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 >

第126章

(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樉被喷了一脸口水,心里有些不悦,他说的有什么错,老四的后代明显就是不行嘛。
  “大明不缩边,朕把这条写进祖训,哪个鳖孙再不战而缩,就不用再姓朱了。”
  朱元璋吼完,气顺心些,“大明是朕一点一点打下的,朕最清楚手里有兵能打意味着什么。
  老四,史书上的你凭借八百精兵发动靖难之役,从允炆手中夺去大明江山,应该也能明白这个道理才是。怎么会教出这样的后代?”
  朱棣:“……”这他怎么知道。
  他如果知道,皇位哪里会传到朱高炽手中。
  朱元璋目光沉沉地盯着朱棣,“大明的兵绝对不能废,前朝那些血淋淋的例子还不够作为教训吗?”
  朱棣心中一动,恭敬地回道:“父皇放心,儿臣明白。”
  朱樉和朱棡见了撇撇嘴,哼,父皇就是偏心。
  老四的后代那么不成器,还是愿意把皇位传给老四。
  要是换了他们,早就暴揍一顿了。
  武周时期
  武则天原本是歪着身子悠闲的坐在龙椅上,闻言不由坐直了身子,“地府还管这个?还能学习军事上的知识?”
  要强的武则天对于“内政不错,军事不行”还是有些在意的。
  没有哪个皇帝能坦然接受这样的评价,尤其她还是唯一的女帝。
  若是能将大唐失去的疆域再打回来,是不是能证明她军事也是可以的?
  武则天头也不回地问道:“天幕的话都记下了吗?”
  她身后,穿着起居郎官服的女官立即出列,回道:“禀陛下,天幕说的话臣已经一字不落全部记下,并且还将一些比较有用的话用朱笔标注好了。”
  武则天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赏。”
  府兵制和卫所制是吧,她记下了。
  【不仅武则天这边面临练兵问题,李世民那边也有这个问题。众所周知大宋的军队是历朝历代最垃圾的。
  而且宋代兵制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宋代军队分两种,一称禁军,一称厢军。
  禁军是宋太祖赵匡胤弄出来的,他为了防止地方军队势力过大,再次造成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想出了从地方上抽调优质兵到中央另外编队,组成禁军。
  禁军的挑选,身长体重都有标准,符合标准的,就送中央当禁军,不合标准的,留在地方作厢军。厢是城厢之义,厢军是指驻在各地方城厢的。
  可以说‘模特’这个词就是赵匡胤弄出来的,他用木头造了个模型,让人按照这个模型去地方上挑选禁军。
  把身高体重达标的优质兵都抽走,只留下一些身高体重不达标的兵给地方军队。这样地方军队就没法和中央军队抗衡了。
  等到打仗需要派兵的时候,再由中央拨禁军到战场上。
  听着是不是觉得没什么问题?问题可大了,首先就是禁军是怎么练兵的?古代厉害的军队都是战场上真刀真枪练出来的,禁军在练兵的时候没有上过战场,等打仗了才把他们往战场上拨,效果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更恐怖的是大宋的兵一旦招募了,就不能轻易脱行伍,从十几岁招募进来,一直养到六十岁,还在军队里,其间只有一十岁到十岁这十年可用。十岁到六十岁这十年,他已老了。
  而且在军伍十年,精神也疲了。这样的军队,有名无实,于是只有再招新的。因此军队愈养愈多,纪律又不好。这就是宋朝的冗兵的原因。
  兵不行还冗兵,大宋绝对是自古以来头一份。
  古代的兵纪律其实都没多好,但大宋的兵绝对是不好中的翘楚。大宋之前的大唐用的府兵制和募兵制,府兵制在均田制还没破坏的情况下还是挺不错的,士兵会为了保护家中的田而努力,在战场上表现的比较勇武。
  唐朝前期用的是府兵制,唐玄宗后改用募兵制。
  募兵制是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朝廷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缺点就是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就是后面的五代十国。
  宋朝也是募兵制,赵匡胤为了防止五代十国骄兵悍将的局面出现,他又做出改革了。
  为防兵卒骄惰,宋太祖经常换兵驻防,因此宋朝虽然不怎么打仗,但在经费上却等于年年动员,年年打仗。
  军队老是在路上跑,又把将官和军队分开了,军队一批批调防,将官还是在那里不动。最后造成了兵不习将,将不习兵。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会高吗?
  最后一点,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宋朝的兵基本是没有土地的,后期招募的都是流民、土匪、贼寇,古代不是还出现了一句“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吗?
  这就是真实写照。
  这样招募来的兵纪律能好?打仗能行吗?当然不行了,宋朝的兵,你想让他们上战场,得给钱。
  当然也有好的兵,但不多,更多的还是这种纪律不行,打仗也不行的兵。
  饶是英勇善战如李世民,见到这样的兵也得沉默。】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木讷地点了点头,何止是沉默,如果是他遇上这样的兵肯定要抓狂的。
  他没想到宋朝的兵居然会如此……垃圾。
  在军中,军纪是头等大事,军纪都不行,如何率兵?
  但李世民再一次发现了宋朝是真的富裕,按照宋朝这么养兵,每年得拨不少钱吧?
  可养兵却不用兵,只让他们来回跑,李世民真的很想对宋朝的皇帝们来一句:你们是不是有病?
  钱多得没地方花可以给他啊,他很需要钱。
  贞观初年武德充沛的武将们齐齐沉默了——今天也是被大宋的神奇操作秀到的一天。
  **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和李世民一个想法的还有汉武帝,同样穷但是想打仗的刘彻非常不理解,转头看向桑弘羊:“宋朝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养兵?”朕也想要!
  桑弘羊苦笑:“……臣不知。”
  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他做这些也是为了防止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再现啊。
  后世觉得不合适可以改,他又没说是祖制不能改。
  【当然在初代天策上将面前,他个人的勇武是可以弥补这些差距的,毕竟皇帝的禁军还是比厢将强上不少的。
  所以李世民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一路上屡战屡胜的时候他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大问题。
  只是觉得大宋的军队没有大唐用着顺手。
  直到他遇上了大金的精锐部队,一向擅长以少胜多,打了许多漂亮仗的李世民被打懵了。
  他的兵居然这么快就被冲散,宛如一盘散沙。
  当时李世民的表情是这样的:(ΩДΩ)
  要不是最后来了一队救兵,看着还能打,李世民都想狼狈撤退了。
  打退金军后,李世民看着刚才表现的极为不凡的白袍小将,心生招揽之心。
  遂问:将军如何称呼,是何方人士?
  白袍小将:在下岳鹏举,将军不敢当,只是元帅府前军统制下的一名百夫长罢了,不知将军是?
  李世民闻言眼睛瞬间亮了,一名百夫长就这么厉害,那元帅府岂不是卧虎藏龙?
  此时的李世民还不知道面前的人就是岳飞,毕竟地府的岳飞是中年岳飞,戎马半生的中年形象和年轻时差别还是挺大的,最关键的是地府只叫名,不叫字。
  李世民刚想挖墙角,刚才被冲散的副将就找来了,一口一个官家。
  岳飞震惊地看着眼前的人:官家?
  此时的岳飞内心又惊又喜:官家不在临安怎么会在北上的路上?莫非官家也想北上,夺回京师?
  李世民不悦地看了一眼副将,来得真不是时候,没看见他在招揽武将吗?
  对于怎么刷武将的好感度李世民可谓得心应手,就没有他刷不了好感度的武将。
  刷好感第一步,先不要暴露身份,平辈相交,称兄道弟,等对方无意中知道你身份时,好感度会蹭蹭蹭往上涨。
  第一步,给足信任,给予高官厚禄。
  第步,赢了表彰,输了安慰。
  步走完,武将好感度手到擒来。
  如果对方是降将,那更要礼遇几分……】
  唐太宗时期
  尉迟敬德忽然转头,“陛下,原来你当初是这么刷好感度的吗?”
  程知节也巴巴地看向李世民,“陛下,难道之前说的那些赏识的话都是刷好感度?”
  其他被招降的武将也纷纷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不是,朕当初可是诚心相交,绝非刷好感度。”
  秦琼左右看看,一堆武将,全是从其他诸侯哪里转投李世民,“陛下诚心相交的人可真不少。”
  李世民:“……”这个梗过不去了是吧?
  【提起岳飞谁能不唏嘘一句可惜没碰上一个英明的君王,而是碰上了赵构这个奴颜婢膝的货。要是遇上的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又怎么会留下千古遗憾。
  就算不英明,平庸不指手画脚也成啊,可惜偏偏遇上了赵构这个人神共愤的垃圾。后世常调侃拴一条狗在龙椅上都比赵构强,至少狗不会指手画脚,残害忠良。】


第153章 一百五十三 五人交流
  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已经重新规划了大宋将来的大方向; 并且处置了赵光义,不许赵光义一脉参与朝政,也废除了不杀士大夫的祖训……
  一连串的改动; 让赵匡胤觉得这一世宋朝定能走上另一条路,不会再出现靖康之变那样的祸事; 大宋也不会屡次遭受国耻。
  他正干劲满满呢; 天幕又出来戳他肺管子。
  赵匡胤一想到《细说宋史》里; 金军南迁,领枢密院事的童贯吓到逃之夭夭、赵佶这个龟孙吓得连夜禅位给长子赵桓。
  可笑的是当时赵佶才四十三岁; 正当年富力强; 却被吓得连皇位都不要,还把他惹出来的烂摊子撂给儿子。
  撂摊子就撂摊子吧,好歹选个能担得起事的; 而不是赵桓这个软脚虾。
  赵佶出逃; 赵桓变卦也想逃; 要不是李纲苦谏,赵桓就跟他那没用的爹一样跑了,这种货色居然是大宋天子; 是他赵家的人。
  当时他看到这里都吐血了,没想到后面还有更离谱的——赵桓恐金症再次发作; 罢免李纲和种师道; 撤销亲征行营司,遣使臣谢罪; 割地赔款; 赵构看了就能让人分分钟颅内充血。
  赵匡胤:真不想承认这些孬种是赵家人。
  被立为太子不久的赵德昭见赵匡胤一脸生无可恋的模样,宽慰道:“父皇不必难过,一切尚未发生。”
  “朕知道; 可每每听到天幕说这些,再想到赵佶父子三人干的那些破事,朕便痛心疾首。”赵匡胤幽幽一叹,“难怪后世提起大宋如此不屑。”
  宋哲宗时期
  在太医的建议下强身健体,注意饮食修养的赵煦听了这番话更加坚定要锻炼身体,争取多活几年。
  如今的大宋在天幕三番几次的嘲讽下士气已经达到了鼎盛,只要他坚持主战,力争变法,定能扭转大宋衰弱的局面。
  他已经派人探听过,辽国、西夏等地能看到天幕却买不了天幕的书,优势依旧在大宋。
  而且他发现可以利用天幕来选拔能臣,积分越多能力越强,比科举还好使。
  凭着这个,他罢免了不少尸位素餐的大臣,空出的位置提拔了一些能干实事的大臣。
  只要他坚持几年,定能清肃朝堂,开疆扩土,不会让大宋再走原来的老路。
  若还是早逝,也无妨,赵佶已死,赵佶一脉再无上位的可能,他膝下也无子,便在太祖一脉中择一贤才,将皇位传回太。祖一脉也未尝不可。
  ……
  南宋
  被圈禁在行宫中的赵构满脸怒容,看天幕的眼神宛如看仇人。
  他不厌其烦地喊道:“放朕出去,尔等乱臣贼子,不得好死,朕要诛你们九族,让你们不得好死。”
  “朕打金军,朕让岳飞北上,放朕出去。”
  ……
  可惜无论他怎么喊都没有任何回应,赵构喊累了后一屁股坐在台阶上,庭院已经许久没打扫,台阶上布满了灰尘和落叶。
  赵构坐在上面,怒容一点点消失,露出一张胡子拉碴、颓废瘦削的脸庞。
  他已经不记得被关在这里多久了,只记得那一天,天幕出现,从太宗说起,然后卖了几本关于宋朝的史书。
  当时他想买,可惜买不了。问身边的大臣,也都说买不了,他便没有放在心上。
  没过多久,一些老臣突然拥护太祖一脉的宗室子弟登基,不仅如此,当时领兵的将军也都站太祖一脉。
  后来他被囚禁在这行宫之中才知道原来他们早有预谋,他们从天幕上买了那本《细说宋史》后就在预谋了。
  门外负责看守的侍卫见赵构消停了,才将身边早已冷却的食盒从小门递进去。
  嘴里还念叨着“晦气,怎么被分到这地方来当差。”
  **
  没有看过宋史的朝代,听到顾清瑜拴条狗都比皇位上的皇帝强,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难道真有人连狗都不如吗?
  这大宋的皇帝到底有多不行啊?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对这种事情也不算太陌生,他猜测道:“奴颜婢膝,这个赵构莫不是前方将领在打仗收复失地,他在后方扯后腿,想割地议和?”
  程知节迟疑道:“恐怕不止。”单这样,也算不上人神共愤吧?
  当年十八路诸侯割据,明明能打但是不打撤退的事情还少吗?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太上皇不也曾对突厥割地,有过向颉利称臣之心?
  这已经够让人痛心疾首了,可后世也没用人神共愤来形容,甚至提到太上皇的时候都没怎么提到这事,可见若是将来能收回失地,洗雪前耻,这事也不算什么。
  除非大宋自岳飞后再无一猛将能收复失地,才会如此可惜。
  为何没有,就值得玩味了。大宋的地盘原本就没多大,变成南宋后更小了,但凡有点血性的男儿怎么可能没有建功立业之心,除非南宋不给建功立业的机会。
  “这还不止?”尉迟敬德瞪大眼睛,“难不成除了扯后腿,他还杀了岳飞不成?”
  见众人都不说话,尉迟敬德后知后觉道:“不会是真的吧?他还真杀了岳飞?”
  【看到很多粉丝都希望岳飞有个好结局,放心,帝王将相版的错位时空里肯定有岳飞,毕竟他可是在“古代皇帝最想要的武将”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卫青都只能排第一。
  理由是卫青和汉武帝相互成就,汉武帝给了卫青足够的信任,卫青也从未辜负过汉武帝,君臣一人相得,看不出来卫青的底线。
  但是岳飞就不一样了,他连赵构都能忍,赵构那么对他,他都没有反,底线这么低,哪个皇帝会不喜欢?
  所以岳飞打败了一众名将,位居榜首。】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刚想说凭什么他的仲卿排第一,一听解释,沉默了。
  这么看,岳飞好像挺不错的样子。之前天幕说起八大军神的时候,岳飞就是最后一位。
  军神,能打,还忠心耿耿,确实挺想要。
  【咳咳,上面的话是调侃的,岳飞之所以能成为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可不是因为他能忍赵构!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忠孝两全、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
  而且岳飞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完人,他一十岁从军,三十九岁被害,一生征战,功勋卓绝,两度北伐,朱仙镇大破金兀术,洞庭湖平杨么,留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赫赫武名。
  会诗词,懂音律;性格刚直、忠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