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之雄霸天下-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看到宋濂也在,王子浩心中一阵惊讶,他没有想到宋濂也在刘基府上,但是随后王子浩心中猜测,刘基邀请他来到府上,绝对不是简单地作客,毕竟自己的地位还是太低,刘基找他来一定是有事情的。
宋濂看到王子浩之后,随后笑了笑,然后说道:“真是年轻有为啊,羡慕羡慕。”
王子浩听了宋濂的话之后,然后笑着说道:“参政见笑了,晚辈才学浅薄,幸得丞相抬爱,不然那里有会今天。”
王子浩谦虚地说道。
顿时让宋濂和刘基一阵欢笑,其实说来,王子浩还是永杰学派出身,根本就不是刘基和宋濂这些传统程朱理学之人,平日里往来很少,最重要的是王子浩资历太浅,官阶也低,所以根本就接触不到刘基他们。
刘基看了看王子浩脸上的笑容,知道他心中也一定非常疑惑自己请他来的目的,然后朝着王子浩说道:“不知如何看到丞相的军事改革。”
改革是刘明远常用的词,此时也成为行省中最常用的词了,于是刘基他们也开始渐渐地使用起来了,此时用来形容刘明远的改革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提到刘明远的改革,王子浩心中是深深的敬服,顿时眼神中露出一阵崇拜的神色,然后朝着刘基他们说道:“丞相乃是世上罕见之明主,将文武分开,既避免了武将做大,独霸一方,同时也让文官没有了插手军队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举两得啊。”
看着王子浩一脸崇拜地说道,刘基和宋濂心中也是一阵感慨,他们自然也看的出来刘明远的用意,同时也对刘明远充满了敬佩,尤其是刘明远对怀远军的改革,实在是出乎众人的意料。
之前怀远军中已经出现了很多新奇事物,已经让众人惊讶不已了,但是此时面对刘明远对军队的全方位改革,还是让心中已经有了准备的刘基他们惊骇不已。
刘明远完全抛弃了这个时代的军队制度和体制,采用了一套全新的制度,就是怀远军将士自身都一时无法接受,直到半年的功夫才渐渐平息下来。
尤其是在枢密院中增加了兵部,这可是令众文官最为惊讶的地方,兵部在历朝历代都应该是六部之一,地位非常高,仅次于礼部,但是此时竟然成为枢密院的一个下属部门,实在是超出了众人的意料。
最重要的兵部只是枢密院的一个下属部门,众人心中惊骇枢密院将会是什么地位,此时军队的改革已经完成,众人都知道枢密院是一个将军队和武将全部管理起来的部门,直接对刘明远负责。
但是众人还是不清楚枢密院的最终定位,毕竟文官改革还没有开始,有了比较之后,才能知道枢密院究竟是什么地位。
此时虽然文官改革还没有开始,但是刘基可以判定,枢密院就是武将和军队的中书省,将来也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地方,和文官没有任何关系。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刘基不知道刘明远对文官体系是如何设定了,难道在成立一个中书省,和枢密院并列。
刘基心中也在猜测,他清楚刘明远心中的想法,那就是让文武彻底分开,所以他猜测文官将来也将有一个最高的机构,像中书省一样,和枢密院并列,分别统领文武官员。
今天刘基将王子浩招来,其实也是为了这件事情,但是他要让王子浩去做一件事情,首先促成刘明远晋升王位。
刘基随后看了看王子浩,然后坦然地说道:“今天招子浩过来,其实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丞相晋升王位事情。”
王子浩一听,顿时一阵激动,他是渴望刘明远能够晋升王位的,最好是能够登基称帝,这才是他们这些年轻士子的心愿。
但是同时听到刘基的话,王子浩心中也是一阵诧异,他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如果是刘基和宋濂都无法完成的事情,那么他也无法做到。
此时看着王子浩的疑惑,刘基随后说道:“不是别的事情,就是想让你明天书写一份奏折,然后派人送到安丰的大宋朝那里,内容就是为丞相请命,让韩林儿册封丞相为吴王。”
王子浩一听,顿时一阵惊骇,他没有想到刘基竟然说这样的话,但是随后王子浩就马上醒悟了,顿时一脸大喜。
王子浩此时才知道大家都走错方向了,此时看到怀远军兵强马壮,统一了南方,于是众人纷纷站出来请命刘明远晋升王位。
可是刘明远迟迟不肯,也让众人心中着急,此时王子浩听了刘基的话,顿时恍然了,他知道此时刘明远还顶着大宋朝江南行省丞相的帽子,一直没有去掉,也就是说现在刘明远还没有去掉的打算。
那么此时众人请命他称王,自然是不会得到刘明远的响应,但是如果此时向安丰朝廷请命,册封刘明远为吴王,必然会得到同意,同时刘明远也没有拒接的理由,于是就顺理成章地晋升吴王了。
王子浩顿时一阵恍然,然后就激动地看着一脸微笑的刘基和宋濂两人,他知道刘基他们一定是看透了眼下的局面,此时看着众人一再盲目地拥立,于是这才站了出来,但是也没有亲自出手,只是让自己代劳一下。
“学生这就回去写,然后快马送去,一定完成此事。”
王子浩顿时一脸欢喜地说道。
三天之后,安丰城就接到了王子浩的奏折,韩林儿和刘福通都看到了王子浩的奏折。
韩林儿此时就是一个傀儡,之前所有的事情都是刘福通说了算,如今更是如此,此时大宋朝的都城汴梁已经失手了,现在韩林儿可谓是孤身一人,就是身边的美人都丢了,此时在安丰城暂时保住了性命,自然是老老实实,所有的事情全部交给了刘福通处理。
随着突围退守安丰,刘福通的力量也遭受了最毁灭的打击,此时只能在安丰城驻守。
于是刘福通也没有了外出征战,每天的事情就是上朝了,于是退守安丰之后,刘福通的早朝从来都没有断过。
虽然朝廷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刘福通依然在坚持,也是做给世人看的,此时安丰就是大宋朝国都,名义上统治着各地义军。
韩林儿对刘福通言听计从,也将全部的朝政都委托给了刘福通,况且安丰小朝廷也没有什么政务。
此时突然接到了王子浩的奏折,实际上就是一份请愿信,给刘明远请愿晋升吴王的。
本来没有什么事情的安丰小朝廷,此时也算遇上了一件大事,但是这个事情自然是由刘福通处理,韩林儿也只是在一旁看着刘福通默默地看完了王子浩的奏折。
刘福通默默地看完了王子浩的奏折,上面的内容是为刘明远请命册封吴王的。随后,刘福通沉默了。
韩林儿看到刘福通没有任何表情的脸,也不敢作声,只是在那里看着刘福通,等着刘福通做决定。
片刻之后,刘福通依然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淡淡地说道:“刘明远为大宋朝开疆扩土,此时已经攻占南方,这等功劳无人能比,册封吴王理所应当。”
刘福通虽然是淡淡地说道,但是他心中则是一阵嫉妒,甚至带着愤恨,他羡慕刘明远,能够走到今天,当初的刘明远也只是他手下不知名的小卒,如今竟然统一了南方,而且兵强马壮,治下富庶,不出数年,就可以席卷天下。
刘福通甚至对刘明远由嫉妒变为仇恨,他在想为什么当初自己没有走刘明远那一步,他是完全可以像刘明远一样渡江南下的,而且还要早于刘明远,并且优势更大。
但是刘福通没有那样做,当时的中原是白莲教发展最好的地方,同时加上黄河泛滥,百姓差役繁重,给了刘福通壮大的机会,于是刘福通舍不得中原,也根本就没有想过渡江南下是事情。
此时看来是完全错误的,刘福通心中不免一阵悔恨,他知道刘明远此时称王,是在为称帝做准备,但是他也一定要同意。
毕竟刘明远好在还给大宋朝的面子,没有直接称帝,而是向安丰韩林儿请命。
刘福通知道就是他不同意,也无法阻止刘明远称帝,也无法阻止怀远军的壮大,与其无法阻止,不如做一顺水人情。
第202章 晋升吴王
随着安丰传来韩林儿的册封圣旨,金陵城顿时陷入一片争论之中,很多人认为此时江南不应该继续在大宋朝的旗帜下,而应该是自立门户。
这种声音以怀远军将士最为强烈,大家认为怀远军兵强马壮,完全不需要再寄托在大宋朝的名义下,自立门户才是最重要的,甚至很多人请命刘明远直接登基称帝。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也只是一个名头,此时还可以继续使用,毕竟安丰对江南基本上没有影响,所以也不需要在意大宋朝,此时韩林儿送来了一个吴王的封赏,自然是不要白不要。
这样的声音以文官居多,很多文官更在意声誉,思考的问题更多,不像武将那样直接,此时认定继续顶着大宋朝的帽子,还是有好处的,等到刘明远登基称帝了,在撇开也不迟,况且此时安丰也非常上道,及时送来了一个吴王的封号。
在一片争论之中,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于是众人将目光最后集中到了刘明远身上,都在等待刘明远的态度。
刘明远已经知道这是刘基令王子浩暗中操作的结果,其实这也是刘明远心中的想法,毕竟此时大宋朝势弱,仅仅只剩下安丰一地了。
此时如果刘明远摆脱大宋朝自立,完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也会让世人说闲话,在安丰最危难的时候,刘明远竟然抛弃了安丰的大宋朝自立为王,会被认定为不忠不义之人。
于是刘明远决定接受这个吴王封号,况且此时大宋朝对江南也没有任何威胁,何必为此做出让世人认为这种无情无义的事情,就这一样一直顶着大宋朝的帽子下去,看着大宋朝最后灭亡好了,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也可以赢得天下豪杰和世人的人心。
刘明远决定接受韩林儿的册封,晋升吴王了,顿时整个金陵城陷入了一片狂欢之中,其中最欢喜的还是文官集团,此时的怀远军和武将已经全部改革完毕了,自然是不像文官那样热情,他们很多人认为刘明远应该直接称帝。
刘明远晋升吴王仪式也随之开始,这个时代有着一套完整的仪式,况且还有宋濂这等传统的礼家出身的人,自然是不会让刘明远遗漏了过程。
晋升王位基本上和传统的登基称帝没有什么区别了,只是仪式相对登基大典要简单一些,但是宋濂是本着刘明远登基称帝的仪式准备的,于是很多仪式都非常隆重。
首先是选定吉日,经过一番斟酌和研究,最后宋濂选定了龙凤五年的十月初十为晋升吴王的日子。
在大典开始之前,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是王府的选择,此时刘明远还住在一座小宅院里面,和眼下的身份严重不相符,于是众人开始为刘明远选定王府。
最后在金陵行省旁选定了一处府邸,规模也非常大的,然后又进行了一番修缮,本着精致典雅,作为刘明远未来的王府。
刘明远知道此时也不可能再住在小宅院里面了,于是也就受了这个选定的王府,之前是一个蒙古千户的府邸,相比较金陵行省小很多,但是在刘明远看来也已经非常大了,足有上百个房间,还有大厅,是之前宅院的十几倍之大。
同时就是太庙,这是皇帝祭拜家族先人的地方,此时按理说王是不应该享有的,但是宋濂也一并令人建造了。
太庙的选址是在金陵城外,同时连通着祭拜仪式的祭坛一同建造,怀远军治下工匠建造水平非常高,同时速度也快,于是在短短的三个月内,王府的修缮和太庙祭坛就全部修建完毕了。
然后就是圣贤殿了,各种圣贤的雕像也开始雕琢,刘明远起初还在担心这样的仪式是不是有些过头了,但是宋濂等人一致认为没事,于是刘明远也不再坚持,任由宋濂他们去弄了。
但是随后问题就出来了,此时圣贤殿里面的圣贤排位出现问题了,最重要的在程朱理学士子心中,朱熹可是当之无愧的圣贤,甚至在很多士子心中,朱熹可以超越孔子,摆在第一位。
刘明远也清楚眼下的理学状况,朱熹确实是大家,但是绝对不能享受太高的待遇,毕竟程朱理学的思想让刘明远不喜欢,最终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刘明远确定了圣贤殿里面圣贤的排名。
于是刘明远以吴王的身份,封孔圣人为大成至圣先师,孟子为亚圣先师,老子为明圣先师,并且封孙武为镇国圣武王,关公为定国神武王,岳飞为保国安武王。
孔子不用说了,自然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圣人,文圣第一人,至于刘明远抬高孟子的地位,是因为刘明远看重孟子的民本思想。
至于老子,这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中华大地上还有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那就是道教,此时随着怀远军治下的稳定,于是道教也开始活跃起来。刘明远对道教没有任何排斥,反倒是非常非常愿意看到本土道教的发展。
老子被公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在民间地位极高,很多百姓家中都供奉着太上老君的牌位,驱邪避灾。而且刘明远心中对中华土生土长的道教也是非常认同的,于是就抬高了老子的地位。
这个时代理学已经非常盛行,在一些文人心目中程氏兄弟和朱熹的地位要高于孟子和老子二人,但是毕竟程氏兄弟和朱熹都太“年轻”,况且刘明远也不太喜欢程朱理学的观点和思想,于是就将这些人心中的想法压下起了。
但是刘明远又将庄子、韩非子、颜回、子思、曾参、程颐兄弟、朱熹等十二人列为先哲,也算是给众多程朱理学士子一个安慰。虽然在文圣人中没有朱熹,但是在先哲中出现,自然也是令他们非常满意的事情了。
相对于文庙的敏感,武庙就没有那么多事情了,刘明远将兵家第一人孙武封为武圣第一人,在众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另外两个武圣是关羽和岳飞。
关二爷忠义传古今,在民间声望巨大,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鞑虏,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众人都没有什么意义。
刘明远此时才明白文官的事情远远要比武将难办的多,对怀远军的改革,刘明远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全部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但是在文官上面就要谨慎很多,就要思考各方力量了。
此时圣贤殿的事情总算是让各方暂时安定下来了,虽然程朱理学的文人对于朱熹没有进入先贤有些失望,但是进入先哲也算是一种安慰,也没有太大的情绪,毕竟前面的先贤可都是实至名归的,朱熹也撼动不了。
虽然晋升吴王的日子还没有到,但是刘明远已经开始构建文官系统了,也就是行政系统,此时怀远军治下地域广大,已经囊括了南方几乎全部的地盘,也已经是半个中国的面积了。
而且还是人口稠密,最为富庶的地方,于是刘明远开始全面梳理行政,建立一套完善的行政体制,也为以后的发展稳定打基础。
此时金陵行省是怀远军治下的行政中心,一切政令都在这里发出,刘明远将行省直接改名为中枢,同时设置内阁和各部处理政务。
中枢也就是中央办公的地方,刘明远此时也将后世的内阁制度拿了出来,将中枢的日常政务交给内阁处理,在内阁之中设置大学士,一同处理日常事务。
刘明远知道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行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