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表哥万福 >

第362章

表哥万福-第362章

小说: 表哥万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公公连忙道:“说什么麻不麻烦这话,可真是折煞了奴才,咱们做奴才的,可不正是为贵人们分忧解难么?丹红姑姑有什么话尽管开口,奴才自是为皇后娘娘鞍前马后。”
  丹红姑姑一听这话,笑容更深了,但心里也明白,如朱公公这样的御前大红人,那都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就是皇后娘娘亲自过来了,也得礼让三分。
  这话也只耳朵听听罢了。
  宫里有什么动静,能瞒得过朱公公的眼睛?他是知道她此番的来意,也不过举手之劳,顺手而为的事,说起话来自然轻巧着。
  若换作旁的一些为难的事,就是另一番说辞了。
  丹红姑姑笑道:“也是前几日,皇后娘娘听闻了,韶懿郡主在辽东的所作所为,盛赞韶懿郡主,懿德厚善。”
  朱公公没急着搭话,心里却想着,难怪这阵子,一直呆在寿延宫里侍疾的皇后娘娘,今儿竟然没呆在寿延宫。
  原是回翊坤宫盘算着拉拢韶懿郡主。
  果然!
  丹红姑姑话锋一转:“皇后娘娘贵为一国之母,乃天下女子之表率,韶懿郡主其性孝德纯静,其品懿善贞恭,堪为女子之范尔,理当嘉奖,听闻太后娘娘当朝下了懿旨,代朝廷厚赏懿郡主,皇后娘娘也特命奴婢前来,拜托公公,将皇后娘娘的心意,随朝廷的赏赐之物,一起送到韶懿郡主手中。”
  言下之意,韶懿郡主懿德厚善,也是皇后娘娘母仪天下之故,彰显的也是皇后娘娘的懿德。
  这话也是没错。
  朱公公笑道:“这是自然。”
  得了准话,丹红姑姑连忙道谢,轻轻一击掌,便有内侍宫女,如鱼贯耳地托着漆盘、抬着箱拢将东西往屋里抬。
  朱公公一眼瞧去,止不住吸了一口凉气。
  这还真是掏弄了家底。
  光是一盒白、粉、黄、黑四色东珠,每一盒都有三十来颗,颗颗都有花生米大小,不光大小均等,色泽也莹润无比。
  白珠倒还易得一些,粉、黄、黑三色珠,却是极为罕见。
  光这就已经是价值连城。
  除此之外,还有各色宝石、布匹、首饰、玉器,香材,药材等等,样样都是精挑细选,价值不菲。
  朱公公却是知道,宁国公府如镇国侯府一般,都是跟着高祖皇帝,有从龙之功的勋贵人家,世代累积的底蕴,自是非同一般。
  当初宁国公府获罪之后,家业虽然抄没了,但并没有归入国库,而是尽归了皇后娘娘所有。
  皇后娘娘手中掌握的,是整个宁氏族的所有家产。
  这么多年来,皇后娘娘“幽居”翊坤宫,没太大花销,反倒各地上贡的珍奇贡品,一样不落地往翊坤宫里送。
  因着宁国公获罪,嫡皇长子早夭,太后娘娘对皇后娘娘很是怜悯,回回宫里进贡的好物,都多做了一份到翊坤宫。
  赏赐给韶懿郡主奇珍异宝,恐怕也只有皇后娘娘的手笔能拿得出来。
  旁人就算有这个财力,但涉及一些贡品,一些尊卑礼数的上东西,也没人敢私藏。
  要问朱公公,韶懿郡主受得起么。
  那自然是受得起的。
  韶懿郡主此番,是代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受过,若非韶懿郡主机警,太后娘娘乃为尊长,又病在寿延宫,除了往后不好再明正言顺地出面处理政务,名声上不会有太大损伤。
  但皇后娘娘少不得,也要落一个失德的名声。
  多重的礼,韶懿郡主都受得起。
  不过,送一些“心意”,只是场面上的话,送“谢礼”,并顺带拉拢才是真。
  ……
  韩氏的案子传得沸沸扬扬,连山陕甘宁等地的士绅也坐不住了,纷纷效仿谢、白二府,捐钱捐药捐物资,有多少捐多少。
  受辽东一带药价降低的影响,再无人敢哄抬药价,北境全境的药材价格,也渐渐回落。
  同时,受药价影响,士绅也不敢再向以往那样把持北境的物资,连其余物价也陆陆续续,都有回落的趋势。
  物价跌降,受益的是北境所有老百姓。
  与此同时,灾民收容营在充足的物资支持下,灾民的安置,也正在如火似荼地展开,番薯逐渐在,辽东这片苦寒之地生根发芽,绿藤渐渐布满了田间。
  四月底天作公美,突然下了一场小雨。
  老百姓们趁着这一场小雨,赶忙扦插番薯藤。
  雨后天晴,虞幼窈难得出了襄平城,目及之地,一片片开荒出来的沙土地上,已经扦插了成片成片的番薯藤儿。


第927章 微服
  夏桃凑过来:“奴婢听说,山上有一个蚕庄,小姐要不要上去看看?”
  虞幼窈果然大感兴趣,沿着山道上了山。
  第一批柞蚕茧已经出来了,蚕庄上的蚕农们,忙着采收蚕茧,一筐筐洁白的茧子搬运进了庄子里。
  庄子对外开放; 附近的散户蚕农们,也都拿了自家养的蚕茧来蚕庄上卖钱。
  虞幼窈此行很是低调,只穿了普通的衣饰,春晓、夏桃、殷十,并几个护卫扮成了家丁一起随行,拢共只有九个人。
  乍一看; 就像哪家出来踏青游玩的小姐,并不怎么引人注意。
  一进了庄子,夏桃这个小耳报神,已经凑到了排队卖蚕茧的人群里,她嘴巧又甜,三言两语就与他们聊了起来。
  不消片刻,就打听了一耳朵的消息,回来禀报。
  “蚕庄给的价格,是今年您联合散户蚕农,及外来商贾一起,向施士绅施压之后,最终定价的价格。”
  “您早前不是让钱管事他们,在连城得月楼搞了一个交流会吗?就是让蚕农们一起交流养蚕经验那个,钱管家在辽东各处适合养蚕的地区,都搞了这么一个交流会,将一些好的养蚕经验传播给当地的蚕农,蚕农们受到了好处,今年养的蚕品质都不错; 对您更是感恩戴德。”
  “辽东一带的散户蚕农,因为从前受豪绅欺压,都不愿意将自家的蚕茧卖给他们; 一些士绅为了从散户手中收购蚕茧,还将蚕茧的价格提高了一层,但蚕农们从前都被坑害惨了,愿意卖的百姓,仍然还在少数。”
  “蚕农们,都将蚕茧卖给附近与您定了买卖契子,还有外来商贾的蚕庄,听说当地养蚕的士绅一个个都损失不少。”
  “这家蚕庄背后的东家,就是一个养蚕散户,与您名下的蚕庄,签了卖买契子,蚕庄收的蚕茧,都会供货到您名下的蚕庄,钱管家也放了话,有多少收多少,价格严格按照规定。”
  “小姐整顿了辽东一带的蚕业经营,许多散户都扩大了养蚕的规模,就连百姓也在自己家里,顺带着养了蚕,辽东一带又新开劈了不少蚕场,最早安置的一批灾民,赶上了第一季春蚕,不过几天,春蚕的产量就已经远超了从前。”
  “……”
  夏桃小嘴叭叭,就将蚕庄的情况,说了个八九不离十。
  虞幼窈仔细听着,早前听连城知县提过,辽东一带自古就有养蚕的传统,蚕业最兴盛的时候,家家户户,屋前屋后都种了柞树,百姓们在耕田种地之余,也会顺带了,自己在家里养一些蚕,改善一下家里的条件。
  百姓们有了额外的收入,日子过得还不错。
  只是后来,士绅把持了北境的资源,蚕茧价格太低廉,养蚕规模太少,不仅无法获利,反而会吃力不讨好。
  农户们渐渐就不养蚕了。
  蚕丝的用处太多,又是消耗品,大周朝每年的蚕丝产量,根本不够消耗,更何况还要向海外输送贸易,自然是多多益善。
  她预计,今年就让三十万幽军,都穿最新打造的甲胄。
  听到辽东的百姓们,对养蚕的热情分外高涨,虞幼窈很是欣慰,
  因为他们这一行人,不是来卖蚕茧,便是一身低调,可通身的气派,稍有些眼力的人,还是能瞧得出来。
  蚕庄上的管事,又注意到夏桃打探消息的举动,心中难免有些戒备,就忍不住暗地里多注意了一些。
  管事越看越心惊,总觉得这一行人不简单。
  直到他因为窥探贵人,引来了其中一位“家丁”,警告的眼神,管事陡然冒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
  方才那位贵人,莫不是微服出巡的韶懿郡主?
  他会这样猜测,也不是没有缘由。
  管事的儿子,就是在武穆王麾下效力,他对训练有素的战士,身上透出来的铁血气势并不陌生。
  而这一行人,除了两个丫鬟,并那位身材较一般北境女子要娇小许多的贵人,其余人都是训练有素的战士。
  这么看来,这位贵人的身份就不难推断。
  管事这一惊非同小可,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连忙去寻了东家。
  东家听说韶懿郡主过来了,也是一脸震惊:“真、真的是韶懿郡主?韶懿郡主微服到咱们庄上了?这怎么可能?”
  管事一脸凝重:“应该七八不离十,韶懿郡主虽然一身普通衣饰,可通身的气派,却瞒不了人,咱们北境还没哪家,有这样风范。”
  这下东家也信了七八分了,一时间慌了手脚:“这、这可咋整?”
  管事也觉得为难,可见东家六神无主的样子,只好硬了头皮道:“您也别担心,韶懿郡主和善宽仁,咱们庄子也是正经生意,韶懿郡主兴许只是微服到了此地,过来看看蚕庄的情况,您也知道,韶懿郡主很重视辽东一带的蚕业。”
  东家这才冷静了一下,脸上的慌乱神情,也变成了敬重:“你说得对,要不是韶懿郡主联合咱们散户,与外来商贾一起向士绅施压,重新定价了蚕茧,我的这处蚕庄,都要落入士绅之手了,韶懿郡主圣善,一定是微服至此。”
  说到后面,他的语气已经变得十分兴奋了,韶懿郡主这么关心蚕业发展,这让他们这些蚕户们,更是激动振奋。
  管事抹了抹汗,也对韶懿郡主肃然起敬。
  东家兴奋过后,就有些为难了:“你说,我要不要去拜见一下韶懿郡主?”他的语气里充满了跃跃欲试,一时间搓着手,来屋里来回踱步:“总不能,明知韶懿郡主过来了,当做不知道吧!”仿佛把自己说服了一般,他立马就要往外面走,可走了一步,又踱步回来:“可是,韶懿郡主既然是微服过来,肯定是不想让人知道她的行程,这样过去,会不会太无礼?”
  东家陷入到了无限纠结之中。
  这会儿,就有一个伙计过来禀报:“……您让小的盯紧的那一行人,方才已经出庄了。”
  管事愣了一下,这下不用纠结了。


第928章 赏赐
  东家悔得肠子都绿了,他做什么搁这儿纠结,就算不去拜见韶懿郡主,也能远远地一睹郡主的风采啊!
  这下好了,啥也瞧不着了。
  虽然,虞幼窈一路低调,可不等她回到虞园; 有关韶懿郡主在襄平城外各处微服一事,仍然传开了。
  一时间,整个襄平城都震动了。
  百姓们仿佛没事干一般,纷纷跑到了城门口,伸长了脖子,把路过的马车都盯紧了瞧。
  由于这段时间,西安韩氏的案子,闹得沸沸扬扬; 往来襄平城的马车也不多; 郡主的马车再低调,可拉车的马儿,马车的用料,刻纹都有讲究,所以虞幼窈的马车一进城,就被眼尖的人认出来了。
  也不知道谁喊了一声:“这是韶懿郡主的马车,韶懿郡主微服回城了……”
  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百姓们纷纷激动地欢呼:“韶懿郡主,韶懿郡主,韶懿郡主……”
  虞幼窈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低调出城,最后竟然闹了这样的阵仗,面对拥堵在城门口,纯朴又热情的百姓; 她实在做不到无动于衷。
  只好停下了马车,让夏桃与周围的百姓交涉:“大家对郡主的拥戴,郡主都已经知道了; 请大家让一让,不要都堵在城门口,挡了其他百姓们出入城门,也对城门处的守城官兵,造成了压力……”
  百姓们虽然激动,但也愿意听夏桃的话,纷纷退让,但是对郡主的热情欢呼之情,却是半点也不减。
  虞幼窈也感激百姓们的配合,主动掀起了车帘。
  百姓们主动跟着马车一路相送,直到了马车使进了虞园,老百姓们这才渐渐散去。
  回到虞园,虞幼窈还心有余悸:“辽东的百姓们,实在太热情了,这阵仗实在有些吃不消,以后还是尽量少出门吧!”
  其实也不怪百姓们这么大反应,实在是虞幼窈平常呆在虞园深居简出,实在太过低调,偶尔出去一趟,都是尽量赶早,避开了人潮,也都有带刀的护卫随行,百姓们就是见了,也只在一旁瞻仰一下,不敢闹太大动静。
  如今,韶懿郡主不仅用行动,践行了她当初,来北境的初衷,甚至还造福了一方百姓,百姓们真实地感受到韶懿郡主的圣善仁德,对她更是感恩戴德。
  虞幼窈的名望,也是今时不同往日。
  第二日,朝廷的赏赐就到了襄平城。
  过来送赏的内侍太监,是朱公公跟前最得力的李公公,因这次的赏赐,是朝廷及天家皇室赐下,所以随行的,还有皇上的銮驾仪仗,拢共一百多人,外加一百禁军随驾,一路快马加鞭,浩浩荡荡地赶往襄平。
  因此,一行人还没到,虞幼窈就听到了风声,派人将驿站重新打理了一番,使人去城门口盯着。
  李公公一行人才进城,便见一个青衣小厮,又是点头,又是哈腰地上前:“各位大人一路辛苦了,小的是虞园专门负责跑腿的小厮,郡主得知朝廷下了赏赐,特地命小的来城门口等侯诸位大人。”
  这小厮是孙婆子的孙儿孙长贵,专门负责外院跑腿,打探消息的活计。
  甭看这活计吃力,却是只有深得主子信任的下人,才能代表府里主子,被派出去做差事,也是体面得很。
  孙长贵一边说着,一边递上了虞园的身份牌子,他长得机灵讨喜,口齿也伶俐,三言两语就交代了自己身份来意,话儿也说得漂亮。
  叫人一听,就知道郡主很重视,远道而来的李公公一行人。
  负责护驾的禁卫军百户长,接过牌子一瞧,正面刻了“虞园”二字,反面左右分别刻了“懿从”“圣尊”的字样,正是韶懿郡主的封号。
  百户长确认了牌子真伪后,也不好怠慢:“稍等片刻。”
  说完,转身将牌子呈给了马车里的人。
  不一会儿,马车里伸出了一双白皙的手,将牌子递还给了百户长,阴柔的声音,随之响起:“上前听话罢!”
  百户长接过牌子,应了一声是,重新回到仗仪前面,将牌子递还给了孙长贵,并提点了两句。
  孙长贵连忙接过牌子,道了一声谢,也不敢耽搁,就来了马车前,躬身拱手:“小的,见过李公公。”
  就有一个小太监,立马掀起了车帘。
  李公公模样三十来岁,穿了朱红色的宦官服侍,端坐在马车里,手里端着黄金牡丹纹杯,正低着头,漫不经心地品着茶。
  见孙长贵恭敬地侍立在马车外,这才不紧不慢地放下茶杯,掀起了眼睛:“便有劳郡主煞费苦心地一番安排,请代咱家好生地谢过郡主。”
  话儿说得客气,孙长贵忙道太客气,随后就道:“驿站已经打点妥当,公公这一路车马劳顿,甚是辛苦,便先行去驿站下榻。”
  李公公连忙道谢。
  三言两语,孙长贵心里有底了,李公公瞧着一副趾高气扬的作派,可对郡主的态度显得很谦卑。
  孙长贵领着朝廷派来的仪仗,一路去了驿站。
  这么大阵仗,光马车就跟了足足十二辆,外加随行的宫女太监,高举着“如临躬亲”的黄幡,稍有眼力的人,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一时间,整个襄平城都沸沸扬扬。
  李公公明面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