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万福-第3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交流会,以她的名义也算表明了,她和散户联合的态度,倒也不必她亲自出面,由她名下的管事,亲自持办,主持,也是给足了,那些散户们体面了。
第826章 定契
“凡有交流,必有所得,让大家也不必藏捏着,眼界也都放宽了,以后辽东三省的蚕业经营渠道,是整个大周朝,乃至海外诸国,怎样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让大家都一起赚钱,这才是正经事。”
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养蚕经营,也有不为人知的手段,若能归总起来,就是一部优秀的《蚕经》。
灾民们都是新手,虽然学了养蚕技术,但经验不足,有了可以对照的养蚕方法,就能弥补经验上的不足。
这对辽东三省的蚕业,有着巨大的影响。
士绅们掌握的养蚕技术,本就略逊散户一筹,再经过经验交流,散户们整体养蚕的素质提升起来,对士绅们的冲击是致命的。
除了韶懿郡主,怕也没谁有底气,说这话,张管事忍不住道:“要不要选几个,养蚕技术学得不错的灾民,一起参加?”
钱管事也道:“郡主联合养蚕散户的初衷,原也是为了替灾民谋一条生计,灾民们想要在辽东三省靠养蚕扎根,也需要散户们帮忙。”
虞幼窈露出了笑容:“便按照你们说得办,教导流民养蚕技术的事儿,也是你们在安排,这人该怎么选,也都由你们自己商量决定。”
张管事和钱管事应是。
已经有一批养蚕技术,学得最好的灾民,迁到复镇和莲镇,在当地蚕农的帮助下,开始集中育卵。
殷怀玺也安排了百来个从军中退下来的战士,携同家属,与灾民一起养蚕。
这一批战士,大多都是辽东本地人,可以作为,灾民和本地百姓沟通的桥梁,避免本地欺生,闹出不必要的冲突。
战士们大多因伤病退伍,但上过战场,对灾民们是一个震慑,同时也能应对山中的野兽,对灾民们的安全是一个保障。
等其余流民,陆陆续续迁移过去,虞幼窈会安排,流民们去领幼蚕,进行放养。
连城这边,因虞幼窈坐镇,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
而这一边,定契的事也进行得十分顺利。
张管事请了李大人,及代表武穆王府的黄军师做见证,散户们也推举了三人做为代表,一起确立了契约内容。
然后,张管事拿了韶懿郡主的印鉴盖上了大印。
在场诸人都十分激动。
契约一式六份,一份在衙门留存,其余六份,分别由韶懿郡主、武穆王府各掌一份,做为代表的三位散户,各掌一份。
契约定下之后,钱管事就宣布了,得月楼包场的事:“趁这个机会,大家互相认识交流,从此就是一条船上的蚂蚱,郡主可是说过了,凡有交流,必有所得,我们眼界要放宽,未来我们蚕业的经营渠道,是整个大周,乃至海外诸国,提高蚕丝产量和质量,一起赚钱才是正经事,可不行藏捏着。”
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纷纷激动鼓掌。
能被选来当代表的散户,自然都不是蠢人,单这一句话,就能看出韶懿郡主,对辽东蚕业的野心与看重。
这也是对他们的看重与肯定,三个散户代表激动不已,连忙七嘴八舌地表态。
“钱管事,您请放心,郡主的意思,我们一定会传达给其他散户们。”
“我们这些散户,祖祖辈辈受尽了当地士绅们的欺压,郡主仁义,愿意站出来,为我们这些散户做主,给我们一条活路,郡主是我们的大恩人,既是郡主的意思,我们自然遵从。”
“我们交流的是自己宝贵的技术和经验,学习的也是旁人宝贵的技术和经验,互利互惠的事儿,哪能藏捏着。”
“……”
李大人不动声色地瞧了这一幕,深觉韶懿郡主手段高明。
一个交流会,将一盘散沙的散户彻底整合在一起,整合的是人手,也是人心,更是散户掌握的资源。
散户们唯韶懿郡主马首是瞻,已经初步确立了,韶懿郡主在辽东三省蚕业的地位,及影响力。
如此又过了两日,到了得月楼包场这一日。
天方蒙亮,钱管事就带着从难民里挑出来,养蚕最好的三人进了城内。
这三人,一个是年约四十来岁,满脸沧桑的中年妇人,旁人都叫叫她梅婶,一个是长相十分普通,二十来岁的青年,叫于安。
还有一个十三四岁,模样清秀瘦小的姑娘,一双大大的杏眼,镶在瘦巴巴的脸上,乌溜溜地十分明亮。
这姑娘叫红儿,跟着父母、弟妹一起逃荒,父亲饿死在半道上,幼妹年岁小也没有挨过。
母亲带着她和弟弟逃荒到了连城。
孤儿寡母生存不易,母亲只能带着弟弟,跟着武穆王组织的队伍,去附近山里采一些野菜野果。
武穆王不白养流民,安排了各种活计。
采集只允许孤儿寡母的人家参与,人数也有控制,附近的山脉都是轮番着来,每三天采一次,每一家隔三天,才能参与一次,不允许过度采集。
另外还有浆洗、赶海、打渔、打石、开荒、种树等百来种。
有识字,懂数术,精通手艺的人,要到军管所登记名册,会另行安排,待遇也会更好一些。
连城要发展蚕业,尤其是精通丝、织、绣、染手艺的人,都被提前挑到了蚕庄上,安排人传授更好的技术。
也会挑家里困难,年岁小的姑娘跟着一起学。
也是因此,红儿明白了一技之长的重要,当武穆王派了蚕农过来,教导其余这些没有一技之长的流民学习养蚕技术时,春儿大喜过望,连忙报了名。
红儿想用自己的养蚕技术,带着母亲和弟弟在连城扎根。
她脑子活络,养蚕学得好,九种柞树叶子放在一起,她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柞蚕有可能发生的病变,防治等等,她都了若指掌。
她之所以没有和第一批流民,一起迁到复镇或莲镇去育卵,是因为钱管事让她帮忙教导其他流民养蚕。
红儿觉得自己能得钱管事另眼相看,已经很幸运了。
没想到,钱管事和张管事,还会挑选她进城,去参加一场,以韶懿郡主的名义,举办的散户养蚕交流聚会。
她很激动。
第827章 磕头
今儿早上,刚到四更天,红儿就起身换上了,钱管事为她准备的一身干净整洁的棉布衣,将自己打理得干干净净。
一路上,钱管事又交代了许多话:“到了得月楼后,多听听其他散户们养蚕的经验,若有什么疑问,也可当场问询,教导你们养蚕技术的蚕农,也都在……”
能被钱管事挑过来的人,便是没见过什么世面,也都是大方爽利的人,倒也不必担心他们缩手缩脚。
红儿想到韶懿郡主就在城里,心里一阵“扑通”乱跳,看着走在前面的钱管事,欲言又止了半晌,终于耐不住道:“钱管事,郡、郡主大人,还、还在驿站里吗?”
没想到红儿这么大胆,竟然打探韶懿郡主的行踪,梅婶和于安也都吓了一跳,混身冒出了冷汗。
钱管事语气顿时严厉了几分:“做好你自己的事,少打听郡主。”
红儿吓了一跳,顿时手脚一片冰凉,她连忙道:“我、民女、我没有冒犯郡主大人的意思,就、就是想、想去驿站门口,给郡、郡主大人磕个头。”
她磕磕巴巴地解释,“扑通”一声跪到了地上:“去岁十月,我们一家逃荒到了京郊城外,饿得快要没命,是、是胭脂庄的管事,拉了几车番薯,接济路过的灾民,我们打听到,胭脂庄是郡主大人的庄子,去岁腊月底,我幼弟生了一场重病,是郡主赈济的药材,救了我幼弟的性命,也是韶郡大人,安置我们去养蚕……”
说到这里,她已经泪流满面。
梅婶和于安感同身受,也都“扑通”地跪到地上去。
“郡主的大恩大德,我等贱民,此生无以聊报,只想在驿站门口,给郡主大人磕一个头,祝愿郡主长命无忧,身体康宁,钱管事就答应我们吧!”
“答应我们吧……”
“……”
三人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钱管事微微一叹:“郡主宅心仁厚,待人素来心善,并不在意这个,你们都起来吧!”
三人不肯起来,执意要去给大恩人磕头。
钱管事见他们一片诚心,也不忍拒绝,只好道:“先说好了,就在驿站外面磕个头就完事了。”
三人大喜过望,连忙称是。
殷怀玺去了丹东,接下来还要去其他安置流民的地区,不会再返回连城。
他安排黄文献过来,除了和外来商人接洽,与谢府谈合作,最重要的还是护送虞幼窈去襄平城。
连城事毕,虞幼窈在安排离开事宜。
便在这时,夏桃急步走进来:“小姐,钱管事带着挑选入城的三个流民在驿站外面,给您磕头。”
虞幼窈蹙了一下眉:“我并不在意这些。”
夏桃也道:“钱管事也解释过了,可他们都受过小姐的大恩,执意要过来给小姐磕头,钱管事见他们也是一片诚心,这才带过来了。”
虞幼窈缓缓搁下了茶杯,没说话。
夏桃知道小姐对难民的事很上心,就问道:“可要召见他们?”
虞幼窈轻轻拨动着手腕上的沉香木佛珠,长者亡故,孝子贤孙要常戴长辈生前之物,以示哀思孝道。
又过了半晌,她终于开了口:“召见倒也不必,不合适。”
夏桃若有所思,小姐说得是不合适,并非不行、不能、不可以,为什么不合适?
整个大周朝,有上千万的灾民,几乎都受过小姐的赈济。
小姐赈济灾民,也是一片善心善念,并没有要求谁对她感恩戴德,灾民们铭记她的恩德,是他们自己的事。
原也只是普通老百姓,将来安份过日子,就是对小姐最好的回报。
“总归是他们的一片敬重之心,”虞幼窈不会置若罔闻,她略一沉吟,就吩咐道:“我记得,前些日子,连城四大家送了厚礼过来,其中就有两匹天蚕丝,你去裁三块料子,就按照我的话……”
红儿三人,恭敬地跪在驿站门口,行了三叩九拜的大礼。
驿站虽然建在比较幽静的地方,因有重兵把守,平常没人敢过来闲逛,但因为是朝廷驿站,来连城的客商们,在进了城之后,首先都会来驿站附近打尖,歇脚。
因此驿站外面的动静,还是有不少人看到。
也有些摸不清头脑。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打扮十分体面的女子,领了一个端着木托的婆子,走出了驿站,身上透了一股气派。
钱管事连忙上前:“夏桃姑娘,可是小姐有什么吩咐?”
红儿几个愣了一下,就反应过来,钱管事口中的“小姐”,正是韶懿郡主大人。
他们只是想给郡主磕几个头,没成想竟然惊动了郡主,一时间心下有些惶恐。
夏桃笑了:“郡主得知钱管事带了人过来,给她请安,让我给,”她瞧了一眼,恭敬跪在地上的春晓三人:“几位带几句话。”
钱管事松了一口气。
红儿三人,却是诚惶诚恐,连忙又跪到地上去,连话也不敢多说一句。
在他们看来,钱管事已经是顶体面的人了,钱管事还对这位夏桃姑娘这么客气,可见是郡主跟前伺候的人。
郡主特地派了跟前的人过来传话,这是抬举他们。
夏桃笑意一深:“都起来说话吧!”
红儿三人连忙起身。
夏桃示意站在身后的婆子上前,轻轻挑起木托里的天蚕丝:“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品种的蚕,吐的丝,结成的蚕茧,织成的丝绸吗?”
红儿愣了一下,连忙向托盘上瞧去。
手帕大小的丝绸,色泽莹绿,宛如戴在贵人身上,光芒熠熠的绿宝石,高雅华贵,引人入胜,几乎眩晕了他们的眼睛。
教导他们养蚕的蚕农,会将每一种蚕结的茧子,缫制的丝,织成的丝绸,拿给他们看,给他们讲解丝绸的特点,让她们分辨。
红儿以为郡主大人是在考她,可她搜肠刮脑,也想不出这到底是哪一种丝绸,她只能努力地去辨认。
不一会儿,就急出了满头大汗。
梅婶和于安两人也是白了脸,身子抖如筛糠。
不安和惶恐无声无息地蔓延。
第828章 匪患
他们答不上来,夏桃也不生气,只是笑着上前,握住红儿的手,将这一小块丝绸,塞进她的手里。
丝绸握在手中,薄如蝉翼,温润柔滑,轻若无物,红儿脑中灵光一现,抖着声音,干涩道:“是天蚕丝,织成的天蚕绸,以山毛榉,栎属柞树叶为食,适于气温较温暖,半湿润的地区,也能适应寒冷气候,不需染色,就能保持天然莹绿,它有很好光泽度,耐拉性、韧性都极强,属于柞蚕属类的贵品,产量尤其稀少。”
蚕农们给他们讲过每一种蚕,产的丝,也都拿了样品,给他们一一分辨,唯独天蚕丝因为太稀少,太贵重,寻常人不可得,只是遗憾地介绍了一应情况与特点,她因为没有见过,所以一时没有分辨出来。
上手摸了之后,那轻盈柔润的手感,比她之前摸过的任何一种丝绸都要好。
“对,”夏桃肯定地点点头,接着又道:“天蚕绸是连城四大家送给郡主的,拢共只有两匹,郡主一直舍不得动用,郡主让我裁了几块送给你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穿上你们亲手养的天蚕丝,做成的衣裳。”
她将另外两块天蚕绸,送给了另外两人。
三个人捧着手中的天蚕绸,激动不已,“扑通”一声,又跪到了地上:“郡主的大恩大德,及良苦用心,民女(民妇、草民)明白了,今后一定好好养蚕,定不负郡主期望。”
钱管事瞧了这一幕,心中也是一阵激荡。
这三人是他精心挑选,他们于养蚕上很有天赋。
教导的蚕农说,如无意外,他们将来也会成为,这一批灾民养蚕的领头人,也将影响辽东三省的蚕业经营。
郡主从不轻视任何人,给予任何人,应有的尊重与体面,所以她裁了天蚕绸,给予他们最高的认可,并以最高的目标,去鼓励他们。
大德之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往往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红儿三人眼中含泪,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驿站。
此时虞幼窈或许料到,或许没有料到!
在不久的将来,辽东三省的蚕业,会超过江南、河南等地,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蚕业产地。
天蚕绸再也不是稀少的贡品绸,一些达官贵人,还是能穿戴得上,而除了天蚕,红儿三人还自主培育了新的蚕种,织成了新的丝绸品种……
驿站附近的行人客商,见了这一幕,也都明白了事情的经过,对韶懿郡主的胸襟佩服不已。
一些对韶懿郡主恶意揣测之人,更是羞愧难当。
本也只是普通老百姓,有一技之长,安份过日子,就是最大的福气,怎可承了贵人过多的沐泽?
须知,月盈则亏。
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
城外有千千万万的灾民,郡主见了他们三人,其余人会不会也想过来磕头拜见?
郡主是见还是不见?
见一个,不见一个,其他流民会怎样想?
不患寡,而患不均。
天蚕绸看似是赐给他们三人,但是光靠他们三人,是养不出天蚕,而他们代表的也是千千万万将要养蚕的灾民。
这天蚕绸,也是赐给那些人的。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有人止不住地叹息:“韶懿郡主不愧是韶懿郡主,从仁从善,从心从德,胸襟果真非一般人可比。”
在场之人,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