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我为帝-第3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乎,盘古斧、乾坤鼎、三清道祖、幕后主使、石棺,数方角力,全部碰撞在一起。
虚空先是一凝,然后直接爆开。
一个极点出现,仿佛被贯通了过去未来,在现在的诸天世界与平行的命运轨迹之间,开辟出一条可供来往的通道。
“成了!”
顾承大喜,两道流光第一批进入,正是封神榜与打神鞭。
神魂反应也不慢,驱使三清往通道内而去,抓向两件神器。
顾承挥袖一震,盘古斧的碎片洪流一分为三,对着三清冲去。
这是最后的运用。
碎片分别与三清相撞,一同打着旋儿,往通道内投去,消失不见,神魂有了可乘之机,也投入通道内。
顾承手持祖巫遗蜕,定位命运节点,反倒成了最后的一批,他看向乾坤鼎,目光一动,干脆捏住头骨,一步迈入通道内。
一切的恩怨对决,就在那最后的世界解决吧!
第十三卷 封众神诸天为帝
第一章 商纣王
“唔!成功了么?”
久违的昏沉感袭来,顾承缓缓睁开双眼,看着屋顶上略显简陋的纹饰图案,露出喜色。
九鼎合一是穿越前的最后尝试,幕后主使确实在其中做了手脚,将头骨藏于其中。
如果没有盘古斧反攻幕后的一战,九鼎合一就是个十分愚蠢的行为,因为牠能催动头骨,直接从内部破坏乾坤鼎,让九鼎再度碎裂,不仅功亏一篑,元气还将大伤。
但孤岛石棺发生大战,幕后主使神魂受伤之后,九鼎再合一,便是把握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头骨反倒被顾承拿住。
如此一来,乾坤鼎正式恢复,成为了拖延战局的关键一环,手持头骨的顾承还在通道之中,追上幕后主使的神魂,双方数度激战,成功将其重创。
不过顾承也不好受。
穿越命运轨迹,是个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除非已经拥有了超脱境的实力,否则即便是混元道祖,也经不住那种极限的能量冲刷。
在那样的环境中,爆发战斗,即便取胜,也难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即便有混元肉身,当战斗落幕,顾承也是五劳七伤,心知想要穿越到最优的时间点已是不能,唯有退而求其次,只求不会最差。
当正式穿越进命运节点,不仅祖巫遗蜕第一时间粉碎,一股巨大冲击而来,感受到了恐怖的陨落危机。
那时自保为上,只能效仿曾经小世界所为,往人族都城而去……
直至如今苏醒。
从大禹治水后建立夏朝,到武王伐纣功成,整整两个朝代,千年时光。
今夕又何年?
顾承直起腰来,目光一扫,就知自己必然在王室府邸之中。
虽然相比起秦汉乃至春秋战国,这里的建筑风格都要粗犷许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那种纹路和雕饰,绝不是寻常的百姓或官员家中能够拥有的。
尤其是房屋中央的一口大鼎,竟有几分乾坤九鼎的神韵,十之八九铸造此鼎的工匠正是亲眼见识过九鼎,才能有如此造诣。
这是又穿越成某位皇子了?
倒也奇怪,以前小世界的皇子帝王穿越,是因为有龙灵先行,这是另一个命运轨迹中的鸿蒙世界,为何也能取而代之?
顾承心中生疑,下意识要运用神魂扫描整个都城,却是猛一皱眉。
他的状态十分糟糕。
不是魔界那种没有肉身,神魂受创的虚弱,而是一种受限。
混元道境犹在,但整个天地仿佛有一股力量,在时时刻刻地针对他,压制着本源之力的运转。
“因为终结之道么?”
顾承念头一转,就知道了原因。
是终结之道的锅。
这个时代,是诸天鼎盛之际,末法之劫还没有半点显兆,自然更谈不上终结。
这三千大道之末真的是弟弟不说,恐怕还会被如今的天地看成恐怖分子,加以针对。
“起源终结合一,难度更在想象之上!”
顾承放弃使用本源之力,仅靠真元探查,发现屋子周遭有些冷清,长榻的两侧也无下人服侍,从安静程度来看,恐怕是受到冷遇的。
正在这时,两名女子走进殿中,一人手捧玉琮,里面盛放着黍(shǔ)粥,另一人则手捧丝巾,显然前者是喂食,后者是擦拭的。
“寿王殿下?”
但当她们看到坐在贴地长榻上的顾承时,先是露出不可置信之色,然后失态地大呼起来:“寿王殿下醒了!寿王殿下醒了!”
“看来我昏睡的时日不短了。”
眼见其中一位侍女立刻飞奔出去唤人,顾承对着另一位招了招手:“现在是哪一年?”
那女子眉宇间透出由衷的喜色,定定地看着顾承,双目泪光盈盈,然后拜倒下去:“妾身不知!”
顾承有些无奈。
确实,没有年号的时代想要记录年岁,是很不方便的。
所幸还是有其他办法的:“孤现在头脑不清,一片混乱,你帮孤回忆回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女子一怔,依旧低着头道:“寿王殿下名受德,乃陛下少子,七年前大婚时,受东夷异人袭击受伤,沉眠不醒……”
受德?
顾承心中一动,又问道:“这七年来,就无一位医者能治好孤的伤么?”
女子只觉得眼前的殿下语气虽然淡然,但那股威严,却比以前见过的所有王族都要渊深似海,赶忙回答道:“闻太师招了不少奇人异士,前来为寿王殿下治疗,殿下能够醒来,太师尽心尽力,更是得成汤圣祖庇佑。”
顾承眉头微扬,看着她道:“你谈吐不俗,不是寻常侍女,叫什么名字?起身答话!”
女子身躯轻颤,却不愿起身,仅仅是扬起修长的脖子,露出一张端庄大气,肌肤如玉的美貌面庞,两颊出现浅浅的红晕:“妾身姜氏,是殿下的,殿下的……”
“原来是夫人。”
顾承微微一笑,将她扶起。
说到受德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觉得陌生,实际上这正是历史上商纣王的本名,另外一个熟悉的称呼子辛,则是祭名。
商朝是个极重祭祀的国家,其统治阶级,也即是王室和奴隶主,几乎大小事情,都要通过祭祀占卜以问吉凶。
所以子辛这个名字,只有在极正规的场合以及祭祀的时候,才会称呼,平常是不会用到的。
至于眼前的女子,则是如今的王妃,未来的王后姜氏了。
她是东伯侯姜桓楚的嫡女,姜桓楚不仅是四大诸侯之一,更是天下八百诸侯之首,七年前嫁女与帝乙三子寿王,许为元配,不料成婚当日天地变色,日月无光,待得恢复平静,寿王已是昏迷不醒。
由于那时商朝刚刚征讨过东夷,便将这笔账算在了东夷头上。
帝乙震怒,搜寻凶手,寻找奇人,医治寿王,却束手无策,直到顾承自己苏醒。
久病无孝子,同理亦然,七年时间足以让人淡忘这位寿王的存在,而姜氏还能自愿留下服侍,当真是患难见真情。
姜氏熬出了头,脸红红地起身,正要开口,就听外面的下人通报:
“闻太师到!”
第二章 今非昔比
太师闻仲龙行虎步,走进了冷清的寿王府。
他身材伟岸,相貌威严,身为两朝元老,从帝乙的父王文丁开始,就是肱股之臣,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
不仅是百战将领,闻仲更得截教通天教主四大嫡传弟子之一金灵圣母的亲传,交友广阔,与仙人往来,乃是大商最具实权的臣子。
按理来说,被边缘化的寿王醒来,闻太师是不必如此急急赶来相见的,实在是他奇怪寿王昏迷的真相。
那日大婚闻仲也在场,感受到了那股天地失色的恢宏伟力,虽然事后归咎于东夷,东夷也站出,表明对此事负责,但闻仲总觉得不对劲。
此后他请来了许多截教道友以及海外散仙,各种丹方秘法,都无法唤醒寿王。
七年过去,已近放弃,寿王突然自己醒了,闻仲第一时间赶来,正是要辨明真伪,以防有妖人夺舍皇子,祸乱朝纲。
“闻太师对我大商忠心耿耿啊!”
顾承带着姜氏走出屋中,看着龙行虎步的闻仲,突然想到了黄裳。
犹记得他行走诸天之始,第一个大宋世界,胎中之谜醒来后,就遇到了黄裳。
当时被黄裳看出破绽,假借大日坠入,顺天应命,蒙混过关,实则颇为惊险,所幸黄裳对于大宋忠心耿耿,此后成为左膀右臂。
而现在,将是他最后一次的诸天之行。
一切仿佛已是无比遥远,却又恍若昨日。
顾承心中感慨,唤道:“太师!”
闻仲紧绷的神情一松,紧赶几步,行礼道:“殿下!”
帝乙三子中,闻太师最欣赏年纪最小的寿王,不为其他,正因为相比起文弱的微子启和微子衍,寿王天生神力,儿时就与闻仲习武,刚刚束发就能托梁换柱,勇武非常。
换而言之,闻仲是此世寿王半个老师,此刻见了对方神情,与七年前别无二致,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微微放下。
闻仲却不知,顾承的终结之道虽然被针对得厉害,但混元境界未失,稍作推演,就将这座府邸发生的一切了然于心。
甚至取代寿王的原因,顾承都已有了数。
对他而言,能穿越到夏朝是最好的,那时距离大禹治水的时间段最近,王室是大禹的直系后人,也能更效率的运用九鼎。
至于商朝,商汤原本是夏朝一个诸侯国的君主,后来国力强盛,十一征而无敌于四方,与夏桀大战于鸣条,灭之,经过三千诸侯大会,登基为帝。
商朝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崛起到辉煌,再到盛极而衰,如今正是最后的阶段,国内乱相已现,四大诸侯势力庞大,东夷犬戎等宿敌侵扰边境,可谓内外交困。
后世总将纣王的亡国,归结于纣王率兵出征,国内兵力空虚,被西岐所趁,实际上那正是矛盾爆发的体现,就好比汉末的十常侍之乱,没有十常侍杀何进,还会有别的事件。
成汤六百年江山,即将走到末路,顾承又取代了原本的亡国之君,这并非不解之缘,而是天地针对的体现。
以他的人皇之位,即便取代,也该是顺风顺水,什么条件都送上的武王姬发,现在却成了纣王,正是不同命运轨迹碰撞的排斥。
这倒是一个新奇的发现。
按照顾承原本的想法,诸天大劫,即将被毁灭,即便是另一条命运轨迹,也该期盼他能改变未来,怎料为了保证原本历史的惯性,却是希望他失败。
“天地大势么?”
顾承从没信过所谓天意,此次更不例外。
纣王就纣王,即便天命必败,他也能逆转。
闻仲不知其中有何等惊心动魄的交锋,他与顾承交谈后,发现这位殿下虽然气色不佳,身体衰弱,但不是夺舍之兆,抚须露出笑容:“殿下康复,实在得天之幸,请随老臣入宫吧!”
游离于权力中心之外,任何皇子得到闻仲的接纳后,都会想立刻见到帝乙,以得回宠爱。
但顾承毫不迟疑地摇了摇头:“孤虽昏睡,实则意识一直与一股邪念交锋,那人自称施展离灵断络法,欲侵蚀孤的身躯,祸乱朝纲,在确定是否根除影响前,不能面圣。”
闻仲闻言为之动容:“离灵断络法?那可是东夷大祭司,得自上古巫族的禁术!”
东夷是商朝的老对头了,传承自上古巫族,不仅肉身强横,力大无穷,还擅于创造,弓箭就是由他们发明的。
其实仔细看看夷这个字,不就是由大和弓组成的么,因此东夷部落历代首领被称为羿,神射无双,族内祭祀更有种种异术,大祭司的离灵断络法就是防不慎防的禁术。
正因为此,商朝虽然国力远强过东夷,却数度远征未果,甚至还被其反过来侵入边境。
寿王中了大祭司的禁术暗算,竟能在七年的对抗后苏醒过来,更思虑稳妥,一反以前的急躁易怒,闻仲眼神深处的疑惑终于逝去,露出欣慰之色:“请殿下好好养伤,老臣立刻去禀告陛下!”
顾承送走闻太师,不多时就听得外面热闹起来,一辆辆马车停在这冷清的王府外面,奴仆有序下来,进入府中。
之前去通报的侍女看着,露出苦尽甘来的激动之色,姜氏却忧心于朝堂之上:“殿下,我们真的不进宫去见陛下?”
寿王昏睡七年,苏醒后连陛下的面都不见,可以说是为了安全起见,怕东夷秘术对陛下不利,也可能是心中怀有被舍弃的怨气,不愿相见。
虽有闻仲传达,却也得防止以讹传讹,姜氏身为东伯侯之女,对于这些明争暗斗当然深有体会。
要知道寿王上面可还有两位兄长,微子启与微子衍,而至今太子之位都还未立。
“无妨!”
顾承笑笑,转身走回屋中。
令闻仲释疑,只是顺手为之,至于帝乙,根本懒得见,更不可能与那微子启、微子衍勾心斗角,争夺所谓父王的宠爱。
早已不是杨坚杨广的时候了,他愿意看到的历史,可以延续,不愿意看到的历史,统统为之改变。
这才是混元道境,鸿蒙至尊的气魄!
第三章 黄氏嫁女
“老三醒了?父王身体抱恙,眼见着就要立太子了,他竟然醒了?”
“可恶,如果不是老二跟我相争,太子之位早就定下,岂能如此!”
一座远比寿王府气派奢华的府邸上,正在召开宴席。
宽阔的大厅正中,舞姬翩翩起舞,乐奴在两侧的钟鼓上敲击出悦耳的节奏,身姿曼妙的侍女把丰盛的酒食逐一端上。
商朝的食器已经有了碗碟,材质除了青铜,还有玉器、漆器和白陶,但青铜所制最为精致,后面几样显得略微粗糙,工艺还不足。
所以青铜才是盛放主食的器具,此刻主桌的上面,正放着一口小铜鼎,鼎腹下层燃着红红的炭火,四周镂空的烟孔里飘出袅袅的烟气,鼎腹里的水已经沸开。
这就是鼎食。
美食记载方面,夏朝太过遥远,资料太少,商周最有名的就是鼎食了,先将肉食放在鼎内煮熟,再由侍者从鼎中取出,蘸着各种调料进奉给天子和大臣。
乍一听起来,有点像火锅,实际确实如此,此刻两名侍女持着木箸,把一片片鲜嫩的肉片夹出,放入放满调味料的小碟中,恭敬地呈上筷子,照顾得真是无微不至。
微子启接过筷子,将蘸了调料的肉片送进嘴里,层次分明,口感极佳,可他却是味同嚼蜡。
帝乙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启,次子衍,幼子辛。
其中微子启和幼子辛是同父同母亲的亲兄弟,按理来说,太子之位应是长子的没错。
但不是这么算的。
因为他们的母亲在身为妾室的时候生的微子启,后来被扶正为皇后,又生下幼子辛。
按照礼法,微子启就是妾室之子,是庶出,幼子辛才是嫡子,后受封寿王。
关于这点,朝内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微子启年长稳重,宜继承大宝,另一派则是坚定的礼法拥护者,再者寿王年纪虽小,但天生神力,在这个崇尚武力的年代,确实容易赢得武将的好感。
正因为支持寿王的臣子多,他才能娶姜氏为妻,毕竟东伯侯是八百诸侯之首,以其嫡女为正室,才有日后母仪天下的资格。
那时微子启都已接近放弃,谁料天降喜事,大婚当日,天地失色,寿王晕倒在地,这一晕就是七年。
最初的几年众臣还时常探望,希望寿王苏醒,结果见闻太师都束手无策,也渐渐不吭声了。
可就在微子启以为朝野上下只剩自己一个选择时,之前一直与他同舟共济的微子衍突然拉拢群臣,露出争龙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