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和前驸马复婚后-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后大夫人也没有要计较的样子,魏姝还很意外,没想到是等这会儿再和她算账呢。
果然,就听陈大舅接着又问道:“既然公主知道出嫁从夫,在漳州渡口时,公主当着一百多仆从的面叱骂夫君嫡母,是否有错?”
跟随魏姝一起前来的谢闵听到这儿,也明白过来,大夫人这是要秋后算账的意思,急忙出声为魏姝分辩道:“当时王爷被水匪掳走,情势紧迫,公主想即刻去救王爷,大夫人却有顾虑,想先回西北,公主也是因为心系王爷安危,一时情急,才失言说了几句重话,算不上叱骂的。”
负责护送大夫人的陈小舅却嗤了一声,说道:“我当时可是在旁亲耳听着呢,公主都要当众掌我姐姐的嘴了,这还不算叱骂?
“便是姐姐一时顾虑太过,决定有误,她也是父母长辈,也该耐心解释劝说才是,而不是直接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给她难堪!大庭广众之下,要被自己的儿媳掌嘴,这让她今后如何自处!”
谢夫人适时红了眼圈,拿起帕子拭泪。
陈大舅也说道:“大安历朝以来,以孝治天下。公主金枝玉叶,我妹妹不敢奢求公主晨昏定省端茶倒水地侍奉,可至少看在她是嘉王母亲的份上,也该给她几分薄面吧。”
面对两人咄咄逼人的质问,魏姝不卑不亢道:“我承认,我当时的言行确实不够尊重大夫人,可如果再来一次,我仍旧会这么做。当时的情形,多耽误一分,嘉王便会多一分危险,我没有时间浪费在劝说上。”
她又看向大夫人陈氏:“我也是做母亲的,自问如果当时被掳走的是昭儿,我定会不计生死不惜一切代价把他救回来,而绝不是对他弃之不顾,独自遁走苟活。”
陈氏哪里听不出,魏姝是在含沙射影,指责自己没把谢兰臣当做亲生儿子对待。
她当即怒声道:“你不把我当做母亲也就算了,怎能还如此污蔑我?我当时要先回西北,哪里是为了我自己,我是因为你和昭儿。水匪人多势众,嘉王已经出了事,我怎能再把你和昭儿置于险境?只能先护你们周全,再考虑其他。”
魏姝嘲讽道:“到底是因为我和昭儿,还是因为夫人的亲生儿子,只有天知道罢了。”
“你……”
大夫人还要争辩,却被谢老太太打断道,“够了!”
老太太不悦地看了大夫人一眼。
虽然母亲偏心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是人之常情,但在老太太看来,谢兰臣和徐子期都是她的亲孙子,生死关头,大夫人对待谢兰臣也太凉薄了些。
不管大夫人是因为十几年前的事,还在记恨谢兰臣,还是心里存了别的为自己亲儿子打算的心思,老太太都不允许。
好不容易一家人团聚,更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勾心斗角。
可不悦归不悦,老太太还是盖棺定论道:“父母终究是父母,便是有天大的错,也盖不过生养之恩,公主所作所为确实欠妥了。”
老太太倒也不是偏心大夫人,而是更想杀杀魏姝这个公主的威风。
谢家和大安皇室之间,彼此都对对方有很深的成见。在大安皇帝眼里,谢家人都是反贼,过去是,将来也会是。而在谢家人眼里,大安皇室则自大傲慢,言而无信,不辨忠奸。
所以老太太要给魏姝一个下马威,警告她以后不要在谢家乱逞皇室的威风。
陈家人一见老太太是站在他们这边的,陈小舅立刻面有得色道:“忤逆不孝本是重罪,但未免有人造谣姐姐故意苛待庶子,今天也不为难公主,只要公主跪下给姐姐磕个头,此事姐姐便不计较了。”
谢闵阻拦道:“此举恐怕不妥……”
“有何不妥?”陈小舅打断他道,“便是没有今天的事,儿子儿媳给母亲磕头也再正常不过,姐姐只是要她磕一个头,又不是罚跪,已经够不计较的了。”
谢闵的身份到底差着一层,完全说不上话,他无奈地看向老太太,老太太却默许了陈小舅的话。
一屋子人气势汹汹,都等着魏姝跪下磕头。
本朝规定,公主出嫁,只需成亲当日拜姑舅(公婆),其他时候依旧论官礼。也就说,除了出嫁当天,其他时候,公婆反要给公主低头行礼,甚至磕头。
只不过最近十几年,随着越发要求女子贤良淑德,公主们多少也受到些影响,就公主在婆家到底是行官礼还是家礼,朝中争议极大。不少官员联名谏言说,公主出降,婆婆给儿媳见礼,乃上下倒置,不利于家庭和谐,请求公主出降后在婆家行家礼。
并不是每个公主都有自己的公主府,多数公主成婚后,都是住在婆家。又加之,公主出嫁,多数都有拉拢朝臣的目的。因此,虽然后来并没有明文规定,一般情况下,公主也不会真要公婆给自己行礼。大家彼此尊重,各自相安。
偶尔有公主在婆家太过跋扈的,还会受到皇上斥责。
魏姝考虑到自己如今也住在婆家,也为了给谢兰臣脸面,才对谢家长辈多尊重了几分,但这并不代表她没脾气。
魏姝看向大夫人,问道:“我如果不跪呢?”
大夫人道:“我并非故意为难公主,只是如果今日公主不认错,今后家里的小辈,也全都依样学样,谢家还能有体统?”
说着,她又看了眼老太太:“不管老太太如何,公主今日若是不跪,我是不认你这个儿媳的。”
大夫人在神京的时候,早已经打听到,魏姝是因为在神京待不下去,才不得已和谢兰臣复婚的。她就不信,魏姝会不怕被谢家再赶回去。
老太太也说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公主服软认个错,也是给昭儿做表率,但如果公主坚持自己没错的话——这府里容不下忤逆长辈的儿媳。”
闻言,魏姝忽然朝大夫人的方向走了一步,大夫人以为魏姝怕了,真要跪她,可心里刚升起一丝轻蔑和解气,就听魏姝开口道:“劳烦大夫人给嘉王传个话,我要走了,原本同他商量好的,建造千料战船的事便不成了。”
“织云,收拾东西出府。”说完,魏姝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上房,步伐干脆利落,没有一丝丝的迟疑。
然而屋子里的众人却有些傻眼。
他们刚才是不是听岔了?千料战船?
众人先是不敢置信,后又懊悔不已,千料的战船对西北来说有多重要,在场众人都很明白,可——盼了多少年的东西,就这么到手又飞走了?
最后还是陈家老爷子更沉稳些,说道:“她说的未必是真的,身为大安公主,她难道不知道千料战船对西北意味着什么?只怕是故意这么说,想要气我们罢了。”
陈家其他人也回过神,纷纷附和:“一定是这样,大安皇帝严禁千料大船传入西北,她一个公主还能以身试法?”
只是话虽这么说,众人有些飘忽的眼神,到底还是泄露了几分心虚。
作者有话说:
谢兰臣:出一趟差,老婆没了
好想把我的脑子共享给大家,我想好一章情节,大家就直接在我脑子里看……好不容易最近不卡文,但我码字超慢,三千字可能就要搞五六个小时TT
第61章 61、祈福
别人家里; 终究没有自己的府宅住着自在,谢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不算友善,魏姝正怀念自己从前住在公主府的时光; 大夫人恰好就给了她一个搬出王府的机会。
魏姝只是搬出谢家; 并没打算离开西北。至于谢家威胁她; 不认她这个儿媳的话,魏姝根本没放在心上,她手中的船样和造船工匠,便是她的底气。
从上房回来后; 仆从们很快重新收拾好行李,魏姝一刻也没多留; 直接带着人和行李离开了嘉王府。
老太太本想留下自己的曾孙,可惜晚了一步,找过来的时候; 昭儿早被魏姝一起带走了。
*
此时; 严华寺的塔林内。
谢兰臣手提食盒; 穿过大大小小高低不一的砖塔; 最后停在了一座仅有一人高的矮塔前。
此处是严华寺历代僧人的墓地,每座塔下都埋着少则一位、多则十数位寺僧的骨灰。谢兰臣面前的这座; 塔下仅埋葬了一名僧人,正面的塔额上刻着对方的法号——“无相”。
谢兰臣把食盒内的糕点瓜果等,一一取出摆放在塔前; 随后又点燃一炷香,待一丝细烟袅袅升起,才开口道:“我来迟了。”
“不过; 今年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你生前的两个心愿; 终于有一个要达成了。”
升到半空的细烟,被风吹得晃了晃,最后消散于天地间。
谢兰臣一直等到香火燃尽,才离开塔林。
严华寺位于雍州城外二十里的一座山上,离开塔林后,谢兰臣没有直接下山,而是拐去后院的禅房,敲开了最里面的一间房间。
开门的是两个小和尚,两人见到谢兰臣,急忙把人请进屋,又朝内喊了一声:“师父,嘉王来了!”
片刻后,一个白眉老和尚低咳着从内室走了出来,正是两个小和尚的师父普惠法师,也是塔林中无相的师父。
“王爷许久没来严华寺了。”普惠邀请谢兰臣在桌边坐下,又吩咐两个小和尚去烧水泡茶。
谢兰臣看了眼他的气色,和比先前愈加消瘦的脸颊,回道:“几个月前去了一趟神京,路上耽误了些时日,今天才回到雍州,方才先去见了无相。”
听到无相的法号,普惠先是叹了口气,随后又念了一声佛道:“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无相说不准早已轮回转世,王爷也该放下了。”
谢兰臣道:“时机到了,自然会放下。”
普惠本还想再劝说几句,但谢兰臣神色平和宁静,实在看不出像无法释怀的样子,便又把话咽了回去。
他不由想到谢兰臣第一次来到严华寺的时候。
当时谢兰臣只有六岁,被家人送进严华寺思过。一般六岁的孩子被家人送到这么远的地方,独自生活,免不了会觉得彷徨委屈。可谢兰臣却每日按部就班地读书写字,吃饭睡觉,沉稳地简直像个大人。
就连无相死在他面前,他除了讶异外,也不见丝毫害怕,更没有内疚自责。
普惠一度为此耿耿于怀,觉得谢兰臣果然像他家人说的那样,冷心冷情,后悔不该让小无相总去找他玩。
可在此后的十几年,每到无相的祭日,谢兰臣都会风雨无阻地前来祭奠,便是一时因为其他原因错过了祭日,也会像今天这样,及时补上。普惠这才渐渐消除心结。
但要说谢兰臣每年前来祭奠,是对无相的死至今无法释怀,也不大像。因为谢兰臣每次祭奠后,神色都和今天一样平静,甚至都看不出多少对旧友的怀念。
以至于普惠觉得,谢兰臣的“放下”,似乎和别人的“放下”并不相同。
他仿佛有一套独属于自己的行事章法。
普惠窥探不得,索性也不再多想,转而问道:“王爷此次去神京,可是遇到了什么好事?”
谢兰臣挑眉反问:“何以见得?”
普惠道:“我不好形容,只是感觉王爷身上好像多了些烟火气。”
“原来表现得这般明显吗?”谢兰臣笑了笑,算是承认,但却没提自己到底遇到了什么事。
普惠自然不会不识趣地追问,此时恰好两个小和尚端着泡好的茶水送了上来,普惠便又对二人道:“去把我床头的那两块儿佛牌拿来。”
“王爷错过了四月初八的龙华会,寺里给谢老太太送佛牌的时候,打听王爷出了远门,王爷的两块儿佛牌,我便暂时替王爷收了起来。刚好趁此机会,王爷写下祈愿,直接送去寺里的祈愿堂供奉。”
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摩尼的诞生日,每年这个时候,严华寺都会举办龙华会庆祝,同时会准备祈福的佛牌,发放给前一年捐赠善款最多的七户人家。七户人家把想要祈求的事,写在佛牌背面,再置于祈愿堂,由寺内供奉香火诵经加持。如此,愿望便更有可能被佛祖听见并实现。
从谢兰臣父亲起,嘉王府每年都会给严华寺捐赠一大笔善银,加之谢兰臣也算在严华寺修习过。因此,除了原定的送去嘉王府的佛牌外,寺内还会专门再给谢兰臣留下两块。
两个小和尚很快取来佛牌、以及笔墨。谢兰臣几乎没有思索,提笔便在佛牌后写好了祈愿。小和尚们接过写好的佛牌,又送往寺内的祈福堂。
禅房内,谢兰臣又和普惠聊起、神京护国寺供奉的那本《护国仁王经》。已经走远的两个小和尚,年纪稍长几岁的那个,悄悄瞥了眼身后,见师父和嘉王都没有留意他们,便立刻翻开两张佛牌,偷看谢兰臣写了什么愿望。
“太好了!”他激动地撞了一下身旁的小师弟,一边把两张佛牌递到小师弟面前,一边高兴道:“嘉王今年终于没再诅咒师父了!”
佛牌几乎要贴在小师弟脸上,小师弟被迫看清了佛牌上的字:其中一张背面写着“驱除鞑虏”,另一张则写着“公主安康”。
小师弟顿时不安道:“我们这样偷看,不好吧?”
小师兄却翻了个白眼:“谁稀罕偷看?还不是之前,嘉王每年都会在佛牌上诅咒师父早死,我这是监督他。”
小师兄已经帮谢兰臣送过七八次祈福的佛牌。
一开始,他也没有要偷看谢兰臣佛牌的意思,只是因为不小心打落了佛牌,无意间才看到了佛牌的背面,却发现上面竟然写着诅咒师父的话。他当即十分生气,捡起佛牌就去找师父告状。
谁知师父见了却不以为意,还让他把佛牌好生送去祈愿堂。虽然师父后来解释说,祈愿不正,佛祖不应,像这种祈愿是不会被佛祖看见的。但小和尚还是很生气。
于是,之后每年他都会偷看谢兰臣的祈福佛牌,而之后的每一年,谢兰臣的佛牌上也都写着同样的心愿——一是驱除鞑虏,另一个仍旧是让师父早日圆寂。
嘉王想要驱除鞑虏,这不奇怪。但凡生活在西北的人,没有不恨那些胡虏的,但嘉王好几年如一日地诅咒师父早死,除了心眼坏,小和尚实在找不到第二个解释。
也就今年,不知道嘉王是突然有了良心,还是搭错了哪根筋,终于没再诅咒师父了。
小师弟才入山门不到一年,之前并没有见过嘉王的佛牌,因此对师兄的话将信将疑:“我觉得嘉王人挺好的,对谁都温和有礼,从不像其他达官贵人似的,对咱们颐指气使。而且,嘉王和师父也无冤无仇的,他为什么要诅咒师父?师父这次生病,还是嘉王府帮忙请来的名医呢。”
“你被他给骗了,”小师兄毫不掩饰自己对谢兰臣的偏见,“什么温和有礼,全都是装出来的,如果不是亲眼看见他在佛牌上写了什么,我也差点儿被他骗过去,我再告诉你一件事,你知道咱们的无相师兄吗?”
小师弟虽然入门时间短,但还是听说过一些无相师兄的事,便点点头道:“听说无相师兄的父母被契丹人所害,他侥幸逃过一劫,被外出游历的师父捡到,便把他带回了严华寺,做了小和尚。师父十分喜欢无相师兄,几乎把他当做亲生儿子一般抚养,无相师兄也很粘师父,我听寺里的其他师兄说,无相师兄超过两个时辰见不到师父,就会哭鼻子……
他忽然又叹了口气:“可惜无相师兄在六岁的时候,因为贪食糕点,被噎死了。”
“好好的大活人,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就被糕点噎死?”小师兄忽然压低声音,凑近小师弟耳边道,“无相师兄其实是被嘉王杀死的,嘉王府正是为了封口,才会每年给我们捐赠这么多善银的。
“他小小年纪便杀害无相师兄,视人命如草芥,这些年会诅咒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