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万福-第3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老太爷明白了她的意思:“皇后娘娘根基太浅,后宫干政,对她的影响更大,太后娘娘是借了西安韩氏一事,利用加封,敲打皇后娘娘,同时也在警告保皇党里头,那些不安份,想要掺合储位之争的朝臣。”
虞幼窈笑了:“姜还是老得辣。”
谢府一众人,神色具是一轻。
但虞幼窈心里,却并不轻松,谢府是商户,因消息上的局限,对朝廷的暗潮汹涌,远不如虞幼窈知道的得更清楚。
第939章 道高一丈
大周朝重嫡重长,封“长”并不多见,纵观大周历代,封“长”的宗室女子屈指可数。
虞幼窈更是大周朝三代内,唯一封“长”的长郡主,地位之尊贵,仅在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之下。
她不光是有功的内眷;理应受到嘉赏,更遑论恩封她,是为了稳定北境局面,推广国策,安定社稷。
理应受到重赏。
皇后娘娘拿了私库里的东西重赏她,固然是别有用心。
但太后娘娘摆明了敲打;皇后娘娘不可能置之不理;更不可能在明面上不敬太后,忤逆婆母,担上不敬不孝的失德之名。
只要皇后不利用重赏一事大作文章,算计韶懿长郡主和四皇子的亲事,身为当今唯一的长郡主,再重的礼,虞幼窈也是受得起。
细想起来,皇后娘娘此番算计令人防不胜防,倘若不是这一纸封诰,任凭虞幼窈智计过人,也无法逃脱。
上位者算计人,往往一击致命,仍然让虞幼窈有心余悸。
谢老太太立马喜笑颜开:“既然是好事,那么扩大虞园的事就能定下来了,我一会儿就去联系工匠,我可是注意到了;那个李公公一进屋;细长的眼儿,就往屋里瞟了一通,颇有些瞧不上眼……”
虞园虽然不错;也确实比不上京里精致,也比不得漪水园幽致,但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他们来得太过仓促,也只能先入住,后头再慢慢来修整。
原先就打算扩大虞园。
只是,小幼儿一直不赞同,总觉得一来襄平,就大兴土木,有些不太好,而且北境还在闹饥荒,辽东一带收容了不少难民,不宜大动干戈。
她一想也确实如此,就暂时打消了这念头,可李公公今儿,对虞园瞧不上眼的态度,却刺激了老太太。
王氏几个儿媳妇,也都十分赞成。
他们家买这处宅子时,就是瞧中了,宅子后面的空地大得很;无论是扩建,还是修园子,都是极好。
谢府在泉州的老宅,也不是一开始就那样,也是随着家里不断添丁,人口慢慢变多,不停地扩大,修整,才有了后面的规模。
虞幼窈知道,老太太是心疼她,总觉得虞园不够精致:“外祖母,李公公是打宫里出来的,眼光也是随了宫里,什么都是最好得,自然对民间的事物瞧不上眼,南北建筑各有风格,不能一概而论,虞园疏朗开阔,却是寸土是金的京里所不能比的,我一个人,也住不了太大的院子。”
在虞园里住了一段时候,她也渐渐体会到了,虞园一景一物的妙处,园子里大开大合,丝毫不显得拘促,住着也舒心。
只是,外祖母她们总认为,辽东一带比较苦寒,认为委屈她了,又觉得她如今的位份,住三进的院子,确实有些不合适。
一早就要张罗了,要扩大虞园。
让她拒绝了几回。
几個舅舅纷纷表示赞同:
“你如今身份又有不同,若是在京里,指不定还要赐长郡主府,最差也是五进大宅,保不定连六进七进都住得,虞园确实该修一修,不能委屈了你。”
“不错,往后要在这边,住很长一段时候,长郡主该有的体面和规制,也该显摆上了,今日不同往日,可不能再推辞了。”
“你如今贵为长郡主,便是大兴土木,旁人也不会多说什么,虞园的格局,原就适合扩建,再加两进院子,寻得力的工匠,最多一年半载,差不多也能修建完成,后面山包大得很,施工也吵不到你,对你没什么影响……”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话题立马就变成了,宅子该怎么扩建,用什么材料等等。
虞幼窈抿着嘴儿一笑,也没再说拒绝的话。
说完了话,谢府一众人回到了隔壁。
虞幼窈想到了,皇后娘娘赐的第一件东西,是一对翡翠玉如意,那么太后娘娘赐的第一件金丝楠阴沉木镶宝盒子里,又是什么东西?
太后娘娘既然能猜到皇后娘娘的算计,就该知道,敲打对皇后娘娘的约束十分有限,
连她都能瞧出,皇后娘娘自开了宫门之后,一言一行皆有搅乱朝纲的嫌疑,太后娘娘如何猜不到?
皇后娘娘既然将算计,对准了她。
太后娘娘也做了相应的化解。
但,皇后娘娘真的会就此收手?
她看未必。
皇后娘娘算计如此阴狠,分明就是对皇位势在必得。
一计不成,还有后招。
太后娘娘会不清楚?
还有,当年宁国公府获罪,皇长子夭折,皇后娘娘就真的一点也不怨恨?
太后娘娘就真放心,皇后娘娘争那至高之位?
虞幼窈总觉得,太后娘娘还有后招。
回到房中,虞幼窈摒退了下人,坐到桌旁,小心翼翼地打开,挂在金丝楠阴沉木盒上的鎏金锁片。
盒子里摆放的东西,让虞幼窈倒吸了一口凉。
果真如此!
虞幼窈轻叹一声,取出盒子里明黄绣凤的懿旨,神色凝重地展开,果真是赐婚武穆定北王的懿旨。
太后娘娘已然看透了北境将来的局面。
早早就打算用一纸赐婚,利用妻族,来牵制武穆定北王,虞幼窈有襄助武穆王,在北境推广国策之功,又有助武穆定北王,破除西安韩氏陷害之恩义,武穆定北王将来,无论如何是要善待韶懿长郡主。
那么,利用韶懿长郡主制约武穆定北王的野心,再顺理成章不过了。
只眼下,朝局十分微妙。
不好大张旗鼓了赐婚,为免皇后娘娘不依不挠,太后娘娘只得先下秘旨,皇后娘娘后头再多的算计,也将胎死腹中。
皇后娘娘要把持保皇党,过继四皇子,文虞武宋必不或缺,然而虞宋两家,是世交,也是姻亲,同气连枝多年,二者皆是保守派,唯太后娘娘马首是瞻。
最大的突破口,就是韶懿长郡主的婚事。
只要将韶懿长郡主的亲事堵死了,皇后娘娘的“青云路”,只怕大事难成。
果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只是虞幼窈尚有疑虑,不知太后娘娘对四皇子态度如何?
第940章 丹书铁契
虞幼窈深吸了一口气,也不想其他,又拿起了摆在秘旨下方的“丹书铁契”,这才是重中之重。
一时间心惊胆颤。
戏曲里经常提到“免死金牌”。
但实际上,历朝历代没有所谓的“免死金牌”,只有丹书铁契(劵)。
故名思议,它是一本“书”;不是金牌,是由精铁制作,不是金子制作,是仿照了书页,上面刻写了很多字。
因汉代时期,此契皆由丹砂书写,所以称之为“丹书”,后世多以金粉或刻字。
上面详细记载了,赐契的时间、赐予对象的姓名、官爵、邑地;
其次;会写下被赐券者,为朝廷立下的功劳;
再后面,写出皇帝给予被赐者的特权,比如【免死】就是其中一项,当然免死是有前提条件的;
末尾处,还会写下皇帝的誓言,大约就是善待功臣的意思。
“丹书铁契”形同一本翻开的书,一分为二,右契收藏于太庙,左券赐给功臣,以供功臣家族世代传承。
如果功臣或其后代犯罪,还要把颁赐的“铁契”与太庙所藏的“铁契”合在一起进行验证,然后才能得到赦减。
但虞幼窈很清楚,“丹书铁契”并无实际上那么靠谱。
首先从末尾处,皇上的誓言:“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周有宗庙;尔无绝世。”
大意不外乎是:除非黄河干涸;太山崩毁,只要大周朝存在一天,此契始终有效。
皇上誓言的,是黄河和泰山,确实是泰山之诺,可别忘记了,普天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无论是黄河,还是泰山,皆是皇上治下。
不过,“丹书铁契”虽然并不那么有保障,却也算是一种承诺,只要没有损害到天家的利益,厌恶于君前,基本上还是很靠谱的。
只是,丹书铁契不是赐给她的。
是赐给殷怀玺的。
上面先是刻写了;殷怀玺这一支“龙脉”;系出成宗皇帝,乃真正的“龙孙”,看似只写明了,殷怀玺的身份,却强调了“皇室正统”,增加了“丹书铁契”的份量。
其次还简单地,交代了其父“周厉王”,为大周立下的不世功劳。
虽一笔带过,却强调了“祖有德,后有功”。
后面详述了,殷怀十七岁入军营,十二岁上阵抗击狄人,十五岁以残病之躯,效祖之先贤,怀定九州,平四海的铁血之心,平定山东叛乱,扫除山东数百年的遗患,为其父平冤,后获封武穆定北王,镇守辽东首疆,慑外邦,定江山,护社稷,劳苦功高。
十八岁,大周天灾人祸,助朝廷推广国策,收容流民,安置流民……
字字句句,皆是中肯。
末尾一句:“怀高祖遗风,仁义礼智信,五德焱焱。”
虞幼窈心中骇然,拿着盒子仔细观察,并未发现有暗格、机关之类。
那么,太后娘娘借了她的手,给殷怀玺赐了“丹书铁契”之后,却连只字片语也没给她,这就有些玩味了。
这是否也说明,“丹书铁契”交给了她,就由全权她处置?
给不给武穆王,是不是也全看她自己的意思?
太后娘娘将主动权给了她。
虞幼窈心中陡然掀起了惊涛骇浪,总觉得太后娘娘,此举实在令人难以琢磨,她心中有一股山雨欲来的不安感。
虞幼窈连忙收起了金丝楠阴沉木盒,放进了床头的暗柜里,喊来了殷十:“马上去龙城一趟,告诉殿下,我有要事相询,请他马上回来,”说完了,她又提醒道:“这件事,决不能让任何人知晓。”
龙城那边还有最后一批灾民,没有安置。
另外还有一批染了病疫的灾民,需要继续呆在收容营里,进行隔离治疗,确定无恙之后,才能获得安置。
龙城大势已定,殷怀玺提前回襄平,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殷十心下一凛,连忙应是。
殷十走后,虞幼窈坐在房中,心中久久不能平复。
赐婚的懿旨有两道,男女双方各一道,龙城是京三户的门户,那么殷怀玺这会儿,肯定已经收到了,太后娘娘使人送的秘旨。
第二日一早,虞幼窈就带许姑姑,去了隔壁谢府,交代了一些礼法,穿戴上需要注意的细节。
时间刚至隅中(上午10点),李公公就大张旗鼓,带了皇上的銮驾仪仗到了谢府。
谢府是商户,不能请李公公进府相迎。
谢老太爷就带了阖府老小,跪在府门外面,接驾相迎。
李公公上了台阶,站在谢府的大门口,居高临下,宣读了太后娘娘对谢府的表彰文书,并赐了不少宫中的贡品。
表彰文书宣读完成,李公公与谢老太爷客套了几句。
谢老太爷连忙奉上了,一早就准备好的礼物,命人送上了李公公的车上。
李公公受了谢礼,笑容又真切了一些:“太后娘娘另外赏了东西给白府,咱家另有公差在身,便先行一步。”
谢老太爷连忙道:“公公辛苦了。”
接着,又点了谢巡的名字,让谢巡陪同李公公走一趟。
李公公笑容一深,欣然应下。
白府也是商户,家里却没得一个长郡主周全礼数,唯恐冲撞了礼数,李公公自己面上,也不会好看。
谢老太爷点了谢巡跟着一起过去周全,再好不过了。
差事做得漂亮,李公公也面上有光,自然乐于见成。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去了白府。
这会儿,白府已然得了消息,一家人又惊又喜,手忙脚乱地折腾了一通,却是越急越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乱转。
不是担心礼数出了差错,天大的好事,也变成了坏事,就是担心衣着穿戴不当,冲撞了贵人。
谢巡先李公公一步过来,帮着白府周全礼数,是瞌睡遇到了枕头,让白老爷夫妻二人感激不已,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太后娘娘只赏了白府一些东西,比较谢府少了大半,宣读完了赏赐,李公公又转告了几句,太后娘娘对白府的夸赞,说了几句勉励的话。
可即便如此,这对白府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殊荣。
比起这样莫大的殊荣,白府之前蒙受的损失,已经不算什么了。
第941章 肥水不流外人田
自古便有得“凤女者,得天下”的说法,皇后娘娘和四皇子,在争储夺位中,取得了先机,很快就在保皇党的扶持之下,过继了四皇子为嗣子;一个“嫡”字,力压了二皇子和三皇子,成为争储呼声最高的皇子。
至于大窈窈?
最初的噩梦里,她在祖母去世后百日之内,就嫁进了镇国侯府。
当时,她只当镇国侯府,担心她为祖母守孝耽误了子嗣。
可事实并非如此。
虞霜白承了“凤命”之后,跟接着;虞宗慎痴恋长嫂,与长嫂私通的丑事,被杨氏母女揭露,从前虞宗慎对大窈窈的好,对大窈窈的关注,都成了大窈窈“不堪”身世的证据。
虞府为了遮掩丑事,担大窈窈影响了虞宗慎的名声,与虞霜白的“前程”,与镇国侯夫人一拍即合,早早就将大窈窈嫁进镇国侯府去。
镇国侯府当然不想让宋明昭娶大窈窈过门。
可其一,婚事是两家的长辈订下的,轻易不能解除;
其二,宋虞两家同气连枝,虞宗慎已然丁忧,若因大窈窈传出“丑闻”;对保皇党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镇国侯府出于大局;只能捏了鼻子认。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大窈窈甚至连替祖母守孝一年的机会也没有。
虞窈从噩梦惊醒,她直挺挺地躺在床上,茫然地望着头顶,她不知道,虞霜白到底是真的“天生凤命”,还是这一切,只是皇后娘娘为了争储的算计?
可不管怎么说,皇后娘娘利用四皇子的婚事,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四皇子成了储位争夺的胜利者,在镇国侯府的支持下登临大宝。
虞霜白成了皇后,虞氏族鲜花着锦,比及当初的威宁侯府,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镇国侯府不仅有从龙之功,还踩着谢府满门的尸骨,成了大周第一勋贵。
虞兼葭虽然走了母亲的”老路”,成了续弦,却也如愿以偿成了镇国侯夫人,再没有比这更大的荣华。
在这场波谲云诡的权谋之夺中,虞幼窈和谢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她和谢府的血与泪,成全了他们的荣华路。
饶是已经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场“心觉”幻梦,可虞幼窈心中,仍然萦绕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凉意。
虞幼窈有一种莫名的直觉。
噩梦里,真正拥有“天生凤命”的人,是大窈窈自己。
虞霜白是顶替了大窈窈,成为了那个“凤命之女”,这肯定不是偶然,那么姚氏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大窈窈所有的悲剧,都是从荣郡王府的花会开始的,那么花会上发生的事,姚氏是否参与其中?
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
纵观噩梦里,大窈窈在虞府的处境,虞幼窈绝不相信,姚氏是无辜的。
姚氏出身清贵,品性、教养样样不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