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太平客栈 >

第1070章

太平客栈-第1070章

小说: 太平客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都不曾想到对方其实在各自阵营中颇具分量,就这么错身而过。
  燕王来见玄真大长公主,倒不是已经到了需要议和的地步,而是要先探一探玄真大长公主的口风,早做准备,算是未雨绸缪,免得事到临头再手忙脚乱。
  这便是燕王这些老人才有的思虑,为虑胜先虑败,所谓老成持重,便是如此。年轻的天宝帝,此时绝大部分精力恐怕都用来平息自己的怒火,根本想不到这一节。
  燕王等朝廷重臣陆续离去之后,天宝帝离开自己的书房,来到举行登基大典的太圣殿,杨吕守在门外。
  天宝帝缓步前行,登上台阶,坐到龙椅之上,面南背北。
  因为太圣殿一年也用不了几次,所以殿内的香炉空空如也,并没有紫烟缭绕的景象。
  天宝帝举目望去,似乎天下都在自己的脚下。
  可他很清楚,什么天下共主,不过是个笑话。
  他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也就是穆宗皇帝。
  穆宗皇帝有以张肃卿为首的四大臣,还有秦襄这等武将,若是父皇能活得长久一些,也许天下就不会是这个样子,父亲说不定能够成为中兴之主。
  可那些人都去哪里了?
  张肃卿还有四大臣,都死了。秦襄干脆成了乱臣贼子。
  这个天下,就不能给他一些时间吗?再给他十年时间,他就有信心让天下太平。
  想到此处,天宝帝不由握紧了拳头。
  只是天宝帝不明白一个道理,时也命也。
  李玄都能够在数年之间造就如此局面,不在于李玄都如何了不起,而在于大势如此。自宁王之乱开始,道门就致力于反抗儒门,多少代人的心血积攒下来,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李玄都站在张静修李道虚秦清徐无鬼的基础上,才能整合道门。或者说,最被看好的司徒玄策死了,李玄都站了出来,没有李玄都站出来,也会有其他人。
  李玄都是第一百步,没有前面的九十九步,他不能初步成功,没有后人的另外一百步,也不可能实现最终的成功,真正的太平。
  天宝帝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暗暗地妒忌李玄都,觉得李玄都可以做到的,他也可以做到。李玄都可以在数年之间中,整合道门。那他就能在十年的时间中整顿朝纲,平定叛乱,成为中兴之主。
  一步登天,哪有那么容易?
  李玄都的前面有李道虚徐无
  鬼张静修铺路筑基,无一不是当世人杰,虽然他们各有不足之处和失误之处,但总体大方向是没有错的,李玄都无非是延续他们的道路。
  天宝帝的前面有谁?穆宗皇帝还算有些作为,可他的祖父世宗皇帝和他的母亲太后谢雉,却是给他留下一个天大的烂摊子,积重难返,换成李玄都秦清坐在他这个位置上,也不敢说江山稳固,至多是缝缝补补,勉力维持,更不敢说什么十年得太平。
  心气高是好事,好高骛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也怪不得天宝帝,年幼丧父,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曾见过人间疾苦,谢雉忙于争权,疏于对他的教导,龙老人与天宝帝算是师徒,可龙老人别有用心,只是一味挑拨天宝帝的野心,加剧母子二人之间的隔阂,使天宝帝成为儒门对付谢雉的利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谢雉代表了道门在朝廷的利益。当时道门内部也有声音,应该留下谢雉,让朝廷处于内斗的状态之中,这样更有利于入关大计。
  不过李玄都还是用报仇的名义强行除掉了谢雉,反而帮助朝廷实现了初步整合。
  并非李玄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就算抛开报仇的原因,李玄都也是主张先除掉谢雉,实现道门与大魏朝廷的彻底切割,不背负包袱,也避免日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再有是,就算朝廷政令一统,不再内斗,其内部已经彻底腐朽,积弊深重,根本不是对手。
  天宝帝狠狠一拳砸在龙椅的扶手上,脸色狰狞可怕。
  龙椅安然无恙,可天宝帝的手掌却流出鲜血。
  因为愤怒的缘故,天宝帝竟是没有感觉到太多的痛楚,他忽然有些明白母亲了,从天宝二年到天宝八年,六年的时间里,母亲长袖善舞,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苦苦维持的到底是什么。
  虽然天宝帝没有认识到自己不能十年得太平,但他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自己不可能有十年的时间。
  这一刻,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错了,错把母亲当仇人。
  只是到了如今,一切都为时已晚。
  朝廷对外的说法是太后养病不出,天宝帝自己明白,太后早已不在帝京城,也许已经被死去多时。
  如今的朝廷,所谓“众正盈朝”,就连司礼监,都不得不屈从于儒门士大夫们。
  天宝帝低声道:“群臣误我,文臣人人可杀。”
  太圣殿外,司礼监掌印大太监杨吕默默站立,眼观鼻鼻观心,双耳不闻,双目不视。
  在杨吕不远处,站着一个儒衫老人。
  金蟾叟似是轻声自语,又似是向杨吕解释:“师兄知道陛下性子偏激,所以特意吩咐下来,要好好照看,不要让陛下做出什么出格之事。”
  太圣殿内,天宝帝看不到金蟾叟,只能看到背对自己的杨吕,但他似乎知道金蟾叟的存在,靠在龙椅的椅背上,闭上眼睛。
  如今的自己,与笼中鸟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二百二十三章 幽燕总督
  秦清亲率十二万大军攻破榆关之后,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帝京而来。
  五月初五,帝京戒严,朝廷下旨擢升荆州巡抚赵冰玉为荆楚总督,召荆楚总督、秦中总督、幽燕总督三大总督出兵勤王。
  三路大军接到朝廷的旨意之后,急往帝京而来。
  幽燕总督距离帝京最近,徐载元身为宗室,日夜赶路,是第一个抵达的总督。
  在三大总督中,幽燕总督距离辽东最近,当年金帐汗国年年袭扰,劫掠粮食、财物、壮丁、妇女,烧杀抢掠,使得军民无不深受其苦。朝廷不得不在北地增设两位总督,一位是总督辽州、奉州等处军务的辽东总督,一位是总督幽州、燕州的幽燕总督,如此安排,是为了防止辽东总督趁机坐大而割据一方,故而将辽东三州中靠近帝京的幽州单独分离开来,以作制衡。
  后来老于兵事的原辽东总督卢光弼下台,换上了纯粹文人出身又不知兵的新任辽东总督袁南海,战略上的大意和失误,直接导致了辽州全境、奉州半境失守。
  在这等危险境地之下,辽东边军都快没了,朝廷哪里还顾得上幽燕总督制衡辽东总督,卢光弼起复之后,直接率领残军退守幽州,包括后来重建辽东边军,也是在幽州进行,算是在幽州扎根。再到后来,卢光弼提出“辽人守辽土”之策,以幽州为大本营,出兵收复辽州和奉州,幽州已经变成辽东边军的幽州,与幽燕总督没什么关系了。
  徐载元接掌幽燕总督大位之后,幽燕总督只有燕赵之地,没有幽州,所谓的制衡辽东总督早已是无稽之谈,反而被辽东不断渗透晋州,许多晋州士绅富商都与景修等辽东要人有着密切往来,这些士绅商贾也都有一个特点,不过分依赖土地,而是以商贸为主,与辽东通商频繁。
  作为辽东的邻居,徐载元最是知道辽东的可怕,榆关城守不住,野战更不是对手,只是帝京事关重大,纵然不敌,也不能逃避,他只盼另外两路大军能够早些抵达,凭借人数优势,好解帝京之围。
  徐载元这次驰援,麾下共有三镇兵马,也就是三位总兵。徐载元的标兵营和总兵的正兵营大多都是骑兵,汇聚一处之后,竟是有万余骑兵,人人有马,人人披甲,因为大魏火德,故而盔甲都涂红漆,铁盔饰以红色翎羽,放眼望去,一片火红之色。与漆黑一片的辽东大军截然不同。
  其实大魏的火德赤红与辽东的水德玄黑,又分别对应了儒门和道门,儒门浩然如火至刚,道门上善若水至柔。
  五月初九,徐载元率领大军抵达帝京城外。
  早年的帝京城,平面轮廓呈正方形,只有九座城门。城市中轴线南起正阳门,贯穿皇宫,北抵钟楼。
  大魏初年,国势强盛,太宗皇帝对金帐部族采取攻势,曾五次率军北征,问题尚不凸显。后来大魏实力衰落,多次被金帐军队兵临城下,
  至明雍年间,遂有官员建议在帝京城外围增建一圈周长约八十里的外城,以策安全。
  增建外城工程于明雍三十二年开始,由于当时南郊比较繁华,又有皇家祭坛天地坛和社稷坛,所以外城先由南线筑起。但是开工不久,就因资金不足,难以为继。
  不得已之下,朝廷只能改变计划,只筑南线城墙,其他三面待日后有钱时再说。南线城墙长度,也由原计划的二十里缩减为十三里,其东、西两端,向北弯折,与内城的东南、西南两座角楼会合。但是谁也没有料到,所谓“日后再说”,直至今日辽东入关,也未被说起。
  明雍四十三年帝京外城建成,总长二十八里,开有七座城门。因增建外城的动因,是为了加强帝京的安全,所以城门命名多带有“安定”、“安宁”之意,如“左安门”、“右安门”、“广宁门”,外城正门“永定门”,就是寄寓“永远安定”之意。
  外城建成之后,帝京城的中轴线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北距钟楼长达十六里。
  由于外城只建了南面部分,所以此后的帝京城平面轮廓就形成了“凸”字形。而且〃外城〃之称名不副实,它并不在内城的外面,而是在内城的南面,所以帝京的外城又称“南城”。
  徐载元此时就是驻扎于南城的城外,距离永定门不远,防守永定门一带的京营官兵是京营的神枢营和部分神机营。
  此时辽东大军的先锋距离帝京城不足百里,先锋军派出的夜不收已经在帝京城外不远处游荡,京营官兵虽然占据绝对的人数优势,但竟是不敢出城,只敢龟缩城内放枪射箭,人心惶惶,直到徐载元率领的三镇人马抵达之后才算安定下来。
  徐载元没有旨意,不能入城,只能驻扎城外。城外是一片平原,实在无险可守,徐载元算是如今宗室之中唯一知兵之人,却也无法可想,只能先行安营扎寨,沿着南城一线布防,挖掘壕沟,摆设拒马,营造简易工事。
  这也就罢了,更让他头疼的问题是粮草。
  帝京的粮食供应只要来自江南,靠大运河供应,大运河又与东海息息相关。
  为何秦家辛苦经营辽东多年,迟迟不敢入京,待到李玄都掌权之后,就立刻将入关提上日程?关键就在于李家。
  过去多年,李道虚执掌清微宗和李家,幕后支持谢雉,如此一来,海路不通,辽东无法借道齐州,除非攻占潞县,否则根本无法封锁漕运,只能选择强行破关,在帝京城外与天下勤王兵马决战,胜负殊为难料。若是大败,便是万劫不复。
  如今李玄都执掌李家,同意了辽东的借道之举,意味着辽东可以分两路入关,同时李玄都又将船队兵分两路,一路进逼渤海府,一路南下进入大江,封锁漕运。
  辽东叩关的同时,清微宗便封锁了大江,阻隔了大江以南的漕运,金陵府的钱家又掌握
  了漕帮,在这种情况下,哪怕辽东大军未曾攻占大运河北端的潞县,帝京城的漕粮也已经断绝。至于海运,更是想也不要想,且不说清微宗的船队,就算能突破清微宗船队的封锁,又该在何处靠岸?渤海府已经被围,帝京城可是不靠海的。
  时至今日,帝京城仅是维持城内百姓和京营的口粮供应都十分艰难,更何况徐载元这些勤王的异地客军。在徐载元抵达城外之后,朝廷虽然象征性地给徐载元调拨了一批粮草,不过杯水车薪,根本支撑不了几日。
  都说打仗不差饿兵,大魏官军长年欠饷,将领吃空饷,喝兵血,营内充斥地痞无赖之流,如今又粮草不济,火器陈旧,甲胄腐朽,人人意志消沉,还有什么战力可言,又怎么能让他们去拼命。
  反观辽东大军,与大魏官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官职一样,战法一样,除了甲胄颜色之外,辽东大军就是一支足额足饷、装备精良、赏罚分明、以良家子为主的大魏官军。
  不过辽东大军似乎有意把事情做绝,清微宗船队封锁了大运河的南端还不满意,要将大运河的北端也一并封锁才肯罢休,就在徐载元抵达南城后不久,竟是直奔潞县而来。
  朝廷很快便反应过来,辽东不是为了封锁大运河,而是占据了潞县之后,反而可以通过大运河从芦州、江州调运粮食,这是要反客为主了。
  朝廷一面下令让荆楚总督截断漕运,一面又要徐载元守住潞县。在朝廷诸公看来,帝京城高池深,仅凭京营的三大营便可牢牢守住,徐载元的三镇兵马不必一味固守成外,不如主动出击。
  徐载元心中叫苦,一帮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胡乱指挥,不切实际,非要将这几万可战之兵一战败光不可,没了这些老卒,再招的新兵,是连火铳都端不稳的,连马也不会骑的,如何抵御辽东的精锐大军?
  只是朝廷的命令,他也忤逆不得,若是抗旨不尊,那便是对抗内阁,对抗朝廷,他若不想步晋王、唐王、蜀王的后尘,只能听令行事。
  朝廷也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又下旨意,斩首一级,赏银十两。
  以前的时候,悬赏金帐首级,因为金帐人的相貌和发髻与中原不大相同,易于辨认,可辽东大军与中原大军别无二致,甚至辽东军中许多人都是从中原逃荒过去的,为了防止杀良冒功,又因为辽东甲胄为黑色,故而以辽东甲士的头盔为凭证。
  徐载元怀着万般不愿的心情,率领大军离开刚刚挖掘好的壕沟营寨,驰援潞县。
  此时秦清的中军大帐距离潞县只有不到五十里了。
  秦清闻听徐载元率军驰援潞县的消息之后,对身旁的秦素道:“徐载元算是如今朝廷中为数不多的知兵之人,可惜隐士们长于宫廷阴谋,却不通兵事,书生用兵,早晚要让这位唯一能够领兵的宗室重蹈‘天下棋局’中的覆辙。”


第二百二十四章 夜话
  这次出征,秦素也跟随其中,只是因为军中传统,不好携带女子,就算情况特殊,不得不让家属随军,同样不能合营,也就是女人和孩子单独一营,兵士不得擅入。在这种情况下,秦素换了一身男装,又易容改貌,就像个秦清身旁的年轻赞画。
  秦素闻听秦清如此说,不由想起了“天下棋局”中的推演,徐载元在齐州中伏身死。接着她又联想到了自己,“天下棋局”中的秦素可是相当不得了,大约就是现在的李玄都,因为功劳太大,最终被秦清册封为皇太女,成为女子皇帝。
  想到此处,秦素不由有些好奇,自己并非“天下棋局”中那个为辽东立下汗马功劳的公主殿下,而是寄情于山水之间,在辽东的存在感十分薄弱,很难凭借滔天之功打破礼教千百年的束缚成为皇太女,李玄都毕竟是女婿,又是道门首领,同样被排除在外。如果爹爹真能面南背北,那么会选择谁继承大位?最终是兄终弟及,还是选择一个侄子过继到自己膝下?
  秦素之所以会如此想,不是没有道理。虽说哪怕秦素没有尺寸之功,就凭她是秦清的独生女儿,秦清真要把她立为继承人,也不是不行,但还有子嗣问题,境界修为越高,越难有子嗣,就算秦清传位给秦素,在秦素百年之后,还是要从旁支中寻找继承人,倒不如直接传给旁支,免得再生波澜。
  亦或是,秦清有办法与白绣裳生下一个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