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雄英哈哈大笑。
“你倒是个吃主,这快乐水,主要用了蜂蜜炒制焦糖,然后加了柚子皮,香菜根,香菜碎末,如今北地天冷,没给你们放冰块儿,若是加了冰块儿,那滋味儿更好。”
朱高煦端着杯子喝了一大口,哼道:“这有啥好喝的。”
说着好似是无意一般,左右打量,盯着郑和。
“喂,那个小内侍,你方才说,此地有玩具和小人书,小人书呢?”
他以眼睛左右偷偷瞟。
咱是来看小人书的,谁来吃吃喝喝呀。
正经人,谁吃吃喝喝,那不都得为了看节目。
在明代,其实活字印刷术已经十分成熟,在元朝时候,北方,尤其是山东等地,学风淳朴,当地的很多读书人自发的开始改良书籍印刷,元朝重臣严实就屡次改良活字印刷,后来姚枢,杨古等人又屡加改良。
而元朝因为对读书人放养,所以读书人很喜欢写杂曲儿,写小人书,尤其是风花雪月之事。
蒙古人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们不太懂华夏读书人的弯弯肠子,曾经有读书人写反诗,被告到了蒙古老爷那里,正在喝酒的蒙古老爷说,关我屁事?
一定程度上,明代的话本,市井流行,和元代对读书人的散养离不开关系。
元代的农学家,发明家王祯对印刷贡献较大,此人为了方便普及各类农学知识,对活字印刷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研制出了轮盘活字印刷,效率大增。
这种活字印刷,也被元朝官府应用,可以印刷回鹘蒙古文,教蒙古人种地,也能印刷汉文,在很多地方也被用来印刷杂曲。
朱高煦说完之后又道:“要是没有小人书,等会我把你这小内侍腿打断!”
说着报复似地,抓起一把茶果,大口咀嚼了起来,横眉竖眼。
朱雄英见状哈哈大笑,这朱棣的老二的确是有些意思,他挥挥手,招呼郑和,去拿一些自己让罗贯中印刷的小人书来。
小人书的印刷十分简单,只要用木板,或者是铁板铅板,将人物图画提前刻绘好,就可以大量印刷,朱雄英觉得很有趣,就让太学印刷了许多。
上面的主要内容,大多是普及数学,还有简化字。
以及一些儿童启蒙故事。
朱高煦狂放不羁,十分嚣张跋扈的模样,看的朱雄英轻轻摇头。
他不由劝诫道:“我说高煦,你为何这般跋扈,年轻人,不要太气盛呀。”
朱高煦冷哼一声,脑袋扬起:“我就跋扈你待怎样?”
他抓起肥宅快乐水猛灌一口,冷哼道:“要不是这小内侍诓骗于我,我怎么会来你这地吃这鸟食,这茶果一般般,我北平也有的。”
“至于这快乐水,更是稀松平常!”
说着他又干了一大口。
“我还以为,你们京师来的,有多了不得呢……”
“如今看来,不过如此。”
等到郑和拿来小人书,朱高煦随手拿过一本翻了起来,见上面都是些数学或古诗知识,不由大怒,吐槽道:“什么呀,不会真有人拿小人书画算术和唐诗吧?”
“我听说,你们南人,都喜欢看黄蛇,市井小报,有许多很粗很长的黄蛇故事,结果,就这?”
“你莫非瞧我朱高煦年幼,诓骗我等??”
“哼,实在贻笑大方!”
朱高炽连忙给朱高煦使眼色,劝他不要乱说话。
但是朱高煦却丝毫不以为意。
朱高炽只得给朱雄英赔笑:“舍弟年幼,雄英大哥你勿要生气。”
朱雄英轻笑着摇了摇头,这小孩朱高煦到真是让自己想起了十叔。
只是,如今,十叔朱檀已经不再这般跋扈了。
他不由笑道:“朱高煦,你不要着急,仔细翻翻,这下边有一本小人书,叫做《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你翻一翻。”
朱高煦满面怀疑。
他嗤笑道:“《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书名如此土,与风月逍遥一点都不沾边,好不好看啊?”
“本世子殿下阅书无数,你可别拿寻常货色搪塞与我。”
“你一看便知。”
朱高煦将信将疑地拿起那本书,翻看起来。
“套路太老,开头一般?”
“都被唐传奇志怪写烂了的梗。”
“人设也老,许多志怪书常见,一般般嘛!”
看了一会儿,朱高煦之前那桀骜不驯的表情,已经完全变成了津津有味模样,似乎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他咳嗽一声道:“此书,还行。”
“绘画鲁迅,作者周树人?我怎么没听过?”
“可还有其他书?”
朱雄英哈哈大笑,朱高煦还真是有趣,他让郑和,又拿来一本,名为《石猴大战七仙女》。
“这本可是禁书,只能在此观摩。”
朱雄英神神秘秘地道。
朱高煦闻言,倒是来了兴趣,他拿起来看了看,眼睛瞪大,渍渍称奇:“喔,这猴子偷桃。”
“啧,仙女指路?”
“哇,老君献果?”
“这本,倒是还行,爽点明确,勉强算是中上之姿。”
意犹未尽地翻完,朱高煦又摆起谱来,哼道:“还行,勉强能看,这石猴大战七仙女,对于你们这种凡俗来说,太过高深莫测。”
“对于本世子殿下,刚刚好。”
他随即又似是不在意地问道:“喂,这石猴大战七仙女,是谁做的?”
朱雄英端起一杯薄荷水,轻轻酌饮一口,叹息道:“是我大明日报主编,翰林罗贯中。”
“可惜,画完了这一本石猴大战七仙女后,他因为做报纸公务繁忙,从此封笔,再也不做小人书了。”
“啊?”
朱高煦遗憾地跌了跌脚,满是遗憾。
“当年,他要退出书画界,我是极力反对的。”
朱雄英也道。
“另外,高煦啊,你怎么能沉迷这些书籍,太涩的人,成不了大事!”
“这些小人书,一天不看难受,看了难受一天,对身体不好。”
“而且,看多了,还废纸。”
“你听大哥我一句劝,你还小,把握不住!”
(
第85章 凤起辽东
辽东。
纳哈出坐在大帐之中,左右有王公相伴,前面是一群高丽女和汉女翩翩起舞。
面前桌上,摆放着辽东湄沱湖特产,“湄沱之鲫“。
这“湄沱之鲫“又被称为白鱼,肉质鲜嫩无比,在唐代时曾是贡品,辽金时期,也是王公贵族才能食用。
纳哈出身材高大,他是一员十分骁勇的猛将,而且在黄金家族中地位尊崇。
如今的他,坐拥数十万军,在大明,北元,高丽之间左右逢源。
尤其是高丽,对纳哈出是言听计从。
此刻,高丽国来的使臣,正在给纳哈出献上财帛,想要要一些铁岭地区的“荒山”。
那高丽使臣,极尽谄媚,将纳哈出夸赞的无与伦比。
纳哈出身边的侍女,以黄金梳子帮他整理了一下胡须,好让他方便食用湄沱之鲫,他鹰隼似地眸子闪烁着狡黠,嘴角勾起冷笑。
当年,纳哈出被俘获又放还,主要是因为他熟读汉人兵书,汉化颇深。
当年朱元璋审问他,他可以以汉话直接和朱元璋交流。
此人十分喜欢风雅,尤其爱汉人的美女,府邸中有许多南方汉人美人,而且他还写的一手好毛笔字,作为成吉思汗四杰木华黎的裔孙,他是当世少数几个能直接用汉语和诗歌与大明使臣做歌的北元权臣,在前世那个时空,他投降之后,为太子朱标和蓝玉器重。
此时空,因为这两年大明皇家银行的缘故,纳哈出也赚的盆满钵满。
旁边的高丽,在他和大明,北元中做二道贩子,也赚了许多钱财,野心开始极度膨胀。
首当其冲的,就是高丽国开始在边境搞小动作。
本来,高丽国的国土疆域,距离鸭绿江很远。
在元顺帝时期,为了对付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南洛阳等地的刘福通等红巾军,元顺帝从全国各地征调士卒,从高丽征调了许多兵丁,还从中亚,西亚,甚至是察合台汗国抽调士卒过来平叛。
而高丽的将领,在被红巾军屡次吊打之后,发现,大元似乎没有那么可怕。
之后,又发生了,高丽恭愍王将元顺帝的奇皇后全家屠杀之事,而元顺帝派遣过去高丽报仇的士兵,被高丽大败。
从此,高丽人对于元顺帝要求上交赋税之类的要求,一律阳奉阴违,而且开始侵占辽东的土地。
而纳哈出保存实力,也有自己的考虑。
大元当时,各处军头林立,王保保,李思齐,各个都在内讧,准备自立,王保保这类的蒙古贵族,是中原汉化的蒙古地主武装,他们和在北方的蒙古本部王爷,格格不入,互相之间的歧视颇深,指挥也互相不归属。
元顺帝向这些军头求援,等于是召集董卓进京。
纳哈出如果不保存实力,顷刻间就被群狼撕碎。
高丽国的王,在发现大元外强中干后,就直接出兵去辽东趁着大元平叛,“救援”大元,高丽自己史载“收复十余州县,自高宗戍沉于元,今皆复之。”
高丽国在大元调兵之前,不过十几个州,救援之后,愣是救出了三十几个州回来。
前世那个时空,不少史学家,将东北土地丢失被高丽占据甩锅给明成祖朱棣,实际上,高丽人偷偷占据辽东土地的时候,大明还未能收复北平和辽东呢。
元顺帝,对于这种背信弃义之举,也是毫无办法。
因为高丽国虽然小,但此地冬天天寒地冻,想要征讨不易,契丹时,就曾屡次征讨,还大败过。
而元顺帝手下的兵头,不能说是像董卓,堪称是董卓本卓,赵匡胤本胤。
察合台汗国,奉诏前来帮助大元平叛的大元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从西域万里迢迢来到中原,发现国事糜烂,元顺帝只是个空壳子,压根指挥不动麾下军头,索性派了个使者,对元顺帝说:“祖宗以天下付汝,汝何故失其太半?盍以国玺授我,我当自为之!”
意思是,元顺帝你个废物,祖宗给你天下,你把握不住。
不如把传国玉玺给我,我来当大汗皇帝!
而且,察合台汗国还趁着“救援”大元,劫掠元朝西番卫所,攻陷了二百多个卫所,直接把疆域扩大到了吐鲁番一代,还杀了元朝的使者。
最后,元顺帝赖以依靠的,居然是身边许多汉人大军头,和王保保这种汉化严重的武装地主集团。
此时的北元,辽东,漠北,漠南,一直有大量的汉人,纳哈出手下也是,这也是他为何会在朱元璋招降后,顺理成章就投降的缘故之一。
在朱棣手中,就有许多蒙古草原来投的汉人,都曾是蒙古人的奴隶,譬如朱棣手下大将之一,张玉,就是给蒙古贵族放马放牧的奴隶出身,前世那个时空北征蒙古南平越南,后来被封为国公,他就出生在蒙古的帐篷里。
如今,纳哈出手下数十万人,起码有十万人,是世代居住于辽东的汉人,或者汉化的契丹人,金人。
还有一部分,则是土著女直、鞑靼、高丽人。
在心理上,纳哈出从来都是以天朝上国自居,并未将高丽放在眼里,而且以他如今的兵力,足以威慑高丽。
听着那高丽使者的话语,纳哈出嘴角冷笑更甚。
这帮高丽人,得寸进尺。
因为如今商队贸易繁荣,他们想要在铁岭,立一个卫所。
可是,这铁岭卫,已经被大明辽东指挥,马云,叶旺拿下,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亲自下令,在铁岭驻军巡逻。
可是这个地方,因为屡次被纳哈出等北元军攻陷,来回反复,导致有一段时间权力真空。
这就让高丽钻了空子。
这帮高丽人,辩称此地是他们高丽国土,前来请求纳哈出帮忙,将明军的铁岭卫戍堡拔除,把明人赶走。
作为回报,高丽王将会送给纳哈出许多美女,还有一些俵物,海货。
纳哈出听的哈哈大笑。
他眸子闪烁,望着那高丽使臣似笑非笑。
还真是把他纳哈出,当做傻子了。
如今这两年,随着大明国力崛起,谁都能看出来,大明蒸蒸日上,统一天下不过是时间问题,他纳哈出现在之所以一直没有投降,主要是贪图地位富贵,另外投降也得选个好时机,卖个好价钱。
若直接投降,大明只拿他纳哈出当个普通降将。
若是大明率数十万人来攻,我纳哈出和大明打个有来有回,力战不敌,最后投降。
这样不仅对蒙古黄金家族有个交代。
去了大明,他纳哈出依旧享有富贵。
这帮高丽人,想让他纳哈出当出头鸟,去先打明军,争夺铁岭卫,然后送给你高丽吗?
纳哈出想到这里,又是哈哈大笑,这帮高丽人真是脑子秀逗了,莫不是以为这两年靠着在大明和北元之间左右逢源赚了一些钱,就可以与大明这种万乘之国争雄吧?
“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纳哈出挥挥手,示意高丽使臣下去。
他眸子闪烁,招来心腹之人,低声道:“你带着我的信物,亲自去一趟辽阳,告诉大明辽东指挥马云,就说,高丽之人,觊觎大明铁岭卫土地。”
那心腹之人领命便去。
纳哈出冷笑,端起酒杯来饮了一口酒。
“辽东越乱,我纳哈出的富贵越显,高丽……想与大明争雄?着实可笑!”
低声自语,纳哈出本来看向几名貌美侍女,想要召唤她们进帐同乐,忽然想到了什么,表情愣住,他眯眼咬牙道:“不对!”
“大明太子朱标已经来了北平,高丽人在这个时候图谋铁岭土地?”
“莫不是,冲着我纳哈出来的!”
纳哈出瞬间酒醒了,眼睛瞪大,狠狠地捏紧了手中酒杯。
(
第86章 此地便是他等折戟断鞭下跪投降之所
张北草原,一处金代古堡。
此地本来是金代女真人修建,用来抵御蒙古人的长城堡垒。
后来蒙古崛起,此地被攻破,忽必烈在此地建立了驿站,后来逐渐成了过往商旅居住之所。
乃儿不花与索林帖木儿,正驻军在这古堡中。
乃儿不花与索林帖木儿,二人都属于汉化颇深的蒙古王公贵族。
此刻,看着面前侃侃而谈,自称是大明锦衣卫国安司总旗,特意前来招降他们两个的和尚李黑儿,两人都是面色沉默,无语凝噎。
乃儿不花四旬年纪,他出生于山西,长与河南,若是只看外貌,他妥妥的是汉人相貌,而且此人因为出生的山西地方,戏曲流行,很喜欢听曲儿。
此人之所以在大漠被排挤,也是情有可原,他祖上是乃蛮部,信奉景教基督教……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之前,蒙古更北方一些的部落,信奉景教的很多,而且因为当年西辽在西亚的缘故,也有很多蒙古部落信佛教。
他们乃儿不花这一支,一直信奉景教,世代传承,大明攻下山西,他顺势投降,谁知却将他分去山西宁夏交界处,担任官山卫卫所指挥,
宁夏等地,回部众多,尤其是天方诸回,因为乃儿不花信景教,和当地回部多有冲突,最后忍不住负气出走,带领部族去了大漠。
去了大漠之后,大漠草场繁茂之地,早就被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