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穿成大唐名相张九龄正妻后 >

第73章

穿成大唐名相张九龄正妻后-第73章

小说: 穿成大唐名相张九龄正妻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马隆隆,离开了墓地。
  纸钱灰依旧在空中盘旋着,逐渐消失在了天际。


第一百零四章 
  转瞬间; 五年时光倏忽而过。
  看?似繁华,实则历经数次兵变重创的长安城,新帝励精图治; 在贤臣的辅佐下,终于重新回复了繁华。
  张九龄的相?府宅邸,依旧在原先的坊。按照规定?,宰相?有权利从每座坊的围墙上; 开一道门自由出入,不受宵禁的约束。
  张相府却始终没开这道宣示着特殊权势的门。
  并非张九龄故意显得清高; 而是他一直致力于推行律法规矩的落实。
  另外一点则是,张九龄以为; 宵禁制度已经不适合如今长安的发展; 小贩干脆在路边支起摊子叫卖; 市坊混乱且不提; 地?上脏污不堪; 长安城治理过?变得清澈的水,又逐渐开始变得浑浊,井水如以前那样无法饮用。
  而引来河流的水; 已逐渐无法负担长安百姓的用度。若是遇到天旱河水断流; 长安城成?千上百万的百姓一旦没了水吃; 将会彻底大乱。
  因为宵禁制,在开坊闭坊的时辰; 长安街巷拥堵不堪,不但?给百姓的日常带来不便,因此发生的纠纷争斗层出不穷。
  张九龄上书; 请求停止宵禁制度,重视长安城的整洁; 河流的治理。强调律法的重要性,官员绝不可?以权谋私。
  尤其?是举荐人才上,无论?由谁举荐,都应当通过?考核,以示公?平。
  张九龄的谏言,无疑等同于在繁花似锦的大唐朝堂上下,猛地?兜头淋了一大盆雪水。
  九月的长安城,秋意浓浓。
  到了下衙的时辰,张九龄走出官廨,解下腰间的锦带,千山上前接过?捧着,两人一前一后往外走去。
  这时,身后有脚步声追上,张说在喊道:“张相?。”
  张九龄停下脚步转身见礼,张说回礼,大步走上前,千山躬身退到了一旁。
  张说袖着手,道:“张相?此次真是,唉。”
  除了张九龄的才,因着上次在流放路上,张九龄赠送暖汤饭罗袜的情分?,张说对他一直颇为亲近。
  对于这次张九龄的谏言,除了宋璟支持,姚崇历经了几次宦海起伏,如今变得愈发谨慎,他未曾轻易发表看?法。
  张说与姚崇面和心不和,彼此看?不顺眼。
  姚崇提出的“十问”,让他位居了首相?之列。但?张说对他的“十问”何不屑,以为他只是在“抄书圣人言”。
  但?张说打心底深处,这次却?不由自主与姚崇站到了一处去。
  市坊宵禁这方面的问题不大,治理长安城的河水,他们当然赞成?,毕竟他们也生活在长安。
  官员不以权谋私,举荐人才需要考核,这点他们却?不敢同意了。
  姚崇的儿子们在长安为所欲诶,张说的女婿想要随同陛下一起,前去泰山参禅,他身为燕赵文人之首,底下依附他的官员文人们,不计其?数。
  宋璟刚直不阿,不近人情。张九龄的亲兄弟张九皋进?京考中了进?士,他并未以权谋私,吏部举的时候,张九皋考试成?绩不佳,外放到了岭南道一个县做县丞。
  张九龄何尝不知?张说话中未尽的意思,亦知?晓将药面对的风雨刀箭,却?装作?不懂,温和地?道:“不知?张相?以为如何?”
  张说本想直言劝几句,想了下,终是话锋一转,道:“陛下明年将要前去泰山参禅,自大唐立国以来,乃是首次,算是偿还了太宗未曾尽的心愿。朝堂上,不能乱呐!”
  眼下正是陛下最为高兴的时候,张九龄的谏言,就是惹他不满。
  正是因为陛下要前去泰山参禅,张九龄才发现,大唐的繁华,只是表象,其?实处处污泥不堪。
  就泰山随行的官员,为了好处与争抢功绩,私底下动作?不断。
  张说身为统领泰山参禅的官员,任人唯亲。
  张九龄沉吟了下,委婉道:“张相?,烈火油烹,切莫忘记了前车之鉴。时辰不早,告辞。”
  张说愣愣望着张九龄离去,他身形颀长,从背影都能看?出绝佳的风仪。
  朝堂的官吏兴许不喜,但?文人,百姓却?对张九龄多赞美之言。
  没出路,有本事的文人,能通过?考试出仕为官,一尝内心的抱负,报效大唐。
  百姓能得到公?道,吃上长安城干净的井水,经过?大庾岭南下的百姓,无人不感念他。
  张说立了一会,琢磨着张九龄的话,随从上前恭敬提醒,府中的筵席已经备好,快到开筵的时辰,他方将脑中乱七八糟的想法抛开,大步离去。
  张九龄骑马进?了坊,沿着巷子缓步走了一阵,在“雪奴”居前下马,千山上前接过?缰绳,门口守门的老妪上前请安:“夫人交待过?,张相?若是回来,且先归家,夫人会晚一些。”
  张九龄无奈而笑,道:“你去告知?夫人一声,我已归家,等着她一道用饭。”
  老妪应是,躬身退下进?来院子。
  谭昭昭与武夫人在屋子里对账,眉豆走进?来,回禀了张九龄的话。
  武夫人从账本里抬起头,抿嘴笑道:“哎哟,早上方见过?,张相?又舍不得,前来催促了。”
  谭昭昭不理会武夫人的打趣,道:“夫人的账算完了?算不完可?不能归家。”
  武夫人扬眉,道:“就这么一点账,哪难得住我。再?说我归不归家都无所谓,又没人记挂着我。”
  裴光庭升任了御史,比以前要忙碌百倍。夫妻之间感情本就淡,武夫人爱玩,如今被谭昭昭拉来做胡语学堂的管事,从中找到了乐趣,有时干脆不回去,歇在了学堂里。
  谭昭昭将雪奴留下的钱财,一部分?拿出来,支助与雪奴身世相?近,飘零在长安的胡姬,没了生活着落的女伎,被赶出夫家无家可?归的妇人等。
  一部分?钱,利用雪奴留下的宅邸,开办了由孤女,穷人家机灵活泼的小娘子们免费进?学的胡语学堂。
  前世的大唐,就是在安史之乱之后,仍旧称霸了世界一百多年。
  在这一百多年里,长安与大唐天下,依旧有无数的胡人,讲着各种语言。
  胡人带来的文化与书本,一方面因着朝局的关系,一方面因为缺乏专门的译官,很快就失传了。
  谭昭昭打算将她们培养成?第一批大唐女译官,接待来使,翻译书本经史
  无论?是金钱的救助,学堂能收取的学生数额,都只能尽到绵薄之力,但?谭昭昭却?已经很满足。
  在等级森严的大唐,身为底层的娘子们,能稍微活得畅意些,雪奴在地?下,也能安息吧。
  想起雪奴,谭昭昭心情依旧不受控制揪紧了下。
  武夫人未察觉到谭昭昭的低落,收起账本,道:“盘来盘去,还是钱少?了些。无妨,我再?拿出五十金添进?去!”
  学堂开办,以及做善事并不容易,多靠武夫人帮着出钱出力。
  谭昭昭忙道:“哪能让夫人一人出,我比不过?夫人富裕,我添二十金,夫人只出三十金即可?。”
  武夫人咯咯笑,豪迈地?挥手,道:“既然你比不过?我富裕,就无需与我争了。你手上那点钱,加上张相?赚得的俸禄,须得要养一大家子。韶州府的三郎也该定?亲了,又要送钱回去,来长安考试,又要你这个长嫂安排,出钱。哎呀,只一想这些就头疼,真是奇怪,算学堂的账,与算府中的账,都是算账,为何有这般大的区别?呢?”
  谭昭昭笑道:“既然夫人这般说,我就却?之不恭了。这学堂的账,是我们女人自己?做事的账,府里的账,是我们作?为妻子,母亲等等的账。一个是给自己?算,一个是给他人算,当然不同了。”
  武夫人神色若有所思,道:“我懂得了,在男人背后掌家做事,总隔着一层,哪有做自己?痛快!”
  谭昭昭笑着点头,道:“便是如此。”
  两人笑说了一会,谭昭昭起身道别?,走出学堂,朝左手边走了约莫几百步,便到了府门前。
  门房迎上前见礼,谭昭昭颔首,刚踏进?门,眼前便出现了一枝盛放的月桂。
  谭昭昭闻着迎面扑来的香气,看?着手握桂花的修长手指,笑着伸手接过?来,道:“张相?,就这么一颗月桂,你可?别?折完了。”
  张相?张九龄拥着她,往院子里走去,笑道:“我今朝忙了些,未能亲自前去东市买,就从庭院里折了一枝。月桂乃昭昭所种植,算是借花献佛了。”
  庭院里的花木葳蕤,木棉,月桂,菊花等争相?开放。
  曾经的小胖墩,已经变成?瘦高少?年的张小郎张拯,蹲坐在正厅的台阶下,看?着亲亲密密走来的父母,仰头朝天乱翻眼珠,怪叫道:“好饿,好饿!”
  张九龄不理会他,谭昭昭倒是看?过?去,道:“嘴角巨胜奴的渣滓擦干净吧。”
  张拯最爱美,忙去掏罗帕擦拭。
  谭昭昭噗呲笑了,张九龄也忍俊不禁。
  张拯回过?神,知?道谭昭昭在诓他,不过?他先前的确刚吃过?点心,所以才被谭昭昭得逞。
  起身拍了拍衣衫,张拯不见半点心虚,往屋内走去,喊道:“阿耶,阿娘,你们走快些,用完饭,我自会懂事地?离开,定?不会碍了阿耶的眼。”
  张九龄恼怒地?瞪过?去,谭昭昭笑着拉他,道:“张小郎这个年纪,逆反得很,别?理会他。”
  张拯在屋内怪叫道:“我可?不逆反!”
  屋外并未有回答,窸窸窣窣脚步声朝着后院方向而去。张拯侧耳听了片刻,走到门边趴着门框探头往外瞧,看?到了张九龄与谭昭昭相?拥走进?了穿堂。
  金灿灿的月桂枝,在空中晃动。
  张拯仿佛闻到了月桂的香气,香中带着甜,就像是父母这些年来相?处的日常一样,经常眼里只看?得到彼此,让他无时无刻不觉着,自己?是这个府里的外人。
  同时,他又是天下最幸运之人,父母开明,与他似友人般相?处。
  身为相?府子弟,府中就只有他们三个主子,关系简单,温暖又安宁,舒适得如长安的秋日。
  这辈子,下辈子,生生世世,他都要与他们在一起,再?次成?为亲人。


第一百零五章 
  张九龄在朝堂上; 遭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弹劾,同?时,张九龄又受到了在京贡生的大力声援。
  毕竟; 科举是“草泽望之起家”,对于普通草民来说,是他们改换门楣的唯一之路。
  在大唐,权贵始终占少数; 九成九皆为寒门平民。从前朝隋起开始科举,汉时的“九品中正制”被打破; 给了底层百姓走入上层的机会。
  但若是出仕为官只看关系,凭着?关系的“举荐”抢去了重要的差使; 步步高升。
  辛辛苦苦读书考中进士; 最后却郁郁一辈子不得志; 科举的意义又何在?
  隋开科举制; 当?时并非真正为了提拔底层的平民百姓。而是世家权贵们的力量太过强大; 把持了朝廷,杨氏为了扶持新的势力与其对抗,方开了科举。
  李隆基对此一清二楚; 他当?然支持张九龄的谏言。不过; 他想在中间取舍; 双方势力互相制约。
  世家权贵们的势力不能膨胀,影响到他凭着?血腥杀戮; 厮杀出来的皇位。
  同?时,他又不愿意见到寒门的势力声望过高,毕竟; 寒门平民的人?数众多,一方的力量太强大; 总会令人?心生忌惮。
  起初,李隆基还挺郁闷,今年风调雨顺,天下承平日久,朝堂上也?算得上和气,张九龄突然出来败兴,令他颇为不满。
  待看到反对的声音,对张九龄的弹劾越来越厉害时,李隆基就不那么?乐意了。
  要是他们不想要借此巩固自己的势力,他们为何要反对?
  最受信任的高力士,不咸不淡提了几句张九皋考中进士之事,以?及孟浩然,张旭之事:“张相从?来皆言行一致,实?属难得的君子。”
  张九皋考中进士,回到岭南道做了县丞,孟浩然未曾考中进士,在官学寻了个教书的差使,张旭则做了金吾长?史?。
  无论是亲人?朋友,张九龄并未以?手中的权势,为他们谋取全程。
  反观姚崇,张说,他们的儿孙族人?亲信,早就挤满了朝野。
  要是一味依赖举荐制,旧的世家大族倒下,新的世家大族重?新崛起。
  李隆基悚然而惊,心中的天平,不知不觉朝着?张九龄倾斜,连着?驳斥了几个吵得最大声官员举荐的人?才,随同?前往泰山参禅的名?册,打回去让张说重?新拟定。
  闻上意而知后退,想要弹劾的官员,逐渐偃旗息鼓。
  至于长?安的市坊问题,反倒是很快就通过了。
  关于这?一点,朝臣官员几乎没有疑义,皆因长?安城的宵禁制度,已经实?在是不适合长?安城的发展,对士庶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在长?安城的冬至来临时,响彻了许多年的晨钟暮鼓,终于再次敲响。
  与从?前不同?,由此开始的晨钟暮鼓,变成了长?安城的习俗风景,当?做提醒百姓早出晚归,报时辰的响声。
  长?安城像是往年的大年三十?一样,灯火彻夜不明,到处一片欢腾。
  金吾卫与武侯捕在街头巷尾,分班巡逻,坊正继续管着?街巷,提醒百姓洒扫,小贩不许占用道乱摆摊,挡住了通行,保证所负责坊小巷的清洁。
  张九龄从?头到尾,无论是面对着?疾风骤雨,还是惠风和畅,始终淡然处之。
  在提出这?一切之前,张九龄就先与谭昭昭商议过,考虑到了将会面临的后果。
  大不了被贬谪,罢官。
  谭昭昭则没张九龄那般悲观,而且支持他早些提出来:“一棵树苗,若是开始生长?虫害时,尚可极力挽救一二。待到树根在看不到的地里被虫蚁吞食一空,再要救治时,已晚矣。”
  其实?,谭昭昭是知晓现在的李隆基,还是励精图治的李三郎,等他开始变得耽于享乐,帝王当?得太久,只愿意听取顺耳之言时再提出来,肯定会失败。
  这?一切,都有前世的前车之鉴。
  李三郎做了太久的天子,日子过得实?在太顺,已经昏庸到,连张九龄提出安禄山有反心,都以?为是危言耸听。
  大唐天下富裕,四?海归心,安禄山这?个滑稽,唯唯诺诺的胡人?,凭着?他的提拔宠信做了节度使,他岂敢造反?
  自信到自负,自负到愚蠢,是听不进任何逆耳的忠言,李林甫杨国忠他们才有了机会。
  其实?,大唐到了如今,兵乱带来的元气大伤,方恢复了七七八八,早已种下的各种吏治混乱,从?未消除过。
  尤其是边疆地区,各族眼下吐蕃,突厥,龟兹等看似归顺。一旦危机起,他们也?就跟着?乱了。
  外面的街巷一片欢腾喜庆,比往年的大年三十?驱傩还要热闹。
  张拯岂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日子,在千山张大牛他们的陪同?下,出去玩耍了。
  张九龄与谭昭昭则留在了府里,坐下来静静吃茶,享受着?难得的安宁。
  熏香茶香袅袅,谭昭昭舒服得伸了个懒腰,道:“今晚他们可是要彻夜狂欢?”
  张九龄提壶倒茶,道:“估计还得欢庆几日,待到变成了寻常,便会恢复了往常的日子。”
  谭昭昭笑道:“倒也?是,难得无需宵禁,定会新鲜几日。不过,这?些天金吾卫他们得忙了,张颠又要叫苦,说是太忙,连吃酒都不得闲。”
  “趁机偷鸡摸狗的宵小,是会比以?前多一些,金吾卫与武侯捕须得辛苦些时日。昭昭以?前说过一句话,只有千年做贼的,哪有千年防贼的。要是因着?宵小之徒,还如以?前那样,不顾长?安城的实?际现状,还是遵循着?旧制,实?属愚昧了。”
  张九龄边说话,边将倒好的茶给谭昭昭,关心地道:“烫,昭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