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穿越红楼,王夫人选择咸鱼 >

第71章

穿越红楼,王夫人选择咸鱼-第71章

小说: 穿越红楼,王夫人选择咸鱼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些,邢夫人跟王熙凤都是有一点经验之谈的。尤其是王熙凤,她当初还放过印子钱呢,也就是恰好王晴来了,才叫王子腾帮着一起扫尾了。
  要不然王熙凤也要叫外头拿住把柄了。
  好在张三是真的想明白了,等张老夫人寿宴一结束,他便主动将迎春嫁妆里的拿出来的摆件都送了回去,还跟迎春说,日后只管跟着两位嫂子做事就行,出头的事儿,由他在前头顶着。
  迎春看张三也没说假话,心里熨帖的同时,也觉得自己从前好似一上来就对张老夫人太过殷勤了,以至于在张老夫人那里失了体面,才搞出张老夫人以为她好拿捏,一步步得寸进尺。


第150章 探春送礼
  在本朝,福建便是有了第一大港泉州港。对京城跟江南的人来说,依旧是个蛮荒之地,甚至江南人还习惯管江南以南地方的人叫“蛮子”。
  对于探春来说,她先前的确不是很适应福建的气候。毕竟她自小在北方的京城长大,那里天气比江南还要干燥不少,更别说跟福建相比了。
  而且福建沿海在夏季还会时常受到大风的侵扰,那狂风暴雨一来,别说是庄稼了,就是好些人家的房子都能掀上天去!
  所以,一开始探春除了没有水土不服而倒下,其实身上也因为突然来到潮湿的地方而生了疹子。
  好在贾家几个姑娘都是聪明又周到的,元春还从太医院特意为探春要了不少去湿气的方子,连药材也打包送了不少。
  黛玉更是通过林如海的人脉,搜集了不少关于福建风貌的书籍送了探春。
  便是不甚喜欢她的惜春,也特意通过忠顺王府采买了不少京城跟江南时兴的首饰跟料子,算是给探春添妆。
  所以啊,探春过得辛苦,那多是她自己以为的,等她终于在夫婿的扶持下度过来那段时间,便发现她自己已经是泉州最受瞩目的女眷了。
  福建这地方,山多水多,偏偏就是地少。所以很多人家若是过不下去了,便咬牙下南洋去谋生路。这出海的人多了,这泉州港也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探春听说她父亲贾政就因为代替一位富商献上了从海外来的土豆,就得了一个丰裕侯的爵位,心里便也对海外的物种起了心思。
  他夫婿霍二比她看的透彻,可没她那么有信心。
  “那海商想了不少法子才把土豆带回来,辗转把东西送到贾家就已经过了几年,东西在贾家手里又过了十来年,这才叫人想起来送到御前,可见,有些事情,便是大好事,中间也多的是波折。”
  探春嫣然一笑,叫霍二看直了眼。
  “此事艰难我也知道,我听说海外有一年三熟的稻种,我看泉州地处南方,便是没有海外好些地方那样四季如春,想必也能做到一年两熟。我们家分到的良田也不算少,且来了泉州之后又买了不少,想必能试一试。”
  霍二在读书上面没什么天赋,又自觉吃不了苦。因此离了南安郡王府之后他也着急,探春说得还算有理有据,他也忍不住动了心。
  “那你为何还要买那许多山?”
  探春道:“我看着南方果子极多,好些果子便是江南也没有,我家有做果子露和糖水的方子,我出门时太太虽然什么也没给我,但日常也教了我不少手上功夫,我还有不少厉害的陪嫁,想必这专程栽种果树,也是一个养家的法子。”
  霍二觉得买山种树这法子好,只是终究不能下定决心直接组一只船队出海,他们夫妻家底不薄。
  但是出海一趟最少也要十来万。若是稍微哪里不对,他们便要血本无归不说,连养家都养不起了。
  探春却很乐观,“眼下父亲健在,我们若是出海,还不用受那些盘剥,几乎只要有船回来,最差也能回本。
  太太以前便教我们,那海外多的是上好的香料,也就是如今那西域出去的路。因为环境变化阻挡了不少商人,要不然也轮不到这泉州海路的兴起。”
  这说法还挺新奇,不过也确实触及到霍二的知识盲区了。反正他是更加佩服荣国府,也庆幸能娶到探春这样的学识渊博又眼界开阔的好姑娘了。
  于是他主动说道:“今年中秋跟重阳的节礼,咱们便多用心准备吧,以前都是世子妃准备的,咱们都插不上手。如今可不能用那些个样子货糊弄你家长辈跟姐妹。”
  探春简直喜出望外,她知道贾家远在京城,平日里虽然各色新鲜果子也不缺,但毕竟比不得福建广州等地,往年也就罢了,今年她自己当家做主,至少给荣国府的节礼一定要用心准备才是,她知道贾母还惦记她呢。
  霍二又提建议道:“泉州靠海,这海鲜干货比别处更加易得,今年咱们不妨给荣国府多送些。你往常不是还念叨岳母最是喜欢两寸大小的小鲍鱼嘛,趁着夏秋天气好出海,咱们早早让人准备起来吧。”
  这年头因为远洋的大船都是出海做生意的,也就是航行途中遇上了才会往下网捕鱼,以保证饮食,寻常时候渔民大多都是在近海下网。
  因为海产丰富,探春轻易便得了不少实在的干货跟新鲜的吃法,单单是那些海货,便足够有面子往荣国府走礼了。
  探春夫妻有了事情做,日常有商有量,感情只会更好。尤其是自从霍二分出来之后,又因为南安郡王上了年纪,想着若是等南安郡王去世之后世子上位,只怕不找他们夫妻麻烦便是好的了,霍二便成天往外头跑,希望在年底以前把船队的事情落到实处。
  而探春也接到了通过王家商队传来的书信,是黛玉跟宝玉在信上说贾母年纪大了,容易惦记儿孙们。尤其是出嫁的姑奶奶们,希望探春能时常跟家里通信。
  探春接到黛玉和宝玉的信,真是高兴得不得了。看了信里面的内容,她相信贾母是真的惦记她,心里对王晴的那点惧怕也都散去了。
  “其实从我的嫁妆我就该明白,太太虽然确实没有给过我什么银钱首饰跟田庄铺子什么的。
  但是教养都跟其他姐妹是一样的教养,也从不拦着任何人跟我亲近。可见她还是没有把我姨娘的错记恨到我身上来。”
  霍二确实佩服王晴,单看探春的教养,他就知道王晴肯定没有亏待过探春跟贾环姐弟。
  要不然贾环哪里有钱,能置办让他们府上世子夫人都看得上眼的节礼。
  他揽过激动得手抖的探春,柔声说道:“你也对岳母十分孝顺啊,连她喜欢两寸大小的鲍鱼都知道。荣国府便是身家丰厚,按岳母的性子,日常怕也不会经常吃鲍鱼。可她老人家吃过几次,就被你留心记住了。”
  他还有一个猜测,从前王家放弃海贸已经差不多二十年了。可最近十年的样子,又开始慢慢捡起来了。
  如今连王家的新商队都已经走到泉州跟广州来,想必其中也有想要关照探春这位出嫁姑奶奶的意思。


第151章 一五一
  中秋节,今年王晴做了咸蛋黄的月饼跟糖渍水果馅儿的冰皮月饼。
  往年她最多也就是出几个新鲜的模子,印一些新鲜的花样来,今年拿出这两样从来没有见过的月饼,看起来好似她对今年的中秋节十分重视。
  就连贾母都在猜测,她是不是想明年中秋以前就搬去对面的丰裕侯府了。
  贾母十分不乐意二房搬出去,当初愿意出钱给二房买房,也是因为必须要给宫里和朝廷一个态度而已。
  况且她也知道对面三座府邸都不成样儿了,修缮起来说不定要比重新建房所花的时间还多呢。
  她老人家心里不如意,便直接躺在床上唉声叹气,搞得荣国府上下,跟隔壁的贾蓉贾蔷都紧张得很。
  而贾赦念及贾母是真上了年纪,贾政也岁数不小了,还只是工部一个五品官儿,便干脆让贾政上了折子辞官,回家好专心侍奉贾母。
  贾政也觉得每天上值听辛苦的,再说他身上还有个爵位呢,宝玉在翰林院做得不错,就连贾兰也中了秀才,便直接听了贾赦的话,很快把折子递到了平熙帝跟前。
  平熙帝又拿出前几日林如海递上来的请辞折子,又想到年初便退了的王子腾,心里还真有些感慨。
  荣国府这下一辈眼下官职最高的是贾琏,他已经筹备好了管着羊毛生意的衙门,想着还是让贾琏过去做个理事吧,再加上他在户部也立了一点功劳,这品级大可升到正四品。
  这么想着,平熙帝便同意了贾政跟林如海的请辞,再加上羊毛生意已经初见成效,这天儿才刚刚转凉,内务府就已经在更加寒冷的地方赚了不少。当然,眼下放出去的毛衣,主要是针对稍微有点钱财的人家,这质量自然比不得有钱的人家用得好。但在御寒效用上也没差多少,最大的差别是体现在肤感上。
  平熙帝一脸感慨,他也没想到这羊毛的生意如此好做,这还没有完全铺开呢,就已经开始回本了。
  看样子他还得认真考虑让王晴跟王子腾配享太庙的事情了。
  而躺在床上的贾母听说贾政都递了请辞的折子,心里当然舒坦了一点。
  但是转头又开始担心贾政能不能习惯家里清闲的日子了。毕竟有个官身跟没有官身那肯定不一样。
  贾政想得好,还主动安慰贾母,“老太太只管放心,横竖我去了工部也没什么好忙,最多也就是帮着看账看材料,哪里就非我不可了!”
  贾母见大家都十分担忧又焦急的样子,心里舒服了,也难免感觉自己闹得过了,此时见贾政态度坚决,她擦着眼泪,把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我也是担心你们要搬出去,舍不得你们一家子……”
  贾赦也有些无语,这一点哪里能由得他们想不想呢,朝廷自有法度。若是那丰裕侯府修葺好了,贾政不说立马搬进去,最多只能再拖一两月的。
  毕竟一座侯府,哪怕不时敕造的侯府,修葺好了,也必须迎接自己的主子居住。
  邢夫人也觉得贾母小题大做了,她嘟囔道:“老太太也想的太多了些,横竖都是门对门呢,老太太两头住着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王熙凤也跟着邢夫人说道:“正是如此呢,老太太,不如趁着咱们那侯府还未修葺完,也去看看自己个儿的院子?”
  压力来到了王晴这边,要说啊,王晴才是那丰裕侯府名正言顺的主人,便是贾母过去住,认真说起来当然不能算是做客,但也不能完全当做主人。
  王晴当然想搬离荣国府,只是她也知道这事儿急不得,见大家都看了过来,她只好笑着说道:“老太太过去住那简直要让我们那地儿蓬荜生辉呀!”
  这话说的有些生分,但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她欢迎贾母去住。
  中秋将近,今年探春夫妻又是对节礼下了功夫的,黛玉跟王熙凤两个孙媳妇一唱一和的让贾母笑得合不拢嘴,这生病的事儿就含糊过去了。
  王晴看着两箱子冻在碎冰里头的鲜鲍鱼,感念探春的用心,回头便把冰皮月饼的方子当做了回礼,又准备了几样从东北收上来的坚果,反正都是南方不常见的。
  送礼的商队临出发时,王晴又干脆把耗油的方子给了探春,还带口信说让她做好了东西就往京城各家亲戚送一些,最好能有几样寻常食谱。
  至于毛衣,黛玉已经给放在了回礼里头。若是霍二是个聪明的,一定能看出些苗头。
  若是他想要借着光做点什么,也不是不可以,至少这毛衣在福建跟两广的事儿都能争取一下不是。
  王晴让贾家跟王家都不再沾手羊毛的生意。但是别的亲眷并没什么机会,甚至若不是张家跟王家和贾家主动拉开了距离,她也一定要让迎春参与进来。
  所以黛玉便替林家要了一份,又顺道带上了忠顺亲王府跟探春夫妻,以及皇后嫡子安王府上。
  探春夫妻收到京城送到的节礼。果然十分感念王晴不说,霍二也知道岳家给他指了一条明路。
  黛玉在信中把话说得明白,就是为了让探春记住王晴的这一份人情,将来回不回报的先不说,至少不能负义不是。
  霍二这边的消息还没有全部传到南安郡王府。但单看他都找好了人手,准备来年出海,就知道他手里肯定有不少银钱,就这,已经足够让世子夫妻忌惮了。
  可没想到重阳节过完的当月,霍二竟然收到京城的旨意,他从此便在内务府挂了正五品的职位,负责什么毛衣在福建以及两广的买卖,也就是在世子夫妻看来没什么。但在其他庶出兄弟当中,霍二简直就跟一步登天差不多了!
  倒是南安郡王知道了这事儿,私下里又给霍二送了不少银钱以及通州两个千亩的田庄,让霍二好生跟探春感念了一番南安郡王对他的父子情谊。
  南安郡王对霍二是真的好。可以说,若是没有嫡出的孩子,那么继承家业跟爵位的人只会是霍二。
  可南安郡王当初偏偏就被王妃算计生下了嫡子,便是他再不满意嫡子,为了家族也只能把世子之位给了同样平庸的嫡子。
  而霍二的日子也因为王妃有了嫡子做靠山,越发艰难了起来,好在世子出生的时候霍二都已经四五岁了,南安郡王干脆借口读书启蒙,把他放在了前院去,王妃寻常也遇不上他,对他的事情也轻易插不上手。
  可从小没了亲娘的霍二日子过得并不顺畅。不然他也不会至今在读书上头没什么天分,就连迎娶探春,都是老太妃见不得王妃太糟践他,又听说探春在家的确不被嫡母所喜,她的生母被禁足至今,就连他们成婚也没放出来。
  霍二身上有了正经官职,便能顺带给探春请封诰命,让探春自己也能挺直了腰杆子,对世子妃之流也不必一味避让了。


第152章 开始变得无聊
  王晴身边的丫头又换了一茬,贾母已经在准备九十大寿了。
  宫里的太上皇当年还不等穿上内务府制成的羊绒衣便因风寒,于腊月里薨逝,太后伤心了一会儿,便只在外头做出一副伤心的样子来,也不见宗室女眷,开年之后,便是皇后跟元春都发现她老人家精神都好了不好。
  因着太上皇薨逝,平熙帝下旨京中一年不许见喜乐。所以贾兰贾环和贾琮的婚事都推后了一年,也叫黛玉跟宝玉的第二个孩子晚出生了一年。
  林如海等到那个过继给林家的孩子过完三周岁生日,便一病不起,最后拖了大半个月,看着可爱聪明的孙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人世。
  而贾珍,他断了腿,又因为贾敬没有好生给他找个大夫医治,瘫在床上混过了五个年头,便在一个夜晚摔下床,脚踏上磕破了脑袋,又因为下人们有意疏忽,第二天尤氏并秦可卿去看的时候,人都硬了。
  贾珍去世之后,贾敬伤心不已,压着贾蓉父子给贾珍大办了丧事,又亲自把贾蓉父子送到扶灵的船上,这才回了道观。
  只是那之后他便更加迷恋丹药,贾珍去世才大半年,他便将自己炸死在丹房里。
  而贾蓉也只能马不停蹄带着妻儿又回来跟贾蔷一起主持贾敬的丧事。
  贾母看着东府贾敬跟贾珍相继离世,又听说王子腾身体都不大好了,心里也落下了心结,等贾敬的灵枢又上了回金陵的船,她转头就大病一场,过了年都没怎么好起来,唬得贾赦都不敢去外头喝酒,还千方百计寻了个大夫养在家里,就怕哪一日贾母突然也跟着走了。
  如此过了几年,贾母头上的头发都再无一点黑色,连花园里也走动不了了,王晴便做了轮椅给贾母送去,让贾母能不费力气地去游园。
  因着贾母要大办寿宴,一直在外头的探春夫妻拖家带口也早早进京来。
  因着贾兰早早生下了长子,让贾母得享五代同堂的大喜,贾母对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