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化了诸天-第1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文渊看着杨易,声音激动地颤抖道:“王爷,此乃天人之经,天人之经啊。朝闻道,夕死可矣,夕死可矣。”
杨易微微笑道:“我欲公开此书,令天下人都能够看到,老先生以为如何?”
谢文渊站了起来,他郑重一礼道:“若是王爷能够公开此书,可谓功德无量,当为当世文祖。”
文祖文祖,文道祖师,这个词的地位可比文圣更崇高。
韦月卿三人也是惊骇,如此绝世经书虽然没有修炼之法,但通篇都在讲述大道,字字珠玑,价值更在《太上丹经》、大禅寺三卷经书之上。
因为任何修道之法都是小术,只要领悟了大道,小术自然信手拈来。
根据《易经》,任何能够领悟其中精髓的人,都能够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绝学,这才是真正的大道源流,万经之首。
可如此绝世经书,杨易给他们看也就算了,竟然还要推广出去。
这,这简直就是败家子!
因为有此绝世经书在,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真正的圣朝,千秋万代。
杨易郑重说道:“文祖不文祖,我并不在乎。我只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到天下所有人,都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如君子亦如龙。”
韦月卿浑身一颤,他想到了当初第一次见面时,杨易曾跟他说的宏愿。
以前他只觉得那是小儿幻想,不知天高地厚。
可当杨易连《易经》都愿意公开时,对方当时的宏愿,还只是小儿幻想么?
谢文渊和王浩然都是神色肃穆,深深震撼于杨易的理想。
这是一个心怀天下,堪比古之圣皇的人。
他们都是再次一礼,沉声道:“我们愿意为王爷尽绵薄之力,还望王爷收下。”
“有两位先生相助,吾道不寡也。”
杨易爽朗大笑。
谢文渊乃是文坛宗师,无论是威望还是人脉,当世少有能及者,无论是朝中还是地方上,很多官员都是他的弟子。
得到了谢文渊的效力,杨易才是真正的羽翼丰满。
看着到了午饭的时间,杨易让人准备了一大桌的酒菜,宴请谢文渊四人。
看着碗中的龙牙米,谢文渊说道:“无论是七窍蟠桃的种子,还是这龙牙米,都是真正能够惠及天下的好东西。可也就只有王爷有这等心胸,愿意与天下人分享。如果换着是任何其他人,恐怕都是捂得紧紧的,连消息都不会泄露出去。”
王浩然点头,这也是他佩服杨易的原因。
实际上,随着七窍蟠桃和龙牙米的推广,杨易在天下获得了巨大的威望,早早就超越乾帝了,无数人就等着杨易登基。
当然,也有人在暗地里骂杨易是傻逼。
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
杨易笑着说道:“我们大乾乃是天洲,自古就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大陆。既然是天洲,那自然就得有天洲的样子,吃得东西怎么能是五谷杂粮。
我已经在着手在龙牙米的基础上,准备炼制出一种新的稻种,能够让普通百姓也能够种植,没有任何环境的要求。
或许新稻种的品质远远不如龙牙米,但是比之当世的梵稻之类的稻种,效果应该是要好上很多的。”
谢文渊神色肃穆,眼睛大亮道:“如果真能够炼制出如此稻种,那王爷就真是功德无量,可以超越古之圣皇,因为你做到了连圣皇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如果天下人人都能够吃上超越梵稻的灵米,那么长年累月下来,或许用不了二十年,这天下就真是先天武师满地走了,初步有人人如龙之象。
第四百六十五章 《易经》(下)
宴席上,主客尽欢。
宴席后,谢文渊没有待多久就起身告辞了,杨易亲自送出了府门。
随同他们带走的,还有一箱子的书籍。
按照杨易和谢文渊商量的,《易经》先由谢文渊预热,因为对方交友广阔,很轻松就能够把京城里的众大儒聚集起来。
到时候只要把《易经》拿出来,自然会引得无数人的疯抢和抄录,然后传遍天下。
当然,这件事情杨易来做也可以。
只不过谢文渊要求接下这个活,因为接下这个活,无疑是在向外面传递一个信息,他谢文渊上了明亲王的船,在为明亲王摇旗啦喊。
有些事情他不好明着说出来,但可以做出来。
韦月卿说道:“小易,我要亲自回家一趟,把《易经》、龙牙米、纯阳雷水送回家去。同时从韦家再调集一批人手来京城。”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去,把《易经》送给父亲和大兄。
当然,还有鬼仙突破秘法。
今天谢文渊的投靠,让他产生了浓烈的危机感。
如果韦家不尽快提升实力,同时全力押注的话,那怕是有外戚的身份,将来也会被谢文渊,乃至其他后来者所取代。
杨易点头道:“嗯。替我向外祖父问好。”
回到书房中,杨易用三界镜联系上了远在靖海军营的韦战。
“王爷!”
三界镜中,显化出了韦战的影像。
他左看看右看看,似乎对三界镜还非常好奇,竟然可以隔着十数万里的面对面对话。
杨易说道:“韦战,把我当初留下来的秘籍交给颜震。告诉他,让他全军推广练气体系,你们自己也可以修炼了。”
在离开靖海军营时,他曾留下了数十本练气秘籍。
明年元宵后,练气体系就要全面推广了,他希望靖海军能够抢先一步推广,并且留下的都是顶级功法,可以修炼到七魄境。
韦战神情激动道:“是,王爷。”
……
两日后。
谢文渊在春秋学院举行文会,邀请了各方大儒。
许多进士出身的官员们知晓后,纷纷不请自来,反正现在衙门已经‘封印’了,这样高规格的文会,他们可不愿意错过。
至于那些秀才和举人,他们虽然参加不了,却也纷纷涌入了春秋学院凑热闹。
谢文渊邀请这么多大儒参加文会,肯定会流出许多名篇的,他们也可以第一时间拜读。
谢文渊直奔主题,说道:“诸位,前日老朽去拜访明亲王,本想请教心学,恰好明亲王新写了本经书,老朽有幸当场拜读了,真是叹为惊人啊。”
众人纷纷露出好奇之色,一名头发花白、穿着青色儒袍的老者忙问道:“谢师,不知道明亲王写了什么经书,可否与我们讲解一二。”
众人纷纷点头:“不错,不错。”
“这本书名为《易经》,易经易经,杨易之经书,以天道阐述人道,可谓写尽了天人之道,老朽苦苦钻研了三天,现在也仅仅略有所得而已,恐怕连皮毛都没有领悟。”
谢文渊说道:“得到此经书后,老朽不敢独享,因此连夜让人赶制,已经新得上千本,这就给大家每人发一本。希望能够集合我们所有人的智慧,来研读这本经书。”
众人肃穆,以谢文渊的品性绝对不会夸夸其谈。
也就是说,这本经书很可能真如对方所说,想要读通可能需要集合众人之智慧。
很快,在座的近百人就人手得到了一本《易经》了。
大家迫不及待地翻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所有人都沉浸于书中,完全没有心思理会外界。
他们心中震撼,感觉头皮发麻。
似乎一本书中阐述尽了天地大道,无尽至理都在其中。
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谢文渊完全没有夸张,反而是大大低估了。
谢文渊抚须而笑,他也不在意,从怀中掏出一本《易经》自顾看了起来。
他发现每读一次《易经》,自己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只感觉这《易经》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恐怕再给他百年时间,他也不敢说自己能够完全领悟。
“真不知道明亲王是如何写出这本经书的,他本人的智慧又是何等的深不可测。”
……
里面寂静无声,外面却逐渐喧哗了起来。
数百上千名举人面面相觑,这是搞什么情况,为什么里面一点动静也没有传出来,这都过去一个时辰了。
“怎么回事,里面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不应该啊,这么多大儒举行文会,不应该是名篇不绝么?”
“急死人了,里面到底怎么了?”
“问问里面的人,里面究竟是这么回事。”
……
众人议论纷纷,很快一个春秋学院的老师走了出来,高声说道:“诸位,稍安勿躁,稍安勿躁。谢宗师他们正在看明亲王新写的一本经书,无心他顾,因此才没有任何动静。请大家安静等待,等谢宗师他们读完了经书,自然就有动静了。”
“什么,明亲王新写的经书!”
“好大的口气,竟然用‘经’来命名!”
“这怎么就口气大了,明亲王乃是当世文圣,他写的书就应该用‘经’,你有意见?”
“真想拜读这本经书,急死人了。”
……
时间流逝,又是一个时辰。
一本《易经》,大家终于陆陆续续地看完了。
他们抬头,眼神震撼。
“此乃天人之书,大道源流,万经之首!”
“我等何等有幸,竟然能够看到这样的经书。”
“明亲王仁德无双,竟然愿意把此等经书公开给我们看。”
“天不生杨易,文道万古如长夜。”
……
众人纷纷惊呼,很多老儒甚至热泪盈眶了,这是对道的追求。
在他们看来,什么《太上丹经》,什么大禅寺三卷经书,与《易经》比起来就都差了许多了,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大道。
谢文渊抚须而笑:“诸位,老朽没有骗你们吧。这《易经》太过深奥,单凭我们一己之力,钻研起来实在是有些吃力。老朽希望日后我们可以定期交流各自心得,你们觉得如何?”
“正当如此,大家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哎,如果是能够请到明亲王为我们讲经就好了,这本书是他写的,听到讲经,肯定比我等钻研要快上无数倍。”
“明亲王日理万机,恐怕抽不出什么时间为我们讲经。”
“明亲王愿意公开《易经》,我们能够有幸读到,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那里还敢奢求其他。”
……
第四百六十六章 天下震动(上)
这一日,玉京城被《易经》给引爆了!
上千本书籍被人哄抢一空,所有得到《易经》的人都纷纷高呼,此乃天人之书,大道源流,万经之首,超越过往任何种种经书。
玉京城太大,《易经》太少。
幸好春秋学院在日夜赶工地印制,每天都可以装订三四千本书籍,可依旧供不应求,每天一早就会哄抢一空。
所有人都投入了无限的热情在《易经》中,让原本本应该热闹的除夕夜和新年,也是过得平淡无奇,索然无味。
只要是读过书的人,都在闭门苦读《易经》。
似乎不读《易经》,就是跟不上潮流。
随后一些天,《易经》开始逐渐向四面八方扩散,大家已经等不及春秋学院的刊印速度了,于是纷纷或是请人抄录,或是直接以道法赶制。
伴随着《易经》的传播,杨易的名声更上层楼,已经有人喊出了‘文祖’的称号,认为杨易已经超越了中古诸子,成为了文道祖师。
……
城外庄园。
洪易认真看着《易经》,只感觉字字珠玑,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
似乎天生契合一般,他对《易经》的理解速度和深度,远非常人可以比拟,仅仅是三五天的时间,他就感觉自己已经积累到了可以毫无后遗症度过三次雷劫的程度。
可是参悟《易经》越深,收获越大,洪易就越是迷茫和惶恐。
此等经书,怎么可以是杨易所著?
因为他感觉到冥冥之中本属于自己的东西,随着《易经》的传播,已经离他远去了,很可能已经落在了杨易身上。
在‘易’字争夺战中,似乎还没有开始,他就已经输了。
洪易很不甘心!
只要再给他一年的时间,他完全有把握追上杨易。
但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对方既然可以写出《易经》这本经书,恐怕已经拥有了度过九次雷劫的底蕴,并且有纪元气运加身,将来会走得更远,他如何追得上?
再次看完《易经》,洪易叹息,声音中带着挫败感。
“易经易经,这本经书写尽了‘易’字,我即便是跟风而写,也是写不出半句话来。”
易经的易字,包含三层含义:简易、变易、不易。
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易经的根本。
六十四卦的符号都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阴阳就是道,所谓大道至简,真正的道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易虽然简单,只有一阴一阳。
但是阴阳变化无穷,由阴阳变化生成四像,由四像生成八卦,由八卦两两组合,形成六十四卦,再由六十四卦衍生出万事万物。
易很简单,也能够变化无穷,但根本上的东西却是不变的。
这个不变的就是道,是阴阳的相生相克。
洪易心中空落落地,似乎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被人给窃取了。
禅银纱也在看《易经》,同样被里面博大精深的大道之理所震撼,因此她能够体会到洪易的无力感,这简直不是人可以写出来的东西,那怕古之阳神也不行。
梦神机所说的争夺纪元气运,根本就是一面倒的碾压。
她柔声安慰道:“洪易,你不用沮丧。走得远的,不一定能够走到最后。而且你也不用事事跟杨易相比,因为他是他,你是你。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始终会在你身边。”
洪易感动,他看着禅银纱深情道:“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
皇宫,上书房。
真乾帝和洪玄机相对而坐,两人在探讨和交流着读书心得,收获极大。
乾帝说道:“杨易也不知道是什么妖孽转世,不仅能够独创心学,竟然还能够写出《易经》来,看来他的修为已经到了深不可测的境界,或许就差度过九次雷劫了。”
他声音忧心忡忡,对杨易也是直呼其名,根本没有当做亲子的想法。
实在是这《易经》太过玄奥了,或许唯有长生大帝那等人物转世,才有可能写得出来。
洪玄机眼中精光闪烁,沉声道:“易经易经,天地轮回无数次,会在这个纪元末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一切尽在‘易’字。如今看来,这个纪元气运已经落在了他身上,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无私的推广《易经》。”
乾帝点了点头,他其实也知道,杨易能够写出《易经》,恐怕是得到了纪元气运的原因。
也就是说,这《易经》只是借助杨易之手现世而已。
“在参悟《易经》之前,朕其实就已经有度过七次雷劫,成就造物主的底蕴了,只不过会有很严重的虚弱期,至少需要三五年才能够恢复过来,因此才引而不发。如此参悟《易经》,朕感觉收获极大,最多半个月,朕就能够轻松度过七次雷劫。”
洪玄机说道:“那就恭喜皇上了。这《易经》对微臣触动也是极大,再加上龙牙米的作用,微臣也有把握在一个月内修炼到人仙巅峰,一窍通百窍。届时我们君臣联手,再加上造化之舟,足以镇压天下。”
“话虽如此,但《易经》的传播,肯定也会让不少人纷纷突破。元气神、精元神庙教皇、宇文穆、周太祖、以及诸子百家中的一些六次雷劫老家伙,恐怕都会纷纷突破,成为造物主。”
乾帝叹息道:“还有梦神机,此人本来还要在天外虚空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在得到《易经》后,恐怕很快就能够完全恢复过来,并且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