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在一开始天幕就说过明相篇泛指受到重用的文臣,不一定非要做到丞相的位置才算,故而桑弘羊也是期待过能上榜的。
可前几个都是实打实的丞相,桑弘羊都不抱希望了,没想到还真有他,而且还是这种近乎抢着去的自愿形式。
桑弘羊:“……”
如果可以,他更喜欢前两种模式,书中的阎王安排,又非书中的自己愿意,陛下想责备也责备不了。
哪像现在,一堆人抢着去始皇那里也就罢了,连他都想去,陛下心里肯定不快。
另一边,霍光正在极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自从上回天幕出现后,他就被刘彻调到身边,近身伺候。
如果没有天幕,这一定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小小郎官竟然能跟在陛下身边,那是何等宠信?将来必然前途无量。
可是明知自己将来会做什么,还有天幕时不时提醒他做了什么,霍光就跟哑巴吃黄连一样有苦说不出。
他真的不想知道将来的自己有多大胆,更不想被陛下听到,他如此年轻,还想多活几年呢。
霍光抬眸,偷偷看了眼刘彻,不巧撞上刘彻审视的目光。
目光相撞,霍光急急转移视线,陛下的眼神好恐怖,呜呜。
刘彻目光在桑弘羊和霍光身上来回转,这两个都是他晚年看好的托孤大臣,看到书上写的将来,也不知他到底算是看对了人,还是看错了人。
唯一确定的一点就是,两个都是人才,霍光如今才十六岁,见解虽然有些稚嫩但已极不凡,日后能做到那地步也不奇怪;桑弘羊就更不用说了,放眼朝中没有人能取代桑弘羊的地位。
哪怕很多大臣上谏让他杀了桑弘羊以平民怨,他也没舍得杀。
桑弘羊实在好用,将来的他会留他当顾命大臣也说得过去。
只可惜这两个人才没了他的压制,呸,没了他的统领,就各自为政,心里产生了的小九九。
桑弘羊还抢着去秦始皇手下当差,呵。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应该发现了,想去给秦始皇当丞相的,大部分都是历史上的改革家。除了熟知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外。
王猛、刘晏、杨炎这位也是改革家。
这里清清给大家解释一下,王猛不是王莽,这个王猛是前秦时期的大臣,前秦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也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说前秦你们可能没什么印象,但是说苻坚你们可能会很有印象,苻坚和慕容冲的断袖之恋,中间还叠了国仇家恨,囚禁虐恋等buff,应该没有人不知道这对。
就是这个苻坚建立的前秦,苻坚还是东海王时就和王猛一见如故,建立前秦后,采用了王猛的改革法,对前秦进行了彻底的汉化改造,帮助前秦短期内强盛起来。
王猛的改革在历史上也是重大意义的,当时整个淮河以北,基本都被北方游牧民族占据,没有开化的游牧民族是残暴的代表,可想而知当时的北方有多糟糕。东晋虽保有东南一隅,但颤颤巍巍,随时会被掀翻。
如果没有王猛的改革,千年的农耕文明可能就要毁于一旦了。所以王猛改革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变法改革之一。
刘晏和杨炎都是唐朝的宰相,杨炎只比刘晏小了十二岁,算是同辈中人。
刘晏疏通漕运,复兴经济,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元初年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
在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杨炎,“两税法”的创议者和推行者,唐朝中后期的惊世之才,中唐时期帮助唐朝完成改革的重要人物。
杨炎上任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缓和了人民与封建贵族因为土地兼并而出现的矛盾局面。
他的两税法对我国税制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故而杨炎改革也是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改革。
关键这两人是仇人,刘晏是被杨炎陷害而死(狗头)。
至于桑弘羊,汉武帝的理财专家,盐铁官营的先驱,在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如果这都不算经济改革,那什么才算呢?
桑弘羊简直就是汉武帝的钱袋子,为汉武帝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不过改革家的下场一般都不太好,很少有善终的。商鞅战败而死,尸身还要被运回咸阳车裂。
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牵连被杀。
刘晏被杨炎陷害而死。
杨炎被卢杞陷害,坐罪赐死。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差点被开棺鞭尸,家属不是被流放就是被饿死。
相比之下,王安石的结局算不错了,病逝,死后被追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就是他的新法不管有用没用都被废了。
王猛大概他们中结局最好的,病逝,生前荣耀死后哀荣。
可能这也是他们会选择秦始皇的缘故,秦始皇有魄力,只要是他想推广的,就没有办不成的。这样的魄力,除了秦皇汉武,也没谁了。
相对于高危汉武,秦始皇绝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自然是更受瞩目。】
第168章 一百六十八 考试
大秦
秦始皇:“前秦!?”不是说秦国后人全被屠了吗?怎么还有一个前秦?
很快; 秦始皇就知道了是怎么回事,五胡十六国时期,也就是魏晋后分裂动荡的时期; 北方胡人入侵中原建立的朝代。
秦始皇沉默了; “……”胡人也敢用“秦”作为国号; 而且还只是十六国之一,就算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也不行!
等等; 有前秦,不会还有一个后秦吧?
秦始皇忽然觉得眼前一黑。
但秦始皇并未来得及多想; 就被顾清瑜带跑了思路。
待听到总结; 秦始皇满意地点点头; 说得不错; 他就是最好的选择。
有眼光!
只要是他办成的事,还没有办不成的。
只待李斯、萧何等人的新法整理完毕; 他就能全国推广。
当年的商君之法能让秦国从弱国变成强国; 历经几代国君的积蓄让他灭六国; 一统天下;新法也一定能让弊端频出的大秦完成蜕变,巩固大秦基业。
为了这个,他也要努力多活几年。
他要看到新法成功。
秦始皇眸中迸发出势在必得的亮光。
不过如果天幕说的那些改革家都能来大秦就好了; 这么多变法人才汇聚在一起总能总结出一条最适合大秦的路。
至于担心人多各抒己见会吵起来什么的,有他在,绝无这种可能。
公元前120年; 汉武帝时期
“高危汉武??”刘彻从牙缝里一个字一个字挤出来; 哪里高危了?
就因为他频繁换丞相?
可在位五十四年换十三个丞相也不多啊!他父皇在位十六年,换了五个丞相,五个丞相里善终的也就陶青还算善终吧?
卫绾不算,卫绾的善终是他给的。
相比他平均四年换一个丞相; 他父皇也不妨多让啊!
凭什么说他高危,大家不是都一样的嘛!刘彻忿忿不平。
唐太宗时期
“??秦皇汉武,没有朕?”怎么他还不够有魄力吗?李世民心里碎碎念道。
杜如晦和房玄龄等人也琢磨过来了,商君变法时秦国孱弱,在诸侯国中只是一小国;王安石变法是因为北宋内忧外患,积弱积贫;
张居正虽然是第一次听说不是很了解,但从天幕的只言片语中也能了解到当时的大明正处于中晚期,否则何来续命一说。
刘晏和杨炎虽是他们大唐的,却是安史之乱后的宰相,是中唐时期。
故而几人得出结论:变法是为了强国、救国,多发生于王朝中晚期。
房玄龄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后,又道:“如今大唐正是开国之初,百废待兴,百姓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变法引起动乱。依臣看,法可以变但要慢慢来,不可贸然变法。
否则刚稳定下来的天下势必会再添动乱,得不偿失。”又不是大秦那种非变不可的情况。
杜如晦紧跟着道:“大唐初期并不适合变法,想必这些人正是因此才不选陛下。”
“两位爱卿说得有理,朕也是这么想的。”就是心里有点不平,明明他也有魄力的。
“不说这个了,”李世民摆了摆手,皱眉道:“这刘晏和杨炎都是大唐的宰相,安史之乱后为大唐做出了不少贡献,是大唐的功臣。安史之乱后正是用人之际,他们为何要窝里斗?”
可以合作让大唐更快恢复国力,却因为窝里斗损失了两个能臣。当时的皇帝到底是怎么想的?臣子斗成这样,你陷害我,我陷害你,也不管管?
都没查清就罢官处死,只会让小人得志,忠臣寒骨。
长久下去,朝廷风气能好才怪。
李世民无奈地摇了摇头,后代不行啊,怎样才能提高后代的质量呢?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秦始皇对有功之臣待遇不错,只有你有用,有才华,得到秦始皇的认可,那他就会重用你,给你高官厚禄。
只要不是谋反的大罪,秦始皇还是很宽容的。
例如当年赵高犯罪当诛,本来蒙毅要将赵高立即执行死刑的,始皇却念及赵高平常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
虽然后面发生的事让人看来还不如立即处死赵高,但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当时秦始皇又不知道赵高会祸国,如果他知道肯定第一个弄死赵高。
扯远了,我们继续说回书中的内容。
因为想给秦始皇当丞相的人太多了,名额不够,阎王只能让他们各凭本事,谁能通过考验谁去。
先进行笔试再面试,让一众明相也感受一下后世考公的困难。
自古文人相轻,本来就是谁也不服谁,阎王还整这一出,这下众人更是牟足了劲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
阎王担心后面的皇帝也会发生这种报名人数过多的问题,遂决定先公布完再就业的岗位,再给众人安排考试,没准他们听到后面的皇帝会改变主意,没有那么多人想去大秦了也不一定。
阎王:唐太宗李世民是最后一个公认的千古一帝了,把握住机会哦,做千古一帝的宰相总好过做那些平平无奇的宰相好吧?
而且唐太宗还是一位难得的明君,有识人之明,用人之才,比秦皇汉武脾气好。更难得的是他还不杀功臣,对下属爱护有加,赏罚分明……】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眼睛亮了,终于到他了,会有多少人选他呢?
众人看着天幕每说一句,李世民眼睛就亮一分,不由有些无语,陛下还真是不知道“谦逊”两个字怎么写。
太上皇脸都臭了也不知道收敛。
不过听着确实振奋人心,他们跟着的是一位明君,自古明君贤臣,陛下是明君,他们可不就是贤臣吗?
李世民还真顾不上,他被夸得有些飘了,眼里明晃晃写着:“再多说点,朕爱听。”
李渊看着嘴角上扬的李世民,又看了看个个都是与有荣焉模样的贞观群臣,嘴角不由抽了抽,忍不住道:“二郎,天幕说的考公?”
李世民闻言,警惕性回来了,“天幕说的考公听起来和有殿试的科举差不多,并不新鲜。”
李渊:“可是后世都觉得考公困难。”
李世民想了想说:“后世有义务教育,几乎人人都能断文识字,考试内容肯定不简单,加上人多,竞争大,题目肯定更难了。”
“原来如此,”李渊恍然大悟,点点头道:“这面试一说倒也新鲜,下次科举二郎你也搞个面试,阿耶也来凑凑热闹。”
李世民确定李渊只是想看热闹,没有其他想法才应了下来,“如阿耶所愿。”
大秦
看着后世那么多人才都想来他手下干活,虽然明知是假的,但秦始皇还是挺高兴的。
正在兴头上呢,就听到天幕提起赵高。
秦始皇心梗了一下,“……”晦气!
李斯眼前一黑,又来,提起赵高不就是让陛下想起他和赵高狼狈为奸的事吗?
他好不容易才让陛下对他改观,每提起赵高一次,就会让陛下不满他一分。
不行,他得想个法子转移陛下的注意力,“陛下,天幕提到了考公,比试和面试。陛下不是一直想试试后世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吗?”
“大秦如今还不适合用科举制,但可以小范围举行一场考试,由陛下出题,再由陛下出面考核他们,总能选出合陛下心意的。”
秦始皇沉吟了一会儿,他自己选人,虽然人选到他面前时已经筛选过几轮,但用不用的决定权在他手里。
可以一试。
若是真有几个大才,就是赚到了。
秦始皇看了李斯一眼,微微颔首,“准了。”
话落,道:“待朕出完题目,让人油印出来,用蜡封在竹筒中,等考试开始时,才能打开。”这样除了他谁也不知道考什么,不错,不错!
李斯:“诺。”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麻了,什么叫比秦皇汉武脾气好?说李世民就说李世民,扯他做什么?
而且还是让他做反面例子。
【阎王的话说完,不少鬼都站了出来,李斯、晁错、主父偃、刘伯温、徐达……
全是没有善终的大臣,看来善终这个诱惑却是很大。
相对于晁错、主父偃、刘伯温、徐达等就想体验一次善终是什么感觉的鬼,李斯选择李世民的目的就相对复杂了一点。
李斯选择李世民是因为李世民也是秦王,而且李世民也有不少儿子。
他不相信自己这么背,想证明自己就算辅佐新主,只要新主正常,都能在他的辅佐下坐稳天下,国力蒸蒸日上。
一定是胡亥的问题,胡亥之残暴古今未有之。
若胡亥是个正常人,大秦肯定不会二世而亡,至少不会在始皇死后三年便亡。
选择李世民的人也不少,阎王让他们稍后一起考试。
阎王:接下来这位皇帝需要的宰相人数是最多的,大家可以踊跃报名。
她是史上第一个女皇,在位二十一年(从当太后完全掌权开始算),一共有任命了77位宰相。
见众人面面相觑,没有人站出来。
阎王又解释了一下唐朝的宰相是群相制,三省的长官和副长官一般都算宰相。
说完又道:史上第一位女皇的知名度不下于第一个皇帝,知名度很广,选择女皇干得好的话也很出名的,比如狄仁杰。
狄仁杰的知名度可是远超所有丞相,包括千古一相李斯,他绝对是所有丞相中最出名的,虽然出名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是宰相。】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瞪大眼睛,震惊道:“多少宰相?朕听错了吗?”在位二十一年?七十七个宰相???
第169章 一百六十九 打死也不去给朱元璋当丞相……
李世民被庞大的宰相数量震惊得都顾不上有哪些人选他了。
事实上; 不止李世民怀疑自己听错了,在场的人也都产生了怀疑。
七十七个……是不是太多了点?
最出名的狄仁杰还不是因为宰相之位而出名,那是不是说这些宰相都不出名呢?
李世民看见众人不仅不吭声; 还一副目瞪口呆的表情; 还有什么不明白。
七十七个宰相,是眼前一黑的程度。
宰相换得这么频繁; 臣子恐慌还来不及; 岂会尽心?李世民:“岂有此理,她把宰相当成什么了; 竟如此儿戏。”
武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