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之上-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没有足够的武力支持,那么秦州是否能够冲入长安,也是一个问题。
陆昭明白,谢云既是在表明心迹,也是在提醒自己,她永远不能剥离世族这个力量源泉。即便是利用六镇,也必须要考虑世族的感受。谢家的身份既是世族,同样也有宗王的关系,进入时局帮助陆家促成此事没有问题。但如果让这些人喧宾夺主,那么谢家绝对不会认可这种回报方式。
陆昭了然一笑,也给予了答复:“祭祀事,都中具有内线,皇后手书宜取,只是陛下病重恐不堪辛劳。或可淄川王代书,有大尚书作保,北镇大抵可以安抚。”
谢云举杯亦笑曰:“如此甚佳。”
第213章 密议
酒过三巡, 众人也三三两两散开,顾承业自挟琴登楼,手挥五弦。卫渐玄谈虽未与顾承业有同台之幸, 却也雄辩三场,如今正指点着庞满儿。而陆昭、王谧、王济、谢云、彭通与祝雍等人则早早前往一处安静地院落商议后续事宜。
桂栋兰橑, 熏风湛露, 广厦之内自是万点灯火;万点灯火之下自是锦绣貂裘;锦绣貂裘下包藏的则是一颗颗谋算的心。
“不知陆侍中此次前往北镇,要假何身份?”身为尚书令的王济此时最有发言权,如果陆昭需要一个新的身份或官名出使六镇, 总是绕不开尚书台的。
此时已有侍者奉上茗茶,因席中祝雍的官位爵位皆逊于陆昭, 所以暂越过祝雍,向陆昭奉茶。陆昭则礼谢推过, 示意先奉祝雍,而后亦认真回答王济道:“六镇勋贵, 皆为鲜卑旧族,多与宗王姻亲。依晚辈浅见, 不若就以女侍中身份北上, 只是还需中枢帮忙,女侍中之位或要重划于皇后名下。”
从六镇所注重的祭祀仪式而看,对于皇后的认可是极其看重的, 因此陆昭此次前往六镇谈判所执身份,所代表的必须是皇后。
王济点头道:“你如今有持节之便,倒也不算是单车。子卿如今东归洛阳, 有使持节之权, 若六镇实在桀骜,也可与他通气商量。”
谢云与王谧闻言, 心中也长舒一口气,至少在人事方面,陆昭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多麻烦。要知道北镇镇抚之责,朝廷基本上都是先派亭侯,也都是有分量的两千石,其中不乏宗室背景。但现下尚书印不在自己人手里,运作起来也是太困难。
谢云道:“皇后处,侍中想来沟通无虞。不过既是持节赴任,随众属官也是不能少。诸多名目,若是四百石或是皇后名下女官,我等自可为之,若再往上,可能要请示太子,于事于情反倒不美。”
时下任官,多要自辟掾属,名额多少,则由属长而定,台中也会斟酌给予拨款来支付这些掾属的工钱。可如今陆昭的属长算是皇后,皇后能给出的掾属名额不可能有武将,更多是较为底层的人员与女官的配置。这样的配置不可能征辟到一流的世家子弟。但若无这些子弟充任,主官的威势也会有所下跌。
陆昭明白,自己的声望诚然已高,但男尊女卑的观念仍是千百年之久。此时先不必做无谓争斗,毕竟为利益发声的永远都是群体,而非个人。
陆昭道:“文吏杂簿,兄长处当有所补全,只是还想向祝太守请借夫人,加以女尚书之名,随我同往,不知尊夫人是否方便?”
祝雍未料到自己也被提及,他任护羌校尉多年,所娶妻子是鲜卑旧勋的女儿嵇氏。借六镇勋贵的余威,这场政治联姻也为他在西北打开了局面。现下,陆昭所提出的请求不可谓不诱人。六镇如今没落,自己的妻子已无法再为家族提供助力,反倒因为出身而让自家后续乏力。
祝雍也非趋炎附势之人,对待妻子亦是如常,所谓年少夫妻老来伴,倒也适意。只是儿女婚事终于是老两口心中的愁事,相较于其他太守的儿女们,他们可以选择高门的余地并不多。
如今祝雍自己已是年高,很难再有进望,寿终于太守之任,几乎已成定论。或许朝廷肯施恩,给自己一个中枢清职归都养老。但天下士族何其多,与其等待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倒不如争取眼下的实惠。毕竟如果自己的妻子有皇后女尚书这一份履历在,单论和陆家的感情,日后子女议婚,也会更容易一些。
在敲定了自己的任职后,陆昭也当即内拟了参与北镇的其余人事规划。
六镇各有镇主,出身也俱是不同,其中以鲜卑贵族居多,凉州武人次之。如果想要介入北镇,也必要摸清楚六镇人的态度,愿意合作者哪怕是中立者,陆昭都要想办法给予拉拢。但如果对方敌意过重,陆昭也不介意一刀斩下,毕竟时局早已与道武年间不同。
魏祚南移,平城荣光不再,六镇已彻底沦为防守边境的戍卫。至汉化改革罢祭祀旧俗,身处中原熠熠生辉的元氏们早已与汉姓门阀融为一体,而破六韩、贺拔曾经的立国之本,如今在长安看来,不过是不合时宜、费钱费力供养的毒瘤罢了。
如果一个群体已对大局可有可无,那么随手除掉也不会引来任何怨望。
考虑到领军背景,祝雍之子祝悦被最先拿下,祝雍甚至不为儿子求官位,允其以白身领部曲随行。由于后续人事上陆昭仍需与凉州大铨选通气,日后参与者也要分食夺回京畿的功劳,因此在王谧的首肯下,陈留王氏的王谌也成为了备用人选。
而谢云的嫡长子谢颐虽不在行台任事,但本身还身兼淄川王友加督护之职,明显是宫变前皇帝的安排,一同随行既可瓜分利益,又更名正言顺。
至于王济处,那自不必说,日后夺回京畿,少不了洛阳用兵协助。这是早在陆昭辞任中书的前一夜,双方就商量好的内线搭配。
一场酒宴兜兜转转下来,大事已定的差不多。王济竟不由得回想前事,笑着慨叹道:“这小女貉早年与我家角力,至今思来我都耿耿于怀。如今共事日久,见此权谋手段,才知当年角力仍是幸事,未有一交才是祸根。”
陆昭连忙拱手道:“初时孟浪,还望尚书令见谅。”
王济的态度早已有所转变,诙谐玩笑颇显亲近之态:“我又怎会因此见怪于你,只是恨玉树不能生于我门庭之中。”
谢云笑道:“老伧夫得麒麟子尚觉不足,不若认个义女。”
王济闻言一瞬间笑容凝滞,如今陆昭的势位自己必然不能认下。况且自己长子婚事又搁浅,日后王叡求娶帝女只怕困难较大,他反倒更倾向于与陆家联姻。如今陆家虽然尚未同意,但待归都,他自会面见靖国公商议此事。毕竟与自己长子同处尴尬境地的还有陆归这个车骑将军。
陆家之所以不同意这门婚事,本意还是要借陆昭与皇室联姻。但如果他以王家主动退出备选帝婿,转而大力推举陆归为驸马,未必不能在满足陆家需要的同时,也为自己长子聘一佳媳。一旦此事定下,日后伐蜀功成,东取荆州,陈留、汉中两宗合力,或许在儿子这一代可以化家为国。
至于太子那边,他自然也看到了一些苗头。不过趁着先前魏钰庭生事,他也不介意挥锄头挖一挖墙角,于是笑对谢云道:“或许日后你举荐我为三公,再为此亦是不迟。只是见幸难久,见疏易得,你我两个老伧夫,暂且自保珍重吧。”
说到“见疏”二字,彭通也是颇为陆昭不平:“太子也是不明,陆中书持重见幸,各家众望所归,那是多好的局面。魏钰庭纵使宠信,这么大一个摊子,他会吆喝么。中书见疏,不祥,不祥啊。”
陆昭听着一来一往,心中也不乏警醒,“见幸”二字看似荣耀,但若没有魏钰庭这个寒门在,自己只怕也要备受议论。思来想去,还是不愿大家再往此处引导,遂道:“见幸见疏,本是世情,纵观古今,也未必独中书见幸,也未必独中书见疏。且拿尚书台来说,不同朝代势位不同。起先不过是隶属少府的属官,直到东汉年间,中朝官设立,才渐收政事,被用以分权三公。”
“而中书前身,不过是中书谒者令罢了,所行事体乃是掌收纳尚书奏事、传达皇帝诏令。可是到曹魏乃至前朝,又嫌尚书台尾大不掉,因此处处提防,设中书掌管诏命,尚书失势而见疏。再往后,连中书也被提防,皇帝命寒门执掌机要。”
“我也曾好奇,这些尚书、中书、秘书本皆近侍之臣,乃是皇权集力的最大推手,怎得最后都站在了皇权的对立面。想来应是见幸得权,得权见疏,两者本是同生,互为始末罢了。”
彭通闻言苦笑:“按照侍中这么说,这循环无解啊,不知寒门之后却又是谁?”
陆昭作若有所思状:“寒门后面,那自然是阉宦。”
“那再往下呢?”
彭通追问,陆昭只笑而不答。王谧一口茶水呛在嗓子里。祝雍只是强忍着,假意观赏桌上的茶具。谢云则一手揽过彭通,道:“魏钰庭失势必然,何苦追问,咱们先回席上去吧。”再走到不远处,方在彭通耳边轻声道,“阉宦下面什么都没有。”
王济见话头被岔开,便也随众人向外走,出门前,回头意味深长地笑着看了看陆昭。以一个阶层的见幸来掩盖一人的见幸来减少各方怨望,以一个阶层的见疏来疏散大家对自身见疏太子的失意,这样的转移手法已比许多宦海沉浮多年的人要老道许多。
为避免嫌疑,彭通与王济、谢云先行回去,随后王谧、祝雍再由后门兜转到水榭亭台路面,最后陆昭才由几名侍女领出,出来前又换过衣裳。
彭通既回到席间,谢云与王济也两厢攀谈。远空中,乃是彭家命人燃放烟火,一簇又一簇的盛大绚烂。
“阉割皇权的最后一举,你我筹谋已久,如今竟交予这个小女娃手中。”谢云望着又一朵凋谢的烟花感叹着。
王济只喃喃道:“最终之事如何,实难定论。或许她会有所不同罢。”
谢云微微挑眉:“那岂非坏事。”
“或许对世族来讲,亦非坏事。”最后一朵烟花盛放,带着清异的白光,消失在了天际。
第214章 北镇
将金城一切安排妥当, 陆昭与随员一同北上,而后在萧关与兄长汇合。此时,长安送来的皇后与淄川王手书已至, 众人遂集齐兵马,再沿泾水折返向东。
轻雪随舟飘摇远上, 红泥暖炉, 绿璧载酒,竹帘纱帷半卷白浪,只需微垂睡眼, 便如回到江南。
陆归于船内懒坐,案上仍错隔堆放着秦州事务的文移, 他随意翻检着,最终将这些案牍推到一边。
禁止秦州参与武威之战所爆发出的矛盾, 此时已接二连三显现出来。现有的土地已不足以进一步分配,最终的军功尚未结算, 在行台返回京畿的一段时间内,怀疑、压抑与不满统统爆发。方向直至太子, 而最终施压点仍在陆归的身上。地方与中枢之争, 南人与北人之争,汉人与胡人之争,新贵与旧勋之争, 眼下他急需打造一场外战,来重新打造地方政权上的凝聚力。
“贾充战吴国,司马昭战费祎, 司马懿战诸葛亮。”陆归闭目养神, 开始对古往开来身为战争最高统帅,却在最后撤兵不打进行盘点, “都快打赢了,临门一脚,却三番两次地上表收兵。呵,无非是不想让非嫡系之人建功立业罢了。太子这是学会了三个权臣做到极致的老王八蛋那一套啊。诸葛恪要是也学这一套,江东执掌哪里轮得上孙氏兄弟。”
陆昭知兄长坐镇不易,对于太子不乏有怨气,因此放下手中簿册,开解道:“依我看,咱们这位太子倒不大像唯嫡系以论之人。外戚、宗室、勋贵,世家、寒门、宦官,哪个是嫡,哪个非嫡,难以一概而论。诸般皆可嫡,只是不能仅用一家而已。皇权集中,终在制衡。”
“话虽如此。”陆归坐起,伸了伸脖颈,斟酒自浮一白,而后道,“太子对邓钧是否太过偏重了些?”
船身轻轻摇晃着,一线雪色天光透过竹帘的缝隙,顺着陆昭的侧颜劈开,割裂出一缕清寂的芳魂。如水缎面的狐裘随目中秋水蜿蜒波动,随后江河入海般湮没在眼底的黑暗之中,连同整个世界都静止了下来。
“大兄可还记得那时祖父与我们说的那段话?”陆昭意态幽远,“皇后是吕雉、弟弟是刘秀、太子是刘劭、岳丈是王莽、辅政大臣是司马懿、禁军统帅是檀道济,这样的局面对于一个皇帝难不难?事实上只要各方平衡,抓住每一个人的诉求,对于皇帝来说都不叫事。太子之所以捧出寒门,扶植邓钧本意还是在平衡上。而寒门之所以奋进,之所以效忠,不是为了继续做寒门,而是为了不做寒门。待邓钧走到这一步,也会被打压的。”
陆昭明白,元澈走的太稳,稍不留神,世家就会被温水煮青蛙。现在她要做的就是把牌桌支起来,让大家打的有来有回,场面看起来都差不多。最后在所有人稍不注意的时候,抢下一张胜负手。制衡不过是手段。暗自作大才是世家的嘴脸,赢家通吃,才是权力的最终目的。
船至泾水河谷后便不宜再行,众人旋即换马北上,几日后方越过安定郡北边境,接近六镇领地的边缘牧区。时至冬季,安定以北的平原已是衰草漫天,不见哀鸿,偶有零星牧人驱赶牛马,却在不久后亦被督军拦下盘问。陆昭等打听后方知,戍卫六镇者不得私逃,但如今凛冬天寒,武人们的出路与这片土地的存粮、毡房一样,稀缺到令人绝望。
如今六镇虽各有其主,但统御的御侯仍是皇室宗亲北海公元丕,算辈分乃是今上的叔叔,已是七十余岁的老者。车骑将军并无督六镇军事之权,因此过境前也要上书请御侯放行。
陆昭一行人规模并不大,然而与北镇的萧条相比,倒也称得上是声威赫赫。陆归自点一千精锐随行,祝悦带部曲力士五百,谢颐亦领兵五百,其中不乏世家故旧。而祝雍的夫人嵇氏则带了五十名娘家陪嫁的家仆,令人书信给沃野镇主、自己的弟弟嵇髦。与此同时,众人亦向北海公府投了各自的名刺,其中皇后的郊祭令谕随陆昭名刺奉上,而淄川王替皇帝手书则随谢颐的名刺奉上。
送信的人回来的也快,身后跟着一名元丕的帐下督军话。督军入帐内回话道:“北海公已闻车骑将军与中书之名,才备礼驾,还望诸位稍候。”
陆归只笑施一礼:“北海公国之干城,皇室勋贵,怎劳久候。至于礼驾,我等亦不敢以晚辈之身而僭越,待我们稍作准备,即刻前往面见北海公既是。”
虽然职位上车骑将军仍压御侯一头,但对方毕竟是皇室宗亲,爵位勋望俱在,他们这一方也不必要求这些虚架子的东西。不过陆昭也听出来六镇之中肯定有人对他们抱有不满,甚至敌意。毕竟陆家仍是世家底色,而这些鲜卑贵族在魏国建国时留了最多的血,最后却被世族打压至死,心中怨气,可想而知。
陆昭之所以强意北上,乃因为六镇无论是现在亦或是未来,都是她注定不可绕开的一部分。诚然,陆昭与陆归需要这支力量的加入来实现以一己之力短期收复京畿的目标。但这支力量亦是拓跋鲜卑一脉的最后底蕴,皇权最后的支点。与其让它在门阀权力板结后的夏天怒火燎原,倒不如现在着手,把火苗扑灭在最冷的寒冬。
最后,按照北海公元丕的意思,陆归、陆昭、嵇氏及其所带家仆可以入境。
“嵇镇主如今还任着朔方丞……”路上,督护亦将北镇需要注意到人事说给一行人听。然而所提到的人或是嵇氏故交,或是中原旧臣,示好之余,防备也是极其明显。
相对于陆归的两府构架,元丕的班底构成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