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蝉那把剑-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而言之,剑二十三要远远强出前二十二剑,徐北游在身怀上官仙尘遗赠的前提下多日悟剑,仍旧是止步于剑二十三,由此便可见一斑。
其实徐北游至今也未能将剑二十三完全参透,只是先前他以剑气对敌,难以伤到孙知鸿,所以他不得不用出尚不完全的剑二十三。
原本徐北游还想要继续蓄势三分,以求臻至自身极致,只是未曾想到被那女子一口叫破,不得已只能提前出剑。
徐北游轻轻说了个“去”字,天岚开始缓缓前行。
所有的剑气在一瞬间骤然一空,因为剑二十三不讲剑气,只有剑意,故而这一剑必须要踏足地仙境界打开上丹田紫府之后方可修习。
既然剑二十三没有剑气,那就难以伤人体魄,它的关键之处在于斩杀神魂,当年摩轮寺寺主号称在世菩萨,不动金身臻至大圆满境界,被世人誉为菩萨金身,就是诛仙也难伤分毫,可她最后还是死于上官仙尘剑下。
准确来说,是死于剑二十三,被剑二十三一剑无视金刚体魄,直接斩杀神魂,纵使体魄千年不腐不朽,可就只剩下一具皮囊。
无剑气,唯剑意一剑。
风止,光暗。
原本摇晃不休的美人蕉在这一刻骤然静止,几片飘落的枝叶就这么悬于半空。
当年上官仙尘用这一剑,斩杀了号称九转金身大成不输佛陀的现世菩萨,道门老掌教紫尘对于这一剑的评价是“近乎于道”。
徐北游虽然只学到半数神意,但孙知鸿也比不上当年的现世菩萨。
孙知鸿在这一刻脸色骤变,他的确没有把握硬接下剑三十六中近乎于道的剑二十三。
哪怕仅仅是“半剑”的剑二十三。
第九十章 一成一败第四剑
此时城外的东湖别院已经掌灯,琉璃阁中更是点燃了十二支婴儿手臂粗细的蜡烛,煌煌赫赫,甚至将阁外的湖面也映照出一片星星点点的璀璨。
琉璃阁中只有两人,分别是扳着面庞的张雪瑶和满脸不情愿的李青莲。
两人虽然在名义上是师徒,但这么多年相处下来,早已是与母女无异,张雪瑶对外人是一贯冷酷无情,可对这个当作女儿来养的徒儿却实在是狠不下心来,于是就养成了李青莲十足的大小姐脾性。
早些年的时候,李青莲身上好歹还压着个重振剑宗的重担,不敢太过懈怠放肆,如今这副重担转到了徐北游的身上,她可就撒欢一般,每日里优哉游哉,剑也不怎么练了,道也不怎么修了,偶尔兴致来了,就帮着师兄师姐处理下剑宗俗务,没有兴致,就闭门读书或是四下游玩,恰好张雪瑶这段时间因为百岁大关临近的缘故,自身心境也出了点问题,无暇管她,更是让她着着实实过了一段时间的逍遥日子。
不过最近李青莲的好日子算是过到头了,张雪瑶的心境逐渐稳固,然后很快就发现了她的种种不思进取,这些天来亲自耳提面命,让她很是吃了不少苦头。
今天仍是如此,李青莲被张雪瑶逼着读完整本青莲剑经,只是这本前人所著的剑经行文晦涩,夹杂太多道门术语,让李青莲先是头昏脑胀,继而是昏昏欲睡,恍如读天书。
李青莲偷偷从书本上移开视线,偷偷望向师父。
只见张雪瑶怔怔望向江都方向,眉头微蹙。
然后又见张雪瑶脸色骤变,失声道:“剑二十三?”
下一刻,张雪瑶消失不见,只剩下李青莲愣愣地捧着书本,睁大了眼睛。
道术坊前,孙知鸿向后急退。
他自然也听闻过剑二十三的大名,号称剑三十六中玄妙第一,不过他不信徐北游在在强行用出剑二十三的同时,还能像上官仙尘那般运转如意,只要等到徐北游的剑二十三势颓,那一刻便是真正的胜负一线。
不过孙知鸿能想到的,徐北游自然也想到了。
所以这一剑,徐北游没有想过什么运转如意,只有毫无花哨的一往无前。
一剑将孙知鸿向后逼退数百丈。
两人在瞬息之间,来到秦淮河畔。
几乎就在同时,张雪瑶的身形出现在道术坊前,立在吴虞的不远处。
剑二十三,无形无相,魏元仪和徐仪根本没能看出端倪,只觉得两人一闪而逝,但在匆匆赶来的张雪瑶眼中,这一剑确实有几分师尊的气魄了。
张雪瑶静静感受着残留于此地的浩大剑意,心中生出一丝欣喜之意,若是徐北游不仅仅止步于剑二十三,而是顺势由剑意化作剑气,顺水推舟地用出剑二十四,那么就真有当年师尊的三分风采了。
世人都说剑宗三十六,剑剑不相同,可张雪瑶作为上官仙尘的亲传弟子却深谙其中玄妙,虽说每一剑都有各自玄妙不假,但其本质还是一套承接有序、循序渐进的法门,一整套的剑三十六与其中单独一剑不可同日而语。
只是可惜徐北游没能用出剑二十四,不过仅仅是这半剑,便让孙知鸿吃了莫大的苦头,虽然体魄无损,但是神魂大伤,没个几年的修养断难复原。
待到两人再次出现在道术坊前时,徐北游直接归剑入鞘,难掩脸色苍白。
张雪瑶瞥了眼同样脸白如纸的孙知鸿,冷声道:“我给你一炷香的时间离开江都城,否则勿谓言之不预。”
孙知鸿转瞬就猜出了这位姿容不输吴虞的女子的身份,原本就毫无血色的脸色再白一分,几乎要看到皮肤下的血肉筋络,低头道:“是。”
但凡是宫里出来的人,既能抬得起头,也能弯得下腰。
孙知鸿干脆利落地带着徐仪和魏元仪就此离去,至于先前被徐北游扔进秦淮河的两个倒霉鬼,已经是顾不得了。
张雪瑶转头看了眼徐北游,徐北游摇了摇头道:“无甚大碍。”
张雪瑶轻声道:“待会儿来别院一趟。”
徐北游点点头。
张雪瑶再次消失不见。
徐北游正准备带人离去,忽然想起那个孤身阻挡徐仪一行人的冯朗,示意吴虞一行人先行回去,他则是转身走向那个有些不安的剑阁弟子。
冯朗看到徐北游朝自己走来,顿时有些手足无猜,小心翼翼道:“徐师……叔?”
徐北游笑了笑。
冯朗赶忙行礼道:“冯朗见过少主。”
徐北游伸手扶起他,又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干的不错。”
冯朗嘿嘿一笑。
徐北游身形一闪而逝,下一刻出现在东湖别院的门前,然后一路穿廊过堂如入自家无异。
待徐北游来到琉璃阁后,张雪瑶挥手示意李青莲可以走了。
李青莲顿时如蒙大赦,头也不回地离开此地。
徐北游坐到先前李青莲的位置上,开口道:“师母何以教我?”
张雪瑶拿出一本剑宗内部编撰的史册,其中记载了剑宗千余年来的兴衰起伏,轻声道:“纵观本宗上下千年,在大齐立国之前有过两次巨大变动,其结果是一成一败,第一次变动,是本宗开派祖师上清大道君叛出道门于东海三十岛开派立宗,其结果是造成道门第一次倾颓,再无力执掌修行界,转而由西方教佛门顶替了道门的位置,而我剑宗也在那次道佛交替中趁势站稳脚跟。此谓之成。”
“第二次变动是我师尊上官仙尘时代,剑宗势力达到千年以来的顶点,前有大郑朝廷邀请,后有卫国和五大世家支持,于是师尊也想在中原争取一席之地,那时候的剑宗可谓是心向四面,志在八方,不过此举刚好与志在千年复兴大计的道门相左,双方各自结盟相斗,十年逐鹿,剑宗大败亏输,只剩下些许‘余孽’苟延残喘。此谓之败。”
“至此,我剑宗陷入千年以来的最低谷,几乎濒临灭亡,登临天下的道门自信认为已经彻底铲除剑宗,殊不知我剑宗即是落魄不堪亦能东山再起,这可以称为第三次变动,公孙仲谋时代,不过他不再像上两次那般充满戾气和锋芒,而是选择剑藏匣中,剑气内敛,却又能让人听到它的剑鸣阵阵。”
徐北游的脸色凝重起来,接口道:“正是因为剑鸣阵阵传到了萧帝的耳朵里,这才有了师父私晤灵武郡王萧摩诃之事,也逼得秋叶不惜损毁道行也要强行出手。”
张雪瑶轻声道:“如果将这些变动看作是出剑,剑宗的前两次出剑为刚,一成一败,接下来的第三次出剑为柔,不过随着你师父的身死,已经可以算是败了,都说刚柔并济,我希望你能做到第四次出剑,让我们剑宗的后两次出剑同样是一成一败。”
徐北游沉默许久,郑重道:“谨记师母教诲。”
第九十一章 剑宗四代两起落
其实张雪瑶说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可以简单归结为剑宗的崛起之途。
道门最初的三清大真人在日后被尊称三大道君,位列众祖师之上,居于道祖之下,剑宗祖师即是上清大真人,也是上清大道君。
如果将剑宗划分为四个时代,大致可以分为起初的上清大道君时代,最为鼎盛的上官仙尘时代,夹缝中求生存的公孙仲谋时代,以及当下初显中兴希望的徐北游时代。
上清大道君时代由上清大道君立宗起始,至许麟为止,绵延近千年,虽然持续时间极长,但这段时间中的剑宗却大体维持着一成不变的态势,那就是偏安于东海三十六岛,致力于在卫国发展根基。
到了许麟为宗主时,卫国已经是剑宗的囊中之物,卫国五大世家的子弟多为剑宗弟子,两者共为一体。有了足够的底蕴本钱之后,许麟顺理成章地生出了眺望中原的心思,于是剑宗联手同样不甘偏安东南一隅的道门,开始暗中谋划布局,镇魔殿和剑气凌空堂也就是在那时开始发展壮大。
可以说许麟是上清大道君时代向上官仙尘时代的一个重要过渡,此时的剑宗不逞一时之快,行动克制,目标明确,正如今日的鬼王宫,出手即是有所谋求,甚至可以与道门虚以为蛇,因此很快就成为让其他宗门生畏的后起之秀,但那时候的剑宗仅仅是希望能在天下之间有自己的声音,而非像道门的千年复兴大计那般志要登临天下。因此,此时的剑宗和道门并无太大矛盾冲突。
只不过地位骤然拔高后,剑宗内部发生了巨大改变,以上官仙尘为首的少壮派开始抬头,他们反对许麟的保守,跃跃欲试地想要争取中原的一席之地,随着上官仙尘的逐渐崛起,首徒和宗主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调节,最终发生了那场弑师之战。此战结果是许麟身死,上官仙尘正式升座剑宗宗主,剑宗开始进入上官仙尘的鼎盛时代。
平心而论,上官仙尘于剑道而言,的确无可指摘,可是作为剑宗宗主而言,却未必如此。
刚愎自用的上官仙尘成为剑宗宗主之后,立刻抛弃许麟“徐徐图之”的策略,说出了那句日后名动天下的豪言,“恃三尺青峰,当横行天下”,由此引出了上官仙尘渡海登岸屠灭龙城等数个宗门之事,此时的剑宗由积蓄实力转为心向天下。
但上官仙尘这种凭借武力欲要在中原分一杯羹的做法,自然而然地遭到了道门的反对,在击杀摩轮寺寺主和玄教教主之后,剑宗和道门这对一起藏于幕后算计他人的“黑手”终于反目,上官仙尘大战道门掌教紫尘,剑宗第一次败于道门之手,这才有了上官仙尘二十年内不得踏足中原半步的约定。
二十年后,上官仙尘应大郑神宗皇帝之邀前往东都,平定萧煜叛乱,而此时的道门则是站在了萧煜一边,剑宗和道门再一次站在了对立面上。
于是就有了那场震动天下的太庙之变,大郑神宗皇帝率领文武百官于太庙祭祖祭天时,萧氏父子在道门的支持下发动太庙之变,扶持大郑皇室的剑宗与支持萧氏的道门直接交手,上官仙尘单人单剑连斩三位峰主,最后惜败于道门掌教,同时也是剑宗第二次败于道门之手。
此时的剑宗虽然连败两次,但并未伤筋动骨,而且纵观剑宗上下,看似是上官仙尘一意孤行,实则是剑宗选择了上官仙尘。
正是因为这份剑宗的意志,剑宗在连续失败两次之后,仍是没有选择收手,而是选择不撞南墙不回头。
如果说道门和剑宗的前两次交锋,只能算是小规模的局部争斗,那么接下来的第三次交锋,则是全面开战,且不死不休。
道门老掌教紫尘飞升之后,上官仙尘也随之踏足飞升境界,只是他选择暂不飞升,而是选择以在世神仙之姿态睥睨世间,号称一人即半个剑宗,甚至让经历了一场青尘叛宗而元气大伤的道门都不得不暂避锋芒。
剑宗由此登上巅峰。
可即使如此,在挟大势而来的萧煜和道门面前,上官仙尘仍是孤木难支。
人力不敌天数,上官仙尘扛过了天劫,却没能扛过萧皇的天子之剑,最终还是身死道消。
豪赌才能豪取不假,可更多时候豪赌也意味着输一次便是倾家荡产。
上官仙尘死后,剑宗满盘皆输,卫国和三十六岛失守,剑宗与道门的第三次交锋以剑宗彻底失败告终。至此,上官仙尘时代结束,道门“叛徒”剑宗被彻底剿灭。
大齐立国后,道门和朝廷的矛盾逐渐显露,道门自信认为已经彻底铲除剑宗,剩下的些许余孽不足为虑,于是不再注意剑宗,而是将精力转移向朝廷。
不过令道门万万没有想到,此时的“剑宗余孽”公孙仲谋就像一颗种子,在朝廷和道门两座大山对峙的缝隙间,已经悄然生根发芽,而且还在顽强生长。
由此,剑宗进入公孙仲谋的复兴时代。
论剑道修为,公孙仲谋不如上官仙尘,可要是论合纵连横的权谋之道,上官仙尘不如自己这位弟子远矣。
公孙仲谋逃出碧游岛时,几乎是一无所有,可他硬是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让剑宗再次出现在道门和朝廷的视线中。
与曾经的剑宗相比,此时的剑宗就像一株君子兰,当种子破土而出时,收敛了剑宗以往所有的锋芒和戾气,只剩下淡淡的幽香。
公孙仲谋由此被誉为“天下无人不识君”,相较于上官仙尘曾经说过的霸道言语,公孙仲谋的言辞就要平淡许多。
使我有三尺立锥之地,安能有今日之无人不识。
公孙仲谋时代整整持续了五十年的时间,造就了一个新的剑宗,直到碧游岛一战,公孙仲谋战死,由此公孙仲谋时代结束,而他在临死前传位于徐北游,则是让剑宗进入了第四个时代,也就是现在的徐北游的中兴时代。
当然,现在谈及中兴二字还为时尚早,徐北游更多还是继承公孙仲谋留下的遗产,而非独立开拓,不过随着道术坊归于剑宗之手,剑宗已经有了几分中兴气象。
在公孙仲谋时代和徐北游时代之间,同样有一个过渡人物,那就是张雪瑶。
只是徐北游与张雪瑶之间的交接过程并非上官仙尘和许麟之间那般血腥,大致经历过三件事,分别是慕容玄阴入江都、太乙救苦天尊入江都,以及张召奴入江都,慕容玄阴入江都时,徐北游只是个看客,大事小情都由张雪瑶做主,待到太乙救苦天尊入江都时,徐北游则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挽狂澜于既倒,此后的徐北游就有了与张雪瑶平起平坐的资本,再到张召奴入江都时,几乎成了徐北游一力主导,由此张雪瑶正式交权,退居幕后,剑宗完全进入徐北游时代。
徐北游的理念与师父公孙仲谋不尽相同,与师祖上官仙尘更是大不相同,倒是与太师祖许麟不谋而合,归结起来无外乎四字,借势顺势,徐徐图之。
上官仙尘付诸武力,过刚而折,徐北游没有这个资本,所以说大不相同。
公孙仲谋意图在朝廷和道门之间找到平衡,徒劳无功,待他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