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 >

第137章

(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诺。”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蒙汉民族?为什么不是汉蒙?难道当时的汉人不如蒙古人?”明朝不是打败了蒙古人,夺回了汉人的江山吗?
  众人无语:“……”这是重点吗?
  有大臣猜测:“也许是蒙汉说着比较顺口。”
  刘彻却不这么认为,他皱眉道:“朕方才大致算了算,戚继光公元1528年出生,这时候大明建国差不多二百年了吧?还没消灭蒙古?”
  都两百年了还在被蒙古骚扰,这大明……国力堪忧。
  唐太宗时期
  侯君集等人一听“大明战神”几个字就竖起耳朵,先是八大军神,后又是门神、战神的,就是没他们,他们倒要看看战神是标准是什么。
  听到戚继光的主要事迹是“南平倭寇,北御蒙古”时,众人心里有些微妙。
  蒙古也就算了,元蒙灭宋,疆域也是历朝历代最大的,蒙古实力肯定不凡,但是南平倭寇?倭寇?
  众人齐齐看向挂在屏风上的世界地图,那么小的倭国,也算大战绩?还打了十余年!?
  明朝的战神有水分啊!
  杜如晦一看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嘴角不由抽了抽,“你们是不是忘了天幕说过倭国入侵中原,后世用了十四年才将倭国赶出中原?
  当时的后世可比大唐强大多了,至少有几万万人口,有火器等先进武器,倭国还是那么小,后世却花了十四年才将倭国赶出中国,说明什么?说明倭国当时国力强盛,比中国厉害。”
  “那么小的地盘肯定不是一夕一朝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倭国从未停止过发展,所以后来才能超过中国,反过来入侵中原。
  天幕都说了明朝停滞不前,发展缓慢,明朝的倭寇难打也不奇怪。”
  李世民脸色不虞,“连小小倭国都能屡犯边境?明朝还打了十余年?”打下来啊,一次把它打怕了,打废了哪有这么多事。
  不是说明朝的时候,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吗?
  【明朝因为不重视海防等原因,倭寇猖獗,时不时就进犯沿海地区,抢劫财物、掳走人口、烧毁村庄等,可谓无恶不作。
  据不完全统计,戚继光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打过大大小小八十多场仗,没有一次败仗。
  几乎每次都是全歼敌人,而自己只伤亡几名或者几十名士兵,牺牲最多的一次也只有69人。在牛田和王仓坪战斗中,消灭了上千名倭寇,自己却没有一人阵亡。
  比较著名的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解救老百姓5000多名。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解救百姓3000多人。
  …
  戚继光在任职期间写下《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
  这两本兵书都是实用性兵书,和之前那些讲究战略、战术的兵书不太一样。
  《练兵实纪》涉及兵员选拔、部伍编制、旗帜金鼓、武器装备、将帅修养、军礼军法等等,算是古代版的《民兵训练手册》,属于普通人也能看得懂,学得会的兵书。
  在当时也算是一本神书。
  戚继光虽然没有统领过很多兵马,但他本人的履历真的非常漂亮,比起历史上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兵马的大战争,戚继光打的更多的还是小规模的战争。
  但这不是说他实力不够,而是当时没有这个平台,大明自从土木堡之战后就没打过什么大规模的仗,戚继光想打也没机会啊。
  他组建了一支四千人的军队,就是“戚家军”,这支军队经过严格训练,勇猛善战,威震敌胆,屡立战功,在平倭斗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建立了伟大的功绩。
  戚家军因为主帅戚继光从而得名。它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是明朝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常胜军队'1'。】
  洪武时期
  朱元璋脸有些疼,不重视海防,倭寇猖獗;没有平台,想打也没机会,一句句像是巴掌扇在他脸上一样。
  他定下的不征之国难道也是错的吗?
  不打小国,小国却来犯边。还猖獗到掳掠大明百姓,强抢财宝,火烧村庄。
  朱元璋憋着一股怒火,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岂有此理,小小倭国居然也敢挑衅大明。”
  更恼火的是,想骂后世子孙不争气都不行,不征之国是他定下的。
  众人看着朱元璋气急败坏地走来走去,欲言又止。
  朱棣张了张嘴,又闭上了,算了,等他上位后再改也来得及,何必要触怒老爷子,惹老爷子不快呢。
  本来老爷子就对他很不爽了,再说这些,他真怕等待他的是“赐死燕王”四个字。
  万历时期
  饱受张居正压迫的明神宗朱翊钧目光不善地盯着天幕,为什么要提到戚继光?提到戚继光不是会提到张居正?
  按照天幕的尿性,他毫不怀疑天幕肯定对张居正赞誉有加,那备受压迫的他算什么?
  朱翊钧:千万别提张居正,别提啊!
  **
  蓟镇
  有意编撰一本练兵兵书的戚继光听到这眼前一亮,他的兵书传到后世,而且颇受赞誉。
  戚继光听着自己的战绩,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
  不过没多久他脸上的笑容就垮了,戚继光可没有忘记这是名将再就业,就业的名将都是结局不佳,心怀执念之人,或怀才不遇,或不得善终。
  他榜上有名,不就是说将来也…不得善终吗?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宋明的武将都这么好用吗?”辛弃疾会写十议九论,会练兵,还会自己搞钱。戚继光会写兵书,会发明火器,会练兵。
  武将们闻言'羞愧''目光呆滞''自暴自弃',算了,陛下又不是第一次嫌弃他们了。
  但是还是好气哦!后世的人有那么多兵书可以看,有那么多前车之鉴可以学习。
  不像他们,如果没有天幕,他们现在还是用竹简,舆图都是草草一画,没有指南针,没有……
  这没有那没有的,拿他们和后世什么都有的将军比合适吗?
  可恶!过分!
  众人不敢埋怨刘彻,于是目光落到卫青身上,心道:“大将军,你看看陛下,多过分啊,快劝劝,这也想要,那也想要,太贪心了。”
  唐太宗时期
  尉迟敬德突然大声道:“陛下,我也想写兵书。”
  还没等李世民开口,程知节就笑道:“你?尉迟老黑?撰写兵书?哈哈哈……”
  “你字都认不全,还写兵书?快别逗了。”
  尉迟敬德上去就是一拳,“我就不能口述,找人给我润笔?好歹我也打过不少仗,把打仗的心得写下来留给后人参考不行吗?”
  看看后世连练兵选兵都能写,他怎么就不能写?
  李世民强忍笑意,“敬德难得有此心,义贞就不要笑话他了。以朕看,诸位不如合编一本百家兵书,传给后人。”
  ……
  【说完战绩,我们说说戚继光再就业的原因。
  戚继光十七岁就继承祖上的职位,十九岁开始抗倭之路,一直到二十六岁他才升官,此后平步青云,一直做到左都督,左都督是大明武官最高的衔级,正一品。
  直到万历十年,他的靠山张居正去世,戚继光顺风顺水的好日子才结束,这一年他五十五岁。
  戚继光能成为一代战神除了时代机遇、个人努力以及过人的军事才能之外,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深受当朝首辅张居正的器重提拔。
  戚继光担任蓟州总兵时,张居正就十分欣赏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和担当精神,提拔他当了都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不仅如此,张居正力排众议,将那些与戚继光作对的当地文官迁调出蓟州,使戚继光免受各种掣肘,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展宏图。
  他还向戚继光的军队提供优厚的财政补给,使其拥有购买军马、制造火器与战车的雄厚财力。
  正是因为张居正处处维护戚继光,戚继光的军事才能才得以充分发挥。
  戚继光无疑是张居正一手扶持的,是张居正的人。
  所以张居正病逝倒台被清算的时候,戚继光也遭到了弹劾,被罢免。
  戚继光回到登州,后来调为广东总兵,官阶依旧,但失去了拱卫京师的重要地位。
  三年后,他再次被弹劾,被明神宗彻底免职。
  戚继光罢官居家后,很少有朋友和他来往,晚年一贫如洗,甚至掏不起医药费。
  在抑郁情绪的折磨打击下,加上家庭生活中夫妻反目等变故,戚继光变得苍老憔悴,很快衰弱下去。不久后病逝。
  一代名将,民族英雄就此陨落。
  听到这里,大家有没有猜到戚继光再就业的原因呢?
  对,没错,他想善始善终。
  戚继光这辈子太顺了,晚年的生活对他来说就像噩梦一样,以致于死后执念过深。
  其实戚继光这个要求也不难满足,戚继光可比前面说的那几位要知情识趣的多,他不仅会抱大腿,还抱对了,就是大腿没得比他快,假如张居正多活几年,死在戚继光后面,那戚继光绝对可以善始善终。】
  前面几个
  辛弃疾:“抱大腿?”
  韩信扭头看了看秦始皇,大腿?又看了看扶苏,小腿?
  白起:“……”沉默,沉默,沉默是今晚的上党。
  洪武时期
  朱元璋怒不可遏,指着天幕道:“朱棣,这就是天幕之前说的内阁权势比丞相还大?不抱皇帝大腿,抱首辅大腿?”
  朱棣本能地后退,“父皇,我只是设立了内阁,没给他们那么大的权力,就像您设立锦衣卫,一开始也没想到它能权势滔天啊。”
  朱元璋气得脸红脖子粗,“……”
  万历时期
  朱翊钧:“……”他最担心的还是来了,天幕果然提到了张居正。
  而且还让张居正知道他死后被清算党羽。
  除了这个,他应该没干什么吧?
  朱翊钧眼神闪烁,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
  **
  蓟镇
  戚继光震惊地望着天幕,一颗心忽上忽下,复杂至极。
  他果然没有善终,而没有善终的原因是张居正倒台,他被清算。
  人生真是起起落落,半点不由人。


第163章 一百六十三 刘彻:什么都想要……
  戚继光并没有消沉多久; 他很快便反应过来了,既然是因为张阁老病逝才导致的他被清算,那张阁老多活几年不就好了吗?
  多给张阁老送些延年益寿的补药; 劝他注意身体……
  计划通√
  戚继光不是没想过脱离张居正这条船,毕竟明朝历代首辅鲜有善终; 可是他受张居正赏识,多年来早就和张居正绑在了一起。
  再说张居正把持朝政多年; 这些年如果没有张居正; 又岂会有他的今日?做人不能忘本。
  今日若趋利避害而选择脱离张居正投靠他人,他日难道就不会再次因利害而背弃新主?这样的人谁又敢用?
  戚继光心里明白除了祈祷张居正能多活几年,其它的也由不得他做主。
  不过有天幕这个变数,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转机。
  戚继光心里不由生出些许期待; 也安心了许多; 终于有空斟字酌句思考起天幕刚才的话。
  夫妻反目?
  戚继光瞪大眼睛; 心里顿时生出不安和惶恐,他和夫人反目??
  大秦
  听完戚继光再就业原因的秦始皇有些无语,内心:五十五岁才遭遇磨难; 顺风顺水五十五年还不够吗?知不知道有多少人连五十岁都没活到!
  说到年龄问题; 秦始皇就觉得伤感,若是他也能长寿些,何愁大秦不稳。
  后世这些人活到六七十还不满,还想善始善终。
  秦始皇皱眉道:“唐朝那个郭子仪活了八十五岁,明朝的戚继光活了六十二,这还是因为穷愁潦倒没有钱买药,要是善始善终,他岂不是能活更久?”
  “难道人的寿命真的会随着医术进步而增加?”天幕也说过后世的平均寿命达到了七十七岁。
  他要是听御医的话,遵守医嘱; 也能多活不少年吧?
  大臣们:“……”陛下你的关注点是不是偏了??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挺了挺胸,笑道:“他肯定会选择朕。”
  朝臣们:“……”刚才的白起你也是这么说的。
  陛下你杀的臣子还少吗?心里能不能有点数。
  在你手下,善始善终多难啊。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沉默了一瞬:“这些名将的愿望也太质朴了,不求加官进爵,不求出将入相,只求善始善终。”
  这个他完全没问题啊,选他选他!
  杜如晦:“……”有没有可能他们已经封候拜将,封无可封,功高震主了呢?
  就是因为得到了才不求啊!只有得不到的才是执念。
  不过想想这些人的经历,韩信功高盖主,白起数次抗旨,戚继光更是越过皇帝和重臣勾结,说实话,可惜是可惜,但却不冤枉。
  也就辛弃疾惨一些,空有抱负却报国无门,硬生生的从武将转成文人。
  相对于杜如晦等文臣的看法,武将们感触更深一些,只有武将才最了解武将,他们懂那种感觉。
  谁上战场不是豁出命去的?战场上奋勇杀敌不就是为了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吗?军功那是用命换来的,谁不想多挣一些军功,福荫子孙,让家中妻儿过得好一点。
  可是战场上是他们说了算,官场上却不是他们能决定的,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可比战场上凶猛多了,稍不留神就是三族套餐。
  求善始善终可太正常了,他们也求啊。
  宋朝
  两宋的武将们眼睛都红了,力排众议将作对的文官迁调走、提供优厚的财政补给、处处维护什么的他们也想要!!
  这么多优待想不建功立业都难吧!?
  光是优厚的财政补给,使其拥有购买军马、制造火器与战车的财力就够让他们流口水了,张居正这样的文官上哪里去领啊?
  为什么大宋的文官和大明的文官差这么多?
  两宋的武将们坚信他们和戚继光之间的差距只差一个张居正。
  ……
  【千里马需要伯乐,一旦伯乐没了,千里马也就变成了劣马。戚继光的伯乐张居正倒台后,他也由千里马变成了废马。
  戚继光的要求看似简单,真正操作起来还挺难的,因为戚继光本人寿命不短。他晚年一贫如洗买不起药,还能活到六十二,要是没有被罢免,说不定能活得更久。
  而且古代打仗很耗命,能活到五十以上的将军挺少的,大多都是人到中年一堆旧伤,有钱有势都难治的那种,比如卫青,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是皇后的弟弟,皇上的姐夫,平阳公主的丈夫,够有钱有势了吧?
  不还是旧伤复发、病痛缠身,死的时候还不到五十岁。
  对比一下,戚继光身体素质真的挺不错,要是没有后面的事,说不定能活到七八十。
  这样的话,善始善终就有点难了。
  毕竟古代皇帝长寿的不多,明君更是少得可怜,又要长寿又要明君,还真不容易。
  很多宝贝提到了龙凤猪、朱棣、武则天、阿斗,秦始皇和唐太宗确实不杀功臣,除非功臣谋反。
  但他们短命啊,秦始皇享年四十九,李世民享年五十一,这种情况下戚继光就算抱胡亥和李治的大腿都不好使。
  胡亥就不是个正常人,狠起来自诛九族,能善终才怪。
  李治的话,褚遂良就是个例子,抱他的大腿不如抱武则天的大腿。
  其他的话,朱棣是明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