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边关厨娘发家记(美食) >

第15章

边关厨娘发家记(美食)-第15章

小说: 边关厨娘发家记(美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不多,虽没做太多分量,却是样样都用了心的。隔壁石家和胡家都送了自己的菜过来给他们尝,方念真就特意做了糖醋荷包蛋和炸薯条哄几家的小孩子。
  一顿饭吃得和和美美,几家俱欢。就连大福都满足地打个饱嗝睡了过去。
  这日,石友回来了,他为官府干活,总是能听到很多消息。
  “咱们新云州要延长宵禁了!天头慢慢变热了,说是可以办夜市了!”
  方念真眼前就是一亮,“真的吗?!”
  作者有话说:
  要进军夜市了……啊,好想吃烧烤啊!


第23章 烤面筋
  五月,新云州颁布了新政令,主街上可以开夜市啦!
  可以从申时开到戌时,方念真早已经适应了古代的时辰算法,开到晚上九点也很不错了!
  为了方便监管,维持秩序。若是想摆摊,是要到府衙交摊位费登记入册的。
  不过这也就是走个过程,摊位费仅仅十文一月,对于要摆摊做生意的人来说,都负担得起。
  方念真掰着手指头数了一下自己现在能做成的几种小吃,好像也就烤面筋比较容易了。
  登记过后,方念真就把摊位暂时定在了自己的盒饭摊前。
  这样就中午卖正餐,下午回家准备一下,晚上再来出摊卖小吃。
  是有点辛苦,不过想到小钱钱在向她招手,方念真就一点也不觉得累了。只要不是早起,什么都好说。
  隔壁石友大哥本就是铁匠,方念真向他订了个可以架起来的小烤炉。
  又忙活着削了好几天的竹签子;好在新云州有卖炭的,不用自己制碳了。
  五月初九这日,方念真终于出了夜市的小摊,她别出心裁地定制了两盏包了彩色纸的小灯笼,一个写着“方记”,一个写着“烧烤”。
  她仔细想了一下,如果烤面筋生意好,她还是想扩大规模的,就不能局限在“烤面筋”三个字上。
  生面筋是她改了凉皮的配比做出来的,毕竟凉皮洗出来的那一小坨太少了,不够用。
  而且烤面筋用的面筋需要更光滑,试验了好几日才找到了满意的比例,这几天她就吃各种不成功的面筋,拌着吃炒着吃,都快吃吐了,大福闻见生面筋的味道都直龇牙。
  中午在盒饭摊上告诉了食客,自己晚上要出摊烤面筋的消息。
  第一天出摊,石家两口子还特意帮她把烧烤炉推过来,帮她串面筋,杂七杂八地干了不少活,帮她把这个摊子撑起来。
  所以第一炉,方念真就烤了十串烤面筋,给自家人吃。
  她做了两种调料,一种是辣椒末、胡椒粉、芝麻碎和盐做的干料;另一种是红通通的甜辣酱。
  她实在是没发现有卖孜然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还没传过来。
  炭火旺盛,方念真的小摊也亮点多多,装饰显眼。烤面筋定价也不贵,两文一串,五文四串。
  石家三口人就等着做第一批食客,也是捧个人场。小石头已经闻到香味儿了,搓搓手等着接串。
  “烤好啦!小石头吃甜辣酱的吧,那个相对来说,不怎么辣。”方念真看着火候正好,就把面筋从烤架上拿下来,准备刷料。
  “啪嗒”,刚离开烤炉,签子就断了。方念真护了一下才没把烤面筋掉地上,赶紧小心翼翼地转移到刷料的盘子里。
  拆开一个面筋检查,只见竹签中间都烧黑了,所以断掉了。
  她抬头和石家三口面面相觑,“呃……可能是火大了。”
  好在十串面筋,只断了四个,方念真想给他们吃没断的那几个。
  石家人却执意要吃断掉的串,说是这样的不好卖给别人了,自家人吃了算了。
  她却没允许,拿了新的签子,把断掉的串重新串了起来,刷好料递给了他们三口六串,自己吃一串断掉的。
  小石头吃的是刷甜辣酱的,小孩子还没掌握撸串技巧,嘴角两边蹭了不少的酱,“嘶,念真小姨,这个真好吃啊,有点儿辣,但更多的是甜。”
  石家两口子则都是一串辣酱的,一串撒了干料的。
  石友大哥很是赞许,“外皮都有点酥了,这干料和甜辣酱味道也都好,真香。这个下酒也好!”
  方念真在又烤断了几串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竹签用水泡一下,再串面筋烤,终于不再断掉了。
  几口人就围着方念真的摊子吃,天色这时候也暗了下来,方念真点亮摊位上的小灯笼,红红粉粉的灯光,映得二十米开外就看见了“方记”的小摊。
  逛夜市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老食客也有特地来支持生意的。
  “方记”这小摊上辣椒面的味道太霸道了,香味儿都飘出去很远。
  不仅逛街的食客来买,附近卖糖人、煮馄饨的摊主都忍不住来买了一串尝尝滋味儿。
  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刷甜辣酱的,只有小吃摊的老食客,吃惯了辣味的,会直接选择撒干料的。
  第一天出夜市,方念真没有准备太多,不到八点就卖完回了家,也算是一种变相的“饥饿营销”。
  石家刚好也逛完了夜市一条街,帮她把东西收了起来,一起回了家。
  方念真就和石大嫂复盘,“光忙着面筋的事儿了,我该再做些酸梅汤的,他们辣得吸溜吸溜的,都去买斜对面的银耳羹了。”
  石大嫂就抚掌大笑,“哈哈哈,我说那个摊主怎么一直望着你笑呢,敢情是你给人家‘送钱’了。”
  后来的日子,方念真果然做了一大桶酸梅汤带着出摊,配着烤面筋,销量也很好,银耳羹的摊主也不再对着她笑了。
  …
  白天的凉皮,晚间的面筋,简直要把方念真榨干了,怎么做都是不够卖,她不禁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得转换个模式了?现在已经不能自给自足了。
  她包的是人家羊杂汤店的摊子,到六月末也就到期了,迟早要换个铺面的。
  如果自己想开个小店,可能还要小小装修一下,再定制些器具,那么,现在就该开始物色店面了!
  说干就干,方念真寻了个牙侩,让他帮忙寻一处妥当的店面。
  不出三日,就来了消息。
  “就在你摊子的斜对面,他家是做早餐生意的。有事要离开新云州了,不过这店子直接卖,不租,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
  “他卖多少钱?”
  “二十五两,现在我就可以带你去看看店面。”
  这个价格让方念真有点犹豫,她本意是租一个铺面,现在要是花这么多银子,对她的现金流还是蛮有影响,风险也很大。
  但是,等到她进了店,就又有些心动了。
  因为这店面的后面,还有个小院!方方正正的围着三间房,还有口水井。
  这个后院若是作为作坊可太好了,一些需要保密的加工,还在自家小院做,不需要保密的,就在这个后院完成。
  请牙侩又去讲了价,两家面谈了一下,最后达成了共识,二十两银子。
  牙侩很是专业地办好了手续,拿到房契那一刻,她都感觉有点不真实。算上中介费,这一下子就掏空了一半的小金库,方念真属实有点肉疼。
  不过,这也算是自己穿越过来奋斗的第一套房!在古代买房还是比现代容易多了,想当年她大学毕业做博主,还很火嘞,也还是五年后才买了一套小面积的。
  联系了一个工头,方念真肝了几晚出了一个装修图纸,工头看了,拍着胸脯说一个月必定完成!
  石家和胡家听说了她买铺子的事,都惊讶得很,他们知道方念真赚了钱,但是没想到,她都能买得起主街上的铺子了。
  石大嫂一向是个直爽的,就跟石友讨论,“你说,我是不是也不该守着现在这份厨娘的工,虽然稳定,但是一月才不到三百文,可能都没念真一天赚得多。”
  石友倒是没有给她泼冷水,“咱们寻个不怎么需要成本的路子,我支持你。”
  那边胡家阿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开起了家庭会议。
  随着天气变暖,已经有一些蔬果下来了,方念真实在忍受不了萝卜丝拌的凉皮了,即便现在黄瓜价格不算低,她也还是咬牙换了。
  食客们一尝拌了黄瓜的凉皮,无一不拍手称赞。
  “这凉皮配黄瓜,清新又爽口,真乃绝搭!”
  “是啊,方厨娘,你该早一点改为黄瓜的,贵一些我们也接受得了。”
  凉皮的销量又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方念真的懒觉时间也被剥夺了。
  她和石大嫂、莫大姐是白天做,晚上也做,累得嘿哟嘿哟的,却还是供不上卖。
  石大嫂咬了咬牙,下定决心辞了厨娘的工作,直接在方念真这里“全职”了,这才缓解了一些压力。
  不过因着是多做多得,石大嫂的月收入也提高了一大截子。每日结工钱她都乐得合不拢嘴。
  “妹子你说我之前咋那么死心眼,你也不劝劝我,这赚得可比以前多多了。”
  方念真也跟着笑,“我之前对自己的生意也没信心,哪能瞎劝你,你之前那好歹是个稳当的路子。”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五月底。
  方念真的小菜园,已经有几个青辣椒结成了,她摘了下来,做了辣椒炒肉过了把瘾,汤汁拌上米饭,吃了两大碗。
  随着方念真对辣椒的使用,新云州的百姓也对这种作物产生了好奇。
  瑞王府那边,适时低价售卖“辣椒”的种子,说是即便销量不好,到时候做成干辣椒了,他们瑞王府也照单全收。
  人们多多少少都买了点,就在自家小菜园里尝试种植。也有那胆子大的,直接种了几亩地,赌一把它销量好,价钱高。
  方念真的小店在一个月后,果然装修好了,她认真翻了下黄历,选了个诸事皆宜的日子,准备开业!
  作者有话说:
  真真妹儿买房了!撒花
  (话说写到烤面筋那段,我家楼下烧烤店真得飘来了烧烤味儿……我还寻思着,这隔着电脑怎么还能闻到味儿了?)


第24章 锅包肉
  开店就和摆摊不一样了,尤其是在古代,这意味着“立业”了。
  所以方念真很认真地拟了邀请函,因着不怎么会毛笔字,繁体字也认不多,还花钱请了他人代笔。
  嘶,这钱花得肉疼!
  果然是“书中自有黄金屋”,没想到自己穿到古代变“文盲”了。
  石家和胡家肯定要请的,莫大姐家自然也是。
  再就是关系没那么亲密的了,思来想去也就是何正和陆七了,不管他们来不来,自己的邀请是不能落下的。
  至于曾管家,他毕竟是王府的管家,虽然很照顾自己,但他背后代表的含义太重了。
  还是不给他送邀请函了,开业当日给他送点店里的特色吃食好了。
  …
  六月二十,黄道吉日,诸事皆宜。
  新云州主街的一家小店前,舞狮队卖力地表演着,噼里啪啦放了八挂小鞭,鞭炮碎屑红通通的铺了一地。
  抬头一看,牌匾上书四个大字——“方记食铺”,右下角小小地标了“念真”二字。这也藏着她的小心机,万一这店以后火了呢,有人模仿,也不至于和自己名字重名吧?
  店内并不算大,里面也就摆了七八桌的样子。
  新奇的是,店铺右侧有一个圈起来的小间,窗口是直接开在沿街的,上面贴了张纸,写着“外带请在此处排队”。
  锣鼓喧天过后,方念真穿了一身胭脂色衣裙登场,显得喜庆又稳重。大小也是个一店之主了嘛,不能穿得过于活泼了。
  首先感谢了新云州人民对“方记”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厚爱,又讲了此店未来可能会推出的吃食,以及堂食和外卖窗口的区别。
  最后,宣布今日消费均打八折,每桌均赠小菜一道,店内就餐,还可以酸梅汤不限量畅饮。
  听了这个消息,大家也很捧场地鼓掌欢呼了一下,莫大姐和石大嫂在人群中手都要拍肿了。
  石大嫂一脸羡慕:“你说我要是生念真这么个闺女多好,敢闯敢干的,做啥啥成。”
  莫大姐就抿着嘴笑,“你再生一个也不是不行,倒是我才真眼馋,没那个丫头命咯。”
  围观的人都对方念真拱手道了句“开业大吉”,就进店落座了。
  方念真打眼一瞧,小店里一下子就坐满了,莫大姐和方嫂子在店里招待着,她就围了围裙去后厨。
  如今这后厨是她改建过的,有六个灶眼,可以左右开弓地做菜,看着就舒服。
  将头发认真包起,挽起袖子,莫大姐就递了单子进来。
  要不然说,没文化真耽误事儿呢,莫大姐和石大嫂都不怎么认字,给客人点菜就成了一个问题。如果口述菜名到后厨,方念真也难记得住。
  还好她开业前几天想到了这一点,临时找木匠定做了一些小木牌,做了特别的标记,刷了不同的颜色,对应着墙上不同的菜名位置。
  这样莫大姐和石大嫂也能很轻易地分辨了,大大降低了点错单的可能性。若是遇上不识字的食客也不怕,莫大姐和石大嫂已努力背好了菜名。
  莫大姐和石大嫂已经被方念真“洗脑”好几日了——要有服务意识。
  如今她俩做凉皮的钱还是计件算的,只是在店里当“服务员”,方念真又给她们每月开了四百文的工钱。
  俩人现在正热情十足地安排每一桌的茶水,店内免费提供米茶,今日还有免费的酸梅汤。
  今日还免费赠小菜,方念真准备的是“芹菜花生米”,这菜下酒正好,做法又简单,多撒一点点香油就味道醇厚。果然,食客们都说这小菜清新爽口,花生卤香味也很够。
  开了店,意味着食客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点菜了,当然,盒饭和凉皮、冷吃生意也都没放弃,只是都挪到了外卖窗口。
  今日开业,来不及做盒饭,早早告知了食客,盒饭生意从开业第二日再开始,大家也纷纷表示理解。
  方念真为了忙活开业,已经心力交瘁,好几日没睡好觉了。在现代还是个美食博主的时候,她就很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小店,咖啡店或者是甜品店都可以。
  现在终于拥有了,虽然只是一间小菜馆,但是也值得激动。
  因为准备充分,菜都是洗好了的,肉也尽量事先做了处理,所以“方记”的上菜速度还挺快,有条不紊的。
  方念真在后厨传菜口安了个摇铃,一摇铃铛,就知道要上菜了。
  今日客人点的最多的还是糖醋里脊,这道菜已经是“方记”的招牌菜了。
  在方念真看来,其实做得并不正宗,毕竟这地界……没有西红柿啊!也就没有番茄酱,她是换了锅包肉的调味来完成这道菜的。
  今日她菜单上还备了“锅包肉”,这在现代是家喻户晓的东北菜。新云州却没人听说过,看字面也看不出是道什么菜,也就没人点。
  方念真上了几桌菜,腾出空来,抓紧时间做了一大盘酥脆的锅包肉,端出来的时候醋味还直呛鼻子。
  “方老板,你这是把醋坛子打翻了吧,可太呛了。”
  方念真笑盈盈地又端来几个小碟,将一大盘锅包肉均分了,给每桌送过去。
  “今日大家是方记食铺的第一波客人,我也赠送大家一碟特色。这跟糖醋里脊有异曲同工之妙,口感却不同,各位请品尝。”
  食客们纷纷称赞“方老板大气”,就下筷尝尝滋味儿。
  这锅包肉是片状的,颜色倒是和糖醋里脊差不多,夹起来糖浆还拉丝。
  送到口中一嚼,“咯吱吱”酥脆无比!咬开外层酥皮,里面的肉却很嫩。最主要的是这味道,真绝!
  和糖醋里脊比起来,锅包肉更偏酸一些,但是这醋味呛人,却也勾人。咽下去直觉得嗓子眼儿都酸酸甜甜的,醋气还在口舌间不断萦绕,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