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那年那蝉那把剑 >

第414章

那年那蝉那把剑-第414章

小说: 那年那蝉那把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来京,满朝上下本该极为重视。毕竟每逢乱世,文臣必不如武将,尤其是这种手握兵权的一军统帅,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天下的走向局势,而文官不管如何位高权重,身在中枢终是一只笼中鸟雀,不得自在,往往又被各种君臣规矩束缚,为了一个身后名声而瞻前顾后,甚至连身家性命也不在自己的手中,说死也就死了,正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他们只能如此。可领兵在外的武将就不会这么容易地束手待毙,手握起兵作乱的本钱,有诸如黄袍加身的先例,又无文人的诸多顾虑,清君侧的旗号一打,说反也就反了。
  当然,朝廷也不是全无反抗之力,朝廷制衡这些边疆大军的根本就在于粮草辎重,数十万大军不是不吃不喝的天兵天将,若是断了粮草便有不战而败之忧,两方各自互相忌惮,不到真正万不得已的境地,没有武将会轻易反叛。
  赵无极这次返京,没有如何兴师动众,仅仅是带了大约十余人左右的亲卫,朝廷这边也没有大张旗鼓地相迎,甚至有些安静得出奇,以至于赵无极一行人穿过大半个直隶州,沿途竟是没有一位官员有幸见到这位三大柱石之一。
  当赵无极抵达帝都城时,没有第一时间去见韩瑄和萧知南,而是先去见了如今在朝廷中地位较为尴尬的魏无忌。
  两人见面是在魏无忌府邸的后宅,临湖亭台中两人相对而坐,然后又各自默不作声。如今很少人有清楚,两人其实已经相识相交了一甲子,早在魏无忌还叫魏献计的时候,赵无极就已经与他相识,当然,那时候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般若。
  早在大郑末年时,白莲教再次席卷天下,张定国和魏献计就是教中骨干,当时萧煜雄踞西北关外而虎视天下域中,效仿大郑朝廷设立暗卫府,又有四名直属于他本人的暗卫,分别是影子、恶虎、伥鬼和般若,其中影子负责情报侦缉之事,恶虎和伥鬼分别负责萧煜和中都的护卫事宜,只有般若身份最为神秘,行踪飘忽不定,后被萧煜派遣前往江南,以赵无极之化名身份加入白莲教,与张定国和魏献计相交甚笃,及至后来,般若更是一手促成了张定国和魏献计两人率部归顺萧煜之事,萧煜又效仿赵无极之名,分别赐名张无病和魏无忌。
  从这一点上来说,赵无极和魏无忌本应是关系极为亲厚,不过也正因为当年赵无极的策反之事,使得魏、张二人始终对其心存芥蒂,甚至是难以释怀,以至于多年以来,三人的关系多有反复,忽远忽近,远谈不上什么共进同退。
  赵无极捏起手中的茶杯,率先开口道:“这次回京,我不会停留太长时间,之所以先来见你,是想听听你对当下局势的看法。”
  魏无忌的神情凝重起来,“是战局?还是朝堂?”
  赵无极抿了口茶,将手中茶杯重新放下,说道:“帝都这边已经尘埃落定,我没什么好关心的,东北那边,我自己也心中有数,我想知道你怎么看西北和江南。”
  魏无忌略微思量,轻声道:“其实西北那边不足为虑,仅靠张无病一人便可维持,原因也很简单,草原大军不擅攻坚,攻而不克,依赖骑兵克敌,但克而不能守,得而复失,只要朝廷不乱,保证西北粮草不断,看似来势汹汹的草原大军掀不起什么风浪,所以关键还是在于江南那边,魏王亲领大军溯江而上,占据洞庭,封锁大江,截断漕运,短时间内不见如何,但时日一长,便足以让朝廷于钱粮一事上捉襟见肘。哪怕现在江都未失,整个江南也已经被分割开来,江都成为孤城,禹匡只能退守两襄,哪怕那位小阁老亲赴江南,屡次力挽狂澜,但是放眼整个江南局势,仍是未从根本上扭转,依我看来,接下来的仗还是要围绕江南去打。”
  赵无极笑了笑,感慨道:“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这就是徐南归一直在做的事情,事实上,他也做成了一半。若不是他,江都沦陷,继而就是两襄失守,江州和湖州沦陷,整个江南的局势一片糜烂,同时使蜀州成为一块孤地,使西北数州成为一块险地,接下来萧瑾只要能够打通陕中,林寒能够攻克巨鹿,那么这三位藩王的大军便能连成一线,对我大齐朝的其余十州之地形成合围之势,到那时候才是大厦将倾,狂澜既倒,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固守江北之地,苟延残喘而已。”
  魏无忌沉默片刻,缓缓说道:“这是个困局,却不是死局,现在就要徐南归如何去破局了。”


第二百九十二章 飞霜殿君臣奏对
  赵无极对此不置可否,只是说道:“自从端木睿晟和傅中天之事后,殿下和韩阁老还能相信谁?也只能相信徐南归了,无论他能否力挽狂澜,都是如此。”
  魏无忌忽然问道:“听说徐南归一人一剑斩敌近千,硬是逼得萧瑾不得不暂时退兵,算是解了禹匡的两襄之围,这事你怎么看?”
  赵无极皱眉道:“万人莫敌不假,可却是只此一次,难有下回,你我都是修士,自然知道天道规矩是何等壁垒森严,等闲不可逾越半步,这次徐北游强行出手,想来已经有些坏了规矩,只是还不到引来天罚的程度,所以必然难以如法炮制,如今萧瑾退兵不假,却远未伤筋动骨,只要他略作休整,整顿军心,便可再卷土重来,到那时候,两襄还能如何?”
  魏无忌叹息一声,“治标难治本。”
  然后他略微犹豫了一下,缓缓问道:“你这次返京,可是要谋求大都督的位置?”
  赵无极干脆摇头否认道:“如果这个时候去谋求大都督的位置,无疑是携兵自重,甚至是有意施压于朝廷,现在这个时候,韩阁老和公主当然不会说什么,甚至还会将大都督的位置送到我的手中,可一旦战事过去,就到了秋后算账的时候,此举为日后埋下祸患伏笔,殊为不智,我不会为之。”
  他略微犹豫,轻声说道:“眼下这个时候,大都督可以空悬,也可以有人去做,但绝不能是实权武将来做,只有这样,内阁才能手握军政大权,公主殿下也才会安心。”
  魏无忌顿时了然,不过紧接着又是喟叹道:“既然如此,那你不该来见我。”
  赵无极笑道:“既然我无意谋求大都督权位,那么见不见你又有何妨?”
  魏无忌微微一怔。
  赵无极继续说道:“我来见你,其实是表明一种态度,如今大齐朝的武将就剩下这么几人,我,你,还有张无病,咱们三个也该再次联起手来,尤其是我和张无病在外领兵,庙堂之上需要有人替我们说话,毕竟我们是大都督府的武官,总不能听内阁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这样的道理。”
  魏无忌看了他一眼,垂下眼帘,“我明白了。”
  “明白就好。”赵无极起身道:“既然你明白了,那我也该入宫觐见咱们的公主殿下了。”
  魏无忌随之起身,轻声道:“恕不远送。”
  赵无极嗯了一声,大踏步径直离去。
  当赵无极来到宫门前时,张百岁已经亲自等在这儿。
  赵无极赶忙上前快行几步,就要行礼道:“下官赵无极,见过平安先生……”
  “赵都督不必多礼。”张百岁上前一步搀住他,“赵都督一路奔波,辛苦了,公主殿下已经久候多时,随我来吧。”
  赵无极应了一声,跟在张百岁身后进了宫门,不过却不是去往未央宫,而是往飞霜殿方向行去。
  此时飞霜殿恢复了原来的布局,停放其中的灵柩已经运走,多了许多女官,比起原来徐皇后在世时还要热闹几分。
  张百岁领着赵无极来到飞霜殿的正殿,隔着重重纱幔可以隐约看到宝座上坐着一道人影。张百岁走到纱幔前,轻声道:“殿下,赵无极来了。”
  赵无极立刻在纱幔前跪了下来:“臣中军左都督赵无极叩见殿下!”
  隔着纱幔传来了萧知南的声音,“请赵都督进来吧。”
  赵无极一愣,没有挪动脚步。飞霜殿乃是皇后居处,历来都是外臣不得擅入,以往除了太宗文皇帝和高宗肃皇帝,只有作为帝婿的徐北游曾经进到内殿,这时候萧知南请他进去,不禁有些拿捏不定,他先是抬头望向张百岁,接着沉声道:“微臣谨奏殿下,飞霜殿乃是皇后娘娘居处,外臣不敢擅入。”
  宝座上的身影缓缓起身,撩起重重纱幔走了出来,“既然赵都督不愿意进来,那本宫出来就是,赵都督是国之栋梁,撑着大齐的江山,本宫不是垂帘的太后,没什么好避讳的。张大伴,搬两个绣墩过来,本宫与赵都督就在这外殿坐一坐。”
  张百岁恭敬领命。
  不多时,两个小宦官搬来两个绣墩,分别放在萧知南和赵无极的身后。
  萧知南率先坐下,伸手做请,“赵都督,请起,入座吧。”
  “诺。”赵无极从地上起身,又慢慢坐下。
  萧知南轻声道:“这一仗,辛苦赵都督了。”
  赵无极恭敬道:“报效朝廷,是臣等的本分,不敢称劳。”
  萧知南继续说道:“听说赵都督亲率骑军迂回至东北叛军的侧后,奇袭而至,使得查擎腹背受敌,大败而归,赵都督此战可记大功。”
  赵无极郑重道:“上托我大齐列祖列宗眷顾和公主殿下鸿福,下赖将士用命和百姓体恤,又有内阁诸公居中调度,微臣不敢贪功。”
  萧知南轻轻说道:“我大齐四都十九州之地,疆域何止百万里,子民又何止百兆千万,祖宗社稷在上,仰赖列位臣工齐心,方能统御天下,牧养万民。可自今年入秋以来,草原从乌斯原渡多伦河犯西北,八月,魏国大军跨海而来,进入大江,封锁漕运,使得齐州缺粮、豫州缺粮,同月中旬,东北牧氏起兵作乱,下旬又有傅中天祸乱朝堂之事。国事艰难至此,还要仰赖赵都督等列位能臣干将,扶起大齐江山。”
  赵无极从绣墩上起身,沉声道:“殿下谬赞,微臣愧不敢当。”
  萧知南紧紧地盯着他,沉默许久之后,才重新缓缓开口道:“战局如此,尤以江南局势为重,倘若江南失守,天下立时大乱,所以本宫想从中军中抽出十万人马,将其调至江南,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东南万无一失,不知禹都督意下如何?”
  赵无极沉默不语,久久没有开口说话。
  一直没有开口的张百岁忽然插言道:“赵都督,大局为重。”
  赵无极沉默片刻后再次跪倒在地,一字一句道:“臣,遵旨。”
  萧知南的脸上又有笑意,又谈论几句东北战局之后,赵无极起身告退。
  萧知南从绣墩上起身道:“本宫不便相送,大伴替本宫送一送赵都督。”
  张百岁恭声领命。
  送走赵无极,张百岁回到飞霜殿,此时萧知南又重新回到重重纱帐之后,坐在宝座上闭目养神。
  张百岁轻声道:“殿下,你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歇息会儿吧。”
  “大伴,你觉得赵无极到底是什么人?”萧知南闭着眼睛问道。
  张百岁想了想,回答道:“能臣,也能勉强算是忠臣,就算有些许私欲和算计,但也都是人之常情,不好过多苛责什么。”
  萧知南嗯了一声,想了想,忽然又问道:“大伴,你说一个大都督换十万人马,值还是不值?”


第二百九十三章 三人腰悬将军印
  承平二十四年春,一道由公主殿下萧知南授意、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的旨意从帝都城中明发天下。
  擢升原中军左都督赵无极为大都督府大都督,正一品衔,总掌天下兵马大权,升授光禄大夫,加授上柱国,挂镇朔大将军印,封陈国公。
  以大齐武官官制而言而言,此时赵无极距离位极人臣只剩下一步之遥,其中特进光禄大夫是散阶,大都督是实授,镇朔大将军是所佩将军印,上柱国是勋官,正一品衔是品级,陈国公是爵位。
  其中勋级和散阶只是虚职,如蓝玉的太师头衔一般,并无实权。按照大齐律制,官员升迁后,都会初授散阶,正一品初授散阶为光禄大夫,升授为特进光禄大夫,加授为上柱国。赵无极从左都督升任大都督,位列中枢,品序由从一品变为正一品,散阶本应是光禄大夫,而三年初考后,考评优异,方可升授为特进光禄大夫。再六年复考,考评仍是优异,则加授上柱国。这次直接升授特进光禄大夫并加授上柱国,可谓是荣宠至极。
  至于挂镇朔大将军印,则是因为大齐律制,有事征伐,则命都督佩印以往,旋师则上所佩印于朝,大将军印有三,分别是:征虏大将军、平虏大将军、镇朔大将军,当年魏禁领兵征讨南疆蛮族,便是挂平虏大将军印。
  如今赵无极得了无数武人梦寐以求的三大大将军印之一,无论实授、爵位,还是散阶、勋官,皆已经走到了一个武人巅峰,所欠缺的也只剩下一个位列三公的太保,还有就是以武功而异姓封王。
  在满朝文武看来,赵无极无疑让人艳羡非常,从五大左都督之一跃居成为与内阁首辅相提并论的武官第一人,无论怎么看,都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可唯有赵无极有苦自知,一个大都督的名头,换走了他麾下整整十万兵马,这十万兵马将会调往江南,八成是交到徐北游的手中。
  这也就罢了,毕竟他手中还剩下十万兵权,仅仅是抵御东北的牧棠之,也已经足够,但真正让他心中不安的是,这个中军左都督的位置是否会易主于他人,若是在太平年景,一个大都督换中军左都督,自然是求之不得,可如今却是天下动荡之际,并不直接掌握兵权的大都督在这个时候反而不如直接掌握兵权的五大左都督,虽然他现在挂了镇朔大将军印,但在指挥调度上还是不如中军左都督,这叫县官不如现管,如果朝廷再派下一个与他意见相左的中军左都督,那他还真有可能被丢掉大半军权,毕竟这支中军并非是他一手建立起来,远未到一家之私军的地步,若说私军,那也是萧家的私军。
  正因为种种原因,赵无极在领旨之后,迟迟没有离开帝都,直到第二道旨意传出。
  第二道旨意除了将十万天子亲军调往江南平叛之外,同时还任命徐北游为中军左都督,授光禄大夫、柱国,挂平虏大将军印,加封晋国公。
  当这个消息传遍帝都之后,原本觉得云里雾里的众人这才恍然,归根到底,公主殿下最信任的还是自家夫君,此番旨意布局,还是要让帝婿执掌大权,并且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兵权,想来这也是韩阁老的意思,而且帝婿在江南的所作所为也是有目共睹,满朝上下自然没有异议,即使偶有几个不开眼的想要反对,也都是些小鱼小虾,翻不起什么大浪。
  其实说白了,这道旨意中只有中军左都督的官职才是真的,至于其他什么散阶、勋官、爵位,都不算什么,毕竟徐北游已经是超品帝婿,如果公主殿下迈出了那最为关键的一步,那么夫妻两人便是天家,贵不可言。
  有这两道旨意在前,接下来的第三道旨意就不那么惹眼,这道旨意加封张无病为楚国公,加授光禄大夫、柱国,挂征虏大将军印。
  如此一来,三枚大将军印都已经派发出去,正好应了三大国之柱石的说法。
  在第三道旨意下发之后,赵无极终于决定于明日离京,返回山海城。
  一夜无月,寅时时分,东边的天际刚刚露出了一线白色,此时还未到开城门的时候,但城门前已经有许多甲士手持火把分成两排,静候而立。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有两顶轿子一前一后朝这边过来。
  轿子停下,不等外面的随从掀开轿帘,赵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