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舰娘:从深蓝到星海 >

第165章

舰娘:从深蓝到星海-第165章

小说: 舰娘:从深蓝到星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继续做解析(抽奖)。

    “正在解析战利品……”

    “解析成功:获得潜艇反应堆自然循环冷却技术。”

    自然循环冷却技术,是新一代核潜艇的标配技术。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冷却剂热胀冷缩导致的密度差,在管道内部不同区域形成压力差,驱动冷却剂自动循环对流,带走反应堆的热量。

    这种技术用在核潜艇上,主要是为了减少冷却剂驱动泵的数量。

    而反应堆的冷却剂驱动泵,又是核潜艇发出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

    冷却泵数量降低之后,也就可以进一步降低核潜艇的噪音水平了。



    第三四三章 废话 技术进步与核电(可以跳过)

    

许星辰知道自然循环反应技术是什么,但是也知道这东西并不等同于反应堆,可能还需要用这种技术去改造现有的反应堆。

    不过有了前面的变循环发动机技术的例子,许星辰就稍微带着点期待点进去看了一下。

    果然,这个自然循环反应堆技术,也附带了一种潜艇用自然循环反应堆。

    名字非常通俗:“新一代潜艇用自然循环一体化核反应堆”。

    基本参数非常简单:设计寿命40年,全寿命无需换料,电功率5万千瓦,约等于6。8万马力。

    作为一个潜艇用的自然循环反应堆,这个基本数据可以说是非常的离谱的。

    作为对比,海狼级5。1万马力,弗吉尼亚4万马力,俄亥俄6万马力。

    如果当初的65企业号,用的这个潜艇反应堆,那么四座就能推动它跑33节了,而不是要装八座A2W了。

    核动力航母,不是不能用潜艇反应堆,问题是反应堆功率多大,它准备装几个。

    企业装了八个3。5万马力的堆,总计28万马力的动力,可以让她九万吨的舰体跑到33节。

    戴高乐装了俩3。8万马力的堆,总计7。6万马力的动力,只能让她四万吨的舰体跑27节(27节是自称,实际可能是25节)。

    如果戴高乐按照原计划,装上四座反应堆,堆到15万马力的动力,一样可以跑33节,还不用延长甲板了。

    许星辰拿到这个反应堆就更离谱,只要装四座,就能让十万吨航母跑32节。

    而且这个标的直接是电功率,是完全一体化的反应堆,直接配综合电力系统用的。

    相对于实际推进需求,它明显有些高的功率,应该也是通过综电系统,给其他舰载设备预留的。

    不过,许星辰有些在意的是,自己的装备基本上都是赛里斯技术。

    但是地球上的赛里斯会有这种离谱的东西吗?

    乍一看感觉完全不可能。

    但是仔细想象其实不是没有可能的。

    在某种程度上讲,赛里斯手里的核电技术,目前是全球最为全面的。

    这可能与很多人的一贯认知不同。

    顺便,其实大家经常提的落后三十年、五十年,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准确的。

    应该用落后半代、一代、两代这种说法。

    这两者有区别吗?

    当然有,因为代际差距与时间没有绝对直接对应关系。

    对于追赶者而言,可能一种东西造出来之前,还落后别人几十年呢,造出来之后直接超越了,就像类似055这种东西。

    就算是这样,那用三十年五十年来说明,不是更加直观吗?

    实际上一点都不直观,而且误导性非常大。

    很多人有种心理,某些项目上某些人比自己早发展多少年,那就肯定比自己领先多少年。

    自己向前追赶了,对方肯定也在向前跑,不可能停下来等自己。

    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对方就是停下来等着你。

    也许等的人本来不是你,而是某个曾经的对手,也许对方只是之前跑的累了,但现在的结果是它确实停下来了。

    现实不是玩游戏,没有一个固定的科技树,一个个明确的发展目标等者玩家去完成。

    每一项科技的最前沿,都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样,持续性的摸索投入可能血本无归,从而给对手可趁之机。

    所以,掌控着最新的技术的先驱者,如果可以躺着获取暴利,那么持续性的止步不前其实很正常。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区域的社会环境,都没有国内这么的卷,所以也没有国内这么强的紧迫感。

    现实中,工业上的有些东西,可能已经几十年没有变化了,很多地方现在用二十年前的机床,都不存在落伍的问题。

    有些时候,甚至不只是停下来了,甚至出现了“科研靠考古”的诡异情况……

    露西亚“考古”复原了图160,阿美莉卡正在试图找人“考古”,或者说是“仿古”,来复原B2的某些零件。

    具体到核电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也就是三十年以来,阿美莉卡没有建设过一座新的核电站。

    冷战时代持续运转的9座陆上模式堆,可以算是用于验证技术的反应堆,也全部关停。

    进入新世纪之后,全球差不多80%的新核电站,都在国内……

    国内的核动力相关技术,当然也是从引进起步的。

    但是由于这种项目过于重大而且危险,相关项目一直处于高度严格的监管之中。

    任何想要进入的国内建核电站的公司,都必须签技术转让协议。

    国内还不是自己找供应商去买,而是让全球的供应商都来投标,因为只有国内还有大量的核电市场,它们也都愿意来。

    然后,还不绑定某次中标的厂商,不让它垄断性的批量建设同样的核电站,虽然那在建设成本上比较划算。

    而是对不同的地方的核电站,选不同的供应商,采用不同的模式来建设,来对比使用学习。

    这样搞到现在,国内已经集齐了几乎所有的,最新一代的反应堆,还在研发和测试至少三种下一代反应堆。

    核电相关技术,全世界基本都停了,只有这边,还在继续大幅度向前跑。

    而且由于架构和决策逻辑的原因,对于这种项目的支持度非常的高,真正推动的时候可以算是有求必应。

    举个例子,核电站和相关研究机构,要用到的各种测量工具和屏蔽材料,这些东西对于材料的本底辐射水平非常的敏感。

    但是国际上的正常炼钢,一直都是旧钢混新钢的炼,这样运转了几十年,导致全球的钢铁都是互相混过的。

    而战后开始的大量核试验,导致所有正常钢材全部辐射超标,甚至有的钢材混了切尔诺贝利偷的废钢,导致钴含量超标。

    核能相关用户,不得不到黑市上买核爆之前的二战沉船钢,甚至因此形成了拆沉船的产业。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上层都快被拆完,而自沉的德二的公海舰队,也是欧洲低辐射钢材的主要来源。

    但是国内,却是直接建新炉,炼新钢,不加废钢,这样出来的钢材,就都是全新的,天然的低本底辐射钢材。

    国外为什么不炼新钢?主要是工业基础和成本问题。

    钢厂停炉都仔细考虑核算成本,你那些测试材料,所需要的那点屏蔽钢材,不可能让厂商新建一个炉子。

    如果你一定找这些厂商下单买这种材料,他自己都会上黑市买沉船钢给你。

    而国内这边,首先全球一半的钢产量在国内,国内想要什么钢材都有厂商可以做,甚至是实现的方式都不止一种。

    可以作为政治任务下达给国企、央企,还可以直接找登记扩建新炉的钢企业,让它开炉之后先全用新矿石炼几炉干净的钢材,存起来给核电产业用就是了。

    只要工业基础完善,稍微想想办法就能搞出来,根本不需要折腾到去拆沉船的程度……

    同时,就算是放到军用上,国内也有正在运转的陆上模式堆,而且很显然不止是一个。

    所以能够搞到这种堪称离谱的,全球领先的潜艇反应堆,也不算是什么意外的事情。

    只是这个发展的时间还不够长,没有把这些技术完全应用起来。



    第三四五章 潜艇动力与推进系统

    

许星辰得到这个反应堆的功率是6。8万马力,这其实已经足够给航母等水面舰艇用了。

    只要两个就有13。6万马力的功率,能推动四万吨的战列舰跑30节,四个就有27万马力的功率,足够让十万吨航母跑30节。

    尼米兹本来计划就是四个反应堆,冗余量更大也更加的安全,设计难度还相对较低,不需要费劲的堆单堆功率。

    但是,国会山的老爷们,已经被八个核心的企业的维护费吓怕了,坚决不同意四个堆的尼米兹诞生出来。

    小鹰级最后的肯尼迪号,本来准备换核动力的,也在差不多的时间被否决,继续作为常规航母完工。

    许星辰虽然基本不需要考虑维护费用,但是却也不准备给自己的舰娘换核动力……

    由于核武器的巨大威慑力,大部分人听到核动力的船舶,就本能的觉得应该非常的厉害。

    但实际上,核动力和核武器根本不是同样的东西。

    核动力战舰,本质上只是把核能作为燃料使用,代替燃油来烧锅炉了而已……

    核动力并不能直接提升作战能力,不可能把燃料扔出去当炮弹和武器。

    它们最大的优势其实是续航能力。

    按照阿美莉卡的经验,核动力航母编队,补给间隔比常规航母长一倍。

    常规航母编队7天补给一次,核动力航母编队14天补给一次。

    这种差距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却没有形成数量级碾压,可能仍然与常规大众的感知不符……

    实际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护航舰艇不是核动力,那么护航舰队就仍然需要补给燃油。

    核动力航母编队节省的只是航母本身的燃油。

    而且舰艇吨位越大,按比例算是相对越省油的。

    两艘不到一万吨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耗油量就能赶上一艘十万吨级常规航母了。

    更进一步的,就算是直接全核舰队来,也仍然需要给人员提供补给,无限续航在地球上根本不存在。

    同时,核动力舰艇的维护时间,比常规动力舰艇要长很多,航母一生中会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做保养……

    所以在经过早期的尝试之后,阿美莉卡也放弃了全核舰队,仅仅保持航母与潜艇的核动力。

    到了许星辰这边,对于舰娘而言,续航力虽然不能说是最不重要,但是实际上也是优先级非常靠后的属性了。

    因为舰娘可以恢复舰娘状态,直接使用非常容易大量存储的资源来不及,获得近乎无限的实际续航。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考虑核动力带来的一些列问题和危险性,许星辰直接就对核动力舰娘敬谢不敏了。

    这个世界,可能只有潜艇还对核动力有需求了……

    所以许星辰看过了之后,就把这个反应堆保存标记,准备后续给404她们更换升级,然后就回来继续解析。

    “正在解析战利品……”

    “解析成功:获得无轴泵喷推进技术。”

    看到这个新的结果,许星辰再次大喜过望。

    “无轴泵喷”技术也是新一代潜艇标配,加上之前的自然循环反应堆,再加上综合全电系统,新一代潜艇标配技术直接齐了。

    许星辰刚才还在考虑,要不要把泵喷技术搞出来,给潜艇们一起升级,现在马上就直接到手了。

    自然循环反应堆,改善的时潜艇的反应堆运转造成的内部噪音,而无轴泵喷技术,改善的是螺旋桨造成的外部噪音。

    螺旋桨在水中旋转,本来就会形成噪音,关键是速度高了之后,还会形成空泡效应,导致噪音大幅度增加。

    而实际的无轴泵喷技术,实际上内部也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只有“泵喷”。

    就是把螺旋桨装到桶里面,把原来像是风扇一样推水的螺旋桨,改成水管喷水的模式,就像是水泵抽水往外喷,所以叫泵喷。

    目前已经服役的潜艇,最多也就是做到这个阶段。

    这样螺旋桨仍然在,而且螺旋桨在桶内抽水的时候,吸进了海带等水生植物的话,会比裸露在外的螺旋桨更难清理。

    第二个阶段才有“无轴”。

    到了这个时候,螺旋桨虽然还没办法完全删除,但是螺旋桨的轴已经可以删除了。

    删掉主轴,然后把螺旋桨的桨叶,装在泵喷推进器外面的桶上。

    让筒的内壁,就像是波轮洗衣机内胆一样旋转,带着螺旋桨旋转推水航行。

    这个设计看似简单,但是放大之后就不容易实现了,其最大的难点就是它传动方式的设计,以及推动功率的提升。

    如果采用机械传动,那噪音方面得不偿失,只能采用类似无链电动车模式的电传动,把它反过来应用。

    把桶做成内外两层,外层固定支撑,内层旋转,带动装在内筒上的桨叶,看上去形式就是和波轮洗衣机是一样的。

    但是这种电传动模式的功率提升非常困难。

    主要是无轴泵喷推进不同于有轴推进,不能在舰体内的大轴上无限串联电动机。

    只能在装螺旋桨的那个桶上,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面,集中足够大功率的驱动力。

    所以到目前为止,完全无轴泵喷的推进方式,只用在了一些小型潜水器,主力核潜艇只把它们用在了辅助推进器上。

    目前只有某些组织在在中压直流综合全电系统的基础上,解决了无轴泵喷的电传动功率提升困难的痛点。

    所以当应用了“新一代潜艇用自然循环一体化核反应堆”、“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无轴泵喷推进技术”的潜艇下水之后,潜艇方面也就能实现和055一样的跨越式反超了。

    许星辰把这些东西好好收起来,等着下次改造给404她们全用上,然后马上回到战利品解析界面。

    连续解析了这几次,许星辰越来越感觉,四级战利品解析,真的是都是好东西。

    当然,好东西都是相对的,如果这些结果,都是五级战利品出的,那么就会显得有些不够有冲击力。

    而作为四级解析的产品出现,那许星辰就绝对非常值得。

    所以现在的心情很不错,非常庆幸自己没有去死磕五级解析。

    许星辰带着非常愉快的心情,继续按下那个解析按钮,期待着会有什么新装备出现。

    结果接下来的几次,一连出了好几个陆基导弹,有大的:DF41、DF5C,也有小的:DF21D、DF26B、DF16、DF17。

    DF41是车载的,固体燃料战略导弹,优势是机动灵活,发射准备时间短,但是射程相对DF5而言较短,载荷也较少。

    DF5C则是发射井发射的,液体燃料的重型战略导弹,优势就是载荷更大,突防能力更强,但是无法移动,发射准备时间更长。

    这两者可以说是互补的,所以会持续同时存在,持续不断改进,都是最高级的威慑力量之一。

    后面三种被称为“小的”,其实也是相对前面两个大佬而言,相对比较小。

    实际上她们作为中程弹道导弹,本身的尺寸和重量,都是远远大于常规舰载导弹的,重量基本都是十吨起步。

    DF21本来就是巨浪1的上岸改进型号,D型又是再次专门改进的对舰打击型号。

    21是最大8倍音速,最大射程是3000公里,26B则是最大18倍音速,最大射程是5000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