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仁宗时期
朝堂上本来就在猜测谁才是通敌叛国之人,听到这番话简直要炸了。
通阴阳!?阴间审案?
这什么阴间故事啊?
一时间众人的注意力转移了,相比于通敌叛国,他们现在更好奇是否真的有鬼,是否真的有阴曹地府?
众人将包拯团团围住。
“包中丞,天幕说的可是真的?”
“包中丞,游仙枕当真能通阴阳两界?”
“包中丞,你当真有三样宝贝?”
……
赵祯更是直接道:“包爱卿,你还有这等宝物呢?”
被大臣们拉扯的包拯快崩溃了:“……臣真的没有!”
天知道,什么阴阳镜、游仙枕他听都没听过啊!
大臣们明显不太相信,包拯确实有两个兄长,原配妻子也是李氏,完全能对上啊!
大秦
秦始皇原本是顺着天幕的话往下推理的,他正将目标锁定在发现尸体的人身上呢,天幕画风一转,让他措不及防。
秦始皇:“??”通阴阳的游仙枕?
有这种好东西还用得着验尸?直接找正主审问啊,还查什么?
一开始秦始皇是不信的,上当的次数多了,他现在也不是什么都信的。
但听到天幕后面的话,又忍不住迟疑了。
秦始皇转头想找人商议,直接跳过听得如痴如醉的儿女们,看向蒙毅、李斯、萧何等人,“之前天幕说方士是骗子,如今又说世上有鬼神,游仙枕可通阴阳,到底是真是假?”
蒙毅觉得不可信,要真有鬼,他和蒙家落得史书上的结果岂会善罢甘休,就算硬闯也要从阴间回到人间报仇。
“陛下,书中的公主是后世之人,后世并不认可鬼神之说,想来世上定无鬼神。而且后世都能飞天登月了,不是已经证明天上并无神仙吗?”
萧何附和道:“臣觉得蒙上卿说得有理,况且天幕也说了这本书是《三侠五义》的同人。”
自从了解什么是同人后,萧何就不太信小说中内容。
除了名字、身份一样,其他内容很有可能是瞎编的,这就是天幕为什么说九分假一分真。
李斯想开口,发现该说的他们都说了,只能道:“陛下,若真有这样的宝物,大宋又岂会亡国。”
其他两件暂且不论,古今盆可是个好东西,能窥见前世今生和所行善恶,这谁还敢作恶?
秦始皇点点头,确实,真有这种好东西能留给区区一个县令?
阴阳镜也就罢了,古今盆和游仙枕可是宝贝啊!古今盆可以用于选拔人才,游仙枕就更不用说了,他要是有这等宝贝,岂不是能让天下鬼魂为他所用?
可惜是假的。
这回他才不会上当呢。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自从看了轻功后,对案子兴致缺缺。
直到听见开封府三宝后,他才恢复了兴致,“阴阳镜、古今盆、仙游枕,还有这种好东西?”
随即痛心疾首道:“此等宝物被盗居然不急着找回!”太败家了!
这包拯就跟他们大宋皇帝一样败家!
“大宋的宝贝这么多的吗?”不然怎么从上到下都这么奢侈?
要是他有这样的宝物,肯定特别爱惜,如果被盗,就算掘地三尺他也要找出来。
而且更过分的是这等宝物居然不常用!
暴殄天物!
唐太宗时期
“日断阳,夜断阴?”怎么听起来这么假呢?
李世民不相信世上有鬼,可听了天幕的话又忍不住迟疑,“爱卿们觉得天幕说的那些东西是真是假?”
这种先是觉得不可能有,后又真的有最讨厌了。
到底有没有啊?
程知节:“我觉得是真的,这包拯看起来断案一般般啊,还不如书中的公主。或许他平时断案就是靠着三样宝贝,没了三样宝贝后,断案就不太行?”
尉迟敬德:“俺也一样!要是给俺这三样宝贝,俺也可以断案如神。”
众人:“……”呵呵。
“我觉得不像是真的,要真要这样的宝物,怎么没有传到后世?书中后世可不相信有这等宝物。”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李世民把目光转移到房谋杜断的杜如晦身上,“克明,你觉得呢?”
杜如晦:“陛下若有此等宝物,可会交给大理寺卿使用?”
李世民不说话了。
会是会,但是这些宝物明显还有更好的用处,只用来断案未免太可惜了。
【赵凌舒发现自己白忙活一场很郁闷。
这就好比你在闭卷考试,然后对面是开卷考试一样。
她怎么就忘了包拯也是个挂逼呢,失策失策。
就在赵凌舒觉得自己在大佬面前班门弄斧的时候,大理寺来人了,说要接管这件案子。
原来今日宫中有人行刺官家,刺客被捕后发现他还有同党。
经过调查发现死者就是刺客的同党。
而且根据刺客的口供还得知朝中有大臣通敌叛国。
大理寺要求包拯交出本案所有线索,包拯向来铁面无私,就算怀疑羊皮卷上的内容是假的,也还是交了上去。
于是当天,狄青被打入天牢。
包拯去天牢探视狄青过后,来到公主府寻求赵凌舒的帮助:公主,陷空岛路途遥远,一时半会无法取回游仙枕,可否请公主相助,还狄青一个清白?
赵凌舒:可是我发现的线索都已经告诉你了啊?
包拯叹道:公主有所不知,那贡茶狄青也有,官家赏的。而且有人见过死者与狄青碰面。
赵凌舒:……啊这,那狄青认识死者吗?
包拯摇头:不认识。加上羊皮卷上的不溶于水的墨汁产自西夏边境,狄青又刚从边境被调回来不久,真是有口难辩。
赵凌舒:那在狄青府上可有找到那种墨汁?
包拯:这倒没有。
赵凌舒:包大人可有怀疑之人?见包拯摇头,她又道:我有一个怀疑对象,不如夜探太师府如何?
包拯震惊道:公主怀疑庞太师?为何?
赵凌舒:直觉!
心里却道:当然是原著剧情啊!呼家将、杨家将、包青天、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的反派全是庞太师。
在这些剧情中,庞太师简直无恶不作,有坏事找他肯定没错。
想到这里,赵凌舒都有些同情庞太师了,人家在历史上分明是个大忠臣,是北宋名臣来着。】
第127章 一百二十七 被黑
宋仁宗时期
大臣们闻言总算松了一口气; 虽然不知道谁是这个倒霉的庞太师,但是忠臣名臣就好。
放下心来的大臣,尤其是正在执宰或之前执过宰的大臣们终于有心情追究到底是谁造的谣了。
在大宋,杨家并不出名; 杨业是个悍将; 但归宋后不久就死在了雍熙北伐中。关于他的记载真不多,杨业死后; 其长子杨延昭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延昭去世; 杨家就沉寂了; 要不是狄青后来提拔了杨家第三代杨文广; 杨家早就被遗忘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没想到这个名声不显的杨家在后世居然家喻户晓; 刚知道的时候众人还有些酸; 但很快众人就意识到不对劲的地方——潘美和杨家一起家喻户晓了。
但潘美是作为害死忠臣良将的奸臣被人所知晓。
受人唾骂; 臭名昭著,在后世可谓人人喊打。
可潘美冤啊,虽然杨业的死他也要负责任; 但主要责任不在他; 在监军王冼。
潘美有错,但罪不至此。
当时他们知道潘美在后世人眼中的形象后还唏嘘了好一阵子。
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他们了; 而且这个庞太师比潘仁美还恶名昭著。
心塞。
所以这个倒霉的庞太师是谁啊?不会真是庞籍吧?
此时的庞籍仍不觉得‘庞太师’说的是他; 一则太师位高,不易轻封;二则他行得端做得正,为官尽职,怎么可能会做出通敌叛国之事?
再说了,狄青就是他提拔的,他怎么可能会陷害对方; 一旦坐实了狄青通敌叛国,他这个举荐人也难逃其咎。
综上,庞籍觉得书中的庞太师说的肯定不是他。
然而事实总是那么的出人意料,庞籍听到天幕的话,不可思议地瞪大眼睛。
【是的没错,历史上庞太师的原型庞籍是个忠臣,而且还是个文武双全的能臣,在重文抑武的宋朝非常难得。
庞籍也不是戏曲小说和电视剧演的那样是宋仁宗的老丈人,他是大中祥符八年,也就是公元1015年考中进士后,从司理参军(从九品)一步步升上去的,直到公元1051年,才第一次称相。
没有任何裙带关系!
庞籍用了三十六年才拜相,期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镇守边关,收复失地,削减军费、整顿军务,严肃军纪,得到边关军民的爱戴等,他还提拔了狄青、司马光等人。
司马光就不提了,狄青可是北宋中期最耀眼的一颗将星,别忘了在《三侠五义》原著里包拯是文曲星下凡,狄青是武曲星下凡。
能被说成武曲星下凡,足以证明狄青在军事上的能力。
可是狄青在崭露头角之前在军中只是小卒,他16岁充军,直到32岁才被赏识,此后十二年平步青云,累升至枢密使。
枢密使是宋朝武将最高的官职。
在重文抑武的宋朝,狄青一个脸上被刺了字发配充军的人能坐到这个位置真的很了不起。可如果没有范仲淹、韩琦、庞籍等人提拔,狄青不见得能坐上那个位置。
因为那是重文抑武的大宋,光会打仗可不行。
不过也证明了庞籍慧眼如炬。
可惜这对伯乐和千里马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都不好。
狄青在明代长篇小说《杨家府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妒贤嫉能的小人形象。
在演义中狄青先是自己被叛军击败,之后又对朝廷任命的新任统帅杨宗保不满,并设计陷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后来这个情节又被各地方戏曲、评书进行加工、改编,奸臣狄青这个形象开始深入人心。
然而历史上的狄青战功卓著,是北宋杰出的军事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更重要的是杨宗保这个角色是杜撰出来的,历史上并不存在,历史上杨家将比较出名的第三代是杨延昭的儿子杨广文。
狄青对杨广文有提携之恩,演义中陷害杨家将的说法纯属虚构。
一直到清代,狄青奸臣的形象才得到平反,出现了《万花楼》《五虎平西前传》等以狄青为主角的正面形象作品。
庞籍就倒霉得多了,庞太师的阴狠歹毒、无恶不作太深入人心了,坏得家喻户晓,而且愈演愈烈完全没有平反的机会。
戏曲评书、小说演义以及影视中,庞太师斗杨家将整整四代人,感觉庞太师除了和杨家将作对没别的可做了;
除了杨家将外,包拯也是庞太师的一大强敌,在各个影视作品中,和包拯从少年包青天斗到老年包青天,而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狗头)。
还有和三侠五义、呼家将等作对。
总之,庞太师很忙。】
真正的庞籍本人当场石化。
有种所有人都怀疑庞太师是他,但他坚信不是自己,结果却啪啪打脸的感觉。
为什么明明知道是虚构的,还大加演义?
庞籍:%…¥%;amp;*
他真的没有这么闲和这么多人作对!!还有,包拯也就算了,至少他们还同朝为官。
其他人是怎么回事?
还杨家四代,杨令公死的时候他甚至还没出世啊!
谁造的谣??
心好累。
狄青没想到还有他的戏份,枢密使!
他将来能坐到枢密使的位置?还没来得及高兴,又听到他被塑造成妒贤嫉能的小人。
狄青无语:“……”
更无语的还在后面,庞大夫(这时候的庞籍任左谏议大夫)居然是庞太师的原型,还和这么多人作对。
狄青看傻了都,文人的笔这么能造谣的吗?
看着神情呆滞的庞籍,狄青流露出一抹同情,清正的庞大夫居然被写成一个斗天斗地无穷斗的大奸臣,太惨了。
得知庞太师就是庞籍后,朝臣们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
他们没有猜错!庞籍果然就是那个庞太师。
众人原本在吃瓜,可听着“庞太师”的种种事迹,瓜吃不下去了,反而还有点兔死狐悲的感觉。
庞籍如此刚正不阿都被黑成这样,那他们呢?
赵祯倒是挺高兴的,文曲星包拯,武曲星狄青,那岂不是在说他是紫微星下凡,所以才有文武曲星下凡相助?
嘿嘿。
不管书中是真是假,现在就是真的!
至于庞籍,庞爱卿真惨。
另一个当事人包拯也露出了无语的表情,从少年斗到老年,不至于不至于。他和庞籍虽同朝为官,但走的官路不一样。
庞籍早晚要进入中书门下省,执宰拜相。
而他是谏官,走到枢密就到头了。
他们真的没啥关系,斗什么?
【除了窝里斗之外,庞太师通敌卖国的事也没少干,有时是和大辽国为虎作伥,有时是和西夏国里应外合,有时又跟高丽国暗度陈仓。
可以说在宋真宗和宋仁宗两朝,哪里有反派,哪里就有庞太师的身影。
当然了,这个庞太师并没有指名道姓说是庞籍,但是在《三侠五义》等作品中庞太师就叫庞吉,和庞籍同名同音,这很难不让人联想。
不过也有种说法庞太师的原型是宋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什么呢,因为在历史上包拯没少喷这个张尧佐,而且张尧佐死后被追封太师。
庞籍至死都没有封太师。
也有人说这种可能站不住脚,如果原型是张尧佐,那直接称张太师不就好了,为什么要取名庞吉呢?说肯定是想影射庞籍才会这么写。
这个也不无道理,毕竟庞籍在历史上可不是默默无名的小官,既然写了那个背景的小说不可能不知道庞籍这么个人。
至于庞籍做了什么,导致他被黑成一个无恶不作的大奸臣呢?
猜测的是庞籍治军过严,庞籍在治军之前的官声一直很好,直到他治军开始后,名声有了转变。他治军严格,对违法的士兵施以酷刑,不少士兵因此落下残疾甚至丧命,受罚的士兵能不对他怀恨在心吗?
这些士兵回乡之后把庞籍的恶名一传,庞籍名声自然不好了。
明清的小说大多是取材于民间传说、戏曲,庞籍位高,名气大,被写进小说里也不奇怪。而且文学作品肯定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才有看头。
只能说庞籍比较背,一代名臣被黑成了大奸臣。
不过历史上被小说演义黑的忠臣名将还真不少,庞籍并不是第一个,唐朝苏定方也没少被黑,还有宋朝潘美、狄青等。
偏偏这些小说演义广为流传,被排成评书、戏曲等通俗易懂的文化,一传十,十传百,深入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被记住的反倒是这些通俗文学,而不是正史。】
宋仁宗时期
庞籍听到这番话,一点也没被安慰到,反而更气了,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
辽国、西夏、高丽,当他是什么?有谁通敌卖国会通三家的?嫌脑袋不够牢固是吧?
还有,都坐到太师了,谁会有毛病去通敌卖国啊?
太师在宋朝是荣耀,配享太庙没跑了。而且当上太师的要么即将致仕,要么死后追赠。
大宋没有参与朝政的太师!
究竟是谁写的小说,毫无逻辑也就算了,还抹黑他!
庞籍快被气死了,就听到包拯对赵祯说:
“陛下,任人唯亲不可取!”
庞籍一下子来了劲,他紧跟着道:“包中丞说得对,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