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47章

庶子夺唐-第47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也不知。”事情发生的突然,李恪心中虽有猜想,但也没有太多的把握,于是摇头回道。

    过了片刻,在外围“护卫”李恪的执失思力突然靠了过来,对阿史那云道:“豁真,阵外突然杀进了唐军,直奔汗帐而去。”

    “唐军?这里怎么会有唐军?”阿史那云不解地问道。

    执失思力道:“想必是唐军绕过了我突厥大军的防卫,自山上绕了进来。。”

    阿史那云担心道:“那父汗怎么办?”

    执失思力道:“豁真放心,杀来的唐军虽不知人数,但想必人数不会太多,汗帐四周防卫森严,可汗安危理当无恙。”

    唐军劫营,两国所谓的和谈已经是一场骗局李恪这个质子自然也就不再是颉利的座上宾了,执失思力当即命人将李恪捆上了马,便要带着李恪和阿史那云往汗帐的方向赶去。

 第十四章 终破突厥

    颉利可汗的牙帐守卫森严,光凭着苏定方的三百人想要攻取无异于痴人说梦,但苏定方攻打颉利的汗帐本就不是为了真的生擒颉利,只是为了吸引突厥人的注意。

    取其牙帐只是为了调动四周的兵力,给外围的李靖可乘之机。

    果然,当铁山出现唐军,已直奔牙帐而来的消息传到颉利耳中时,颉利已经惊丢了半条命。

    困境之中,风声鹤唳尚且叫人胆寒,如今出现在颉利身边的却是实打实的唐军,颉利岂能安坐。而且最为要命的是颉利根本不知唐军的人数,只当唐军是大举进攻至此,否则又怎会一路杀到汗帐?

    这些天来颉利已经被杀地怕了,没有了胆气的他听到有唐军往牙帐攻来,颉利的第一反应便是弃帐而逃,而非召集兵力于前往袭营的苏定方决一死战。

    现在的苏定方仿佛一颗被扔进了深潭的石子,顿时掀起了阵阵涟漪,数万突厥大军瞬间都乱掉了。

    苏定方看着已经乱做一锅粥的四周,一时间正在想着是否要继续冒进追击,就在此事,却突然有唐军士卒过来禀告,有人在西侧一里外见到了蜀王的身影。

    苏定方闻言,哪还有半点的犹豫,当即下令全军西进,勿必夺回蜀王。

    执失思力对颉利倒是忠心耿耿,他在得知唐军袭营的情况下,也不论唐军人数如何,第一件事便是前往牙帐护驾。

    苏定方往西,执失思力往东,两人恰巧撞了个正着。

    “执失思力,速放了殿下,我便不与你为难。”苏定方见执失思力将李恪押在马上,当即执枪怒喝道。

    执失思力没想到竟会在此处遇到苏定方,脸上稍露惊讶之色,而后才道:“我道是何人这么大的胆子,竟敢夜袭汗帐,原来是你。”

    苏定方初到突厥便敢当着颉利的面与他的附离亲卫动手,胆略一向了得,苏定方出现在这里,倒也算合乎情理。

    苏定方道:“我大唐大军已至,你若此时投降,我可保你性命无虞,何必在跟着颉利一味溃逃。”

    颉利在得知敌袭的消息后已经弃帐而去,专程赶来护驾的执失思力扑了一个空,反倒遇上了苏定方的人马,他的心里对颉利的所作所为自然有些失望,但失望归失望,执失思力也不会因此便投了唐军。

    苏定方的人马也不多,执失思力未尝没有一战之力,更何况他还有李恪在手中。

    执失思力道:“三皇子在我手中,要弃械而降的恐怕不是我吧。”

    执失思力一边说着,一边竟把刀架在了李恪的身上,对苏定方道:“即刻让你的人放下刀剑,给我让出一条路,否则我便要了三皇子的性命。”

    苏定方不畏死,但执失思力拿李恪的性命来威胁苏定方,苏定方反倒没了辙,他今夜犯险来此,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李恪。

    就在苏定方左右为难的时候,执失思力刀下的李恪竟当先开口了。

    “执失思力,你敢伤我?”李恪盯着执失思力的眼睛,冷声问道。

    李恪的模样咄咄逼人,丝毫没有作为俘虏该有的模样,反倒好像这把刀现在是握在了李恪的手中一般。

    执失思力道:“我为何不敢?”

    李恪的眼中不见丝毫的惧色,直迎着执失思力的目光,喝道:“你若感动本王一根汗毛,本王就要你突厥上下百万子民为本王陪葬!”

    李恪的话反倒叫执失思力猛地一愣。

    今日之战,颉利被杀地措手不及,颉利手下最后的五万精锐恐怕也难逃厄运,没人知道今日之后,颉利的五万精锐还能剩下几成,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自此以后,突厥再无于大唐为敌的资本,甚至就连最后和谈的资本都没有了。

    大唐不会与不堪一击的弱者和谈,这一战也打散了突厥和谈的希望,大唐大军大举北伐已成定局,而士气高涨的唐军必定势不可挡。

    若是执失思力在这一次当真杀了李恪,谁能保证盛怒之下的李世民会不会将怒火迁移到突厥子民的身上,大加杀戮?

    执失思力想到这种可能性,心里越发地没有了底气。

    突厥子民若当真因为执失思力的缘故惨遭屠戮,那他执失思力就是突厥的千古罪人。

    执失思力这一刀若是下去,杀的哪是李恪,是突厥子民的生机,而这一刀,执失思力是无论如何都下不手去了。

    李恪见执失思力被自己的话吓的愣住了,于是接着道:“本王不欲大开杀戒,本王和父皇一样,都希望此战之后大唐与突厥百姓能够和平共处,难道你就非要为了颉利的野心,把大唐与突厥逼到不死不休的局面吗?这一仗你还想打到什么时候!”

    李恪的话,有如一计重拳砸在了执失思力的内心。

    执失思力与雅尔金之流不同,他本就不是主战之人,甚至一度还有些亲唐,但当然,这一切也都是建立在对颉利忠心耿耿的基础之上。

    但执失思力对颉利忠心耿耿,不代表执失思力愿意为了颉利将整个突厥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一场仗真的不能再打下去了,两军作战,已经渐渐打到了突厥的腹地,若是再这样打下去,整个突厥都将被这张战争所淹没。

    执失思力道:“我若放了你,你便能保全我突厥的百姓吗?”

    李恪道:“突厥与大唐和平共处一直是本王所愿,李靖虽非本王统属,那边本王说话还是管些用处的,本王兴许不能保证所有突厥百姓的性命,但至少能保证我唐军不擅杀俘虏,不乱伤百姓,如何?”

    李恪的话没有大包大揽,但却一下子说进了执失思力的心里,他所担忧他的部落和突厥百姓的安危,这场仗打到了这个时候,李恪的性命反倒没有那么重要了。

    执失思力朝中一旁的阿史那云看了看,只见阿史那云也朝他点了点头,显然他的豁真也相信了李恪的话。

    执失思力挣扎了片刻,终于还是丢掉了手中的佩刀,将他置于地上。

    执失思力道:“殿下说话,还望言出必行。”

 第十五章 铁山大捷

    颉利已退,李靖大军已经杀进,突厥大败的结局已经不可避免,执失思力靠着的不过是一股气,但李恪的话却突破了他心里最后一道防线,一瞬间他仿佛失去了提刀的力气。

    “哐啷!”

    一声脆响,执失思力执刀的手一松,佩刀落在了地上。

    执失思力佩刀落地,李恪的安全没了顾虑,唐军将士当即一拥而上,将执失思力和他麾下的突厥军缴械拿下。

    至于阿史那云,李恪则挡住了上前的唐军,不准他们触碰。

    “此乃云殿下,对本王多有照应,你们不得无礼。”李恪担心阿史那云在唐军手中吃了亏,对唐军令道。

    原本准备上前擒拿的唐军士卒悻悻地点了点头,应诺退下了。

    “恭喜你,你自由了。”阿史那云看着李恪,看着他身后立着的唐军,神色复杂地对李恪道。

    李恪的脸上不见丝毫的喜色,他面对着阿史那云,心里反倒有些低沉,面对她,李恪没有半点胜利者该有的样子。

    没有沾沾自喜,没有神采飞扬,更没有耀武扬威,现在他想做的只是安抚住阿史那云的心。

    “你也是自由之身,有我在唐军不会限制你的自由,你随时可以走。”李恪从未将阿史那云当做俘虏,自然也不会限制她的自由,而且阿史那云只是一个对大唐没有半分威胁的少女,这个主,李恪还是做的了的。

    “多谢。”阿史那云听了李恪的话,轻声道。

    唐军北伐,突厥上下损伤惨重,阿史那云对征服者姿态的唐军自然没有什么好印象,但对于李恪她却生不出半点厌恶,甚至连责怪都没有。

    唐军北上本就不是李恪能够左右的,而且李恪自己本身也是受两国战端所累,被囚于突厥数年。

    “今日唐军大胜,父汗已经抛弃他的子民离去,你们打算如何处置突厥的俘虏和百姓?”阿史那云对李恪问道。

    突厥不同于大唐,突厥男子上马为军,下马为民,军与民没有那么泾渭分明的区别,颉利将牙帐立于铁山,随之而来的不只五万大军,还有近十万的突厥百姓。

    这一战,颉利仅率领他的附离亲卫逃离,剩下的百姓都成了唐军的俘虏,他们的命运也就都捏在了唐军的手中。

    李恪只是皇子,并非三军主帅,按理说如何处置十余万突厥俘虏不是李恪所能决定的。

    但李恪却清楚李世民的野心,李世民要征服的绝不只是一个突厥而已,突厥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李世民爱惜羽毛,要做千古一帝,要立天朝之威,所以绝不会纵容唐军士卒杀俘,因为李世民要的不是一个荒无人烟的草原,广袤草场之上是要有人替他牧马放羊的。

    李恪道:“我虽非三军主帅,但我的话终究还是有人听的,我可以保证,只要突厥百姓不生乱子,唐军绝不会擅杀百姓。”

    “多谢。”阿史那云再次对李恪谢道。

    李恪虽是亲王,但却不掌兵权,李恪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是仁至义尽,阿史那云也不会不知好歹。

    李恪看着阿史那云脸上疲惫的神色,对阿史那云道:“阿云,时间已经不早了,你先回帐歇息,今夜不会太安稳,你便不要随意走动了。”

    李恪说完,安排了一队唐军士卒护送着阿史那云回去歇息了。

    铁山一战,突厥可汗颉利仅率万余人马撤走,其余部众尽数被李靖大军擒获,成了唐军的俘虏,而这一战除了主帅李靖,头功自然就是率军直捣黄龙的苏定方。

    终于,铁山一战,原本籍籍无名的苏定方大放光彩,迈出了他名震天下的第一步。

    “门下幸不辱命,特向殿下交令!”阿史那云走后,苏定方从怀中掏出了当初李恪曾经交给他的信,送到了李恪的面前。

    苏定方在李恪面前不以臣自称,而是用“门下”二字,自然就是以李恪家臣自居。

    李恪看着身前的苏定方,心中猛然一阵激荡。

    为质三载有余,他终成自由之身,他终于能回长安,能回家了!

    “哈哈,定方快快请起!”李恪抬手,扶起了身前的苏定方,朗声笑道。

    霍去病为大汉初战,以八百骑饶袭敌后,杀敌万余,而如今苏定方以三百精骑突袭铁山,其功不亚先人。

    有了李恪的举荐,再加上北伐之功,苏定方此次封赏必不会轻了。

    李恪这边刚刚脱险,于此同时,李靖已经率大军稳住了整个铁山大营。

    “幸得殿下无恙,否则李靖几成我大唐罪人矣。”

    大局初定,李靖便往拜见李恪,当李靖看到李恪安然无恙的时候,也是长长地舒了口气。

    李恪见李靖上前,笑道:“药师公北伐,大败突厥,勒石北地,为我大唐拓土数千里,一身功绩堪为天下之冠,李恪在此先为药师公贺。”

    颉利北逃,突厥损失惨重,李靖一战而定突厥,其功绩百年以来从未有之,纵比之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霍、窦二人也毫不逊色,这一战之后李靖注定留名青史,功盖千古了。

    李靖道:“若无殿下在突厥四载为质之功,岂有今日之北伐,殿下当前臣不敢居功。”

    四年前,若非李恪为质北上,恐怕彼时的关中已是一片废墟,又何来十万关中子弟北上,一雪前耻的今日?

    大唐能有今日之胜,李恪倒也居功不小。

    李恪与李靖二人正说着话,谈着铁山之战的战果,过了片刻,有一唐军士卒走了过来。

    “启禀殿下、大帅,方才前往追击的前军回报,伪王杨政道已被生擒。”唐军士卒上前道。

    “好!”听闻杨政道被生擒,李靖兴奋地抚掌道。

    李靖北伐,李世民在临行前早有交代,此次他最为要紧之事无非有三:一为迎回质子,二为擒拿颉利,三便是要夺回这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干系重大,李靖原本还担心杨政道逃脱,传国玉玺再难寻得,如今得知杨振带被擒获,李靖岂能不喜,

    传国玉玺一直在杨政道的手中,如今杨政道成擒,传国玉玺也不远了。

    李靖对李恪道:“殿下若还不累,便请随臣一同前往,如何?”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李恪当即应道。

 第十六章 隋王献玺

    杨政道毕竟是前隋皇室,又是少年,杨政道被前军擒拿,唐军倒也没有欺辱于他,而是给关押在了一处营帐之中。

    “殿下、大帅,杨政道便在帐内。”前来引路的士卒指着营帐对李恪和李靖道。

    李恪推开帐门而入,果然,大帐之中坐着的正是李恪曾今在阴山牧羊时见过的杨政道。

    “蜀王别来无恙。”杨政道见李恪进帐,没有丝毫的畏惧和不适,起身对李恪道。

    李恪回道:“幸得我大唐将士用命,本王尚能活着站在此处。”

    杨政道苦笑道:“初次见面,我为隋王,你为质子,如今再见,我为阶下之囚,殿下已是大唐蜀王,这世事变幻,当真无常。”

    杨政道说完,又看了看李靖,问道:“这位想必就是唐军主帅,名震天下的李靖李大帅吧。”

    李靖道:“正是李靖,不过名震天下四字却不敢当。”

    杨振道道:“灭国之功,何等了得,此战之后,李帅之名当海内皆知了。”

    李靖道:“阁下是聪明人,当知我与殿下来此所为何事。”

    杨政道点了点头道:“杨某一介孺子,能有什么值得二位亲自跑一趟的,无非就是为了那传国玉玺罢了。”

    杨政道一个无兵无权的伪隋王,在已经这么晚的时候,能叫李恪和李靖二人如此惦念的,也就是只有那枚象征着皇位正统的传国玉玺了。

    “却不知那玉玺现在何处?”李靖见杨政道倒也直白,于是追问道。

    杨政道道:“我区区竖子,流亡北地,万般无奈之下才被立为隋王。这隋王之位本就非我所愿,传国玉玺于我也无甚用处,大帅想要,我自当双手奉上。只不过我尚有一事还需二位应下我。”

    李靖同李恪对视了一眼,问道:“何事?”

    作为亡国之君,他们的心思倒是不难猜,无非就是想要留下性命,保得富贵,李靖想者杨政道的条件恐怕是希望大唐给予他官爵封地,衣食无忧地度过余生。

    不过杨政道却与旁人着实不同,杨政道对李靖道:“杨某别无他求,只愿苟全性命,活着回到长安,于终南山下得一亩三分地,亲耕农事,了此余生。”

    杨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