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客栈-第10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李玄都和秦清两人能做的是引导世道进一步发展,脚踏实地,而不是一步登天。
清退田地、追缴税款只是第一步,如果止步于此,大玄的新贵们
依旧会兼并田地,不纳赋税,最终走上大魏的老路。
所以两人的第二步便是摊丁入亩,也就是张肃卿“一条鞭法”的深化。
一条鞭法,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州丁银均一州徭役,合并征收,使差徭主要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已初步具有摊丁入地的性质,这严重损害了士绅地主的利益,结果就是张肃卿遭遇帝京之变的时候,作为天下间最大的地主,儒门无动于衷,坐视张肃卿身死。
人亡政息,张肃卿死后,“一条鞭法”名存实亡,反而成了士绅们敛财的工具,加速了大魏的腐化,最终一起走向灭亡。
至于“摊丁入亩”,相比“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对地主士绅的伤害更是巨大,就算秦清以皇帝之尊而推行,也要遇到难以想象的压力和非议,只怕千百年后,秦清的名声不会太好,一个“暴君”的名头是逃不掉的。
秦清对此已经有了准备,他曾对李玄都直言,在这方面,他愿意效仿魏太祖,以杀戮镇天下。
李玄都倒是颇为乐观,主要原因有三。
一则是道门的利益大多在“工贸”二字,他们会坚定地站在李玄都和秦清这边,两人能够以道门为立足基石,得到众多以商贸起家的新兴士绅的支持,不会陷入到举世皆敌的局面之中。
二则是儒门大败,士绅的力量正处于低谷期,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适合乘胜追击。
三则是旧朝覆灭,新朝初立,旧的规矩被打破了,新的规矩还未彻底定下,旧贵族已经走向毁灭,新贵们却好似未干的石灰米浆,未能形成坚固的城墙,而是面团一般,任凭搓扁揉圆,是推行新政的最好时机。
两人几番商议之后,决定以齐州为试点,由齐州总督秦道方全权负责,如果效果可行,便以点带面,推广到其他各州,全面施行。
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少则十几年,多则要几十年,才能彻底完成,两人作为主导之人,不能急于求成,要徐徐图之。
另一边也是捷报频传,秦襄率军南下,兵锋所指,所向披靡。
短短半月之间,秦襄已经在太平宗的协助下,夺取半个芦州。芦州毕竟靠海,商贸较为兴盛,新兴士绅的力量很强,又有太平宗为表率,所以大军所到之处,各府县纷纷头开城投降,几有不战而下之势。
正所谓守江必守江淮一带。从地势上来说,北方一马平川,利于骑军驰骋,北高南低,若是北方失陷,北军形成居高临下之势,那么偏安江南也只是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如果北军在江北站稳脚跟,大江南北隔江对峙,那么千里江防,处处都可能成为突破所在,若是处处设防,兵力分散,那么整条防线形同虚设,任何一处被突破,北军在南岸建立据点,则大江之天险变成南北共有,大江防线功亏一篑。
金陵的根基便是大江沿岸的四府等地,北军一旦渡江,立时便能威胁到金陵的根基要害,即使北军未能立马攻克金陵,只要占领
了金陵周围四府之地,金陵基本上只能坐困愁城。想要守江,必须将芦州变为纵深,这样一来,进可攻,退可守,进可以芦州为根基,北上北伐,退可以芦州为金陵屏障,防守大江。
如今秦襄夺取半个芦州,意味着南魏的大江防线已经被撕开了一个口子,待到秦襄攻取芦州全境,那么所谓的大江天险,就真是形同虚设了。
同时还有一路偏师,由韩藿率领,攻入中州境内。
中州向来形势复杂,不仅有道门的多个宗门,还有万象学宫和太室书院,只是如今儒门大败,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形势反而颇为明朗了。
对于儒门的残余势力,李玄都决定以安抚为主,于是派出上官莞和宁忆,代表他前往万象学宫,面见大祭酒司空道玄详谈,为大军收复中州扫平道路。
自始至终,西北方面都没有什么动静,南魏小朝廷几次想要与其结盟,也都石沉大海,李玄都明白这是澹台云早早放弃了逐鹿中原,退而求其次,一路西进,若能占据西域,虽然比不得中原天子,但也算是一方霸业。
就在这个时候,失踪许久的也迟终于来到了帝京城。
在这段时间里,也迟奉李玄都的命令返回了金帐王庭,面见了伊里汗、小阏氏等人,作为李玄都的使者,传达李玄都的意图。
如今中原大乱,饿殍遍野,赤地千里,百姓死伤众多,李玄都和秦清都认为朝廷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恢复民生、休养生息上面,而非穷兵黩武地对外开战,所以要缓和与金帐的关系。
金帐如今内斗不止,伊里汗等人也无力南下袭扰中原,再加上前不久的北伐,中原大军以犀利火器击败了金帐的铁骑,使得伊里汗不得不重新审视金帐与中原朝廷的关系。
最终,在秦清登基之后不久,伊里汗下定决心,力排众议,承认大玄朝廷取代大魏朝廷的正统地位,双方休兵罢战,化干戈为玉帛,实行通贡互市。
消息传来之后,秦清派出使者,给伊里汗去信一封,信中言道:“望从此之后,朝廷无后顾之忧,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师旅无调遣之劳,两族百姓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也迟也得以离开金帐王庭,重返中原,向李玄都复命。
李玄都如今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玉盈观中,也迟在客栈之人的带领下,在此见到了李玄都。
李玄都对也迟大加褒奖,并询问他的意向,以后打算加入道门,还是进入大玄朝廷出仕,也迟本就是怯薛军都尉,略微思量之后,决定进入大玄朝廷出仕。
李玄都便将也迟推荐给秦清,秦清感念也迟的功劳,封他为三千营的指挥使。
原本的三大营投降之后,秦清对三大营进行重新整编,依循旧制,仍旧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分别对应步兵、骑兵、火器。也迟是金帐人,精擅骑射,故而让他担任三千营的指挥使。如今的三千营名为“三千”,秦清将御马监的骑兵也合并其中之后,已有五千余人,又是帝京禁军,不容小觑。
第二百五十四章 改制与和谈
李玄都已经有十余天没有入睡,也没有入定神游,因为现在的他很忙,除了要规划道门之外,还要忙于新朝之事,而且他和秦素的婚事也正式提上了日程,由李家着手准备。
当初两人选择了三处大婚地点,分别是辽东齐州芦州,如今辽东和芦州已经不合时宜,帝京城内局势未定,前朝宗室勋贵还未处理完毕,景修又因为清查国库而掀起了一场大案,城内气氛颇为肃杀,也不适合举办婚礼。最终李玄都决定在八景别院与秦素完婚,这个重担便落在了李家人的头上,张海石为此专门返回蓬莱岛,将船队的事情交由李太一暂且掌管。
李玄都已经和秦清议定,大玄朝廷不能像大魏朝廷那样闭关禁海,不仅要开放海禁,还要兴建水师,初步定为三大水师,分别是:北海水师东海水师南海水师。其中北海水师以补天宗的船队为主,东海水师以清微宗的船队为主,南海水师以慈航宗的船队为主,三宗也不是将船队全部交出,仍旧保留了半数以上的船队。
大魏的早期军制是指挥使镇守地方,总兵官是为临时职务,是大军出征时的最高统帅。待到后来,卫所制度开始崩溃,总兵官成为地方驻守最高武官,取代了指挥使的职能。严格来说,双方互相并不统属,故而要由更高的总督来居中协调指挥。
在总兵官泛滥且成为常设官职之后,若是大军出征,最高将领挂大将军印,被尊称为大将军,大将军便如早期的总兵官一般,并不常设,是为临时官职,战事结束便要上缴大将军印。大将军权力极大,可以统辖战区内全部军政大权,节制战区内的总督巡抚,故而秦襄挂大将军印出征时,总督之尊的秦道方也要以秦襄的意见为主。
秦清决心除青鸾卫等几个特殊卫所之外,废除大部分卫所制度,新建的水师实行募兵制,因为三大水师并不局限于一州之地,而是横跨数州,故而其主将也并非普通总兵官,仿照京营,设提督军务总兵官,高出普通总兵一级。
至于青鸾卫,从青鸾卫都督府降为青鸾卫。
按照卫所制度,分为都卫所三级。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最高长官为“都指挥使”,正二品,隶属于隶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下面设卫, 长官为“卫指挥使”,卫下面是所。皇帝亲军上二十二卫,称“亲军指挥使司”,不隶五军都督府。
“卫”正常上面是“都”,但青鸾卫的全称是“青鸾卫亲军指挥使司”,是直接隶属于皇帝,所以没有上面的“都”,自然也没有“都指挥使”,只有“卫指挥使”,正三品。
这是为数不多决定保留的卫所,由杨吕出任指挥使,虽然品级不高,但无疑权重,秦清又加封杨吕为少傅,从一品,也不算委屈杨吕这位天人造化境大宗师。
如果不出意外,李太一会代表清微宗成为未来东海水师的提督军务总兵官。同时秦清还打算裁撤齐州总督
幽燕总督,设齐州巡抚晋州巡抚直隶总督,由直隶总督兼管东海水师和齐州巡抚。直隶总督的人选便是现在的齐州总督秦道方。
另外两大水师,由辽东总督节制北海水师,由未来的江南总督节制南海水师,总督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
再有就是,秦清决定在废除卫所制度的同时裁撤名存实亡的五军都督府,收权于兵部,兵部又听令于内阁,内阁集军政大权于一体,直接听命于皇帝,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
总而言之,内阁统领六部都察院地方督抚,内阁成员由六部尚书或其他重臣充任,内阁拥有票拟之权,废黜宦官之后,皇帝直接掌握批红之权,拥有最终决定之权。
这是官职上的变化,除此之外,秦清也尽可能地精简勋官散官爵位。
大魏素来有职官勋官散官之分,职官就是真正掌握实权的官职,比如六部九卿地方督抚等等,散官又称散阶,没有职权,只是个空名,享有对应品级的待遇。
勋官则是类似于爵位,又不完全相同。比如大名鼎鼎的“上柱国”便是正一品的勋官,比如某些重臣故去时,皇帝赠“上柱国”,便是封赏勋官。
秦清决定废除勋官和散阶制度,只保留爵位制度。爵位自皇帝以下,分为七等:亲王郡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不论内外,不得世袭罔替,依次递减,直至庶人。
同时秦清又保留了“三公”“三孤”“三师”“三少”,也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十二个荣誉官职,并无实权,用以加封或追赠。
其中“三公”是为正一品,“三孤”是为从一品,“三师”是为正二品,“三少”是为从二品。
当年张肃卿就曾被加封太师,被视为位极人臣。不过按照规矩,加封太师之后,皇帝要执弟子礼,所以很少有人能生前加封太师,大多是死后被追赠。同理,储君对太子少师也要执弟子礼。
当秦清将消息放出之后,朝野议论纷纷,没有几人敢奢求“三公”,能够传给子孙后代的爵位才是关键,如今还要看赵政和秦襄的爵位如何,才能确定其他人的爵位。这两位一个是文臣之首,一个是武将之首,若能得王爵,其他次一等之人也许能封公爵,可如果两人仅仅是公爵,那么其他人就是候伯爵位了。
至于秦道远和秦道方二人,身为宗室,不能一概论之,多半都是王爵,可就算如此,宗室也显得十分单薄。
如今秦道方身为地方督抚,并不在帝京城中,秦道远跟随秦清来到帝京,除了担任户部尚书之外,还兼了宗人令,只是如今宗室人数稀少,也没有什么好管的,主要就是会同礼部尚书梅盛林一起将前朝徐家诸帝迁出太庙,再将秦家祖先迁入其中,算不得什么难事,关键是
繁琐。
秦清忙于内政,秦襄的战事却是极为顺利。
在太平宗的协助下,秦襄于七月底攻占了芦州全境,楚州成为一处孤地,各府县纷纷请降,几乎是不战而下。在此过程中,沈元重许飞白等人戴罪立功,秦襄上奏朝廷之后,任命沈元重为芦州巡抚,任命许飞白为楚州布政使。
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双方隔江对峙的局面,失去芦州之后,千里江防,处处皆是破绽,渡江并非难事。
另一边,上官莞宁忆的和谈也十分顺利。
严格来说,白鹿先生四位山主宁奇黄石元等人都是道门的俘虏,没有谈判的资格,而司空道玄没有参与最后的帝京之战,他才能够真正代表儒门与道门谈判。
此次谈判,道门允许儒门保留四大书院,可三大学宫却要废黜两座,只能保留一座,以此作为对儒门的惩戒。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司空道玄最终同意让出万象学宫,废黜天心学宫,保留历史最为久远的社稷学宫。
如今天心学宫还在谢恒杨松邸姜夫人金蟾叟赤羊翁等人的手中,负隅顽抗,南魏小朝廷的背后也少不了他们的支持,所以天心学宫是必然要被废黜的。至于万象学宫,则是司空道玄高风峻节了,他虽然是万象学宫的大祭酒,但考虑到社稷学宫曾出过亚圣和荀卿等先贤,历史最为悠久,而万象学宫的前身是明空女帝修建的万象神宫,不足以与社稷学宫相提并论,于是主动保存社稷学宫。
和议之后,司空道玄自称无言面对历代先贤,主动辞去大祭酒之位,归隐山林。
李玄都得到消息之后,一边调集道门天人境以上的高手,准备铲除儒门最后的抵抗势力,一方面又下令改万象学宫为万象道宫,驱逐其中儒门弟子,改为祭祀太上道祖南华道君杨朱等道门先贤,同时李玄都感念师父李道虚曾在此地求学,又下令在万象学宫内增设师父李道虚的牌位,位于诸位先贤之后。
此事由宁忆全权负责,陆时盈协助。
宁忆当年也曾是万象学宫的弟子,可如今却成了道门之人,反过头来改建万象学宫为万象道宫,不得不说造化弄人。不过李玄都此举并非故意使宁忆难堪,他打算将未来的万象道宫发展成为一处类似于太学的求学之地,召集各路名师在此传道受业,不定期请部分真人大真人在此讲学,凡道门弟子,皆可来此深造,由宁忆出任第一任宫主。
陆时盈也就是陆夫人,只是暂时协助,在成立道门之后,李玄都会仿照客栈的结构设六堂,其中专管财政者为度支堂,由陆时盈出任首任堂主。
和谈之后,在上官莞的指挥下,以阴阳宗皂阁宗真传宗为主的道门势力,大举进入中州,秦中总督王檀承受不住道门的巨大压力,在失去最后的庇护后,主动请降。
秦清任命王檀为中州巡抚,任命李如是为秦中总督。
第二百五十五章 徐五归来
太平元年七月十五,中元节。
道门有三大节日。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生日;七月十五中元节,地官生日;十月十五下元节,水官生日。
去年的七月十五,正值玉虚斗剑,短短一年的时间,已经是换了人间。
按照清微宗祖祖辈辈的规矩,中元节是敬天拜醮的日子,堂主岛主以上都要斋戒沐浴,然后前往方丈岛,在宗主的带领下,向上天拜表。
只是当时战事正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