臣有一个不情之请; 还望公主答应。
  赵凌舒心里顿时一咯噔,不会吧,包拯不会是想问她要《洗冤录》吧?
  她笑得十分勉强:包大人请说。
  话音刚落就听到包拯说:臣想借《洗冤录》一观。
  果然,她就知道古代这些断案高手没有一个能逃过《洗冤录》的诱惑。
  可问题是……她没有啊!
  《洗冤录》是南宋的宋慈写的,现在是北宋; 隔着两百年呢,她上哪里找去?
  虽然《洗冤录》上的内容她记得不少,但有时候记得是一回事; 默写又是一回事;再加上古代没电脑没手机,用的还是繁体字,她拿头写啊?
  于是赵凌舒推脱道:这书后来找不到了; 本公主也不知道它哪里去了; 或许是因为过于破旧、位置过于偏僻被宫人当成废品清理了吧。】
  宋仁宗时期
  捕捉到关键词的赵祯惊呼; “《洗冤录》出自我大宋!大宋果然人才济济。”
  大臣们欲言又止; 官家你没注意到天幕说的是南宋吗?
  你忘了南宋是怎么来的?
  其他大臣欲言又止,包拯可不; 他向来直谏; 这次也不例外; “官家; 大宋人才济济却最终落得靖康亡国的下场; 汉人南迁与当年的晋又有何区别?
  官家听到这些应励精图治,重用能臣,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祯:“……朕知道了。”
  “朕不正是想从天幕上了解大宋还有哪些人才未被发现吗; 爱卿说的朕都知道。”在做了在做了,别催了。
  能青史留名的都是忠臣良将,这他还是知道的。
  包拯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
  看得好些大臣嘴角微微抽搐,蹬鼻子上脸!
  不就是被天幕夸了几句吗?说话都硬气了。
  以后弹劾他们不会更过分了吧?
  一想到自从包拯进了知谏院,弹劾过的权贵数量,众人心里就没底。
  不如还是让包拯继续去当他的权知开封府吧?正好这回天幕都快把包拯吹得和断案如神的狄仁杰有得一拼,他们若是借此举荐包拯,官家肯定会同意的。
  嗯!就这么办!
  宋太。祖时期
  自从收拾了赵光义,废除了金匮之盟,立了太子后,赵匡胤容光焕发,仿佛年轻了十岁。
  尤其是知道辽国买不了天幕上的书后,赵匡胤更是干劲十足,铆足了劲操练禁军。
  火。药本来就是在宋朝发扬光大的,有天幕的书籍,加上赵匡胤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还真招募到了不少火器方面的人才。
  火器这种东西,敌无我有那就是一大杀招,用在战场上简直就是压倒性的胜利。
  赵匡胤没有废多少功夫就收回了燕云十六州。
  此时的赵匡胤正得意于自己的功绩,冷不丁又听到天幕提起南宋。
  赵匡胤:快乐没有了。
  还得继续努力,绝对不能让南宋有出现的可能!
  大秦
  秦始皇听到这熟悉的语气,嘴角不由抽了抽。
  上回说给韩信写兵书,结果就给了两句话。虽然那两句话确实不错,任哪个武将看了都会眼睛发直,但他明明可以有一本兵书,却因为懒而变成两句话。
  想想就觉得亏了。
  尤其是书中的人明明记得内容,却因为字体繁复、没有电脑、手机这种令人无语的理由不想写。
  秦始皇:真懒散!
  这要是在大秦,他有一百种方法让她写出来,一天怎么着也要写个万儿八千字。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皱了下眉头,“怎么又是大宋的人?”
  包拯是大宋的,洗冤录是大宋的,大宋到底还有多少名留青史的人?
  自从上回听了苏轼写他踞厕见卫青后,刘彻就对大宋很不满,尤其是大宋的文人。
  “大宋如此重文抑武,瞧瞧这出名的都是文臣,武将那是一个也——”刘彻想到之前天幕说的杨业,话音一顿,改口道:“武将那是少得可怜,难怪最后会落得个亡国的下场。”
  汉人这么多,却被异族亡了国,啧,丢人!
  霍去病闻言,提醒道:“陛下,之前天幕提到的岳飞也是大宋的。”
  天幕提起岳飞时没有专门介绍,刘彻想了一下才想起来,“朕想起来了,是那个与你二人同为八大军神的岳飞。”
  “生在重文抑武的大宋,可惜了。”
  汲黯向来看不惯张汤这样的酷吏,觉得后世的断案方法更好,他对《洗冤录》颇感兴趣,可见刘彻完全没有提起的意思。
  不由道:“陛下,《洗冤录》无疑是一部巨著,若得之,天下的冤案能减少许多,吏治也能更加清明。”
  刘彻白了他一眼,“朕会不知道吗?但天幕的意思明显和之前不想写兵书一样,兵书没有,难道《洗冤录》就会有?”
  汲黯:“……”
  汲黯痛心疾首,同时还有点疑惑:“后世的人到底怎么回事,连提笔写个书都如此懒惰,那他们这些书都是如何写出来的?”
  【包拯闻言颇为可惜,再次道:这书是汇集验尸之大乘,于断案有大用,若得此书并推广各州府,百姓的冤情定能减少许多,公主不如再好好想想?
  赵凌舒摇头:书是真的找不到了。
  看包拯满脸可惜的样子,她话音一转:不过本公主倒是记得书中不少内容,如果包大人实在需要,本公主可以——
  话还没说话,包拯再次作揖:公主深明大义,臣代天下百姓谢过公主。
  赵凌舒忙道:不是,我的意思是包大人如果需要,我可以口述,包大人派个人来抄写。
  让她自己写是不可能的,想都不要想!
  赵凌舒突然想到什么,暗示道:对了,我看展护卫就挺好的。
  看着他那张俊脸,说不定她想起的内容会更多些。
  可包拯不这么想,听到这话,包拯第一反应就是赵凌舒看上展昭了。
  想到因为美姿仪而被公主看上的陈世美,包拯心中更加肯定了,毕竟展昭的确英姿俊朗。
  包拯犹豫道:……这不妥吧?
  赵凌舒:那就算了?
  包拯立即改口:臣明天就让展护卫来抄录《洗冤录》。
  赵凌舒:……】
  宋仁宗时期
  包拯感受到众人投来的视线,岿然不动。
  那是书里的包拯,与他何干?
  而且书中提到的人、事、物他都没见过,分明就是杜撰的。
  众人: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包拯!
  就连赵祯都忍不住暗戳戳地偷看,原来包拯在后世人心目中是这样的形象啊。
  啧!
  不过会权衡利弊的包拯好像更有人情味,比刚正不阿,整天喷他的包拯好多了。
  唐太宗时期
  还以为这回又像之前的兵书一样,因为懒而没了,没想到峰回路转,又有希望了,李世民有点惊喜,但又不是那么惊喜。
  看脸什么的,好像一点也不意外呢。
  李世民长叹了一声,“朕是信了,这长得好看果然还是有用的。”看来得让起居郎好好写写他的英姿伟岸,雄姿英发。
  尉迟敬德:“我早就发现了,你们还不信,这回信了吧!”
  杜如晦:“……”如果他没记错,这话最开始是他说的。
  大秦
  秦始皇:“……”
  这也行?
  无语的秦始皇转头看向韩信,所以之前韩信没有得到兵书,是因为他长得不如展昭?
  韩信被秦始皇看得浑身一僵,“陛下可是有何吩咐?”
  秦始皇目光挑剔地打量了好几遍,终于吐出了一句:“回头好好拾掇拾掇自己。”
  韩信:“??”啊?
  【《洗冤录》能让正直的包拯毫不犹豫“卖了”展昭,可见其魅力。
  这也难怪,毕竟《洗冤录》是世界上第一部 法医书籍,也是被公认最为杰出的法医学专著。 
  《洗冤录》的作者是南宋的宋慈。相比于包青天、狄仁杰等脍炙人口的断案高手,宋慈就显得很低调了,如果不是《大宋提刑官》《洗冤录》这两部电视剧,可能很多人还是不知道南宋有这么一个人物。
  普通人不知道宋慈,但学法医的以及对法医、刑侦推理有兴趣的人肯定对宋慈这个世界公认的法医鼻祖不陌生。
  他是我国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
  而且你们绝对想不到宋慈其实也是出自儒家,被后世骂得狗血淋头的朱熹其实是宋慈的师祖,宋慈的老师是吴稚,吴稚师从朱熹,从这算,宋慈也算是朱熹的徒孙。
  宋慈二十岁时踏入了太学的门槛,拜了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真德秀为师,在师长们的倾心栽培下三十一岁中进士。
  从这里可知宋慈的前半生几乎都在和理学打交道,是宋代的理学,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科哦!
  宋代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又可称为道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1'。
  理学讲究“视、听、言、动非礼不为”、“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教条,但是宋慈对尸体的查验要求严重违背了理学的教条。
  古代是讲究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哪怕是尸体也一样。
  而且当时并没有法医的概念,充当法医职责的仵作也因为对尸体的种种避讳,一般只会给出一个大致的死因,就像之前那个案子一样,仵作只会告诉你人是怎么死的,而不会深究有助于案件侦破的线索。
  但是宋慈的断案方式打破了这种传统,出于尸体检验的实际需要,他大胆地冲开尸体检验的桎梏。
  宋慈告诫尸体的检查人员检查务必细致,所有孔窍都必须细细查验,一旦其中是否可能藏有致命的异物。
  而且宋慈还要求尸体不可有任何刻意遮蔽的地方,一旦有人故意遮盖某处,则一定要对此多加查验,并特意指出:“凡验妇人,不可羞避”'2'。
  你敢相信这是一个从小就备受儒学熏陶的人能说出的话?事实证明,优秀的人是不会被固有的思想禁锢的,他会打破常规,创造属于自己的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