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那个注定要位极人臣的女人 >

第165章

那个注定要位极人臣的女人-第165章

小说: 那个注定要位极人臣的女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食肆、布坊、茶馆、各色手艺人……
  能想到的铺面应有尽有,若非当地人的衣着打扮与?关内有区别显著,往来语言也是辛汉与?各类民族语交杂,这等?繁荣程度,几乎能让人误以为是梁城。
  然而?此地名为云城,在谢知?秋与?义军到来之前,不过是个北临十二?州、时常受到辛国军队骚扰、人迹罕至的边陲小?城。
  原本,此地受到辛军频繁的入侵掳掠,当地民众不堪重负。
  而?驻扎在当地的朝廷兵马竟在对阵辛国骑兵时竟落荒而?逃,导致此地治安大?为减退,更?为混乱没落。
  附近百里之内田地荒芜,家家户户被洗劫一空,没有任何行业在这里有机会发展,甚至到了连土生土长扎根于此的乡民都不得不离家背井、另寻出路的地步。
  义军到来以后?,凭借着火器彻底赶走了辛军。
  他们?发现当地的朝廷驻军已经弃城而?逃,方国将领被辛军打得心?生胆怯,不敢再靠近此地,亦不敢将云城已失之事向朝廷汇报,于是这里成了实际上的无主之处。
  义军起先只是派人镇守此地,伪装成本地人组成的民兵,保护尚未离开?的百姓安全,也防止辛国继续进军,占领云城。
  但后?来,经过多方考察与?评估后?,义军将此处定为自己的主要根据地,并在这里扎根发展。


第一百九十三章 
  一句将云城当作根据地; 说来简单,其?中经了多少周折,唯有谢知秋与一路陪她走来的义军自己?清楚。
  在来到云城之前; 义军与过去一样; 只隐藏在民间,伺机而动。
  萧寻光统帅的这支义军; 在民间自发组成的军队中算是规模大的; 但与朝廷军相比; 还远远不?足。
  谢知秋来到北地后,私底下协助义军、为其?在战场上出谋划策,明面?上则帮助父亲与知满重新经商。
  谢望麟年事已高; 实则觉得?女儿当个国子监祭酒已经十分光宗耀祖; 并不?理解她的辞官之举。
  奈何谢知秋心意已决,她还召集谢家全族开会?,向族中长辈阐明了对辛国局势的担忧; 以及皇室故步自封的弊端。
  谢家在梁城根基深厚,又是书香门第,十分看重朝中官职; 因此谢知秋辞官一举,并不?在族中长辈预期之中。
  好在族中长辈皆是明理之人,当年先帝欲杀萧斩石; 不?少长辈都曾死谏保萧斩石,虽看重家族声誉名利; 但危机当前; 他?们仍会?将家国至于?个人安危之上。
  谢知秋出于?保险起见?考虑; 并未将自己?与义军的联系全盘托出,但谢家从她话中; 能觉察到她去北地,必定?是一桩极为冒险的事。
  谢家商议数天,终究决定?支持谢知秋。
  于?是族中安排转移老幼女眷前往安全之所,有官职的谢家人留在梁城,尽可?能稳住朝廷。
  知满主动要跟着姐姐走,谢望麟前思后想,终是放心不?下两个女儿,况且谢知秋说皇室对她有所忌惮,留在梁城说不?定?有危险,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举家迁往北地。
  北方?少数民族众多,被关内称为蛮夷之地,谢望麟知道?自己?的文玩生意在这里?定?然是做不?起来的,便?将重心放到布坊上。
  知满离开时,将梁城的绣坊都托到谢家长辈手中,同时也将一些?熟练的绣娘从梁城带到了北地。
  那些?梁城长大的姑娘大多不?愿离开,但包括知满最得?力的帮手燕子在内,有相当一部分绣娘是绣坊过去接纳的无家可?归的姑娘。
  她们本就如浮萍无依,绣坊就是唯一的家,又受过谢家姐妹的恩情,得?知两人要走,皆表示愿意跟随。
  起先他?们的落脚之地,是离义军较近,但受辛军影响较小的一些?富裕大城,谢家表面?上只是普通富商。
  新的谢家绣坊办起来后,发生的事与梁城如出一辙。
  方?朝的棉花本就主要在边疆种植,他?们搬到北地后,发现这一带十分适合种植棉花,棉花产量极高,成本比原来更为低廉。然而北方?的纺织技术,却远远落后于?南方?之地。
  两重缘由之下,价格低廉而绣工精美的谢家布坊一经问世,立即占领了北方?数地的市场。
  在义军的保护下,谢家立即聚敛了大量财富。
  这些?财产,再加上谢家从梁城带来的以前积累的资产,已经十分惊人。
  谢知秋思考之后,将这笔钱用于?购买金属和?雇佣工匠,开始建设工坊。
  这正是她当初想要说服皇上进行的义学与军事改革。
  没有国家的支持,只凭谢家的财力,规模自然没有谢知秋原本期望的大,而且也来不?及花大时间培养工匠,只能在匆匆教育之后,就立即将工匠投入生产突火。枪部件的进程中。
  好在突火。枪图纸被拆分以后,工匠都只需要生产一个小部分,既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难度也不?大。
  兼之义军兵力有限,暂时如此,竟也勉强够用了。
  大约就是在这个时期,方?朝与辛国撕破了脸,开始打仗。
  对方?朝而言,现在绝不?是打仗的好时机,可?对谢知秋而言,这竟然成了不?可?思议的机会?。
  经过一年有余的筹备,义军手上已经有了足量的突火。枪。
  以前义军只凭自己?的力量抵御辛国的军队,现在朝廷与辛国起了正面?冲突,压力就到了朝廷那边。
  义军规模不?大,与辛国军队正面?交战不?是良策,在谢知秋的指挥下,他?们往往以偷袭和?暗地里?帮助朝廷军为主。
  然而朝廷军比想象中还更不?能打,常有朝廷的守城将和?知县在危险时弃城而去。
  谢知秋辞官来到北城,就是为了保卫江河百姓,自不?会?容忍这种事发生。
  于?是义军在此时介入,凭借着突火。枪等火器,他?们承担起了驱逐占城辛军,以及守卫城池的任务。
  新型火器在战场上的威力比想象中更好,突火。枪几乎适用于?所有场合,而火炮则在攻城时无往不?利,守城时坚不?可?摧。
  不?知不?觉,包括他?们作为根基的云城在内,义军的掌控之下已有了数座小城。
  然而刚刚受到义军保护的小城,往往满目疮痍,百姓逃得?逃、散得?散,还留在城里?的皆是老弱病残,还饿得?面?黄肌瘦。
  在这时,谢知秋过去在当月县当知县,以及在朝中推出新政改革的经验就发挥了作用。
  她先令义军维持秩序,给百姓发放适当的救济,安抚人心。
  义军将城从辛军手中救出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民心,再加上他?们手上有强大的武器,又有威慑力,足以制止乱世中一些?道?德沦丧的乱象,很快,城中治安就能恢复。
  接着,谢知秋就会?将绣坊、工坊迁入城中,主要招收工匠、绣娘、各种劳力以及杂工。另外,北地矿产其?实十分丰富,有了自己?地盘,就可?以自行发掘矿物了,因此也雇佣了大量矿工。
  谢知秋雇佣劳力,不?拘老□□女,尽可?能给流民创造就业机会?。
  百姓有了生计,就会?安定?下来。
  有了义军的保护,不?用担心抢掠,城外的田地也能开始耕种,在城内做工得?到第一笔钱后,又有大量难民得?以回归田地。
  粮食在这种岁月里?就是命脉,谢知秋对此极为重视。
  在城内招来的工匠,第一批就送去修建水车、水渠能有助于?农业的设施,还会?让义军中有农业经验的人整理农业技巧,然后去城郊指导刚刚归田的农民提高耕种技术。
  熬过最为艰难的第一年,第二年十有八。九能够丰产。
  粮食有了保障,生活安全,百姓手中有了余钱,商业紧随着就能繁荣起来。
  义军掌控此地,他?们实际已是此地的朝廷。
  谢知秋征收的税与朝廷相比很低,但纵然如此,税收总额仍在短时间内涨了上来,正如梁城改革当年。
  到这种时候,谢知秋便?可?以结束不?断往城中砸钱的过程,开始得?到整座城的回馈。
  利用这些?回馈,不?但可?以提升军队的战力,其?他?能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
  谢知秋站在窗边,望着集市里?亮起的灯火。
  五年过去,事情比她想象得?更加顺利。
  半晌,她又回过头,看向桌案之上,雀儿刚送来的文书铺开,上面?有一些?是她的字,还有一些?是雀儿的字。
  谢知秋顿了顿,道?:“你的字,写得?又比以前漂亮了。”
  雀儿现在得?了小姐的夸奖仍十分高兴,她雀跃了一番,又有点不?好意思地道?:“我好歹也算是第一批义塾出来的人,是现在那帮小孩的大师姐呢,得?做好表率才行,怎么还能总写丢小姐脸的狗爬字。”
  谢知秋笑了一下。
  她离开位于?楼台上的书房,楼下正是墨家术的钻研工坊,比过去临月山亦或是萧寻初的院子都要大许多,设施亦完善,里?面?分两个区域——
  一块区域专门用于?钻研武器,一般是萧寻初和?叶青两人在使用,属于?机密之地,设有复杂的机关,等闲不?可?擅入;
  另一块则是各类实用器械,有改良了一半的纺车,还有尚未改进完的水车模型,甚至有种种难以辨别用途的怪异工具杂乱地堆着,能看得?出经常使用的痕迹。
  而在这块区域之外,还有一个小型学堂。
  谢知秋经过学堂,就看到知满和?她的三个弟子席地而坐,知满正在一本正经地考核弟子——
  知满对第一个弟子道?:“……你给推车装六个轮子干嘛,推车两个轮子完全够用了,甚至设计合理,一个轮子都可?以。这是推车又不?是蜈蚣,六个轮子难道?能推得?更快吗?纯粹浪费材料,也算不?得?创新,完全是在糊弄我,重做!”
  她又对第二个弟子道?:“你这个水力筒车倒是改得?还不?错,只可?惜慢了你师父我一步,你师父我上个月新设计了一种三组齿轮的多力翻车,可?以根据需要转换水力、风力、畜力进行浇灌,你这个效率远远低于?我……不?过你毕竟是徒弟,还行,算你良好吧。”
  言罢,她又看向第三个弟子交上来的功课。
  然后,知满微微愣了一下。
  “你这个……我觉得?还不?错。”
  知满端详了一下,说:“不?过,火器这块,还是你师祖更熟悉,反正他?应该快出来吃饭了,你不?如去问问他?吧。”
  话音刚落,最里?面?那扇门发出机关被打开的声音,不?久,果然见?萧寻初从里?面?走了出来。
  那小弟子连忙捧着自己?的火器模型过去,恭敬地唤道?:“师祖,我观近日战事密集,实在想为军中尽一份力,故而作业选了设计新型火器。师父说她觉得?还行,想请您帮我看看。”
  萧寻初听到对方?的称呼,呆了一下。
  他?显然还不?太?适应“师祖”这种辈分,摸了下后脑勺,方?抬手去接:“可?以,给我吧。”


第一百九十四章 
  萧寻初拿上那弟子设计的火器模型准备讲解; 方一抬头,便瞧见谢知秋倚门站在?外面。
  他当即对她一笑,桃花眼弯起; 挥手打了个?招呼。
  谢知秋颔首。
  二人不必言语; 彼此也有默契。
  萧寻初见谢知秋来了,心情明?显变好; 对旁边的弟子愈发?和颜悦色; 教导时格外耐心; 搞得小弟子受宠若惊。
  谢知秋则自行走?进学堂,拿起学生们近日做的作品观看。
  云城的义塾是两年前开始办的。
  与方朝传统的教授四?书五经不同,云城选拔管事者的标准与儒学全然无关; 自也不教这些。
  谢知秋尚为国子监祭酒时; 曾为义学改革设计过教学规划,这份规划如今就应用到了这里。
  她以当初的设计为蓝本,又加入了一些传统的启蒙内容; 作为新义学的课程。
  其中包括识文断字、墨家术基础理论、数学、天文地理以及一些谢知秋认为有益的百家杂学。
  义学针对的学生也分为两种?。
  一种?是立即就能投入劳动的成年学生。
  由于他们当下必须讲求效率,针对这类学生,基础内容都讲得不深; 只?起到扫盲作用,以专业技术为主。这部分学生,一般只?需半年到一年的学习; 就可以通过考核,然后?进入绣坊和工坊工作。
  他们一般自己也想快点开始赚钱; 会主动加快学习速度; 甚至曾有个?别佼佼者只?用了三个?月即完成学业。
  另一种?则是尚无工作能力的孩童。
  对这一部分学生; 则是正儿八经的启蒙。
  而叶青和知满又从这些尚在?学习的孩子中,挑选出一些在?墨家术方面格外有天赋兴趣且较为勤勉的学生; 收为弟子,尝试将他们培养成日后?可以接班的墨者。
  此刻在?学堂中的三名弟子,就是这种?情况。
  这三名都是知满的弟子,两女一男,年纪最大的已过十四?,而最小的才九岁。
  知满从数月前才开始招收弟子,因?此手边人还不多。
  而萧寻初的大师兄叶青,本来就有一个?弟子逆川,来到北地后?,为了尽快帮到义军,很快就选了一批工匠传授墨家术,然后?又从其中挑选可靠聪慧之人,作为嫡传弟子。
  最初能在?工坊中培训工匠,亦或是在?义学中教导墨家术的先生,几乎都是叶青培养出来的人。
  五年下来,他可谓桃李满天下,嫡传弟子就有超过五十人之多,更不要说徒子徒孙。
  如今云城内的建筑、工具都与别处不同,连随便一个?夜市都随处可见奇门巧器,随便问一个?小孩,他都能说出几条墨家术的基础规则。
  对初入云城的人来说,这只?怕是相?当奇异的景象。
  谢知秋拿起一个?弟子做的小机关,左右转转,又放下。
  这时,萧寻初指点完弟子,悄无声息地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笑问:“在?想什么?发?呆似的。”
  谢知秋一顿。
  她说:“只?是在?想,辞官一举,大抵是做对了。”
  朝廷是一条常规而保险的道路,也可得到名利。
  然而身为朝臣,她却处处受到桎梏。
  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她必须成为高?官,站到极高?的位置。
  然而为了保住这个?地位,她又不得不有所妥协。
  办义学,不能提及墨学之名,只?能将墨家术融入各类技术之中,以保证儒学的正统地位。
  招收弟子,只?能招男,而不能招收女弟子,否则就会阻力重重,还会被指责颠覆阴阳伦常。
  更不要说军事改革、武器的运用等?等?。
  朝廷如此笨重,如此守旧而沉重,那么多人固守旧路,不肯改变。
  它如同一艘巨船在?海上航行,一点点转向都要受到巨大阻碍,非得使出浑身的劲不可,要让它转航,谈何容易?
  而在?这里,就完全不同。
  谢知秋就是这里话语权最大的人,她想办什么样的义学就办什么样的义学,想收什么弟子就收什么样的弟子,不必再有任何顾忌。
  而且北地民风开放自由,许多在?汉地或许推行起来困难的政策,在?这里居然被接受得十分良好。
  如今长?街之上,孩童谈论墨家术极为普遍,女子外出做工更是人人习以为常之事。
  正如萧寻光当初所言,他们是为了家园与百姓集结起来的军队,而非为了个?人权势富贵。
  所以只?要是百姓能够接受、对百姓有利的政策,在?此地便百无禁忌。
  *
  次日。
  清晨。
  谢知秋尚在?梦中,忽然感到脑袋下的枕头微微在?动。
  她浅浅蹙了下眉,略带倦意地微微睁眼。
  只?见萧寻初正小心翼翼地试图将手臂从她脖子下面抽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