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扶苏一个八尺男儿竟然连个女人都不如,秦始皇嫌弃地看了一眼扶苏。
扶苏被看得莫名其妙。
汉武帝时期
听到“酷吏”两个字,刘彻眉毛一挑,这是学他?
不错嘛!居然敢用酷吏。
酷吏确实是一把很好用的刀,但用酷吏名声可不会好,这女人还真敢。
聪慧过人,要手段有手段,关键还够狠,刘彻头一次对一个女人产生了敬佩之心。
【女皇在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方面也颇有成就,这里就不多说了。最最最关键的是,女皇登基的时候已经六十七岁了!
一般皇帝到五十岁就有点昏庸了,很少有能挺过六十岁还不昏庸的。当然也没多少皇帝能活到六十岁,大多数活到五十多就死了。
女皇登基时已经六十七岁了,还当了十五年皇帝,简直神奇!不过中国历史上也就这么一个女皇,不然还真想看看是女皇都这样,还是单单就武则天一个。
不过女性一般都比男性长寿,没准女性皇帝真的比男性皇帝要清醒理智,不容易昏庸。】
武周时期
武则天嘴角微微勾起,这话说得不错。
纵观历史,秦始皇活不过五十;汉武帝晚年沉迷长生之术,巫蛊之祸逼死太子……可没少干昏庸的事;太宗皇帝活不过五十五,陛下也也没能挺过五十五。
书上说她晚年耽于享乐,修佛像、铸铜为九鼎、铸天枢劳民伤财。
罢了,这一世就不做这些了。
【至于疆域缩水,指责女皇败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女皇还没有掌权的时候,唐朝就因为版图过大,无力长时间维持统治。
当时大唐的疆域达到了鼎盛时期1237万平方公里,而我国目前的领土是960万平方公里。然后我国14亿人口,大唐当时的人口嘛,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时是的380万户,2400万人。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时是的615万户,3714万人。
大唐巅峰时的疆域比我们现在的疆域还要大三分之一,人口却只有我们的百分之一点七到百分之二点七之间。
近五十倍的差距!
可想而知当时的大唐有多么的地广人稀。】
大秦
秦始皇头一次失控,他“蹭”地一下站了起来,快步走了两步,似乎想离天幕更近一点。
走完后才发现自己干了蠢事,秦始皇按捺下因为激动而剧烈起伏的心脏,十四万万人口!!!
后世竟然有这么多人口吗?
大秦的人口连三千万都没有啊!
十四万万人所占的疆域居然还没有大唐多,后世不显拥挤吗?
要是给他十四万万人,他能把全世界都打下来。
和秦始皇一个想法的还有汉武帝
刘彻换算了一下,发现十四亿就是十四万万后,被震撼得不轻。
“!!!”后世居然有这么多人!
汉初,人口才一千六百万,现在也才三千六百万,这么多年过去,才涨了两千万。
后世哪里来的这么多人!?
他们都在没日没夜生孩子吗?
想要!!刘彻快羡慕疯了。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惊呆了,他错愕地扭头问贞观群臣们,“朕没听错吧?天幕说后世有十四万万人口?”
“陛下没听错,天幕确实说了。”杜如晦说完倒吸了一口凉气,整个人还有些恍惚。
隋朝年间,人口最多时也才八百九十万户,五千八百万人口。
隋末天下大乱,前前后后一共十八路诸侯起义,战乱不断,百姓十室九空,到大唐开国,隋朝的八百九十万户竟只剩不到两百万户。
不到一千万人!
此时的李世民还不知道天幕说的十四亿只是一个整数,多出来的一千多万根本没被算进去,不然他眼睛都要红了。
李世民平复了一下心情,满眼羡慕地问:“后世怎么会有那么多人?”
大唐要是有这么多人,疆域远不止这点好嘛!
李世民在脑海中想象十四万万人口得有多宏伟,想了好一会儿后,他放弃了,差距太大了,他根本没见过那么多人。
是他飘了,他居然敢对隋朝的五千八百万人口用“才”这个字,明明那是他们大唐的目标啊!
【而完全占领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那个地方驻兵,迁移一些百姓过去进行人口融合、文化融合等等,人口繁衍起来了再把多余的迁去别的地方,两三代之后那个地方就能完全占领了。
因为此时的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属于哪个地方的人。
但这个办法明显不适用于大唐,大唐的人口太少了,根本就没人可以迁。
疆域过大,难以掌控,于是反叛就开始了。公元679年,这里我们就不说年号了,高宗和女皇两个人光年号就换了三十二个,说了你们也记不住。
而且如果不算女皇当太后那几年的四个年号,两人用的年号数量居然是一样的,这该死的势均力敌(狗头)。
公元679年,归降了大唐近半个世纪的突厥反叛了。反叛的原因是大唐经常征调他们东征西讨,突厥贵族们心生不满起了异心。
不过这次叛乱很快就以突厥首领伏念投降唐军为结果被平息了。
大唐将领裴行俭答应保伏念不死,但回京后裴炎妒忌裴行俭功大,唆使唐高宗杀死伏念。裴行俭慨叹朝廷杀死降者,以后不会再有人投降,从此称病,闭门不出。
李治可能因为疾病变得不理智了,所以没有宽恕降者,反而听小人的话杀了降者,为突厥贵族的再次叛唐,埋下祸根。
公元682年,突厥再次叛唐,并且正式建国,史称“后突厥。”
公元683年,李治死了,唐中宗李显继位,武则天成了太后。
55天后,李显因为大怒之下的“让位”荒唐之举被废。这年国内还有叛乱兴起,武则天派大军平定叛乱,顺便清洗不服她的李唐皇室以及支持他们的大臣和将军。
错过了最好的平叛时机,此后后突厥正式崛起。
公元679年叛乱的不止突厥,吐蕃又一次把安西四镇占领了。
公元692年,武则天才将安西四镇收回,并且力排众议,在群臣一致反对的情况下,再次向西域增兵三万,加强了大唐对西域的控制。一直到唐玄宗时期,安西四镇都没有被吐蕃抢走。
女皇在位期间,除了没有及时平定后突厥的叛乱,导致后突厥做大,后期反复无常、来回叛变外。
吐蕃、契丹都被打服了,安西四镇也收回来了,女皇在军事方面的成绩也是可以的,疆域缩水并不是女皇的锅。】
第74章 七十四章 天枢
唐太宗时期
才刚因为人口问题惊讶的李世民又坐不住了; 他怒而拍桌; “岂有此理!;amp;*%**%怎么能杀降将呢!?这个裴炎是何人?”
“奸臣误我大唐!”
宰相裴寂后知后觉发现众人都在看着他:“不是!你们看我做什么?虽然我们都姓裴,但这个裴炎和我没关系啊!”
当过降将的程知节对杀降将的事十分不满,“你确定你们裴氏一族没有一个叫裴炎的吗?”
裴寂:“……”
裴寂还真不确定,他出身河东裴氏; 虽然不如琅琊王氏、清河崔氏这些顶级望族; 但河东裴氏也是河东郡有名的望族,族中子弟可不少; 他哪能全部记得。
这裴炎该不会真是河东裴氏子弟吧?
罢了,就算是也无妨; 不出仕就是了,反正名声也坏了。裴氏一族人才辈出; 区区一个裴炎还坏不了整个河东裴氏的声望。
李世民余光扫了一眼裴寂; 心里无声一叹; 打压世家门阀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他倒是想扩大科举取士、科举糊名等办法; 但没人啊!百姓就那么多取那么多官做什么?
而且大唐开国之初百废待兴,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哪里读得起书?
就算科举糊名,平民和世家大族出身的子弟也完全没有可比性。
唉……
**
唐高宗时期
李治心中一动,原来书中说的民族关系紧张是这样的吗?书里可没说他杀降将,不仅没说; 有关于他的记载还贼少。
当初让人念给他听的时候; 李治一度怀疑是不是念书的人念错了。
不然怎么会就只有那么点; 明明他和媚娘一个章节; 结果全篇几乎都在说媚娘,他才占了一页!媚娘占了十页!
而且书里都没有夸他,天幕至少还夸了他……
他就这么没有存在感吗?
后世人写的史书也太误导人了!
【疆域缩水是种种因素导致的结果; 并不是女皇的锅,至少不是女皇一个人的锅。
当时的女皇对外可是一点也不怂,要不是内斗拖了后腿,放任后突厥做大,前面丢失的疆域未必不能收回来。
可惜等女皇坐稳皇位后,再去打后突厥,虽然赢了,后突厥也重新归顺大唐,但不久后又复叛了,和二凤打下来归顺了五十年终究是不同了。
毕竟当时的后突厥已经做大,且和当时的民族融合方针也有关系,导致突厥不愿意再被李唐统治,一而再再而□□叛。
如果能将突厥完全汉化,就不会出现反复叛国的事了。
不过汉化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经过漫长的发展才会实现真正的民族大融合。
女皇登基后的第年,吐蕃、西突厥、后突厥、室韦四国大军压境,号称“亚洲大战”。面对四国大军压境,女皇从容不迫地应对。
经过一年多的交战,武周大获全胜。仅王孝杰一人便斩敌六万,韩思忠接连击败泥熟俟斤、突厥施质汗、胡禄屋阙,继而攻占吐蕃泥熟没斯城'1'。
这场大战使武周威名大振,国际声望大幅度提高。
次年八月,世界各国元首在波斯大帝亚伯拉罕(又译阿罗憾)等人的号召下,请求用铜铁铸造天枢,铭纪功德,黜唐颂周。
由各国君臣聚钱百万亿,买尽天下铜铁所造,位居世界大纪功柱(中国武周王朝天枢、罗马图拉真纪功柱、印度阿育王石柱)之首。
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万国元首的名字,武则天亲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天枢作为武则天的纪功柱,寓意“天下中枢”,是武周盛世的标志,是世界中心的象征'2'。
女皇对外是真不怂,跟大唐之后的大宋皇帝们比起来,简直刚得一匹!
这也是看大宋历史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问一句“为什么刘娥不学武则天”的原因。】
武周时期
武则天都决定不铸天枢了,没想到竟听到天枢的由来,她愣了愣,“天枢是这么来的?”《隋唐五代史》里不是说劳民伤财,加重百姓负担吗?
武则天思忖片刻,忽然笑了,书上写的未必是真的。
书是后世人编撰的,里面的内容大多来自《新唐书》《资治通鉴》《大唐新语》等。
前两本据天幕说是正史,后面一本嘛,估计是杂谈笔记之类的东西。
连正史都不全是真的,这种杂谈笔记就更当不得真。
看来这本《隋唐五代史》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尽信。大方向没错,细节就未必了。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眼睛红了,“聚钱百万亿!这得有多少铜铁啊?”他也想要!!
贞观初年真的真的太穷了,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呢。
有这么多钱铸什么天枢啊?拿去干点什么不好,整这种歌功颂德的没用玩意。
不过好在不是大唐出钱,别国的钱铸就铸吧。
等大唐缺钱了,还能把它融了。
这么一想,李世民心情瞬间变得不错了起来。这些钱将来还是大唐的。
汉武帝时期
纪功柱?
刘彻有些心动,他也喜欢这种歌功颂德,展现他丰功伟绩的东西。
而且不用花自己的钱铸耶!
将来要是把匈奴打下,再把周边的小国打了,他也要铸一个。
朕的冠军侯怎么还没长大!
【天枢是铸造业上的创举,用百万斤铜铁铸成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在当时是世界瞩目的工艺杰作,也是当时世界最高铸造技术的展现。
更不要说它背后还有军事、政治等含义,天枢应该作为当时最高技术的标志留传于世的'3'。
可惜只保留了二十年,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李隆基下令销毁天枢。
天枢的铸造很不容易,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一百七十尺,用铜铸蟠龙、麒麟等萦绕铁山。天枢上铸腾云承露盘,径丈;四龙作人立捧火珠,高一丈。
这样的工程,在没有打桩机、吊车等工具的古代,耗费的人力物力是难以想象的,这是一件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用血汗铸出来的。
这种需要耗费无数人力物力的工程,要么就不要铸,免得增加劳动人民的负担。
要是已经铸了,那就应该好好保存,而不是铸了之后又融掉。那是你铸的吗?你说融就融!大家一起祈祷,希望李隆基下辈子投胎成底层劳动人民,被征去铸造天枢。
铸完之后再眼睁睁看着天枢被融掉。】
唐玄宗时期
开元二十八年
反复被提起,还都是挨骂的李隆基受不了了,“气死朕了,力士,取弓箭来。”
他要将天幕射下来。
高力士劝道:“陛下息怒。”
李隆基:“息怒?你让朕怎么息怒,天幕每次提到朕全是希望朕早点死,没一句好话。”
而且自从天幕出现,他总觉得他那些儿子、兄弟们不安分了。还有朝中大臣看他的眼神充满警惕,丫的,他还没有昏庸呢,那些大臣已经想劝他退位了。
*;amp;;amp;*…(脏话)
他看上的寿王妃更是彻底没戏了,他现在要是敢让寿王妃进宫,屁股下的皇位估计就要易主了。
李隆基眼神危险地望着天幕,该死的天幕,专来克他的。
武周时期
武则天目光冷了下来,“传旨,让相王好好教儿子。要是不会教孩子,就送进宫,朕替他教。”
连一根纪功柱都容不下,看来她这个孙子是打心里眼里不承认她这个祖宗的存在。
武则天心里很是不悦,“婉儿,这事你怎么看?”
上官婉儿冷不丁被问到,她摇了摇头,“陛下心中自有决断,婉儿不敢妄言。”
武则天歪头看了眼上官婉儿,“李隆基赐死你,你心里就没有点怨言?”
上官婉儿:“被赐死的何止婉儿,公主、太子妃、安乐郡主还未有怨言,婉儿岂会有怨言。一切都还未发生。”
“你说得对,一切都还未发生。”
李隆基现在不过是个小孩子罢了,她要捏死他就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
【古代很多建筑都没有保留下来,都是因为这些人毁坏工艺品的家伙,薛怀义火烧明堂,李隆基融天枢,黄巢、李茂贞、朱温烧大明宫。
大明宫可是有4。5个故宫那么大的,非常宏伟,被誉为“千宫之宫”,始建于贞观八年,但中途搁置了,后来李治上位才继续修建。
要是能留到现在,有故宫什么事啊。
可惜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建造的宫室,被这人烧了个干净。
还有项羽烧咸阳宫……
发出恶毒的诅咒,诅咒这些毁坏工艺品、不珍惜古代劳动人民结晶的人下辈子化身底层百姓。】
想到被烧的明堂,武则天脸色沉了下来,薛怀义千不该万不该烧了明堂,也烧了她对他最后一点耐心。
还有大明宫,居然被烧了次!
她虽然定居神都洛阳,不打算回长安的大明宫,但不代表她放弃大明宫,放弃长安。
待她亡故后还是要回长安的。
武则天脸色沉了下来,“国都六陷,天子九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