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

第63章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63章

小说: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刻,开城一座官邸内,前大元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之子,李成桂,正手持弓箭,在官邸内射箭。

    他身材修长健硕,宽肩细腰。

    眉目端正,一双眼眸精光四射。

    此人本是大元千户之后,祖上世代是元朝官职,在高丽恭愍王前往大元帮助大元平叛归来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北伐,趁机抢占了许多大元领土。

    而李成桂的父亲趁机投降,李成桂也被封为高丽高官。

    后来,红巾军首领破头潘潘诚,率领数万红巾军,一路从中原陕西打到了元上都开平,又辗转来到了高丽,和高丽大战。

    彼时,高丽涌现出了许多名将,如崔莹,如李成桂。

    李成桂因为在抗击红巾军中,为高丽出力颇多,又趁机抢占了许多大元国土,如今已经是高丽的门下侍中。

    他自幼习练武艺,箭术高超,曾经率领两千精兵,对抗北元纳哈出两千余人不落下风,也曾以五百本部家兵对抗上千名倭寇,是当世高丽国有数的名将。

    他拿起一把弓箭来,嗖地一声射出一支箭矢。

    “崔莹大相派遣的使者,已经见到了纳哈出。”

    有下人在旁边上前说道。

    李成桂哦了一声,抬眼看去,箭矢刚好也正中靶心。

    他眯起眼来,将弓箭递给了身边人。

    “崔莹大相现在什么反应?”

    那人躬身道:“正在府邸中宴客。”

    李成桂闻言冷笑一声,眼神闪烁。

    李成桂和崔莹本来联起手来,共同在北边开拓高丽国国土,但是随着李成桂逐渐建立战功,他开始对高丽国内部乱七八糟的斗争感到失望,尤其是他们李家曾经是大元的世袭千户,高丽国能够在北边开拓十几个州,全仰赖他李成桂家族放水。

    谁知,高丽国恭愍王死后,如今上台的高丽王,对他李成桂虽然也很器重,却并不是那种真心的器重。

    而崔莹也是,对李成桂表面上十分拉拢,背地里防范颇深。

    崔莹本身是高丽恭愍王的心腹爱臣,还曾经响应大元的号召,率军前去大元平叛,屡立战功,他也是较早发现大元元顺帝对手下失去掌控,所以回到高丽国后,积极响应恭愍王开始北拓,趁机给高丽开拓了千里疆域。

    崔莹是个很激进的高丽本土派,十分想要高丽强大。

    李成桂则不同,他们李家投降高丽,是为了高官厚禄,可是如今的高丽王已经满足不了李成桂这些需求了,还利用党争,处处辖制李成桂,这让李成桂家族十分不满。

    “纳哈出不能亡,一旦纳哈出亡了,我高丽就要和大明接壤。”

    “你马上派遣一队使者,前去拜见大明辽东指挥马云,就说,高丽王怂恿纳哈出同攻大明铁岭卫。”

    李成桂说完,那家臣点头称是,立即离去。

    李成桂举起弓箭来,眯起眼瞄准箭靶,高丽作为朝鲜半岛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其实十分混乱,尤其是大元对高丽的上层贵族进行册封,屡次将高丽本国的政治势力分成许多股,彼此之间争斗不断。

    李成桂家族因为是大元属下,而且政治势力主要集中在北方,既和大明打过多次交道,也和打到高丽的红巾军战斗过,深深明白大明有多强。

    如今大明的战斗力,绝对是当世东亚第一。

    高丽国想要趁着北元和大明战乱不休,趁机做大,这是痴人说梦。

    因为只要大明解决了北元,就会腾出手来解决和高丽的边界问题。

    然而,崔莹这种高丽强硬本土派,却还在做着高丽一统天下,甚至占据辽东,觊觎中原的大梦……

    没办法,此时的高丽国,不仅气候没有那么冷,国内的耐寒水稻稻谷也比较高产,粮食产量比较稳定,持续几年的战争,高丽国胜多败少,国内的本土派势力空前强大。

    膨胀了。

    李成桂眯着眼,将弓箭拉满,却没有放出去,而是猛地将弓箭对准天空。

    嗖地一箭。

    一只斑鸠被射落。

    李成桂冷冷地放下弓箭,拿起一边珍贵的蜀绣丝巾,擦拭着手,他想起这段时间高丽那帮本土两班贵族们,让自己家臣扮做海盗,劫掠大明的事情来,这段时间随着贸易加深,高丽的两班们纷纷赚到了钱,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也让他们开始觉得自己可以了。

    而李成桂这种既熟知北元强大,又和明军接触过的理智派,反倒是处处被排挤打压。

    “不自量力的,可悲之人……”

    他踱步朝着远处走去。

    (



    第89章 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是腊鸡

    

“小主,你想我怎么泡你?”

    小院儿内,睡前准备泡个澡的朱雄英,正在紫英的侍奉下更衣。

    侍女雨荷已经将泡澡的水桶准备好了。

    朱雄英转过头看了看发育的愈加熟络的雨荷,犹豫了一下,咬牙道:“那个;雨荷呀,下回不能随便对男孩子说,我要泡你。”

    雨荷俏眸连闪,呆愣模样,疑惑道:“那,那我先试试你的深浅?”

    朱雄英又是一愣。

    这又是何处学来的虎狼之词?

    他忍不住问道:“雨荷,你应该没去过大明湖畔吧?”

    雨荷疑惑地皱起眉;摇头道:“没有呀。”

    朱雄英长吁一口气;道:“那你能不能说话别用倒装句,或者半文半白,说一半儿省一半儿的。”

    雨荷挠了挠头:“没说倒装句呀我。”

    “你……”

    “小主,没说一半儿省一半儿呀我。”

    朱雄英:……

    “好了,你帮我把水放好,我自己来吧。”

    雨荷将水放好之后,却不愿意离去,抿着红唇,玉手拢着低声道;“小主可是嫌弃雨荷?”

    “以前,都是雨荷伺候小主泡澡的。”

    “小主的身子,雨荷都是看过的……”

    朱雄英瞬间石化,小妹妹,我如此

    见她梨花带雨模样,咬了咬牙,心中无语,这送走了乳母张氏,雨荷就有点彻底放飞自我的意思;尤其是现在来了个紫英之后。

    又瞥了眼紫英。

    啧啧……

    不得不说,李善长的眼光不错,挑的这女婢身段儿窈窕不说,面貌也是一等一的好。

    紫英倒是不争宠,一直笑吟吟地侍奉在一边。

    “紫英,你也出去吧。”

    紫英点了点头,身段儿窈窕,一步一摇的走了出去。

    雨荷却还犹犹豫豫。

    “你再不出去,我捅你呢哦!”

    朱雄英怒道。

    雨荷这才扭扭捏捏地离去。

    等她们都出去之后,朱雄英自己脱去衣衫,开始准备泡澡。

    躺在水桶里,他开始思索起来,如今大明的国势蒸蒸日上,只需要解决三件大事,就能保证大明强盛五百年以上。

    首先,是解决领土分裂。

    将大明的基本盘,全都收回来。

    这个,按照如今大明的发展势头,要不了多久。

    其次,就是中央集权;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既需要让权;也需要人才,大元之所以亡国,有个很现实的点在于,蒙古黄金家族后裔成了蒙古老爷,但是许多蒙古底层百姓,底层奴隶,并没有享受到大元的福利,在元朝末期,卖儿卖女,给汉人做佃户的蒙古人也不少。

    要有自己的基本盘。

    可是这个基本盘,不能全选勋贵,也不能全靠文官。

    勋贵容易变成寡头,文官则会形成朋党。

    “我以前为自己养生,如今,我要为大明养生!”

    “我要为大明养生百年,保证我华夏未来,能屹立于世界之巅,至少强盛五百年!”

    朱雄英搅合着水桶里的水,自顾自说道。

    ……

    翌日。

    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扶着马皇后,两人正在香林寺中踱步,这段时间,马皇后的身体有所好转,但体力衰退,走路不再那么稳妥,需得拄着拐棍。

    不过,在饮食上,她终于愿意吃一些稍有营养的食物。

    比如说豆腐炖蛋。

    马皇后笑容恬静幸福,她感叹道:“也不知道标儿还有咱大孙子雄英,在北平如何了。”

    朱元璋呵呵笑道:“无须担心。”

    “标儿不会在北平待多久,过一阵就会回来。”

    马皇后疑惑道:“哦?可是,这北平不是要设为北京,难道,让咱老四坐镇?”

    朱元璋有些苍老地脸上浮现出一丝凝重,轻轻地摇了摇头。

    马皇后心中一动,看了朱元璋一眼,将话语岔开。

    走了一会儿,她还是忍不住问道:“是朝中,有老臣做了坏事吧?”

    朱元璋点点头。

    马皇后哀叹一声。

    当年,追随着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骑,个个和朱元璋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有一年元军势大,朱元璋在外征战,是李善长率领老弱妇孺,和马皇后,还有剩下的淮西老人拼死守住了濠州。

    当年,陈友谅攻下了太平府,花云战死,应天府的官员也是人心惶惶,有人偷偷准备船只渡江,有人将自己金银财宝窖藏,而只有马皇后和李善长等一干淮西老人,挺身而出。

    马皇后更是将朱元璋赏赐给自己的金银财宝,全都拿出来当做守城的资货,鼓励士兵们好生守城。

    最后,一战定江南。

    自从陈友谅被击败后,天下就再也没有能够阻挡朱元璋崛起的割据豪强。

    如今,不过短短二十余年。

    大明的勋贵们就贪赃枉法,结党营私。

    朱元璋望着远处面色淡然道:“秀英妹子,咱准备再过五年,就退位让贤,做太上皇,让标儿做皇帝。”

    “哦?”

    马皇后疑惑道:“皇上,你还春秋鼎盛,为何要退位让贤?”

    朱元璋搂着马皇后,一边走一边道:“咱大明的勋贵们,也春秋鼎盛呀……到时,咱退位让贤,大明的勋贵们,该退休的也要退休,让标儿提拔一批新人上来。”

    “咱还在考虑,南北两京轮戍,以北平为北京,是为夏都,南京为冬都,咱到时以太上皇身份坐镇南京,让标儿以皇帝身份坐镇北京。”

    “各部官员,南人为北官,北人为南官。”

    “如此,我大明南北歧视可减。”

    “再将标儿的陵墓,修去北京,以天子守国门!”

    “此例,最好形成定例,日后我朱明子孙,才不会忘战而亡,北方幽云之地,也可控之。”

    马皇后眼眸微微张了张,若是朱元璋说的是真事,那么此事肯定将会在大明引起轰动。

    两京轮戍,一南一北,天子守国门,太上皇和太子,守南京,分设六部,这样一来,大明南北之间的隔阂固然可以被朱明皇室以皇权控制。

    但是也有了分裂的风险。

    没办法,此刻的大明南北方人,地域歧视太过严重。

    这个歧视,是从宋代之前就有,南宋时候,就有大臣秦桧觉得北方人不便管教,请皇帝让“南人归属南,北人归北。”

    当时皇帝赵构大怒,指着秦桧骂道:“朕也北人矣。”

    难道秦桧真不知道,赵构也是北人嘛?

    非也,而是南北方地域歧视由来已久,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河北幽云之地长期处于中原文化圈的外围,和南方割裂太过严重。

    元代,朝廷当中南人是第四等,色目人和北方汉人都鄙视南方人,元代对于南方人去朝廷中做官的,有一个很搞笑的称呼,唤作“腊鸡”。

    所以当一个北方高官,指着座位上的南人官员大骂,恕我直言,你们在座的各位都是腊鸡,这样的场景真有可能存在。



    第90章 我大明需要养生几年

    

到了大明,南方北方只见的仍旧如此。

    翰林刘三吾,就曾经对朱元章说:“北人当以威制,南人可以德化。”

    还有些文臣说,北人粗俗鄙陋,不堪为伍。

    其实在这些南方大臣眼里,淮西之人也算是北人,尤其是在黄河夺淮之前,淮西这些地方的人说话和河南,中原一代基本一样,毕竟很多是靖康耻时从北方逃难过来的。

    而南方文臣们还写过诗歌“马上短衣多淮客,岂有桃源可避秦”。

    他们以此来嘲讽淮人是短衣武人粗鄙,靠着和秦一样的效死命夺得了天下。

    这也是洪武十五年科举之后,北方举人世子屈指可数的原因,当年北方的金朝,巅峰时期,人口五千余万,经济,文化,都较为繁荣,在很多地方对南宋占据优势。

    到了元朝,南方虽然比较富庶,但经济中心依旧是北方。

    所以,许多儒学世家,对于朱元章的洪武大明朝,心中还有些微微的抵触态度,当年不少汉人儒家大地主,跟着元顺帝跑去了大漠草原。

    要想将大明的南北割裂治好,非得下重手。

    南人为北官,北人为南官,在北方也开科举,开武举,收北方武风鼎盛之地的土豪良家子,这还不够。

    还需要在北方,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这个中央政府,得有决策权,有生杀予夺大权。

    大明的天子,最适合不过。

    天子守国门……

    想到朱雄英提出这句话时的表情,朱元章总感觉有些怪怪的,似乎后世子孙,因为这天子守国门出过什么事,总有些心绪不宁。

    北方,需要一个天子坐镇。

    开封交通便利,但是无险可守。

    西安倒是有险可受,但黄河决堤夺淮之后,水运漕运困难。

    再加上,当年八水绕长安的西安城,被蒙古人治成了最炫民族风。

    元朝因为是金德,金生水,每隔一个月就有小型水灾,但是元朝的主要大地主不太重视农田水利,导致关陕平原很多汉唐宋代的水利设施都荒废。

    他们的司农司,做了一本农桑辑要,还要删删减减,只出删减版。。

    而蒙古迁徙过去的蒙古本部牧民,普通蒙古人,也没有享受到大元帝国的福利,很多蒙古老百姓穷的叮当响,也只能靠给蒙古黄金家族的大地主放牧,养羊为生。

    大明,自然要规避这些问题。

    朱元章之前曾经派朱标去考察过开封,准备迁都开封,但是开封已经不适合了。

    西安考虑过,但是去了西安,还是控制不了河北等地,唐朝时安史之乱已经给出了答桉。

    还有,定都西安的话,若是有黄巢之乱,有乱贼将江南赋税地攻占,西安自破。

    如今看来看去,只有北京……

    而北京也必须得有天子坐镇。

    只有天子,才能号令全国,调集赋税,将各种物资资源运到北京,保证北方的经济繁荣,还能够笼络北方的豪强世家,地主阶级。

    朱元章自己再以太上皇身份,率同样的六部官员,坐镇南京。

    如此,两京轮戍,资源分配可以更加均衡。

    朱元章能压得住老臣,朱标新皇登基,重用新臣,也可以拉起自己的一套班底。

    以后,天子守国门,太子则在成年后到南京坐镇,等天子老迈,便退位让贤,为太上皇,去南京养老,由太子登基为皇帝,守卫北京国门。

    这是朱雄英,朱元章,朱标三个人,商议之后的最佳策略。

    也是无奈之举……

    朱元章敏锐的发现,如今大明要是不这么做,直接迁都,朝中必起内乱,甚至朱明的江山会有割裂的风险,当今的应天府朝廷,高位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