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表哥万福 >

第379章

表哥万福-第379章

小说: 表哥万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五步一个岗哨,身上邦着胸甲的幽军战士,笔直地站在那里,还有带刀的官府衙役,不停地巡逻。
  各家的龙船,都已经停靠在位,虞幼窈数了数,拢共有九支队伍,分别以赤橙黄绿青蓝紫黑银九色区分。
  河边旁祭台高垒,挂了不少彩幡,上头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祈祷吉祥的字样,供桌上置了香炉,供奉了三牲酒礼,有穿着道袍的道士,站在祭台上,主持龙神祭礼。
  表达了,老百姓在祈祷风调雨顺的美好生活时,也怀着一颗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不过,虞幼窈来得有些晚,水神祭祀已经结束了,参加龙舟竞渡的队伍,已经在做最后的准备。
  殷怀玺在河岸边上,视野最佳的位置搭了营帐。
  “龙舟竞渡还有小半个时辰,就要开始,我命人在城中的酒楼买了午膳,不如虞园做得精巧地,却胜在新奇,尝一尝鲜,换一换口味,也是不错。”
  殷怀玺一边说着,一边拿过桌上的食盒,将准备的饭菜,一一从食盒里取出来,摆了四菜一汤。
  鲜笋红磨菌菇汤,素菜荤做的红烧肉,松仁玉米,翡翠彩蔬卷,还有一个大瓮,殷怀玺打开瓮盖,顿时,一阵醇厚的酒香,伴着深浓的食物香气,扑鼻而来。
  虞幼窈忍不住问:“这是什么?闻着有点像佛跳墙。”
  “是素食菌菇佛跳墙,辽东一带多雨,盛产三十余种菌菇,便有人用菌菇,做出了素食菌菇佛跳墙,三十七种菌菇,加当归、桂枝、黄芪、党参等二十余种药材、香辛料,辅以山芋、板栗、红枣、榛子、花生等十余种干果,加黄酒,以小火煨制六个时辰,三十余种菌菇混杂一起,却各有风味,味道奇鲜,却又十分滋补,已经可以和佛跳墙相媲美。”
  殷怀玺盛了小碗,摆到了虞幼窈跟前,黄酒也是一种,必不或缺的调味品,闻着有酒香,吃着却滋味鲜爽、醇厚,并无酒味。
  金黄的汤汁,鲜亮清爽,上面飘着几缕油花,一点也不油腻,醇厚的酒香,喧宾夺主之后,自浓转淡,浓郁的菌菇鲜香,喧众而出,令人食指大动。
  “好香啊!”虞幼窈端起小碗,喝了一口汤汁,眼儿不由一亮:“汁香清爽,入口咸香,浓缩了菌菇的精华,滋味鲜爽,齿颊回甘,很好吃!”
  她迫不及待,吃了一块红磨菇,连眼儿都瞪大了:“软嫩柔润,浓郁荤香,又荤而不腻,味中有味,为什么蘑菇会做出鲍鱼的口感?我差点以为,自己方才吃了一口鲍鱼。”
  殷怀玺笑了:“这道素食菌菇佛跳墙的独特之处就是,素菜荤食,每一种菌菇,都做出了荤菜的口感,滋味丰腴。”
  接着来,虞幼窈又一一尝到了,做成了海参口味的松茸,做成鱼翅口味的榛菇……味道不一而足,总之一个字“鲜”,二个字“非常鲜”。
  虞幼窈已经有大半年,没有沾过荤腥,她本来就喜欢吃海鲜,一连吃了三碗,仍然有些意犹未尽。
  坚持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每顿饭只吃七分饱的虞幼窈,一个不小心——吃撑了!
  一个没忍住,当着殷怀玺的面儿,打了一个饱嗝。
  虞幼窈惊瞪了眼儿,连忙伸手捂着嘴儿,尴尬到了脚趾头,作为一个受了精心教养的大家闺秀,形容仪止,都受过严格地训练,怎么能、能这么失礼?!
  这下丢脸丢大了!


第973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她瞪眼捂嘴的样子,就像小时候一样,俏皮又可爱,让殷怀玺想笑又不敢笑,只好用力憋住不笑,手上也不含糊,连忙倒了一杯消食茶,递过去。
  虞幼窈连忙接过茶杯,喝了几口,就见殷怀玺,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将桌上剩余的汤菜一扫而空。
  吃相不算优雅,却也淡不上粗鲁,就是有一种速战速决的迅疾感。
  以前怎么没发现,他吃饭跟打仗一样?!
  这时,外头响起了梆梆梆的铜锣声。
  虞幼窈立马站起来:“龙舟竞渡是不是要开始了?”
  “三声铜锣,是在提醒参赛者即刻上船。”殷怀玺点点头,和虞幼窈一起走出了营帐,外头搭了遮阳的凉棚,摆了卷案、坐垫。
  两人一落座,就有几个丫鬟,端了茶水、点心、果物,坚果等,摆了满满一桌。
  便有相熟的官员、武将,及其家眷过来请安问好。
  武穆王和韶懿长郡主来的时候,并没有声张,早前也没有传出,他们来要看龙舟赛的风声,这会见他们都是简装出行,又是同坐一席,连下人都摒退到一旁,没有上前贴身伺候,就是再蠢,也察觉到了异样。
  再联想到,早前有传闻说,武穆王倾慕韶懿长郡主才德,品性,还有什么不明白呢?
  分明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武穆王在借着龙舟竞渡,讨好佳人。
  因此,过来请安的人,倒也识趣,周全了礼数,就没有多作纠缠,以免耽搁了武穆王近水楼台,惹了人嫌。
  黄太太和安远将军夫人家的棚子,就安排在虞幼窈两侧。
  虞幼窈就想到了城里,举办了斗百草的活动,忍不住问:“上午突然下了一场急雨,斗百草的活动进行得怎么样?”
  黄太太笑了:“斗百草卯时过半(早六点),就开始了,以一个时辰为限,采到的花草、药材多者、优者排名,下雨那会儿,参赛者都已经下山了,斗百草正常进行,倒是斗艺那边,就有不少人淋了雨,好在辽东一带多雨,大家都做了相应的准备,不会有太大问题。”
  辽东一带,每到春末夏初就多雨。
  大家应对这样的天气,已经有很经验了。
  安远将夫人也笑:“这一场雨,为今年的端午节增色不少,许多老百姓纷纷跪地,高呼龙神庇佑,都说今年一定是一个丰收之年呢。”
  端午节的这场“急”时雨,却是下进了辽东一带,近所有灾民的心坎里去了,不少人冲出家门,跪在满是泥浆的大雨里,欢声高呼,抱头痛哭。
  大雨彻底冲涮了灾民心中的阴霾。
  虞幼窈想到了,那些遍布在辽东每一片土地的番薯藤,不由深以为然:“大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黄夫人又说了一些斗百草的事。
  虞幼窈听得津津有味。
  便在这时,又是梆梆两声铜罗声响。
  殷怀玺解释道:“两声铜罗,这是在给参赛者做最后的倒计准备,龙舟竞渡马上就要开始了。”
  虞幼窈心中一阵激动,连忙坐直了身子,看向了河面,各家的龙船都整齐地停在,一条蓝带拉起的始点上。
  河岸两旁人山人海,场面却静得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紧张地看向河面。
  最后一声铜罗敲响时,一条条龙船争先恐后地挣开蓝带,急行划桨,激勇向前,岸上爆发出此起彼伏地欢呼,震耳欲聋的叫喊声,直冲云霄。
  虞幼窈下意识站起身来,每条龙船上都是十人,两旁各五人,每人手里拿着一根船桨,同时划动船桨。
  这个过程,很讲究团队配合。
  但凡有一个人,划浆快一拍,或慢一拍,或力气小一些,重一些,龙船的速度,就会慢下来,或是偏离位置,导致与身边或身后的龙船相撞,或是因为偏离位置,而导致龙船落后一步。
  这里头地包含了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人文色彩。
  结端午节所有风俗,都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而美好的生活,是要靠大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来努力。
  黄太太做庄,搞了赌船局,赌十队龙船,哪一队龙船能得第一,赌局做得不大,参与的也都是相熟的人家,本着小赌怡情,也是为龙赛竞渡增加一点趣味性。
  如这样的赌局,在龙舟竞渡的赛事之事,是十分常见的。
  虞幼窈也出了十两银子:“我赌了青队。”
  青队是谢府的龙船。
  端午节的各种活动,能顺利举办,谢府是功不可没。
  遗憾的是,谢府最终得了第三。
  虞幼窈的十两银子打了水漂。
  安远将军夫人成了最大的赢家,她戏谑道:“今年一年的脂粉钱都省了,”接着,又转头问虞幼窈:“脂玉楼什么时候开业?到时候去关照你的生意,可要给我打个八折。”
  大家都知道,收容营里的疫情,能得到控制和防预,韶懿长郡主的香药,从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脂玉楼之所以一直没有开张,是因为韶懿长郡主全力支持防治疫病,顾不上开业赚钱。
  而韶懿长郡主擅长香药,也不是什么秘密。
  因此,安远将军夫人这么一问,在场不少夫人太太都大感兴趣。
  爱美之人,人皆有之。
  都是体面人,胭脂水粉这东西,却是不可或缺的,平时各家往来,总也不能素着脸,不光自己面子过不去,也失礼得很。
  打扮的光鲜些、郑重些,也是对主人家的尊重和重视。
  虞幼窈笑道:“已经在筹备开业事宜,端午节过后再仔细挑个日子,到时候,都给你们折扣价。”
  龙舟竞渡拢共三场。
  第一场开始后,第二顺位到了起始点。
  第一场结束后,铜罗声一响,第二场紧接着开始。
  赛事的节奏安排得紧凑又紧张。
  等三场比完了,太阳已经偏西,虞幼窈仍然有些意犹未尽。
  河岸边,有许多人将粽子,扔进了河里,便是生活再艰苦,他们仍然慷慨地将粮食洒进河里,让鱼儿争食,以此祭奠自己逝去的亲人,祈祷平安。
  虞幼窈深有感触。


第974章 毕生之所愿
  殷怀玺道:“抛粽的习俗源于上古台骀(代)治水,台骀带人在山西汾水一带治水,穷山恶水之地,食物运送不易,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将粮食用芦叶包裹起来,放进木桶里,以木伐乘水,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治水的人,途中也有一些食物,被水中的鱼儿吃掉,后来这一办法,在民间传开,各地争相效仿,直到现在,山西民间还有百姓,以粽子祭祀汾神台骀,=山西太原一带,还有一座台骀山。”
  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治水。
  但,大禹治的是黄河,故名声大过台骀。
  虞幼窈心念微动:“抛粽这一习俗,除了怀念屈原,祭奠逝去的亲人,祈祷平安,追根溯源,也是饮水思源,对先人的感恩、崇拜,对大自然的敬畏情怀。”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
  没有抛粽的人,会花一文钱,买一盏花灯,点燃,再洒上几粒米,放进河里,花灯顺着河水,顺流而下。
  有人闭眼,对着花灯许愿。
  有人含泪,望着花灯远去。
  也有人对着花灯絮絮叨叨地说着,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话。
  ……
  河面上的花灯,越来越多了。
  等到天黑的时候,河面上已经铺满了花灯,点点的烛光,宛如一条光带,沿着河流,顺流而下,美得如梦似幻。
  虞幼窈惊叹不已:“好美啊!”
  端午节也没规定,不能放河灯,北境涌入了许多灾民,灾民们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惨痛,他们没有粮食抛洒,祭奠逝去的亲人,便只能用一盏河灯,寄托对逝去亲人沉重的怀念。
  虞幼窈来了兴致:“我们也去放河灯吧!”
  “好!”殷怀玺偏头看她。
  灰沉沉的天幕,将天边最后一缕霞光吞噬,黑夜悄悄降临,不知什么时候,河岸周围的营地上,挂上了晕黄的灯笼,阑珊的烛光下,小姑娘娇莹的面容,像镀了一层朦胧的光晕,温暖又美好。
  殷怀玺伸手握住了她的手。
  虞幼窈停下脚步,低头看去,宽长的袖子挡住了牵在一起的手,她动了动手指。
  殷怀玺以为自己握得太紧,手掌不由一松,紧接着,一根根嫩生生的手指,扣进了他的指缝里,与他十指相叩。
  “未婚夫,”虞幼窈笑得眉眼弯弯,眼底映着晕黄的烛光,明亮又温暖:“河岸上人太多了,抓紧一点,就不会走散啦!”
  殷怀玺弯唇一笑,眉目间一片温润:“好!”
  两人手拉着手,来到一个摊子前,摊子上除了买各样的花灯,还有一些扎花灯用的材料,殷怀玺要了两份。
  “你还会扎花灯?”说完,虞幼窈就想到了,当年殷怀玺去山东平叛,在中秋节前,派殷三送了一盏亲手扎的灯笼给她,她十分喜欢,就将灯笼摆在床头的灯架上,每晚都沐浴着朦胧的灯影入睡。
  后来她一路从京兆,到了泉州,来到襄平城,这盏灯也一直陪着她一路辗转。
  殷怀玺连那么难的灯笼都会扎。
  小小的花灯自然难不倒他。
  “同常宁伯学过。”提起常宁伯,殷怀玺便不觉想起了,当年去山东平叛,被常宁伯忽悠着,学了这一手“能讨媳妇”的扎灯笼手艺,送给“喜爱”的姑娘。
  彼时,他心意懵懂,因为遗憾不能陪她一起过中秋,便想亲手扎个灯笼,讨小姑娘欢心,却万万没有想到被常宁伯教做人了。
  ——喜欢的姑娘,要搞到自己手里头才行!
  思及至此,殷怀玺就偏头,小姑娘眼儿亮晶晶地看着他,一脸的期待:“常宁伯靠一手扎灯笼的手艺,给自己讨了喜欢的姑娘做媳妇,据常宁伯说,他家祖传的扎灯笼手艺,能讨媳妇,所以我就学了。”
  “呸,”虞幼窈脸儿一红:“谁稀罕你个破花灯。”
  殷怀玺“哈哈”一笑,麻利地扎了一个花灯。
  口口声声说不稀罕的虞幼窈,却对扎花灯,表达出了浓厚的兴趣,眼儿一眨也不眨地看着,还忍不住问东问西。
  殷怀玺拿了另一份材料,手把手地教她。
  材料都是处理好的,扎起来很简单,虞幼窈没费什么工夫,就得到了一盏,虽然有点丑,但好歹是成功了的花灯。
  最后,这盏丑丑的花灯,理所当然地换来了,殷怀玺扎的漂亮花灯。
  虞幼窈捧着花灯,有些爱不释手:“除了花灯,你还会扎什么?”
  殷怀玺想了一下:“改天给你扎一个风筝。”
  风筝也是闺中女儿家,最常玩的玩意,便是平常在府里,寻一个比较开阔的地方也能放,虞幼窈就十分喜欢。
  虞幼窈高兴不已:“我想要一个老鹰样的。”
  殷怀玺满口应下。
  虞幼窈高兴采烈地捧着花灯,在上游处寻了一个人少的地方,蹲在河边,小心翼翼地将花灯放进了河里。
  花灯顺流而下,缓缓地漂流,虞幼窈连忙闭起眼睛,开始祈祷。
  先是在心中缅怀了一下,逝去的亲娘和祖母。
  接着,又开始许愿。
  她向来没什么大志向,所做的事情,永远都是现阶段能做到、做好的事,许愿也是这般,无非就是祈祷亲人及殷怀玺,平安顺遂。
  殷怀玺也将花灯放进河里,偏头看向了身边双手合掌,闭眼许愿的小姑娘。
  跳跃的烛光,映照在她身上,似为她蒙上了一层神圣又朦胧的轻纱,宛如月光神女一般皎洁、神秘。
  这时,虞幼窈轻颤着长睫,睁开了眼睛,乌亮的双眼,仿佛注入了明亮的光,照亮了殷怀玺的整个世界。
  “殷怀玺,快告诉我,你刚才许了什么愿?”她声音悦耳,宛如莺啭。
  殷怀玺摇摇头:“没有许愿。”
  “没有许愿?”虞幼窈瞪大眼儿,不可思议地重复了一遍:“你不许愿,放什么花灯啊?!不会是因为不想告诉我,所以故意骗我吧!”
  她有些怀疑地看着殷怀玺。
  “我不需要许愿,”殷怀玺定定地看着她,眼底映着不远处的花灯,仿佛燃了一簇烛火,透着灼灼的温度:“我已经得到了毕生之所愿。”


第975章 大煞风景
  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