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万福-第3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
“但是,”虞阁老话锋一转,言辞一下变得犀利:“前有北境士绅联合伪造莫须有的罪名,残害周厉王阖府,后有你北境士绅故态复萌,污蔑中伤韶懿郡主,陷害武穆王,北境士绅藐视朝纲法纪,挑衅天家威严,无视皇家体统,欺君犯上; 是为大逆不道; 这也是事实。”
这一番话,直接戳到了韩阁老的肺管子:“虞阁老,你莫要信口开河,周厉王一案,所有涉案人员皆已……”
齐大人截断了他的话:“微臣以为,虞阁老所言甚是,韩氏既然以陕西第一世族自诩,那么所代表的就是陕西所有士族,眼下刘大根一案,受害的是韶懿郡主和武穆定北王,兹事体大,韩氏族在洗脱嫌疑之前,没有资格继续参与朝事。”
朝臣们纷纷附合。
韩阁老一行人,“扑通”地跪到地上:“太后娘娘,我韩氏族世代忠君,对朝廷,对天家,绝对半分不敬之心……”
“住口,”太后娘娘厉声喝止:“韶懿郡主去北境,是哀家并朝臣们一致促成,你北境士绅大肆宣扬韶懿郡主目无纲常,祸乱法纪,是不是也要扣哀家一顶后宫干政,祸乱纲常,牝鸡司晨的罪名?”
韩阁老虽然不满保皇党,借着韶懿郡主的盛名,在朝中无往不利,但也只敢在心里不满,顿时不敢再说半句。
“北方十余地区,皆遭了旱灾,受灾的百姓高达了二千多万,逃荒的百姓达到四五百万,可真正活着逃荒到辽东的,却不足二百万人,龙城正是京三地的门户,眼下正聚集了一百多万灾民,与京兆只隔了一道门户,”太后娘娘声音淡淡地:“流民一天得不到安置,在座的各位就能高枕无忧?”
韩阁老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里,太后娘娘的意思很明显,百姓们正在受灾,可北境的士绅,却不思捐助灾民,还在忙着争斗。
置百姓死活于何地?
置朝廷法度于何地?
置大周社稷于何地?
太后娘娘沉声问:“敢问诸卿,当初朝廷为什么要颁下国策,将灾民安置到辽东?”
满朝上下,无人敢接此话。
太后娘娘也不在意,只道:“其一,灾民们大肆涌入京兆,在城外集结成势,已经严重威胁了京中的安稳;”
“其二,辽东一带,距离受灾的北方地区较近,灾民们逃荒到辽东,尚有一条活路;”
“其三,辽东地广人稀,可以容纳百万以计的灾民,三十万幽军也能震慑灾民,以免灾民聚集成势,暴乱频发;”
“其四,辽东一带并没有受到旱灾影响,韶懿郡主种出了高产的番薯,可以在辽东推广种植,长远打算,灾民们可以在那儿休养生息;”
“其五,是北境有商道,士绅们手中的物资,可以援助灾民。”
蔓帐里传出急促的咳嗽声,太后娘娘也并没有遮掩。
听着这一声赶一声,仿佛一时半会也止不住的咳嗽,以及蔓帐后面,影影绰绰伺候的人影,朝臣们心思各异,各怀鬼胎。
咳嗽又持续了一小会,渐渐低了下来,太后娘娘嘶哑的声音再度传出:“当时提议在北境颁发国策,将灾民安置到辽东时,在座的众卿,都是双手赞成,这并不是哀家独断专行,也不是后宫干政后的结果。”
受灾的正是北方地区,而京兆又是大周朝的都城,乃天子治下,权贵云集之地,是整个大周朝最繁荣之地。
在老百姓看来,京里的大老爷们,就是从指缝里漏点吃的,也够他们过活了,百姓们受了灾,不往京兆跑?还能往哪处跑?
如果当时,不颁发国策,京郊外的流民,只会越来越多,而关闭城门,只是一时之计,若朝廷一直不作为,不想办法安置灾民,始终将流民拒之门外,大周朝将会暴发一场,反周的风潮,后果不堪设想。
而当时,整个大周朝北方地区,只有辽东一带还肯收容流民,设了流民收容营,朝臣们这才想出了这招“祸水东引”的法子。
太后娘娘停了一下话,又道:“如今百多万流民,都到了辽东,流民到处流窜,聚众成势,暴乱频发的局面是解决了,你们一个个安稳了,踏实了,就想过河拆桥,撂挑子不管了,将这烫手的山芋,彻底仍给武穆王?”
这话说得直白,令人无法反驳。
韩阁老为首的北方士绅,之所以胆敢敷衍国策,是因为收容营里出不出事,那都是武穆王和地方官府的责任。
武穆王就算拼着不被朝廷问罪,也会将流民的事摆平。
当然了,就算出点什么事,三十万幽军呢?也不至于镇压不了一帮暴民,横竖也威胁不了他们。
事后武穆王被朝廷问罪,那就更好了。
不然武穆王收容了流民,在大周名望水涨船高,到时候藩王的身份,对武穆王就不是掣脏,被压制的反倒会成为北境士绅。
比起藩王,士绅对朝廷的威胁就小了很多。
朝廷也不会真的拿士绅怎么样。
大不了,等士绅敷衍国策一事东窗事发了,就推一帮小士绅出来背锅当替死鬼。
第922章 藐视朝纲
这种事,他们又不是没干过?周厉王平反案,闹得声势浩大,最后不也这么平息了?!
再来一次,也是驾轻就熟。
“山陕地区也是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太后娘娘瞥向了韩阁老,语气变得很冷:“可当地的士绅; 并没有辅助官府,赈济当地灾民,当地大部分灾民,都逃荒去了辽东,朝廷拿不出钱财赈济灾民,士绅们上行下效; 朝廷也不好责问什么。”
韩阁老心中有一股不好的预感。
果然!
太后娘娘陡然抓住茶碗; 用尽了力气,“砰”一声砸到了韩阁老脚下; 接着帘帐后面,又是一阵压抑痛苦的咳声。
朝臣们纷纷压低了头,鸦雀无声。
半晌后,太后娘娘又道:“收容流民,安置流民,也是国策,既然韩阁老同意了,那么就代表,你北境士绅也同意了,协助官府并武穆王推行国策,那么现在,敢问国策颁发之后,你韩氏族向流民收容营里,捐了多少钱粮物资?”
韩阁老哑口无言,不敢做声。
太后娘娘声音越发嘶哑:“你不敢说话,但是你北境士绅往收容营里捐的一米一布; 官府都记录在册,想糊弄也糊弄不过去; ”一边说着,她将一本册子从帘帐后面扔出来,“啪”一声掉在地上:“你韩氏族乃陕西第一士族不思表率,敷衍国策,是为目无纲常,藐视朝纲,无视天家威严。”
朝臣们看着韩阁老被训的灰头土脸,纷纷感受到了,太后娘娘的滔天怒火。
历朝历代,朝廷推行国策,都是为了社稷,代表了朝廷威上慑下,泽被天下,首先要当地士绅们的支持和配合。
以韩阁老为首的北境士族,既然同意了颁发国策,就理应尽到本份,发动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极力配合朝廷。
一句藐视朝纲,无视天家威严,顿时让韩阁老骇然变色:“太后娘娘请息怒,我韩氏一族,世代忠于朝廷,这其中必然存在什么误会……”
张口闭口就是误会,不光太后娘娘听得腻味,连朝臣们都纷纷侧目。
“误不误会,哀家心里清楚,少拿这些不轻不重的话来敷衍哀家,”太后娘娘并不吃他这一套:“收容营里闹出了事,韶懿郡主名声尽毁,武穆王被朝廷问罪,哀家也难辞其咎,你们是不是该跳出来,打击保皇一脉,趁机揽权?”
帘帐后面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太后娘娘把话说得直白,完全不加掩饰,朝臣们更是混身直冒冷汗。
韩阁老一行人,连混身直冒冷气儿,连牙齿都“喀啦”起来了。
然而,太后娘娘的话还没完:“你北境士绅,是不是又该跳出来,施舍一大批物资,让流民吃着人血馒头,还要对你们感恩戴德?武穆王名望受损,被朝廷问罪,最好的结果无外乎继续受士绅掣肘,士绅则顺理成章地,继续把持北境。”
不愧是上届宫斗的胜利者,太后娘娘透过此事,完全看透了,士绅将矛头对准了她,这背后更深一层的利益。
以韩阁老为首的几个北派朝臣,扑通地跪地喊冤。
太后娘娘冷笑一声:“你们也别喊冤,北境士绅做了这么多,说白了,就是担心,武穆王在北境顺地利推行了国策,名望更胜从前,担心压制不了武穆王,将来会被武穆王反压一头,不能继续做你们的土皇帝!”
流民四处流窜,以山陕地区暴乱最多,所以朝廷颁发了国策,北境士绅双手赞成,结果流民的威胁,这才刚解决了,士绅们就又坐不住了,担心武穆王反过来,会威胁他们,就打算借着这事,打压武穆王。
当年周厉王是怎么死得,朝臣们心知肚明。
一旦让武穆王掌控了北境,士绅哪还有活路?
“土皇帝”三个字,更是令朝堂上的气氛,降到了冰点,朝臣们纷纷压低了头,连大气也不敢喘了。
韩阁老一行人,更是惊得面如土色。
“简、直、痴、心、妄、想,”太后娘娘声音嘶哑,一字一顿道:“我堂堂殷氏皇族子孙,正统的天家血统,是何等尊贵,岂容尔等刁小,虎落平阳,狗犬相吠!”
韩阁老身体一软,眼前一黑就直挺挺地倒在大殿上了。
昏迷之前,他心里想得是,完了完了,韩氏族全完了。
他们原以为,武穆王顺利推行了国策,名望更盛从前,就有功高盖主之嫌,韩氏族主动借着国策一事,打压武穆王,是朝廷、是皇上,乃至太后娘娘都愿意看到的结果。
这也没什么。
早前周厉王镇守北境,他们也是这么干的,朝廷不可能半点也不知情,对此甚至一直是纵容的态度。
只要抓不到实际罪证。
一个替死鬼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个替死鬼。
他们怕什么?!
可这一次,以韩阁老为首的北方士族,万万没有想到,叶枭慈搅合进来了,还明晃晃地抓了士族的把柄。
此时,韩阁老怎么也想不明白,临江叶氏虽然是保皇派,但立场更偏向中立,叶枭慈身为地方官员,多年来都没有掺合,藩王和士绅相争。
这一次为什么不一样了?
接下来,太后娘娘连发了四道懿旨。
一是嘉奖韶懿郡主懿善厚德,并命人送了赏赐。
二是命幽州州府叶枭慈,查明韩氏族所涉案件,不允循私。
三是特命武穆王协助州府衙门,查明韩氏族所涉案件,不得姑息。
四是再度强调,北境士绅当大力配合官府及武穆王推行国策,凡有敷衍者,以藐视朝纲,祸乱社稷论处。
五是以韩阁老为首的,所有在朝为官的韩氏子孙,从今日起,皆幽禁在府邸之内,待查明韩氏所涉案件之后,再行处置。
一下就从“回家好生歇着”,变成了“幽禁”。
这差别不是一点大。
所以有人都感受到了,太后娘娘势必“倒韩”的决心,韩氏族一下成了众矢之的。
消息传到了后宫,韩氏族背后的徐贵妃,却是咬牙切齿,对这一切始作俑者的虞幼窈,更是恨毒了。
第923章 顺势而为
这段时间,二皇子协同朝臣们一起处理政务,获得了不少大臣的赞赏,便连身卑位贱的四皇子,也开始参与朝政,结交大臣。
反观一开始就占尽优势的他们,却屡次在虞幼窈那个小贱人上头栽跟头; 连原本的优势也地被削弱了。
徐贵妃思前想后,觉得不能再继续坐以待毙,就连忙摆驾去了三皇子殷怀睿所居的景仁宫。
自荣郡王府花会后,皇上下令封了景仁宫的宫门,将三皇子幽禁在宫内,不允踏出宫门半步,之后三皇子就一直在宫里深居简出。
眼下皇上忙着炼丹; 封宫不出; 徐贵妃并徐国公府上下打点了一番; 景仁宫的禁令,已然是形同虚设。
只是!
徐贵妃一踏入了景仁宫正殿,就传出了里们嬉笑打骂的声响。
三皇子身上只穿了白色的中衣,襟带松松垮垮地系在腰间,露了大片的胸膛,一副放浪形骸的模样,宫女们也只穿了一身抹胸薄纱,衣不蔽体,与三皇子一起抓迷藏,打情骂俏。
三皇子服食了寒食散,身上潮热,一个饿虎扑狼就抓了一个宫女,迫不及待地将人抱在怀里……
其她宫女见有人得了临幸,也不甘示弱地围过来……
不堪入目的画面,令徐贵妃怒火中烧; 拨高了声量:“来人啊,把这些淫乱后宫的贱人,都拖出去杖毙……”
宫女们听到徐贵妃的声音,吓得“扑通”跪地,身子也跟着瑟瑟发抖,连忙哭喊着饶命的话。
内侍们如鱼贯耳地进屋,将宫女们一个个拖走。
三皇子连忙提起裤头。
见他丑态百出,徐贵妃一脸恨铁不成钢,目光一扫跪了一地的太监,怒道:“还愣着做什么,还不快给三皇子梳洗……”
内侍们这才慌慌张张地,连滚连爬地站起来,去帮三皇子更衣……
徐贵妃心里窝火,却也无可奈何。
睿儿被幽禁之后,宫中的日子过得无聊,也不知道怎就效仿起自己的父皇,在自己宫里头偷偷炼起了丹药。
景仁宫被封,连她也不知情。
等发现时,睿儿久服寒食散成瘾,她想了无数办法,也无法戒除,更荒唐的是,寒食散不仅会令人性情大变,在女色也愈发荒唐,宫里稍有姿色的宫女,都被他临幸过,甚至还闹出了夜御十余女的荒唐事。
她不得已,只好借着皇上封闭景仁宫一事遮掩,宫里其余人也不好窥探景仁宫,这事儿也一直没闹出去。
三皇子谨遵皇上旨意,始终封宫不出,呆在宫里闭门思过一事,也在朝中为他积赞了一些不错的名声。
可这比起,二皇子和四皇子,都在朝中崭露头角,还是差了一筹。
徐贵妃不甘心,二皇子和四皇子在朝中得势,眼下韩氏族遭到保皇一派的打压,睿儿也不好继续“幽禁”在宫中不出。
散朝之后,叶阁老和虞阁老一起出宫。
叶阁老长叹一声:“我临江叶氏绵延至今,也经历了一番兴衰更迭,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打,叶氏子弟多下放到地方任职,倘若能凭自己的本事,在地方上做一番政绩,调回京里,那也是自己的本事。”
虞阁老双手套在袖子里,老神在在地道:“这样好啊!”
却没说为什么好。
向来中立的临江叶氏,突然和武穆王合作,从表面上看,这一切是朝廷颁下国策后,应时势变化造成的结果。
但这其中,到底包含了多少政治上的博弈,就只有叶氏自己清楚。
叶阁老转头瞧了虞阁老一眼:“这次的事,临江叶氏也算为你们虞氏做了马前卒,你就没什么要说的么?”
事情发展到现在,韶懿郡主是名利双收,好处尽得了去。
反观叶枭慈却正忙着“倒韩”,整个临江叶氏,都被牵连了进去,被迫从中立派,转变激进派,成为对付西安韩氏的主力。
明眼人都瞧得出来,西安韩氏是北境根深蒂固的大士族,要“倒韩”,首先要得到朝廷的支持。
武穆王巧妙地利用了韶懿郡主的身份,获得了保皇派的支持。
而韶懿郡主也将计就计,利用武穆王的名望,壮大了保皇一派的声威,两人的合作,利朝廷,兴社稷,是双赢的局面。
此消彼涨!
这边武穆王得势,相对那边士绅们坐不住了,一时间昏招尽出,却如何斗得过,韶懿郡主和武穆王联手设局?
州府衙门夹在其间,眼下武穆王势大,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临江叶氏也该做出对自身有利的选择。
站在大局的立场上,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