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兔眼迷离-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城少有正式文书递过来,如若不然,霍云旸没准还懒得花心思看。恰好这么看了一眼,想想霍家和胡人走的近,丢点东西上去表表忠心也好,于是那文书一字未改又传到了京中,只是上头加盖了霍云旸的官印。
算得歪打正着,魏塱是记得有这么封折子,理由与霍云旸如出一辙。宁城那边来的文书多是问安折和一些文官例行上报兵马数据,少有这样待批阅的请命文书,他当时格外多瞅了两眼。
只是平城离京十万八千里,人又是往胡地巡防,非说是霍家想与胡人来往更方便些,也犯不着多此一举。就算是,也无可奈何,且无关紧要。魏塱事后并没放在心上,随手批了,就搁在一旁,不料今日又被人给翻出来。
但他确实记得有这样一封文书,抵赖自是毫无意义,凡是皇帝过目的东西,就是哪个后宫嫔妃写了首表达爱意的词曲歌赋,都有专人记录了存到库里去。真要去找,是铁定能找出来。此时不承认,反显得他这个皇帝对政事不上心。
魏塱装作沉思了一阵,道:“朕记得是有这么回事,当时还夸过云旸此举甚好。梁自建立平安二城以来,就立了巡防的祖制。为着薛宋一事,荒废可惜了。难得云旸不惧人言可畏,重新提起。”
“皇上圣明”!雨谏五体投地,声音哽咽,激动道:“有此天子,是我大梁之福,百姓之福”,他压抑住悲愤情绪,抬起头继续道:“正因有了巡防事宜,将军方知,胡人不日就要南下。”
雨谏转向沈元汌,道:“这位大人所言不差,胡人究竟何日南下,圣人亦不得知。霍将军岂能妄断,可近来鲜卑集结兵马,离我疆土与日俱进。小人驱马返京时,兵马已在平城五十里外。”
“将军本在城内点兵布阵,欲阻胡人南下,不料京中圣旨百里加急。为人臣子,不敢不忠,然身为将领,亦不敢有失。将军非断言十日内定有胡人南下,而是请陛下再与他十日,待部署完毕,能保大梁江山无虞,他身死何妨?”
“你巧言令色……你……”,沈元汌一时竟找不出什么话头来反驳雨谏,只气的脸色铁青,指着雨谏不放。
“沈大人切莫有失身份”,谢瑜不痛不痒的劝了一句。
“谢瑜,你别以为陛下瞧不出你是个什么东西,你与霍准狼狈为奸”。沈元汌调转身子,指着众人道:“尔等食君俸禄,不能为君分忧,就由着匹夫竖子在这里颠倒黑白。”
“什么胡人南下,什么部署宁城,全是一派胡言。分明霍贼与胡狗勾结,置我大梁江山百姓于虎口狼窝”。他指着黄靖愢道:“黄大人,你家数代勋贵,今担吏部重则,若任由霍贼为非作歹,难怪黄老爷子迟迟不肯断气,他有何颜面去见历代先帝。”
又指着一人道:“范大人,你为刑部主事,全权协助陛下查实霍贼一案,前日又有户部度支承认霍家往宁城一线的粮草数额有假,常侍李大人拼死带回的书信,你也瞧过。人证物证俱全,为何不敢出来拆穿霍家豺狼奸计?”
沈元汌转身对着龙椅跪倒在地,摘了头上乌纱放在膝盖前,后叩首道:“陛下!臣,沈元汌奏请,即刻发令,捉拿霍云旸回京问审。如若抗旨,就地格杀。”
“晚一日,则梁危十分。晚十日,则梁百年尽毁。”
………………………………
第476章 袍笏
“沈元汌,你放肆”!不等魏塱答话,黄靖愢再次站出来怒斥道:“金銮殿上,安敢如此污言秽语,辱我黄家门楣。”
他转身看魏塱已经坐回了龙椅上,气道:“陛下,文武政事,何至于涉及家中闲云老父。于公,沈元汌出言不逊,愧对其位。于私,黄家与陛下有骨肉血亲,今白发抱恙在身,还要被人行是非之词,臣要奏沈元汌一个大不敬之罪。”
“公道自在人心,这一顶帽子不要何如”?沈元汌语气已不如先前激烈,有死灰之态。说完捡了地上帽子,双手奉至头顶,示意黄靖愢大可拿去。
雨谏叩首,诚恳道:“这位大人,你与将军皆是一心为我大梁。个中误会,安稳之后,多的是时间水落石出。大人何不暂放成见,暂商大事,以免胡人称快,生灵涂炭。”
“你你你……你这是……今日就……”,黄靖愢气的有些结巴,他在位许多年,端的是无人敢这般放肆。
沈家是个什么货色,好像平日里谁不知道似的。虽猜沈元汌这般作态是想给魏塱抬轿,但张口就说黄老爷子断气,若不将人即刻丢出去,以后黄家如何在朝堂立足?
“沈大人……”,旁边有小声劝慰着,想让沈元汌服个软。
他却跪的笔直,看向雨谏道:“我与霍云旸何来的误会,霍准自持为相,兵权在握,结党营私,独断专行。这大梁,究竟是百姓的大梁,还是他霍家的大梁?”
“你说边关十日之内定有战事,有又何如?不过是霍家眼见陛下慧眼如炬,妄图攀功活命而已。伎俩几何?徒增笑矣。”
“如何?霍云旸是要让胡人南下至何处?平城?宁城?锦岐,还是开阳?他要用多少无辜百姓的命换他霍家满门脑袋?”
“他若敢堂堂正正回京,我也称他一声大丈夫。他不敢啊,他缩于宁城,挟天下之公,为一己之私。无耻小人,生则作鼠辈,死亦为蛆虫。”
“今我不为自身苦,我苦我大梁,满堂皆是紫乱朱。”
“黄大人,这帽子,你怎么,不敢接啊”?沈元汌看着黄靖愢问道,话音未落,那帽子被重重掼在地上,帽前沿镶的一块方玉受不住磕绊,摔的四分五裂。
魏塱长叹一口气,他都分不清这沈元汌是真是假了。
谢瑜不紧不慢的站出来道:“沈大人今日所言,也是性情所致。虽言之有理,亦漏洞百出。且不说霍相为人,在列诸位有目共睹,非沈大人一言以蔽之。且正如这位裨将所言”,他指了指雨谏,接着道:“霍家有罪与否,并非当务之急。”
“边关战事在即,沈大人非要说是霍家自导自演,还振振有词,未免太过武断了吧。口舌之强,谁不会逞。沈大人说是霍将军与胡人勾结,妄图以功活命,我还想说怕不是沈家沈元州将军,才是幕后黑手,与胡人勾结,栽赃陷害霍家。”
“而今说霍家与胡人来往,不过是那日陛下拿出来的几封书信而已。可笔墨类东西,最易造假,尤其是沈元州将军自今年初,本就与胡人走的近,更是轻而易举。可惜,霍家没有像沈大人这样的嘴皮子,说的金銮殿上秋风都散了。”
“再说证人暂时只有刘度支一位,空口白牙,账目也没拿出来一本,东西咱是既不知道去了哪,也没见人追回来。这也算得人证的话,以后断案何须三部出马,且养个闲人,也免得让人嘲笑说我朝廷杀鸡动用宰牛刀。”
“陛下”,谢瑜转向魏塱道:“臣请陛下宽恕沈大人今日失态”,说着又向黄靖愢鞠了一躬,道:“也请黄大人雅量海涵,诸位都是为陛下分忧,所谓和而不同,今日当以胡患为首要大事,何至于内讧当场。”
他是御史大夫,说这些倒是极合身份。黄靖愢恨恨退了回去,沈元汌仍未起,一脸淡漠没答话,雨谏自是好端端跪着,低头只暗道谢瑜确实能耐。
几句话缓了局面不说,还暗测测怼了一把皇帝撒出来的证据都是子虚乌有,又将沈家扯下水。这情况昨晚在谢府就料到了,不过等事实摆在眼前,还是觉得这些文人花样当真有意思。
魏塱一直皱眉不言,由着底下人扰攘半天。见喧嚣见熄,深吸了口气,呼听殿外一声长音喊:“报。”
他还没通传,一佩刀之人领着个风尘仆仆的驿使就闯了进来,单膝跪地,道:“陛下,宁城军书,八百里加急。”
带刀是宫里贴身卫尉的特权,情急闯殿不算失仪,众人皆不以为意,魏塱本是要斥责沈元汌,这会只能换了个口吻道:“呈上来。”
太监又迈着步子去拿,既然是宁城来的,魏塱不看也知道是什么东西。但众臣在前,只能接过来仔仔细细从头读到尾。
折子落在雨谏前头不远处,魏塱怒道:“好个拓跋氏,蛮夷野物,敢辱我中原正统。”
雨谏斜眼,只能看见谢瑜的脚尖。纵对不上目光,二人仍是心照不宣。看来这军书急报来的比预想中要早,且来的刚是时候。
霍云旸智计不逊霍准,这军书本该是经由驿站层层往上递,可他唯恐到了近京处,那些驿丞是魏塱的人,一看是宁城来的文书,直接就地销毁,让东西到不了殿上。故而交代人,一旦过了怀远关,再不可于驿站歇脚,因此才比雨谏预料的快些。
到了近京,又有提前备好的文书冒充别处人去换了官马,宫门处自是再不敢阻拦。有了这封折子,宁城战事就板上钉钉。
谢瑜也长舒一口气,起码短日内,他不用去吃牢饭了。他趁着魏塱专心致志读折子的功夫,去瞧了一眼还跪着的沈元汌,暗道沈家也不容易。
明知争论毫无意义,还要在这里演的热血沸腾,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将雨谏送到皇帝面前的原因。边关那场战事,是非黑白,真假忠奸,岂是一场争论能盖棺定论的?那得看,最后是谁赢。
谁赢了,谁就是真。谁输了,谁就是奸。
………………………………
第477章 袍笏
群臣惊恐着跪下喊“陛下喜怒”,沈元汌直接被拖出大殿。纵魏塱喊的是暂去其职,回家歇养几日。可沈元汌怒骂不绝于耳,侍卫只能赶紧架起他胳膊,强行给沈家送了回去。
坐上天子喊了“平身”,雨谏随着众人站起,上头魏塱道:“朕,岂能不知霍相为人。当日仓促间得了急报,既恐有损江山社稷,更恐冤了霍家。可如今,人证物证俱在,朕不愿信,却也不能轻易妇人之仁。”
“这两日,朝野上下,竟盛传霍相已被朕私刑格杀,居然还有人特意去到宁城妖言惑众,实在荒唐。朕藏了霍相,也是与谢卿家所想一致,是霍家当真被人陷害。那幕后主使必定要趁霍相落难对其暗下毒手,藏着他,是朕对婉……”
“呵”,魏塱似说漏嘴,笑了一声来掩饰尴尬,又干脆续道:“是朕对皇后的承诺,也是朕对霍家一片切切之心。”
“你尽管回去,告诉云旸,让他给朕带个凯旋而归,朕亦等着还霍家一个真相大白。退朝!”
雨谏转了一下眼神,还想再问,后头却是一片“万岁”响起,也只能跟着趴在了地上。按霍云旸的意思,他应该在朝堂上求个和李阿牛当庭对峙,现看来,明显是不可能了。
沈元汌那番做派,给足了魏塱面子。皇帝又顺着谢瑜的话头,说不惜背着昏君的名头也要藏着霍准,其实为霍家着想。这一传出去,霍云旸出了凯旋归来,简直别无它法。
更要命的是,霍准真的死了。
众人退完,谢瑜落在最后,等着雨谏追上他,二人隔着好几步对了一下眼神,又同时移向别处,心里在想什么,不言而喻。
到底谢瑜先打破沉默,他拍了拍雨谏肩膀道:“先生大义,不如到谢府用顿便饭,再往宁城去。我与霍将军上次一别,半年未见,甚是怀念。”
出了大殿,身旁人多眼杂,谢瑜如此说,雨谏陪着回了一句,道:“大人盛情,小人不得不推辞,战事在即,皇上天恩浩荡,我要赶回宁城复命。”
“如此,我送先生一程”。谢瑜顺理成章的往雨谏身旁靠了靠。
只出了宫门,行至街上,雨谏往驿站处领了马,随谢瑜走到僻静处,二人再次相视,谢瑜面有难色,道:“霍大人怕是……”
皇帝的说辞极好,为了保护霍准,所以才把人藏起来,连与皇后多年情深的旧事都扯上了,由不得人不信。
但如果真是这样,他必然会加派人手,众目睽睽之下允许雨谏去见一面,将他明君仁征的事迹坐的更实些。没这么做,只能说明,霍准是真死了。
谢瑜到底有些难过,他必然是不希望霍家真的造反。若霍准还活着,不说善了,起码能求个全身而退。
如今霍家两条最重的人命没了,霍云旸善罢甘休肯定不能,皇帝也绝对要斩草除根。这个天儿,只能变了。
且宁城那头的局势,如今更危险,魏塱为了自己的谎言不被拆穿,必定会派点人以援军为由,死在宁城,说是霍云旸已经造反。
霍云旸要想师出有名,只能快点来一场“大获全胜”,然后公开凯旋,洗脱通胡的罪名,并点名自己的父兄相迎。皇帝交不出人,他才能师出有名。
就看谁的动作更快了。
然无论如何,于谢瑜都不是好事,他就在京中,跑都没地跑。所以这会脸上愁容,能夹死只苍蝇。
“谢大人也不必如此想,路还未到绝处,没准人是真被藏起来了。皇帝故意不让我去看,就是想逼将军一把,真个儿有那么一天,又把人甩出来,让将军遗臭万年”。雨谏看着谢瑜,小声道。
他当然也知霍准死了,只不得不编排两句安抚一下谢瑜。这么听起来似乎也有点道理,投靠皇帝已是绝不可能的事,犯不上把霍家这边仅剩的希望也给得罪了,谢瑜反应极快,赶紧惊喜道:“你说的也是,倒是我脑子糊涂。”
雨谏牵了牵马缰绳,道:“大人是心急而已,所以说,京中还要拜托大人一力照拂,等我家将军摇旌响鼓”。说完他一拍马屁股,人跟着就走了。谢瑜呆在原地,看一人一马出了城门,才往自家府里走。
摇旌响鼓,旌旗这种东西,多是出征才悬。
在雨谏离开宁城第二日,薛凌就到了城外。她既是北上,免不了要从南门进,城墙上挂着的那个人还能时不时的发出些渗人哀嚎声,只不过站在底下肯定是听不见。
将人挂上去,除了挤兑一下魏塱,还能恐吓一些来宁城攀交情的人。别随随便便就说是京里头霍家亲信,省的霍云旸被钻了空子。
薛凌并不知道城里头的事儿,老远在马背上就瞧着这么一人吊着,待走到近处,下了马,才看见门口贴有告示。
她想凑上去看个大概,见城门口守了七八个人,皆是手持兵刃,便打消了主意。牵着马直直往门里走,被拦下来盘查时,便借了申屠易的活计,说自个儿是跑冬的,接了趟生意。
她独身一人,年纪轻轻,看着并不面恶。守门的几人有所怀疑,却在交换眼神后放了她进去。薛凌装作没看见,进到城里,猜是朝中不太平,总要有人来往传信,只要没什么威胁,拦住了反而不是啥好事。
她对宁城格局颇熟,知城内守将日常起居在北门处,且宁城城内可行马。因此离门走了一段距离,便又翻身上门,直冲到了霍云旸处。
多少算个重地,两三个人挡了路追问身份,薛凌掀了衣袍带着的帽子,露出脸,毫不避忌道:“请帮我往霍将军通传一声,就说我的主子是皇后。”
那几人打量了几眼,喊了声“等着”,稍后即有人领了薛凌到霍云旸书房里。听见动静,霍云旸抬头,先道:“瞧见门口挂着那人了么,他说他主子是我爹。”
薛凌笑笑,上前几步,将霍准那枚扳指放到桌上,又退到一侧,等着霍云旸自己看。
“以私胜公,衰国之政。”
………………………………
第478章 袍笏
霍云旸一眼认出那枚扳指,所谓黄龙玉,顾名思义,就是这种玉多为黄色。朱白等旁的颜色也少有出现,但紫色的黄龙玉,不说梁国上下找不出第二块,至少拿来做扳指应是天下无双。
据传得到这一小块玉石,纯属机缘巧合。当时还是梁成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