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包拯忙得焦头烂额之际,赵凌舒有了别的发现——死者身上的猎鹰图腾不对劲。
西夏使者前来大宋,她无意中看到了使者身上的猎鹰图腾,和死者身上并不一样。
西夏使者身上的猎鹰,很胖很凶,但死者身上的,就一个字大,整个背上都是。
而且刺青的针法也不像是西夏的。
赵凌舒画下死者身上的猎鹰图案让人去找开封所有的刺青师。】
第129章 一百二十九 就这?
【赵凌舒答应配合开封府查清狄青通敌叛国案; 作为交换条件,展昭要教会她轻功。
在轻功的诱惑下,赵凌舒查案比之前积极了许多; 很快就将目标锁定在城北一个技艺精湛的刺青师身上。
经常看推理破案剧的都知道; 一般这种要找到证人的时候,证人就会被灭口。
小说里也是如此; 他们刚查出开封府里会这种针法的刺青师是谁后,那个刺青师就吊死在家里了。
线索再一次断了。
可是哪有这么巧合的事,他们才刚查到这个刺青师身上,刺青师就吊死了。
摆明着是杀人灭口。
包拯怒不可遏:天子脚下; 居然做出杀人灭口这样的事; 还有没有王法!
赵凌舒心里叹道:王法是统治者规定的,有没有还不是看他的意思。
但看着包拯气得脸更黑了,没敢说; 她清了清嗓子安慰包拯:包大人何必动怒呢?虽然刺青师的线索断了; 但他的死也产生了一条新的线索。
包拯依旧皱着眉头:可是现场并未留下痕迹。
刺青师住的偏僻又独居; 连个证人都没有; 家中干净整洁连个脚印都没有; 哪有什么线索?
赵凌舒:有!刺青师指甲缝里除了有木屑、墙灰、麻绳组织之外; 还有一些皮屑; 但死者的身上并没有抓伤。
说明他死前在剧烈的挣扎,甚至抓伤了凶手的皮肤。
包拯摇头叹息:只凭抓伤就想捉凶手,谈何容易。
赵凌舒也觉得有点难; 但谁让古代没有DNA检验技术和指纹识别等技术呢。要是有这些; 分分钟就能找到凶手。
案子越来越复杂,水也越来越浑。
不过也不是全无收获,赵凌舒:包大人; 狄青如今还在狱中,杀人灭口的事肯定与他无关,再加上其他线索已经能证明狄青是清白的了。
包拯迟疑道:可是真凶……
赵凌舒:我们刚查出刺青师这条线索,刺青师就死了,很明显背后之人不想让我们继续查下去。包大人不如先把狄青救出来,暂时了结此案,让幕后之人放松警惕,再徐徐图之。】
宋仁宗时期
赵祯:“??”就这?查了这么久就这?
到底是谁通敌叛国啊!!!
赵祯目光从众人脸上掠过,脸色愈发阴沉,有种吊着一口气不上不下的感觉。
是不是庞太师做的给句准话啊?
如果是庞太师做的,那就是假的,毕竟无论是庞籍还是张尧佐都不会做出这种事,史书上也没这方面的记载,不然天幕早就说了。
如果不是庞太师,而是另有其人,那就要好好掂量了。
赵祯想知道书里真正通敌叛国的人是谁,大臣们也想知道啊,这种事言语不详,只会徒生猜忌啊!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们认为自己一定是清白的。
大秦
秦始皇疑惑:“为何会找不到凶手?既然能推断出死者的死亡时间,以及死者抓伤了凶手,那全城搜查就是,这有何难?”
而且都没有黔首举报可疑人物吗?
秦始皇很不理解,明明知道了这么多为何还是查不出真凶,把可疑人物都捉起来审问啊!这可是通敌叛国的大罪,自然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要不是涉案的是狄青这种得力干将,一开始就应该直接处死好吧!
这要是他早就破案了,哪里会等到现在。
出身法家的李斯,对法相当敏感,通过天幕说的几条宋刑统,他已然猜到后世刑法远比大秦律法宽容。
而且书中的包拯是个为民请命的好官,从他审案从不用刑就能看出,李斯虽不认可这种法子,但也不得不敬佩这种人。
在他看来,只要能达到目的,严刑逼供又如何。况且大部分人本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指望他们在不用刑的情况下认罪,无异于天方夜谭。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听得直皱眉:“就这样?”
虽然他对轻功更感兴趣,但这是通敌叛国耶!不查清楚,大宋的皇帝晚上不会睡不着吗?
通敌叛国这种事有什么好说的,该夷三族的夷三族,诛九族的诛九族,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放过一个。
磨磨唧唧什么,直接把可疑的人全部捉起来,大刑伺候,还怕他们不招?
这般轻拿轻放能镇得住谁?
幕后之人只会变本加厉而不会就此收手。
刘彻心里极其无语,最后化作一句:“这大宋可真无能。”
大臣们:“??”
汲黯不解:“陛下这是何意?”
刘彻指着地图集上的北宋疆域图,“瞧瞧,这宋朝北有大辽,西有西夏、回鹘、吐蕃、黑汗,南有大理,强敌环绕却不思进取,怪不得朝中大臣会通敌叛国呢。”
“若是把周边强敌都消灭了,大宋不就是最强的吗?还用得着担心朝中大臣通敌叛国?”
就像大汉如今的情况一样,会有人想不开去投匈奴或者西域那些小国吗?
汲黯:“……”说得好有道理,但总觉得哪里不对的样子。
唐太宗时期
唐朝这时候的律法还不是《唐律疏议》而是《武德律》。
《武德律》以《开皇律》为基础,增加“五十三条新格”,其他的也就对流刑和居作的刑法做出了一些修改,其他的与《开皇律》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隋文帝颁布的《开皇律》虽废除了前代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罪一千余条,死刑种类也只留斩、绞两种,但刑法种类依旧不少。
李世民没上位前就觉得《武德律》还是过于严苛,不适合百废待兴的初唐,他想重修律法。
可是《武德律》才修了没几年,短时间内肯定不能颁发新法,否则底下执行律法的官吏乱,百姓也乱,就像当年的王莽新朝一样,这可不是他想看到的。
不过重修律法一事他一直没忘,尤其是从天幕上得知《唐律疏议》是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以来法律递邅变化之大成者后,李世民更上心了。
李世民看向长孙无忌:“后世的朝代都是在《唐律疏议》上删删减减,难不成《唐律疏议》里对谋反也这般宽松?辅机,这可不行!谋反一定要查清楚。”
长孙无忌:“……”虽然《唐律疏议》是他编撰的,可他现在还没编撰啊!
长孙无忌默默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在上面写写画画。
李世民见状点了点头。
【包拯铁面无私,秉公处理,从不屈打成招,更不会牵连无辜,闻言思虑了一阵便同意了。
就在包拯带着查到的证据进宫时,有一个蒙面黑衣人想要行刺包拯。
被展昭拿下后发现此人手臂上有抓伤,胸口有猛虎刺青。
包拯忙吩咐张龙赵虎等人比对刺青师和刺客手臂上的伤。
最终发现刺客手臂上的抓痕果然是刺青师抓的。
包拯:得来全不费功夫。
升堂!
在包拯的审问下,刺客招了,刺客说他和死者都是西夏士兵,两人的家人都是死于战乱,是狄青带人破城杀了他们的家人,他们伪造信就是想找狄青报仇。
他们本来想找庞太师帮忙,可是却连庞太师的面都没见到。
后来两人没办法,只好想了这个办法,死者跟踪狄青,出现在狄青出现的场合,给人营造一种和狄青见面的错觉。
然后再由他杀了死者,抛尸开封城中人流最大的湖。
一切本来天衣无缝,可是却被包拯发现了刺青师,刺青师见过他和死者,他不得已只能杀了刺青师。
包拯听了都无语,漏洞重重,一看就是编的。
但刺客坚决不改口,就咬定了这份供词。
包拯今日大张旗鼓要进宫,进到一半人不见了,皇上派人来宣包拯入宫。
包拯只好带着所有的人证、物证进宫。
刺客在金銮殿上依旧是这套说法,他狠狠骂了一通仁宗和狄青,然后咬破藏在牙齿里的毒药,服毒自尽。
包拯想阻止,但已经晚了。
这个人分明就是幕后之人推出的替死鬼。
可是满朝文武都相信了这番措辞,不想包拯继续查下去,纷纷上奏让仁宗释放狄青,了结此案。
狄青出狱后,非常感谢包拯。
特地备了礼物前去拜访包拯,但是包拯并不开心,这个案子根本没有破,幕后主使者至今未曾出现。
他气得直拍桌。
还是赵凌舒提醒他:包大人莫非忘了还有另一桩案子等着你为民请命?
包拯:岂敢忘记,本府已经派出王朝马汉前去陈州捉拿庞昱。
狄青来的时候,正好听到这句话:庞昱?庞太师的独子,他犯了什么罪,包大人要千里迢迢把他捉回来?
二人寒暄一阵,狄青拿出谢礼道谢,包拯推辞:将军得以洗刷冤屈,全赖公主,要谢应该谢公主才是,本府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狄青愣了一下,公主?哪个公主?
狄青年少充军,十几年来一直在边境,直到上个月才被召回京,对于京中有几位公主他是一概不知。
他顺着包拯的话转头,只见一位穿着华服的姑娘正歪着头打量他,狄青连忙低头:臣狄青见过公主。
赵凌舒:将军不必多礼。久闻将军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狄青:……不敢。
赵凌舒目光灼灼,内心:这就是狄青啊!
谁小时候还没看过那部《大英雄狄青》的动画片呢,没想到有一天能见到真人。
激动JPG。
虽然“黄沙漫漫,黑雾浓浓”比不上哪吒的“是他是他是他”洗脑,但也是童年经典回忆。
而且!狄青好帅!
怪不得要戴面具,这要是没有刺青,那不就跟兰陵王一样嘛!
赵凌舒看的时间有点久,包拯都看不下去了,一阵咳嗽:咳咳咳。
赵凌舒回过神,转头:包大人你不舒服?
包拯:……
赵凌舒移看视线后,狄青松了口气,说:之前不知公主为臣奔波,没有备下谢礼,稍后再补上,还望公主见谅。
赵凌舒连连摆手:没事没事,谢礼什么的不重要,将军没事就好。
展昭内心无语道:……不重要你之前还讨谢礼?
包拯闻言心中一动,仔细打量了一番狄青的相貌,心中暗道:果然!
随后目光在三人身上来回转动,一副看热闹的神情。】
宋仁宗时期
狄青眉心突突直跳,身形一僵,该不会是他想的那样吧?
察觉到众人投过来的视线,狄青更是如芒在背。
为什么继锒铛入狱之后,他还有这样的剧情啊!!!
赵祯完全没注意到底下臣子们吃瓜看热闹的心,他满脑子都是:??还能再离谱一点吗?
第130章 一百三十 铡庞昱
还有什么是“黄沙漫漫; 黑雾浓浓”?“是他是他是他”又是什么鬼?
“这动画片是什么?莫非这画还能动不成?”艺术造诣颇高的赵祯百思不得其解。
有大臣回道:“后世的言辞通俗易懂,闻其言而知其意,这动画片或许真如官家所说是会动的画。再说了后世既然能将人的言行动作记录在天幕上; 自然也可以将画记下来。
数幅大同小异的画像快速翻书一样翻动,那画不就会动了吗?”
赵祯:“……”这也行?
这得画多少画啊?
随即赵祯想到了的表情包之类的赠品画作; 那些画寥寥几笔就能快速勾勒出人的轮廓; 而且线条极为简单; 有时候连鼻子都没有。
眼睛只用一条线或者一个黑圈表示。
若是这样的画,好像也没有多难,一天随便就能画上个十来二十张。
不过若是想让画动起来,这点哪里够,少说也要好几百张才行。
想到这里,赵祯都有些酸了; 对狄青道:“爱卿果然深受后世欢迎,连动画片这样耗时耗力的东西都肯为你做。”
狄青不明觉厉:“??”
赵祯酸道:“《大英雄狄青》,能以“大英雄”称之,可见爱卿在后世有多受尊崇。”
天幕把他的大臣们几乎都说了一遍,包拯狄青就不说了,都成文武曲星了,还有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
提起他就三字‘宋仁宗’或者‘仁宗朝’; 合着他就只配当大臣的背景板?
赵祯:;amp;¥…;amp;*(脏话)
刚才吃瓜看热闹的大臣也酸了; 何止啊; 他不仅有大英雄的称号,还有武曲星的称号呢。
他们也想要!!
不过……后世竟然如此看重容貌吗?
那不是更应该写他们吗?他们可比狄青好看多了。
宋朝男子以文弱儒雅为美; 像狄青这样高大勇武的反而不受待见,更别说狄青脸上还有刺字,生生将他清秀俊逸的容貌毁了四五成。
要说没刺字之前; 夸狄青好看也就罢了,可面有刺字,怎么看都不会觉得好看啊!
就离谱……
大秦
秦始皇扶额:“……”
写扶苏的时候,好看;写卫青,好看;写李世民……
他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秦始皇沉思了一会儿,转头看向几个成年的公子:“咳,你们几个回头把胡子剃了。”
被点到的公子高等人纷纷瞪大眼睛,惊恐跪下:“不知儿臣犯了什么错,为何父王要对儿臣用耐刑?”
在秦朝,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刑罚叫耐刑。
而秦朝成年的男子都会蓄须,成年不蓄须之人不是犯了罪被剃掉就是阉人。
秦始皇难得解释道:“后世人都不蓄须,想来定是觉得男子无须才是美容止。”天幕所赠的画,里面的男子可都面白无须。
虽说不符合他的审美,但又不用他剃胡子。
公子高等人呆若木鸡,一脸被吓住的表情,这还是他们英明神武的父王吗?
啊啊啊!为什么要因为后人不蓄须就让他们剃胡子啊?
一旁的公主们纷纷捂住嘴偷笑。
甚至还有人提醒:“父王,还有大兄。”
扶苏闻言脊背一僵,不可置信地看向说话的公主,妹妹,什么仇什么怨啊,你忘了前两日还一口一个‘好大兄’吗?
秦始皇淡淡地看了扶苏一眼,“扶苏就算了。”
扶苏瞬间松了一口气,好险。
公子高等人默默地盯着秦始皇:“??”凭什么啊,都是成年的公子,怎么大兄就可以躲过一劫?
秦始皇这回却是懒得解释,挥了挥手让他们退下。
扶苏已经被写入小说里,没必要。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这个案子就这样结束了?”刘彻眉头拧紧,不可置信道。
通敌叛国耶!不找出真凶大宋的皇帝不怕晚上睡不着觉吗?而且更恐怖的是满朝文武都不想深究此案,说明什么?
说明满朝文武都不干净!
这多危险啊,怎么可以如此草率结案?
刘彻心里不断吐槽,直到听见兰陵王。
“这兰陵王又是何人?莫非也是个将才?”若光是长得好看不至于用来和狄青对比,天底下长得好看的人多得是,远的不说,就说他之前宠的韩嫣就长得很不错,可没见天幕对他多有好感。
由此可见这兰陵王也是个人物。
就是不知是这兰陵王是哪个朝代的人,兰陵目前可没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