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客栈-第7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玄都一怔,迟疑道:“岳父……都知道了?”
“自家女儿是什么性子,为人父者还能不知道吗?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那个师妹,还有我这个女儿,两人交好,是闺中密友,在修炼一事上都是颇为惫懒。”秦清道,“突然之间修为大进,定然是得了什么机缘造化,素衣看不出来,却瞒不过我,素衣送你的长生泉,又被你送给素素了吧?”
李玄都只好如实道:“岳父真是法眼,果然什么事情都瞒不过您。岳母一片好意,我是领情的,不过于我而言,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可是对于素素而言,却能雪中送炭,大有益处,于是我就瞒着二老,将长生泉给了素素。后来她又随我去了剑秀山,得了地师留下的功法,在洗剑池中,我帮她将药力全部汲取,她便跻身了无量境,只是此事不好对旁人提起,更不好让岳母知晓,所以我让她仍旧伪装成原来的境界修为。”
秦清听完之后,轻叹一声,“以前女儿未曾出嫁的时候,我只担心她未来的夫婿轻慢于她,如今我却要担心你太过宠溺于她了,凡事过犹不及,紫府还是稍微……克制一下。”
李玄都心中好笑,面上却是不显,应道:“谨遵岳父教诲。”
就在翁婿二人说话的时候,李道虚让身旁随侍的弟子把秦素请了过来,秦素马上就是李家的媳妇,而李道虚格外看重这位未来儿媳也是众所周知之事,此时有事向秦素交代,倒也没什么奇怪的。
李道虚挥手设下禁制,与秦素仔细交代了一事,秦素脸色凝重,点头应下。
第二百一十一章 血刀
宁忆,字阁臣,江湖人称“血刀”,被誉为“天下三刀”之一,可谓是极高的评价了,几乎是公认的天下用刀第三人,更胜于用刀之人无数的佛门,仅次于“天刀”秦清和“魔刀”宋政,而且未来成就有望直追秦、宋二人。要知道秦清也好,宋政也罢,都是在知天命的年纪跻身长生境,固然比不得李玄都和澹台云,但也是极为不俗了,宁忆有望追上两人,也就是说宁忆被认为是有望长生境之人。
如今的江湖,不论辈分,只论年龄,大体可以分为老中青三代人,老辈中人已经开始逐渐离开江湖,比如徐无鬼、张静修,便是还是留在世间的,至多还剩下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接下来的一代人则是正值壮年,在人世间还有四十年以上的时间,以秦清、宋政等人为首,也可以包括澹台云,接下来就是年青一代,年纪大的如宁忆、李元婴等人,而立之年,年轻一些的如李玄都、颜飞卿等人,及冠之年,人生刚刚起步,还有极为长远的路途可走。
宁忆能以不足不惑之年的年纪走到今日的地步,说是天纵奇才也不为过,如果李玄都没有诸多机缘,至多就是与宁忆持平。
作为当年与李玄都打平的人物,宁忆的确是个不能被小觑的人物,哪怕他如今还未跻身造化境。更何况现在的宁忆与刚刚脱离牝女宗的宁忆已经大不相同。
李玄都从来都不是一个小气之人,不会将一家之学视作不传之秘,虽然对待宁忆不像对待秦素那样毫无保留,但他还是将部分法门传授给了宁忆,尤其是在宁忆加入太平宗后,李玄都就将太平宗的许多绝学传授给了宁忆,而李玄都的两大绝学“太平青领经”和“南斗二十八剑诀”又与太平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宁忆也参与了“南斗二十八剑诀”的整合修订,所以宁忆与李玄都之间,谈不上传承,也是有些类似于师出同门的意思了。除此之外,宁忆还有自己的独门绝学,也曾收过弟子,再往前推移,宁忆还是儒门弟子,“浩然气”和“正气歌诀”都有涉猎,若说所学庞杂,宁忆也不逊色李玄都太多。
不过所学再多,最终都要千机归一,正如李玄都陆续学了“北斗三十六剑诀”、“太阴十三剑”、“慈航普度剑典”,最终还是整合为了“南斗二十八剑诀”,宁忆也是走了这条路,与李玄都不同的是,他用刀而不用剑。
宁忆拔刀之后,刀尖斜斜指地,刀刃朝向自己,而刀背朝向宁奇,虽然宁忆没有开口说话,但意思十分明显,请宁奇亮出兵刃。
儒门七隐士还有可能用些奇门兵刃,儒门大祭酒的兵刃只可能是剑,宁奇取出自己的长剑,拔剑出鞘,三尺长剑神华内敛,不见青光白虹紫气,不过剑身清亮如水,可以映人面容。
宁奇一抖掌中长剑,终于是开口道:“进招罢。”
宁忆也不废话,直接一刀向前掠出,宁忆自创的“血影幻身”和“血刀十二式”本就是以速度见长,经过他的改进之后,又有增进,此时宁忆出手之快,实在不可思议,在这电光火石的一刹那间,“欺方罔道”的刀剑已经触及了宁奇的咽喉位置。
幸而宁奇的境界修为要高出宁忆一筹,在千钧一发之际险之又险地挡下了这一刀,不过他握剑的手掌还是微微一颤,宁忆这才惊觉宁忆的修为之高,距离自己已经相去不远,进境之快,比他当年在儒门的时候强出不知多少。
宁忆丝毫没有因为眼前之人是自己的至亲之人就心生犹豫,又是连续数刀,不见刀光残影,微风不起,寂然无声。便是宁奇也没有捕捉到宁忆的出刀轨迹,只能凭借直觉连出十数剑,周身竟无半分破绽,将宁忆的出刀悉数防下。
宁忆和宁奇斗在一处,当真是刀光剑影了,宁忆境界更低,却是处于攻势,宁奇境界更高,却是处于守势。一连串金石碰撞之声连绵不绝。
秦清虽然早就听闻晚辈宁忆的大名,但是从未共事,更未曾与宁忆交手,此时见得宁忆出刀,审视片刻之后,发现宁忆与李玄都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子,李玄都以气机浩大著称,宁忆体内气机算不得雄厚,便是比之当年的李玄都也相差不少,但是气机流转速度极快,不逊于李元婴。不过宁忆的快与李元婴的快又有不同,李元婴的快是纯粹的速度之快,宁忆的快却是变化之快。
如果用轻身功夫做比方,李元婴长于直线奔腾,宁忆长于辗转腾挪,各有千秋。
当初李元婴对上李玄都,便是李玄都占尽优势,仍旧险些命丧李元婴之手。此时宁奇对上宁忆,也是如此。儒门大祭酒,境界虽高,但长年养尊处优,极少与人交手过招,偶有出手,也是点到为止,甚少有生死搏杀的经历,若论对敌交手的经验,哪里比得上李玄都、宁忆、李元婴一干人等。
宁忆出刀越来越快,“血影幻身”也完全施展开来,只见得宁奇周围出现了上百个残影,残影叠着残影,重合层叠,及至后来,已经看不到宁奇的身影。
只是就算如此,宁忆手中之刀仍旧没能破开宁奇的守势。
久攻不下,宁忆突施杀招,只见得一轮血月在两人之间升起。
宁奇毫不客气地一剑将血月劈成两半,手中长剑点向宁忆的眉心。宁忆身形倏忽向后退去,两人一进一退,宁奇的剑尖与他的眉心始终保持着半寸距离,不过剑尖上吞吐不定的剑气还是伤及了宁忆的眉心,割裂开一道血痕,仿佛一只血色的竖眼。
如此向后退出十余丈之后,宁忆猛地止住退势,终于拔出腰间的“大宗师”,猛地格开宁奇的长剑。
先前宋政没有在意,此时才注意到了自己的佩刀竟然在宁忆的手中。也如秦清那般,开始注意起这个与自己并列其名的晚辈。
只见宁忆手持双刀,右手持“欺方罔道”,刀身略显平直细长,略有弧度,与长剑有几分相似,左手持“大宗师”,厚背刃宽,尽显厚重之意。两口宝刀都自有气势,锋锐异常,只是双刀截然相反,一件至刚至重,一件却极尽轻柔。
这却是宁忆在太平山无忧谷中练刀多时,又自创了一门对敌之法,这门对敌之法胜在一个“奇”字,要的就是出其不意,若是突然用出,就算对手高出他一个境界,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破去。可宁忆一旦用出了此种手段,与他同等境界之人,是无论如何也敌不过百余招的,就算是高出他一个境界之人,也要败在这个出其不意之下。
宁忆挡下宁奇的一剑之后,随即以“欺方罔道”向宁奇攻去,可是并非直来直去,却是画了一个圆圈,好似满月。宁奇一时不知这“欺方罔道”要刺向何方,只得向后一退,暂避锋芒,可宁忆出手快极,宁奇后跃退避,“欺方罔道”划成的圆圈又已指向他身前,圆圈越划越多,初时只有三个,数招一过,三化九,九化三十六,自成阵势,已将宁奇完全笼罩其中,观战中人中少有庸人,已经有人看出些许端倪,这等手段,似乎与张海石所用剑法有些相似,又与太微真人所用的“北斗三十六剑诀”有些相通之处。
宁奇眼见宁忆招数越来越是凌厉,而左手倒提的“大宗师”始终未用,却也无法可想,只得全力运转手中长剑,儒门剑法自有独道之处,仅仅是对上宁忆的单刀也不落下风。
就在这时,宁忆左手中的“大宗师”迅猛劈下,虽然宁奇勉强闪过,但听得轰然一声,在地面上劈砍出一道长近十丈的沟壑。
玉虚峰不比其他地方,山石坚硬无比,便是天人境大宗师想要留下痕迹也不是简单之事,宁忆能一刀劈开长长沟壑,可见这一刀的威势之大。
宁忆以双刀对敌,“欺方罔道”以变化为主,“大宗师”以刚猛为主,宁忆双手双刀刚柔相济,阴阳相辅,初次遇到之人,定要手忙脚乱。宁奇也是如此,不过他毕竟修为高深,见多识广,此时已经渐渐看出些许端倪,宁忆手中的“欺方罔道”迅捷凌厉,变化万千,却是以困人、牵制为主,反倒是“大宗师”,势大力沉,不动则已,一动便是雷霆之势,取人性命,要好生防备。
便在这时,宁忆忽地寻到破绽,左手“大宗师”猛地一刀当头劈下,气势雄浑,仿佛挟大势而至,让人躲无可躲,避无可躲,却是儒门的路数,同时“欺方罔道”所划圆圈却笼罩住了宁奇前后左右,令宁奇绝无闪避躲让之处。宁奇只得以手中长剑硬接了他这招。但听得一声巨响,刀剑相交,宁奇本人修为高绝,无甚大碍,可手中长剑却是被“大宗师”生生崩出了一个缺口。
第二百一十二章 双刀
宁忆得势不饶人,“大宗师”仍旧压住宁奇手中长剑,“欺方罔道”又向宁奇刺去,宁奇伸手平掌一挡。刀尖刺中他掌心,刀身弯成弧形,弹了回来。不管怎么说,宁奇是天人造化境的大宗师,一身“浩然气”雄厚无比,“欺方罔道”虽利,却也伤他不得。
宁忆立时身随“大宗师”而走,此乃“大衍灵刀”,是一门货真价实的上成之法,运刀之后,出刀奇快,甚至能隔空出刀,不以刀气伤人,而是直接一刀跨越两者之间的间距,仍是以刀锋伤人,无有轨迹,极难防备,往往能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却是与清微宗的“斗转星移”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时只见宁忆一刀斩出,分明是从正面出刀,可刀锋却是从宁奇的背后出现,幸而宁奇躲闪及时,险之又险地以“星转斗移”挪移开身形,否则就要被这一刀刺一个透心凉。
宁奇停稳身形之后,一振手中长剑,浩浩剑气生出。
这是宁奇第一次抢攻,一剑刺出,剑气凛冽,发出“嗤嗤”声响,剑气之盛,让人骇然。
宁忆将手中“欺方罔道”横掠,画出一个弯月状的弧度,平搭在长剑的剑脊之上,劲力传出,使得宁奇手中的长剑登时一沉。
宁奇抖腕翻剑,剑气所化的剑尖向宁忆持刀右臂刺出。
宁忆以“大宗师”回刀圈转,“啪”的一声,刀剑相交,两人各自飞身后退。宁忆手中的“大宗师”这么一震,不住颤动,发出“嗡嗡”之声,良久不绝。
宁奇手中的长剑终于承受不住两口宝刀的威势,寸寸碎裂。
下一刻,宁奇的身形一掠而出。
宁忆第一次流露出郑重其事的神情,再次以“欺方罔道”在身前画圆,瞬间在他身前出现了数十个圆圈,大小相套,层叠相交。宁奇以浑厚气机拍在这些圆圈之上,只是使得圆圈摇而不散,动而不溃,如同抽刀断水,纵能斩断一时,却不能长久。
宁奇被重重叠叠的刀势一震,不得不向后退去。
然后就见宁忆所幻划圆圈越来越多,过不多时,他全身已隐在无数圆圈之中,圆圈一个未消,另一个复而生出,这时宁奇已经瞧不出他刀法中的空隙,只觉似有千百刀护住了宁忆的全身,只见得千百个圆圈犹如浪潮一般,缓缓涌来,以守为攻,浑然天成。
到了此时,秦清、宋政、李玄都几人已经看出了宁忆刀法的玄妙所在,一则是三人境界极高,又都是用刀用剑的大行家,二则是旁观者清。宁忆所用双刀与其说是刀法,不如说是一手用刀使出剑法,一手用刀还是用出刀法,若始终以刀作剑,或是以刀作刀,那也罢了,偏生倏忽之间剑法中又显示刀法,而刀招中隐隐含着剑招的杀着,端的是变化无方,捉摸不定。
其实仅仅是双刀之法,宁忆也不能将宁奇如何,关键是宁忆此时手中还有两口名列“刀剑评”上的宝刀,锋锐无比,足以破开宁奇的护体气机,极大弥补了两人之间的修为差距。
面对宁忆的双刀,宁奇运转全身所有气机,双掌排空而出,狠狠拍在如浪潮的无数圆圈上,结果阵势未散,反倒使得宁奇不住向后退去,衣衫剧烈震荡,双脚在地面上滑出两道深深痕迹。
宁奇也隐隐察觉出宁忆双刀的玄妙所在,默默运转气机的同时心念一动,虽然这双刀千变万化,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固然是玄妙绝伦,只是武道一途,只要有招,便会有破绽,宁忆的双刀圆转如意,看似没有破绽,其实还是存有破绽的,只是宁忆出招太奇,将这些破绽巧妙隐藏起来,让自己看不出来而已,若是如此,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便是一力降十会,以力破巧。
宁奇深深吸了一口气,想要蓄势。可宁忆哪里会给他这个机会,转守为攻,朝着宁奇一刀劈下。
一道浩荡刀气呼啸而至,宁奇只得伸出手掌,抵住汹涌而来的刀气,刀气与宁奇的手掌相撞,激射四溅,打在周围的地面上,好似雨落沙地,刺出无数个大小深浅不一的坑洼。
宁忆的刀气被宁奇挡下之后,手中“大宗师”朝着宁奇迅猛劈下。
宁奇反手一掌向上一托,凭借雄浑气机生生托起了“大宗师”,继而又是一指点向宁忆,看似轻描淡写,这一指却蕴含螺旋劲力,在指尖位置形成一个漩涡,将宁忆手中略显单薄的“欺方罔道”强行牵扯过去,乍一看去,就像宁忆手中之刀主动往上凑一般。
出人意料之外,宁忆竟是以左手中的“大宗师”撞向右手中的“欺方罔道”,强行使其挣脱开牵制。
一招无功,宁奇又出双掌,这次却是阴柔到了极点,似乎没有半分重量,柔弱似女子的纤纤玉手,竟是江湖中颇为常见的绵掌功夫。只是到了宁奇这等境界,对于力道的掌控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寻常的绵掌功夫由他用来,便是化腐朽为神奇,半分小觑不得。若是被这一掌拍实,只怕全身骨骼粉碎,而不伤外表皮膜分毫。
宁忆全力施展手中双刀,身形随即在刀光中隐去,漫天便只见无数大小圆圈层层叠叠,似满月重叠,如百花齐放,浑圆中锋锐隐现,刚柔并济,迎向宁奇的双掌。
宁奇的双掌落在无数剑光圆圈之上,初时如春风化雨,将数十个光圈消磨殆尽,使得无数光圈出现一个明显的“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