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深有同感,“是啊,地基打得再好,后代不行有什么用。”
大明朝防着防那,最后也没比大唐好多少。
汉武帝时期
刘彻:“HelloKitty是什么?”都是老虎不发威,怎么她就是HelloKitty,而他却是病猫??
众人绝倒:“……”陛下你的关注点能不能再清奇一点?
霍去病认真地想了想:“可能也是病猫的一种吧。”
【武则天掌权几年后,在心腹大臣的拥立下正式称帝,废原来的皇帝为顺王。
大权在握怎能不培养几个会揣测上司心思的大臣呢,他们就是你的嘴替,会为你冲锋陷阵。
武则天在位期间,大明焕然一新,改科举、重开武举,废户籍制、殉葬制度、废裹脚,大幅度提高官员的俸禄,同时规定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抑制土地兼并等等。
还让大明的女官从后宫走到了前朝。
大明国力蒸蒸日上,武则天却觉得没什么挑战性,索性朱祁镇已经被废,土木堡之变的时间也过了,也先都被打没了,武则天便立朱祁钰为太子,提交完成任务。
回到地府后,武则天向阎王提出想挑战地狱级副本。
阎王:你确定吗?
武则天果断点头: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心道:大明这种高度集权,皇帝一言堂的副本有什么难的,地狱级就算是穿成皇后,哦不,太子妃,普通嫔妃也可以,她照样可以完成任务。
阎王:祝你好运。
武则天再次睁眼,时间线来到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她变成了被赶鸭子上架的朱祁钰,负责收拾残局。
武则天:一来就被人簇拥上皇位,居然还有这种好事!!
当即在跨界聊天频道发了一句:
'武则天':换了地狱级难度,好像更简单了。一来就是皇帝,连夺位都不用。
大明的任务可真简单,怪不得朱元璋想抢。
'朱元璋':再说一遍,我不是因为简单才想抢,呸,换。我是想自己收拾不肖子孙好不!难道你们不想吗?
朱元璋说完,发现聊天频道瞬间变沉默了。
过了好长时间,才看到武则天发了一句:
'武则天':不想,大唐的任务不是安史之乱就是唐末的五代十国,会分分钟把人气死。
'秦始皇':想,但是不想变成胡亥,我怕忍不住自残。
'李世民':和政哥一样,怕忍不住自残。
'刘彻':想,但是阎王不给机会。我也想换难度了,吐蕃和突厥也没多难对付,比起当年的匈奴差远了。就是李隆基的儿子都太一般了,生了这么多儿子,都没一个能顶事的。
我都不知道立谁当太子好。
唉,我当年虽然生得少,但前有刘据,后有刘弗陵,质量还是不错的。@'李世民'建议你家少生点,优生优育懂不懂,李隆基生那么多一点用都没有。
'李世民':……
'武则天':多生几个还是有好处的,大号废了还可以练小号。
'李世民':……
'刘彻':……
'秦始皇':……
'朱元璋':……
'武则天':忘了,大家都是练过小号的人,溜了溜了。】
武周时期
武则天表情有些扭曲,这回书里的她是不是太过活泼了点?
罢了罢了,就当不是她就好了。
其他时空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
大号小号们齐齐沉默了。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后世的突厥、吐蕃不如匈奴?刘彻勾唇一笑,那不是说击败了匈奴的他更厉害吗?
【随着武则天、刘彻换难度挑战,秦始皇被激起胜负欲,也想快点完成任务,好开展下一个。
于是,秦始皇又开始了他的007工作制,在他的带动下,五代十国的骄兵悍将变了一个画风,武将积极得不行,就怕被迫武转文,文官忙得没有时间结党营私,都忙着加班呢。
就连敌军奸细都被抓壮丁,没有时间传递军情。
另一边,朱元璋也支棱起来了,再不努力他就要垫底了,这怎么可以。
于是朱元璋阔刀大斧地准备改制,在寺庙待过的朱元璋深知寺庙那一套,他决定学武则天整一个“圣母临凡”的祥瑞,师出有名才能废掉李旦,自己坐上皇位。
不过现在还不到时候,历史上的武则天是把唐朝宗室清理得差不多之后,才这样做的。
他现在就这么搞,那些宗室肯定会学朱棣来一套清君侧。
不能操之过急,得慢慢来。
为了更好的监督朝中和他作对的大臣,以及搜集宗室的罪证,朱元璋再一次成立了锦衣卫。】
洪武时期
朱棣:“……”为什么躺着也能中箭。
第157章 一百五十七 晋江独发
朱元璋凉凉地瞥了朱棣一眼; 倒也没说什么,因为他正在思考在大唐搞锦衣卫的可行性,尤其是以武后的身份设置锦衣卫。
片刻后,朱元璋摇了摇头。
武后当年重用来俊臣等酷吏就惹得朝野怨声载道;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是将其评价为“鬼神之所不容; 臣民之所共怨”。
武后的酷吏只是监视朝臣,用来搜集情报、排除异己、威慑敌人; 比起他的锦衣卫来差得远了。
若是在唐朝用锦衣卫; 不仅朝堂怨声载道; 恐怕宗室、百姓也不会安分。
不过若是能顺利成立锦衣卫; 那可比酷吏好用多了。
正想着,就听到天幕继续道:
【这里解释一下,大明的锦衣卫前身是朱元璋的亲卫兵,所以也称“亲军都尉府”; 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相当有牌面。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 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等工作。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 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 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 包括皇亲国戚; 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1'。
当时的锦衣卫权力很大,用着也很顺手,明初胡惟庸、蓝玉两案都有锦衣卫的身影; 这两桩案子被株连的人数超过四万。
后来朱元璋也发现锦衣卫滥用职权,权力过大,锦衣卫非法□□、虐待囚犯的行为让百官怨声载道,所以在洪武二十年到洪武二十六年将内外刑狱从锦衣卫职责中废除,交由法司处理。
也就是说洪武二十年后锦衣卫没有了审讯、用刑的权力。
朱棣登基后,不仅恢复了锦衣卫所有的权力,甚至还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他设置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都无权过问。
经过朱元璋、朱棣两朝,锦衣卫就再也没有从明朝消失过,从某种意义上说锦衣卫也算是和大明共存亡了。
由于锦衣卫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这也是锦衣卫名声恶臭的原因之一。
加上拥有特权,不少锦衣卫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也有明之亡于厂卫的说法。
但明亡的原因肯定没有这么简单,只能说厂卫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洪武时期
听到自己又被提起朱棣心里顿时一咯噔,想也不想直接下跪认错:“父皇,我错了。”
不管是什么,先认错再说。
朱元璋没空搭理他,直到听完锦衣卫的光辉历史后,才冷笑到:“你倒是自觉先把错认了,以为这样朕就不会罚你是吧?”
朱棣:“儿臣不敢。”他又不是主角,为什么总带他,还全是这种带法。
求放过。
朱元璋气得走来走去,指着朱棣骂道:“朕都把锦衣卫的职权削了,你为何又要加回去?厂卫厂卫,朕设锦衣卫,你设东厂,怎么锦衣卫还满足不了你?”
朱棣心里苦,他怎么知道为什么,那是将来的他干的,“父皇,天幕既然说了厂卫是间接导致明亡的原因之一,儿臣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
朱元璋冷哼一声,“等天幕结束,朕再收拾你。”
朱棣闻言松了一口气,趁朱元璋注意力全在天幕上,悄悄站起。
武周时期
武则天轻叹:“明朝果然是集各朝代之大成。”不过由此也能看出,明朝不得民心。
武则天受李世民影响,一直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民心”或许不是坐上皇位最重要的条件,但绝对是不能失去的条件。
**
武周的官吏们:锦衣卫别过来,过来就反给你看。
他们造了什么孽,酷吏也就算了,怎么还要经历锦衣卫呢。
【锦衣卫权势那么大,皇帝之下他们都能监督、逮捕以及审问拷打,放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明清自然没问题,但在大唐,想设锦衣卫,世家分分钟要造反。
别说世家了,朝臣宗室都要反。
武则天的酷吏为什么能成功?因为她除了用酷吏监督大臣的一举一动外,还鼓励百姓举报有异心的大臣,一经坐实,举报的人就能做官,误报则不处罚。
法不责众,酷吏尚且能废,庞大的百姓群体要怎么处理?
双重打击下,朝臣自身都难保,哪里还敢反抗。
所以朱元璋想在大唐成立锦衣卫肯定不成的,加上羽林军(负责守卫京师、皇宫安全的禁军)大多数是官宦子弟,是贵族和官员们把家中子弟送来镀金的。
家中有权有势,他们是疯了才会干锦衣卫这么得罪人的差事。就算他们想干,家里人也不会同意。
毫无意外,朱元璋因为锦衣卫被迫退出朝堂,失去了垂帘听政的机会。
然后他又重开了一把,这回他不作死了,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按照武则天的路子走。
四年后,朱元璋废李旦为太子,自己高坐明堂,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女皇。这一路走来太艰辛,朱元璋都不敢轻易作死了。
这简直比他当年自己打天下还累。
历史上的朱元璋本来就很勤政,据说他每天天还不亮就去上朝,天黑了半夜才回到宫中,回宫后还要处理国家大事,如果有一件事情没处理好就睡不着觉。
据史书统计,朱元璋曾在8天中处理1160份奏章。网上流传的奏章,一份奏章保守估计1000字,那1160份就有116万字,老朱平均每天阅览15万字,阅读量不算少,而且还要思考怎么处理。
加上一份奏章可能还不止一件事,那工作量就更大了,说是日理万机都不为过。
老朱绝对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勤政皇帝之一。
本来老朱就很勤政,当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女皇,为坐稳皇位老朱更拼了,每天批阅奏章到深夜是常有的事。
因为勤政,他甚至来不及享受,武则天上位后建立的佛寺、大建筑等他统统没建,省下不少钱财。
不仅如此,老朱还弥补武则天军事不行的缺憾,他在位期间,吐蕃、突厥都被打得服服帖帖,不仅突厥重新归顺大唐,就连吐蕃都并入了武周疆域。
朱元璋看文臣的眼光可能不够好,但是看武将的眼光绝对十分毒辣,除了重用历史上原本就有名的将领,比如王孝杰、李多祚、李千里、黑齿常之等人,还提拔了不少出身平民的好苗子。
军事天赋出色的朱元璋在大唐原本的版图上继续扩张,一度达成了李世民在时万邦来朝的盛世局面。
文治上朱元璋本来就讨厌世家贵族,打压起来丝毫不逊于武则天,毕竟洪武朝本来就是出了名吃鸡大逃亡,朱元璋对这个可不陌生。
朱元璋看着国力整整日上的武周朝,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想要挽救武周,让它延续下去,最关键的还是继承人问题。
武则天目前仅存两子一女,李显平庸,李旦懦弱,太平是女的。
朱元璋思来想去,决定从孙辈中挑选一个可靠的继承人。
从小培养,耳濡目染下应该就不会改国号了。
一切都在往好的局面发展,武则天身体本来就好,朱元璋又不忘锻炼,他还真等到了皇太孙长成,临终前,他叮嘱皇太孙不可更改国号,要勤政,对百姓好一点,民心所向百姓就不会反……
朱元璋把能交代的都交代了,认真程度比当年带朱允炆也差不到哪里去。
他以为这回能顺利完成任务了,于是心满离。
再次醒来却发现自己没有回到地府,而是重开一局的朱元璋如遭雷劈,脸色一寸一寸皲裂。
朱元璋咬牙切齿:那个鳖孙是第二个朱允炆吗?咱才刚走多久啊,国号就变了!!
又悲愤道:还是大唐也有第二个朱棣?】
洪武时期
双双躺枪的朱允炆和朱棣:“……”所以提到大明,就绕不开他们是吧?
比起朱棣的无语,朱允炆更多的是心痛,皇位本来是他的,结果却……
丢了皇位已经都令人伤心的了,为什么还要把他拉出来反复鞭尸?
朱元璋没理会两人的异常,他还沉浸在刚才天幕夸他的话中。
一直被骂,突然被夸,还是文治武功样样出色,达到和李世民一样高度的万邦来朝,朱元璋都有点飘飘然。
连天幕说他看文官眼光不太行都不在意了。
朱元璋美滋滋地把天幕的话在脑子里过了几遍,才后知后觉道:“为什么失败了?”怎么会失败呢?文能安邦,武能开疆扩土,还自己培养了下一任皇帝。
怎么会失败呢?
武周时期
武则天眸光微闪,坦白说,天幕说朱元璋弥补她军事上的不足,将突厥收回,打下吐蕃时她心里是有些期待的。
可……结果却是任务失败。
唉,武则天心中长叹一声,武周太短了,大唐的忠臣尚在。
就连她的儿女不也更倾向大唐。
【朱元璋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失败了,失败在哪里。于是他决定重来一次,诈死看看是怎么失败的。
有了经验的朱元璋这回速度更快了,名声也更好了,还一早就把选定的皇孙带在身边教导。
安排好一切的朱元璋诈死,藏匿于宫中观察后续。
然后他就看到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在其父李显以及众多大臣的劝说下恢复了大唐的国号。
朱元璋当即破口大骂,李显的种果然不行。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发现在他‘死’后,口碑两极分化,不少人批判他,写诗骂他,给他编造了不少黑料。
都快把他写成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妖妇了,朱元璋大怒,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哪个皇帝不杀人?
哪个皇帝杀得少了?他当洪武大帝的时候,杀得可比这多多了,这还不够洪武朝的十分之一。
当皇帝看他是否勤政爱民,是否能开疆扩土,能否让百姓过上安定日子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还要管人家的私生活?管人家嫁过几次人?
看尽读书人丑恶嘴脸的朱元璋悟了:笔掌握在男人手里,他们看不惯女人站得比他们高,便用恶毒的语言来攻击女人,贬低女人。
哪怕做得再好他们也能挑出错,挑不出错就制造错,然后夸大抹黑。
越挫越勇的朱元璋决定再来一把,这把他肯定可以完成任务。
李显的种不行,就选李旦的,或者太平公主的,或者让他们自己竞争,孙子孙女都可以,谁能做到他的要求谁就是下一任皇帝。
反正这天下也不是他的,皇室内斗会产生恶劣影响也不管他的事。
再提拔一些女官,扭转武周的口碑,他要让世人知道武周唯才是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