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之神话逆袭-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片刻之后,吉时已到,罗长风该去迎亲了,不消说,自然又是一番繁琐的仪节。
等到将阿青迎回将军府,罗长风直感觉,在古代结个婚,简直比他与清廷鹰犬或六翅蜈蚣剧斗一场还累。
好在周制婚礼多少还是简化了一些程序的,至少没有拜堂这一节。
罗长风接回阿青后,两人一起在入席前洁手洁面,此谓之“沃盥之礼”。
待得沃盥结束,罗长风与阿青相对而坐,这叫对席,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随即便是“同牢”与“合卺”,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
交杯,是交换杯子而已,并非如后世影视剧瞎搞的那样,挽着胳膊喝酒。
合卺本意指破瓠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剖分为二,分别盛酒。
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
匏既分为二,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故而,****杯子,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而且也含有夫妇俩同甘共苦之深意。
再复杂的仪节,总有完成的时候,在饮过合卺酒后,就是最后一道程序了,叫“馂余设衽”。
馂余设衽又叫“合床礼”,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随即侍人持烛而出。
至此,罗长风与阿青便正式成为夫妻,可以做一些爱做的事,造将门虎子了。
第三卷 第二十一章 传说
周制婚礼没有让新娘等在房中,新郎出去招呼宾客这一节,甚至没有酒宴。
在春秋时期,成亲并不是一件喜事,甚至对于新郎新娘双方家庭来说,是一件“饱含悲痛”的事情。
对女方来说:“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
意思是女儿出嫁了,娘家就会连续三个晚上通宵点烛(当时的“烛”并非蜡烛,而是近似于火把、火炬),用以表达对出闺女儿的怀念。
而男方则是:“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意思是娶媳妇的家庭,三天不能进行任何娱乐活动,因为儿子娶媳妇就意味着儿子长大了,而父母变老了。
所以在合卺礼结束后,宾客就会散去,剩下的时间,就是小夫妻的私人时间了。
“长风,我以后是不是不能叫你的名字了?我妈说,我们成亲后,就得改口叫你将军或夫君,你要唤我夫人。”
“别听她的,你依旧唤我长风,我叫你阿青,无论我日后是什么身份,我永远都是你的长风,你也永远都是我的阿青。”
“长风,你真好。”
“阿青。”
“嗯?”
“今日王后给了我一个任务。”
“什么任务?要我帮忙吗?”
“要,没有你,我永远完不成任务。”
“啊哟,究竟是什么任务呀?”
“她要我们,为越国多生几个将门虎子。”
“啊?可是……可是,要怎么生啊?”
“我大概知道一点,我教你。”
“哦!好呀!”
“……”
“呜……好痛。”
……
罗长风终究是决定,暂且将王后的要求放在一旁,阿青才十七岁,还太小,现在就生孩子,对她身体不好。
春去秋来,年余时间转瞬即过,罗长风进入本世界已近两年,第一批五十名剑士终于学成猿公剑法,可以开始传授全军了。
会稽城西郊练剑场。
罗长风立于台上,手持竹棒的阿青与腰悬长剑的范蠡,并肩站在台下队列侧方,静静看着罗长风。
罗长风从左至右扫视了一眼,精气神比之年余前大不相同的剑士们,沉声道:“弟兄们,你们已学成吾之剑法,且都有了三分火候。”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并非结束,尔等如今领悟的剑法之奥妙,不过吾之一二,日后在教习同袍之时,自己也需勤加修习,切不可自满。”
“都记住否?”
五十名剑士抱拳齐声喝道:“谨遵将军教诲。”
罗长风缓缓点点头,道:“很好,如此,便归营吧!允你们休沐三日,三日后,开始大练兵,本将军要你们,以最快的速度,将剑法传给所有剑士,不得有误。”
“是。”
剑士们集合归营,罗长风走向笑吟吟看着他的阿青与范蠡。
范蠡对罗长风抱拳笑道:“长风,恭喜了,如今你总算可以卸下肩上重担,好好休息一些时日了。”
罗长风脸上化开一个欣然的笑意,看着阿青道:“是啊!已经许久没有陪阿青牧羊了,从明日起,我又陪你牧羊,给你讲故事,你说好不好?”
阿青欢喜万分,娇声道:“当然好呀!你们等等我,我去把羊儿赶回来。”
阿青说完,便开心的蹦蹦跳跳往小树林去了,范蠡看着阿青的背影,叹道:“阿青还是这么活泼可爱,一点都没变。”
罗长风笑了笑,道:“毕竟,她还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孩子。”
“呃……”范蠡错愕的瞥了罗长风一眼,他这个春秋时期的古人,自然无法理解罗长风这个后世人的思维。
罗长风将阿青宠上了天,保护得太好,家里一直是青母在打理,什么都无须阿青操心,也什么都不必让她管,不让她被任何俗务侵染。
阿青每日的生活,就是赶着羊儿去林中放牧,然后到练剑场看罗长风教剑士练剑。
中途她会跑回将军府,给罗长风取来可口的饭食,其他时间,哪怕什么都不做,就这么坐在那看罗长风一天,她也甘之如饴。
嫁做人妇一年有余,阿青却与未成亲前没有任何区别,依旧是那般,如同一个快乐的小精灵。
罗长风希望,她能一辈子都保持着这种状态。
“长风,你以后不会当真就每日陪着阿青牧羊吧?”
罗长风反问道:“我还需管什么事吗?”
范蠡哭笑不得的道:“你好歹还是剑士中军将,怎么也得管管那五千剑士吧?你也不怕日后别人唤你‘牧羊将军’。”
罗长风嘴角一弯,道:“牧羊将军又如何?我这一生,只为阿青而活,等助大王成就霸业,我便辞官归隐,每日里就陪着阿青牧羊放歌。”
“况且,那五千剑士在没有我这个中军将前,不也好好的吗?一切照旧便是,有我没我,区别不大。”
范蠡怔了怔,他沉默着与罗长风并肩走出了练剑场,不远处的甲士们已在开始拆卸帐篷,在此守了一年,终于可以回营了。
“怎么忽然不说话了?在想什么?”
范蠡回过神来,轻叹着摇了摇头,道:“没什么,长风,以越国如今的力量,你觉得我们还要多久能灭吴?”
罗长风想了想,断然道:“最多两年,两年内,剑士剑法可成,灭吴契机必现。”
罗长风的两年是保守估计,毕竟那五十名剑士,每人要教一百人,多少会拖慢一些进度,但是也绝对要不了两年。
范蠡精神一振,心下暗道:“两年,两年,夷光,等着我,再等我两年,两年后,我一定去接你。”
“等我将你夺回来,我也跟长风一样,大夫也不做了,便是整天和你坐了船,在江里湖里漂游,这么漂游一辈子。”
罗长风瞥了他一眼,突然心中一动,他想起了历史上一个传说,那个传说,就是关于范蠡与西施的。
却说当年勾践被夫差放回越国后,采纳了文种的“灭吴九术”,其中一计便是美人计,欲以美人声色来消磨夫差的意志。
范蠡奉命游遍全国搜寻美人,在诸暨李庄山下的溪岸边,范蠡见到了正在洗衣服的西施,深深为其美貌所动,而西施也十分欣赏范蠡的豪情,两人一见钟情。
但当时越国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没有时间给两人来谈情说爱。
《浣沙记》中记载,范蠡对西施言道:“社稷废兴,全赖此举,若能飘然一往,则国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后会有期,未可知也。”
“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那时节虽结姻亲,我和你必同做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
西施为范蠡的忠君爱国所感动,为了国家,他们不得不把个人放在一边,西施答应了范蠡,替越国到吴国卧底。
莫非,这个传说是真的?范蠡心心念念灭吴,就是为了夺回西施?
第三卷 第二十二章 不够冷血
五十名剑士出师,罗长风将此事汇报给了勾践,勾践自是大喜过望,立马召来那五十名剑士,要当场考较他们的本领。
勾践又另召来五十名未学罗长风剑法的剑士,命他们以木剑相斗。
罗长风随意点了一名一代剑士,命他出战,勾践也点了一名看上去高大健壮的剑士。
谁知那一代剑士请命,要以一敌五,勾践自无不允,见那剑士有如此底气,勾践心下欢喜无限。
一场拼斗,仅十余息,五名剑士完败,第二名剑士又上,他要打八个,依旧得胜。
第三个勾践命他打十个,虽然自身也中了几剑,最终却依旧胜了。
不过到此,勾践也大概了解了剑士们的实力,以一当八便是极限,若是以真剑相拼,那剑士定然早已死在对手剑下,也就不存在以一敌十了。
不过罗长风解释,他训练出来的剑士,单独一个仅能以一当八,但他们的剑法可形成剑阵之势,配合之间施展,威力更强。
勾践顿时又来了兴趣,命一代剑士以四敌四十,果然完胜,如此一来,越国五千剑士,便可抵吴国五万大军。
范蠡也给罗长风帮言,说罗长风之剑法,乃是苦修十余年得来,这些剑士不过学剑年余,便有如此战力,若多给他们数年时间,越国剑士定能无敌于天下。
勾践一听正是此理,不由大悦,当场给罗长风赐金五十斤,五十名剑士,一人赐金五斤。
勾践勉励了几句,便让剑士们退下,随即召来一众心腹,宣布了一个消息。
原来是吴王夫差调集了吴国九郡兵马,准备大举攻伐齐国,命勾践派兵相助。
“诸君以为,我等该派兵多少为好?”
范蠡上前一步,道:“大王,臣下以为,三千甲士足矣,我国一向示之以弱,在夫差心目中,我越国兵不过万,若派兵太多,不免教他存疑,若太少,又不显我越国诚意,三千之数正合适。”
勾践闻言缓缓点头,赞同道:“范大夫所言极是,却不知,何人愿率兵前往?”
一名相貌威严,颌下有一缕长须的中年官员上前,抱拳道:“禀大王,臣下愿往,由臣下率兵前往,夫差定以为我越国无将可用,可令他更加放松警惕。”
罗长风识得他是大夫诸稽郢,官拜司马,执掌全国兵马,罗长风都在他的管辖范围,放在后世,便等同于国防部长。
越国有五大夫,分别为范蠡、文种、诸稽郢、逢同、皋如,有三中军将(亦称元帅),分别为罗长风、畴无余、泄庸。
而除了诸稽郢这个司马与三中军将,范蠡文武双全,也是久经沙场的宿将,换言之,越国光是帅才便有四员。
至于罗长风,众人虽未见过他的统兵之能,但就凭他那一手天下无双的神剑,便可堪称将才。
勾践听了诸稽郢的话,欣然道:“此言大善,准。”
安排好出兵事宜,众文武便即散去,诸稽郢自率三千甲士奔赴吴国,其他人亦各司其职,紧锣密鼓的发展越国,为日后攻吴做准备。
罗长风每日上完早朝,前往剑士大营点卯过后,便将一应事务安排给手下将领,自己却与阿青牧羊唱歌,琴瑟和鸣,好不快活。
也有人看不惯罗长风那一副“尸位素餐”的模样,私底下向勾践弹劾了几次罗长风。
勾践派人查了查,发现罗长风虽大部分时间不在大营,但军中事务却安排得井井有条。
且如今所有剑士都在跟随五十名一代剑士练剑,并无什么需要罗长风特别关注的,也就听之任之了。
那些弹劾罗长风的官员却不知道,罗长风此举正合勾践心意,不勤于军务,表示他没有野心,得过且过。
若罗长风当真是勤于军务,与剑士们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他心里反而要犯嘀咕。
罗长风这样胸无大志,不思进取……挺好。
那些自以为兢兢业业,劳苦功高的官员不懂揣摩君王心理,见勾践丝毫没有问责的意思,只道是罗长风深得大王宠信,哪怕是毫无作为,大王也不予怪责。
不过他们也只是出于好心,希望罗长风在其位,谋其政,为越国发展出力。
反正罗长风每日陪夫人牧羊游玩,与他们也无碍,又没得罪他们,他们见大王都不怪责,也就不再去自讨没趣了。
而在罗长风每日陪阿青牧羊游玩,给她讲故事,悠闲度过了大半年时,夫差已大胜齐国,凯旋班师。
诸稽郢率领着残余的千余甲士,带着夫差的赏赐归来,勾践询问此战过程。
诸稽郢将此战巨细无遗的向勾践禀报,原来诸稽郢到吴国后,夫差便令他与自己留在中军督战,使吴将率领三千越甲,作为诱敌之军,前往送死。
一战下来,由于越甲死伤惨重,齐军不知其是诱饵,全力追杀,结果遭了夫差埋伏,大败亏输。
勾践与众越国文武俱是听得义愤填膺,但暂时又只能忍下这一口气。
勾践哀叹道:“夫差视我越国人如猪狗,不将我越国儿郎性命放在眼中,然寡人不仅无法为儿郎们报仇,反而要带上贺礼,前往恭贺吴国大胜,寡人……寡人……”
范蠡安慰道:“大王莫悲,将士们的血终究不会白流,待得灭吴之日,再来祭奠将士们英灵不迟。”
罗长风此时想的是,若他现在就去杀了夫差,剧情改变度定然低不了,当下上前一步,沉声道:“大王,末将愿往吴国,取夫差项上人头,以慰将士们在天之灵,以末将之剑法,吴宫当无可阻末将之人。”
以罗长风与阿青的武功,虽不可能是千人斩、万人敌,能以一己之力,杀伤千军万马,但千军万马,却也拦他们不住。
勾践苦笑着摆摆手,道:“罗将军其心可嘉,但事不可取,如今我越国尚未做好万全准备,若被人知道是我越国人刺杀了夫差,吴国定然尽起大军攻越,届时我等焉能抵挡?”
“即便吴国不知夫差死于我手,但吴国有一个伍子胥,吴国太子以之为良师,若太子继位,定然听从伍子胥之策,铲除寡人这个心腹大患。”
罗长风无言以对,看来他还是有些想当然了,若夫差真的能杀,恐怕自己出现那年勾践就已如此做,哪里还会等到今日?
其实吴国的有识之士,都是希望夫差先灭越国的,只是因为夫差感念当年勾践为他尝粪断病,一力压制,勾践这才“苟”到了如今,否则,越国早就不知道被灭了多少次。
不过话说回来,越国若被吴国灭了,那剧情改变度会更大吧?
可惜,罗长风并不愿这么做,因为越国有阿青母女,她们是他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他不愿她们背上亡国奴的身份。
还有范蠡这个唯一的朋友,更有雅鱼这个他唯一钦佩之人,他们都在为了越国的崛起而拼搏,灭亡吴国,更是雅鱼活着的唯一意义。
他不愿亲手去破坏这一切,说到底,他还是不够冷血,做不到自私自利,六亲不认。
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罗将军果然是宠妻成狂
最终,勾践还是决定,带人备上贺礼,前往吴国道贺。
他挑选的随行人员,文臣只带逢同,武将则是带上了罗长风,护卫只剑士四人,甲士一百。
之所以带上逢同,是因为一向都是他在负责,联系打点吴国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