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 >

第130章

(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岳飞和韩世忠都拦着他:官家不可,怎能让官家冒险,披甲上阵的事自然是交给属下。
  僵持之下,李世民自然没能上战场,不仅如此,两人还不放心特地找人盯着他。
  李世民:……
  好熟悉的画面,当年他当了皇帝后也被拴在皇宫里,辅机、克明他们也这么盯着他,不让他乱跑。
  难道无论重来多少次,他都只能当坐镇后方的皇帝吗?他也想上战场啊,怎么就没有需要御驾亲征的任务给他做呢。
  手下的武将太能打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唐太宗时期
  长孙无忌/杜如晦:虽然说的是真的,但是听着总觉得怪怪的。
  武将们:“……”这话难道不是应该他们来说吗?顶头上司太能打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呸,哪里甜蜜了,分明是痛苦。
  说好的让他们去打,结果仗着自己是老大,自己去打了。
  别人抢机会还能打回去,老大抢机会,不服只能憋着。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满脸问号,眉头紧蹙:“他是在炫耀吧?”不想要能打的属下,给他啊!
  此时的刘彻不知道有“凡尔赛”这个词,不然他一定会把这三个字甩到李世民脸上。
  大臣:“……”有没有可能是陛下你想多了?
  ***
  大宋的皇帝们:%¥#%#(脏话),就你能耐是不是?好好的当皇帝不好吗?干嘛要自己要罪受?
  被迫御驾亲征的赵真宗:“……”知不知道御驾亲征很危险啊??
  【另一边,刘彻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倒不是说钱财,是武将,连胜的消息传来后,他觉得让高仙芝、郭子仪这些武将扎堆一起上简直浪费。
  对刘彻来说,在粮草、兵马管够的情况下,把能统帅三军的将领放在一处就是浪费。
  大汉最缺的就是这种统帅三军的将才,在他打匈奴前,大汉基本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作战,到他打匈奴了才发现,大汉在这方面短缺的很,幸好卫青天生帅才,不然当年的汉匈之战打成什么样还不好说。
  可惜到了后面能指挥大规模作战的也还是只有仲卿一人。
  因此刘彻对帅才众多的大唐十分艳羡。】


第156章 一百五十六 胜负欲
  【大唐除了高仙芝、封常清、郭子仪这些出名的大将; 还有李光弼、张巡、仆固怀恩、李晟、马璘、马燧……
  连中风的哥舒翰都还能前赴潼关拒敌,如此优势下,居然还能落得个天子出逃; 花了八年才平定安史之乱的结局。
  刘彻都无语了,这李隆基到底是有多废,才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高仙芝、封常清守潼关守得好好的,李隆基却听信监军官宦边令诚的谗言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
  这就罢了,接替高仙芝、封常清前往潼关的哥舒翰也是被奸臣的谗言害死的。就因为杨国忠进谗言; 李隆基就命令带病奔赴潼关指挥的哥舒翰出关应战。
  一个使者接着一个; 哪怕哥舒翰不想出兵; 最后还是被逼得没有办法大哭着率兵出潼关,最后兵败被俘。
  接二连三换掉前线的主帅,且主帅还是因猜忌而亡; 这谁还肯为大唐卖命?
  李隆基脑子是不是有病?不懂军事就别瞎指挥; 这么爱指挥怎么只会躲在后方; 有本事自己御驾亲征啊。
  明明胆小怕死还猜忌多疑; 又菜又爱玩。
  可惜了死在安史之乱中将士们,未立寸功,却因君王昏庸无道而死。
  这些将士给他,别说安史之乱,就算是突厥、回纥、吐蕃也能打回来。】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现实中的刘彻也无语了,“大唐到底有多少武将?”居然被李隆基这么造还能平定安史之乱。
  “哥舒翰和仆固怀恩听着不像是汉人名字; 是异族?”
  汲黯:“之前那本唐小说里有写过; 李世民在位时四夷臣服,万邦归心,突厥王子、可汗都自请殉葬。武后时; 四夷更是聚钱铸天枢,如此看来,唐朝重用异族将领也不足为怪。”
  刘彻不屑道:“有什么用,最后大唐还不是亡国了,还是被——”好吧,是自己把自己坑死的。
  若是他用大唐的方法将匈奴的地盘彻底并入大汉,百年后是不是再无匈奴?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眼眶又忍不住红了,“朕可算知道为何大唐如此武德充沛,晚唐时却只剩一个宦官为国尽忠守节。李隆基这个败家子,把大唐的家底都败光了。”
  “他把大唐树立起来的百年威望都打没了,人心尽失,呵。”李世民冷哼一声,目光极冷:“我李唐没有李隆基这种不肖子孙。”
  李渊也是一脸痛心疾首的模样,扭头看向李世民:“二郎打算如何解决李隆基这个祸害?”
  李渊言语愤怒中带着急切,就差把“这样的祸害可不能让他有登基的可能”写在脸上。
  李世民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阿耶,这我得好好想想。”
  老实说,听天幕说了大唐的将来,他还是属意李治上位的,换个人未必有李治做得好。
  可选李治,不仅会出现武氏窃国,还有李隆基惹出的安史之乱。
  若不选李治,承乾和青雀又能否担得起大任?
  唉……选继承人比他打天下还难。
  武周时期
  武则天面无表情,但周身的气压却越来越冷,“婉儿,传朕旨意,明日起让所有皇孙郡主县主都去太学听课。”
  上官婉儿有些意外,怔怔地看着武则天,机械地回应道:“是。”
  自天幕透漏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安史之乱后,武则天一直没有处置太子李显,也没对李隆基做什么,上官婉儿以为武则天是在考验二人,没想到是放弃了二人。
  上官婉儿微不可察地松了口气,没有李隆基,她是不是就不会死于唐隆政变?
  “朕可以还政李唐皇室,但太子李显平庸,相王李旦懦弱,都担不起大任,朕决定在众多皇孙中择一位聪慧灵敏之人立为皇太孙,待朕百年之后接任李唐江山。”
  大臣们刚到就听见这话,一时间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反应。
  ——李唐皇室、李唐江山,陛下这话的意思是打算把国号改回来?
  ——不是,陛下这话不是在说要废太子吗?太子要被废,这才是大事啊!!
  还是狄仁杰率先道:“陛下圣明。”
  择孙不择子,陛下又为自己争取到了不少时间,可真——圣明。
  况且太子确实平庸,相王最出色的儿子楚王李隆基,唉,知道安史之乱后,实在无法以平常心看他。
  **
  相王府
  十四岁,正意气风发的李隆基怒瞪天幕,他不能接受将来的自己会变成这样,而且将来是将来,现在是现在,为何要因将来未发生的事责备他?
  他现在又没做这些事。
  一次次被天幕提起,还全是负面评价,自负如李隆基也坐不住了,“四哥(唐朝会管爹叫哥),皇祖母会废了我吗?姑姑看我的眼神越来越吓人了。”
  李旦正在逗鸟,闻言头也不抬道:“儿啊,你干的那些事,你姑姑没有直接提剑上门砍你,已经够给你爹我面子了。”
  李隆基:“……那不是我干的。”我现在还没干啊!你还是不是我爹啊?
  李旦:“三郎,史书白纸黑字上写着呢,你还是自求多福吧,父王可帮不了你。”
  李隆基急道:“那史书上还白纸黑字写着您将来是皇帝,若是按现在的形势发展下去,您将来可坐不上那个位置。”
  “三郎你怎么还看不清局势呢,自从天幕说出安史之乱后,你就没有问鼎大位的可能了,你爹我就更没可能了。”李旦一边逗鸟,一边悠悠道。
  李隆基:“……”
  李隆基不服,太子李显的四个儿子资质平平,史书上都说最后是安乐和太子妃韦氏立李重茂为皇帝,韦氏有嫡子却立最年幼的李重茂,说明嫡子已死,甚至那两个年纪大的庶子也没了,才轮到李重茂。
  李重茂在位不足一个月,就被他和姑姑联手发动唐隆政变拉了下来,若是这辈子还和史书上一样,就算姑姑不帮他,他也可以把李重茂从龙椅上拉下来。
  可是……为什么要有天幕这个变数。
  一切都变了。
  史书上写的很可能会化作泡影。
  李隆基心情低落,他明明可以是大唐在位最长的皇帝,也是缔造开元盛世的皇帝,却因为天幕的出现,成了软禁在相王府的笼中鸟,前途无望。
  若下任皇帝不是他爹,那他必死无疑。
  更可恶的是,他爹毫无夺储之心。
  【刘彻顺利平定安史之乱后,开始磨刀霍霍向周边的突厥、吐蕃,不管过了多久,刘彻还是看长安头顶那块草原不爽,看那些时不时入侵的中原的游牧民族不顺眼。
  发兵的借口也很好找——突厥、吐蕃趁着唐朝内乱趁火打劫,尤其是吐蕃,居然趁着安史之乱,浑水摸鱼,比突厥还可恶,突厥只是犯犯边境,吐蕃居然占领大唐的国土。
  刘彻: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吗?】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干得漂亮!”不愧是我。
  唐太宗时期
  听了安史之乱早已憋屈得不行的武将纷纷道:“居然连吐蕃都敢犯境,陛下,应该将吐蕃也纳入大唐的疆域才是,臣请战。”
  全都打下来,看他们还怎么入侵大唐。
  民部尚书裴矩弱弱道:“可是……国库没钱啊。”
  尉迟恭瞪大眼睛:“怎么会没钱,朝廷不是建了好多作坊吗?光玻璃厂就有七八个!!每天供不应求,玻璃都卖到大食国去了,这还叫没钱?”
  “你当打仗的军费说来就来呢,大唐如今百废待兴,所有建设都需要钱,那些作坊是赚钱,可赚到的钱都投到别的地方去了。陛下还说要多做一些惠民的农具免费借给百姓开荒,还有预防蝗灾、旱灾的费用……”
  裴矩一样样数着,数到最后,他都不想干这个民部尚书了,个个都找他要钱,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啊?
  李靖在心里算了算,“那要何时才有钱?按照这个投入,用不了两三年大唐的情况就能好转,而且还有盈利吧?”
  “是这样没错,至少也要两年后,国库才能充盈。”到那时还要留出赈灾的费用、赏赐的费用等等,扣掉这些其他的才能拨出去。
  打仗太烧钱了。
  【另一边,在大明顺风顺水的武则天也遇上了阻碍——祖训不可违。
  武则天大发雷霆:要废除酷刑的时候你们怎么不说祖训不可违?要废海禁的时候你们也不说祖训不可违,怎么她要提拔自己人就开始说后宫不得干政?
  合着对你们有益的才能废除,对你们不利的就不能废除?
  武则天: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Kitty吗?
  武则天强硬的态度,以及熟练运用东厂和锦衣卫迅速罢免了朝堂上的反对之心。
  一切都非常顺利,没有世家门阀跳出来阻止她,没有宗室发动政变,大臣的权力全部来源于皇帝,这种感觉,就一个“爽”字。
  为此,武则天还特意@朱元璋。
  '武则天':@'朱元璋',老朱,你的大明国策是把各朝代的补丁都打上去了啊,大权在握的感觉真不错。就连藩王问题都被你儿子解决了。
  还有你儿子可真有远见,自他之后,皇子公主嫁娶都选小官或者平民,加上你定下的皇帝死后让无子妃嫔殉葬。
  连外戚的烦恼都没有。
  朱元璋听了前半句还有些自得,听完后心里颇不是滋味,仰天长叹一声。
  '朱元璋':可惜算无遗策却没想到后代个个是奇葩。
  '李世民':老朱,这我懂你。后代不行,地基打得再好也没有用,反而是给他人做嫁衣。
  朱元璋看到这句话,就跟被踩了尾巴一样瞬间跳脚。
  '朱元璋':说给谁做嫁衣呢?
  '武则天':他说的当然是我了,不然你以为是谁?
  '朱元璋':……
  朱元璋关闭群聊后,觉得浑身不得劲,他建立锦衣卫监察百官,后面想废却出现了比锦衣卫权力更大的东厂、西厂、内行厂;
  废丞相集权,却诞生了比丞相权力还大的内阁;
  严防贪官污吏,明亡时官吏个个贪得珠圆玉润,只有朱家天子瘦成皮包骨,连军费都凑不齐。
  防外戚、宦官、文臣武将,最后把自己防成了孤家寡人……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朝的文官彻底压制住了武将,此后党争不断,还有宦官专权,连着几个皇帝死因不明。
  他所期待的千秋万代没有见着,只见到了一代不如一代,代代出奇葩,最终彻底断送了大明基业。
  百万正规军却不如5万金兵。
  何其可悲。】
  洪武时期
  朱元璋瞪圆眼睛,整个人僵住了,不可置信地扭头问一众儿子和百官:“刚才天幕说什么?”
  向来爱拍马屁的朱樉缩了缩脖子,努力把自己变成透明人。
  朱棡也不敢吭声,自从大哥和娘死后,老爷子的逆鳞就是大明江山,谁敢拿大明江山说事,是不想活了是吧。
  朱棣也怔住了,他从未想过明朝会以这种姿态亡国,连军费都凑不齐?百万正规军不如五万金兵?
  大明到底经历了什么?居然会落到这个地步。
  藩王不敢吭声,百官就更不敢了,尤其是听到国之将亡,军费都凑不齐,官吏却珠圆玉润,呸,贪污受贿。
  空印案和郭桓案还历历在目,这谁能不害怕?百官们吓得脸都白了,内心不断祈祷:可千万别牵连他们,这钱不是他们贪的啊。
  朱元璋脸一拉,冷声道:“都不说是吧?”
  朱棣见状,出列道:“父皇息怒,天幕说这些是好事,知道这些咱们才能提前防备。之前天幕就说过,大明军备松弛,那会距离现在也不过三四十年。”
  开国还没到百年就军备松弛,往后的情况可想而知。
  因此朱棣虽然惊讶,但却没有多少怒火。
  朱元璋就不一样了,他为了巩固大明的江山,为了将大明江山世代传下去,可谓绞尽脑汁想出了种种政策,现在却告诉他,他想的政策没几件是可靠的。
  他想利用藩王镇守边境,一则旧元势力还未清肃,二则也能让军权从大臣手中转移到自己儿子身上,让天下之要塞掌握在朱家人手中,永保大明江山。
  可惜他刚走好孙子就削藩,儿子起兵反孙子,成功后直接把他的藩王制度给改了。
  他阅遍史书,编撰《祖训录》,为的还不是大明的江山,防外戚、防宦官,防功臣,他把能做的都做了,到头来竟是为他人做嫁衣。
  ……
  大明各个时空的皇帝们:死因不明?谁?你说清楚啊!!!
  太。祖爷爷话别只说一半,快给你的儿孙后代透漏透漏。
  武周时期
  “HelloKitty?这是什么?”前面汉武帝不还是病猫吗?怎么到她这里就变成HelloKitty了?
  还没等武则天想明白,就听到后面的嫁衣论。
  武则天笑了,“这大明朝的国策听着是挺不错的,无宗室内乱,无外戚干政,无世家门阀。”就连宦官都防了。
  后世的朝代果然不一样。
  要是她身处大明,哪里用得着这般煞费苦心。
  不过大明的皇子公主皆选小官或者平民之女,没有家世助力和见识,入宫的女子想来也不会有干政之心。
  防得这么彻底,最后还不是亡国了。武则天摇了摇头,缺了平衡之道。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深有同感,“是啊,地基打得再好,后代不行有什么用。”
  大明朝防着防那,最后也没比大唐好多少。
  汉武帝时期
  刘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