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

第12章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12章

小说: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虎头虎脑的朱允炆却不害怕疼痛,揉了揉额头后,上前来一把抱住朱雄英的大腿,抬起头可怜巴巴地道:“大哥,皇奶奶说大哥正在读书,允炆虽小,也想跟着大哥读书。”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

    前世为何在朱雄英死后,朱允炆很受皇爷爷朱元璋的喜爱?

    还不是因为这小屁孩十分聪慧,尤其喜欢读书,且出口成章,朱元璋深知在他之后,大明需要一个温和的天子于民休憩,也需要一位能缓和文臣官吏和大明天子矛盾的接班人,毕竟武将都杀的差不多了,但是读书人是要一直用的,收租子,收钱粮,徭役,处处都要用到文官官吏。

    朱雄英耐不住他,叹气道:“老二,你可知何为九天之水下垂,何为四海之水皆立?”

    年仅五岁,虎头虎脑的朱允炆瞪着大眼睛,摇了摇头。

    “这都不知道,还读书,读个屁,读书不要钱啊,一边儿跟狗玩去!”

    朱雄英将朱允炆抱在了一边,最不喜欢和这种小屁孩玩了,狗都嫌。

    说罢,扬长而去。

    朱允炆委屈巴巴地想张口,却抿着嘴唇,捏着拳头看着朱雄英的背影,低声道:“大哥,允炆一定好好读书,让大哥不再生气。”

    郑和跟在方孝孺身边,疑惑地皱眉问道:“方伴读,敢问何为九天之水下垂,何为四海之水皆立?”

    方孝孺扫了他一眼,意味深长地说道:“别问,读书人的事你少打听。”



    第24章 我以红巾染青天我以青天还朗月

    

奉天殿大殿内。

    诸多武将勋贵在左,文臣在右,泾渭分明。

    大明以左为尊,李善长本是左丞相,但是此刻,文人却站在右边,大明开国猛将勋贵们站在左边……

    曹国公李文忠和韩国公李善长各持朝笏,分别站在武将和文臣之前,大明朝初期,武将地位极高,在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为了削减李善长等文党势力,命曹国公李文忠执掌大明王朝后备官员基地国子监。

    这一方面是为了打压文党气焰,另外就是防止朝中文党做大。

    同时,也有一份稳住朝中武将集团的心思。

    随着大明江山稳固,朝堂中的权力倾轧越来越严重,主要在于线路和施政方针,文臣天生想要赋税稳固,没有战祸,让老百姓在家里种地耕田,收多多的租子,租子收不上来,再放更多的高利贷,这个问题在宋朝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士大夫治天下,他们不喜欢武将发动战争,甚至为此不惜在某些关键战争的后勤上做文章,导致宋朝征伐西夏惨败,地方放高利贷太过严重导致民不聊生,最后朝廷下场,发明了青苗贷……

    文臣认为,好战必亡。

    但武将天生追逐功名利禄,武将获赏的爵位和田地,是拿军功去搏出来的,每一次的战争都意味着有新的勋贵阶级出现,他们会获得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赏赐,更高的地位。

    这天生和文臣集团冲突。

    武人瞧不起这些躲在刀剑屁股后面捡现成的文人。

    文人又觉得武人不可信,毕竟,观华夏历史,武人犯上作乱者众,文人挟武作恶的少之又少……

    宋时,东华门外走马观花好儿郎,如今依旧。

    尤其是,元朝一百余年,读书人不能当官,只能给蒙元武人做管家,做伶人,上百年压抑,喷薄爆发,情绪之中潜藏的愁绪,其实更加歇斯底里,何况文武自古不两立?

    李善长已不再年轻,他的双眸似闭未闭,好似是在假寐,自从胡惟庸案之后,除了面对朱标,李善长在政事上很少发表重大意见,也几乎不怎么冒头,他用沉默和迟缓向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表示,自己老迈不堪用,已经可以告老还乡了。

    胡惟庸案爆发之后,李善长受到牵连,主动选择告老还乡。

    但是朱元璋却一再挽留,还将公主嫁给他儿子,再赐予他厚禄,让他和李文忠各掌文武,圣眷更隆,还明知朱标会事事请教李善长,却大手放权太子朱标,摆出一副离不开李善长的样子。

    李善长却更有危机感,岂不闻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而且圣上朱元璋,最喜欢把肥猪养肥了再宰,空印案,胡惟庸,哪件都是这样,尤其是胡惟庸,可以说是圣上一手放纵他做大,放纵他肆意张狂……

    “启禀陛下,臣以为,江西之事,乃是吏部救灾不力,拖延瞒报所致!”

    兵部的官员手持朝笏,向着朱元璋告吏部的状,都是吏部隐瞒不报,导致兵部未能及时掌握江西弥勒教起事的军情,反而是锦衣卫先报上来。

    而吏部的侍郎也并非吃醋的,当场站了出来,义正言辞,满脸正义地呵斥反驳……

    朝堂,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我大明,也自有国情在此,开国之初风气简爽,如今过了十五年,已经变味儿了。

    李善长微微眯着的眼睛眼睑轻颤,他微微动了一下自己的脚,内心轻嘲:“老了……”

    ……

    而曹国公李文忠则是剑眉紧皱,一边听着吏部和兵部的官员向朱元璋禀报江西之事,一边用朝笏挡着脸面,慢慢回头,以凝重眸光扫视了一番身后的大明武将。

    在身后看见自己的儿子李景隆正一脸愤怒地盯着李善长,李文忠不由心头叹了口气。

    自己这个儿子什么都好,但是城府尚浅。

    大明朝廷如今的这些猛将二代天团们,论道城府修养,气度,全都不如上一代。皇子们中,要论为人气度,唯有一个老四朱棣李文忠能看得上眼,老十七宁王朱权也有些大将风度,但是剩下的这些勋贵子弟,个个都是沉不住气的主,喜怒哀乐全都挂在脸上。

    不喜欢文臣,就直接怒目而视。

    这城府,若是当年红巾之时,和其他几伙红巾聚义谈事,一言不合就要打杀起来,似当年圣上在郭子兴麾下,也被郭子兴的儿子夺权排挤,圣上是何等气度?谈笑自如!

    他们这些跟着圣上打天下的猛将天团,也个个都沉得住气,没有这么喊打喊杀的。

    他轻轻咳嗽一声,眼眸流露出几丝恍然,不由回忆起当年峥嵘岁月,南北转战数千里,统御兵马上百万,为大明打下偌大基业,可是如今的大明子民百姓,仍旧在被贪官污吏盘剥,而且说不定好些就是曾经跟着他转战四方的百战老卒……

    他不由摸了摸自己胸口,这是当年跟随徐达征讨大都时,被北元神箭手射中,当时他被一箭射落马下,北元以精锐怯薛军千余人,具装铁甲浮屠马,佩重枪弯刀直捣中军,险些将自己中军冲垮,怯薛军精锐乃是北元征讨南北的精锐,一人抵得三五个明军,全都身披重甲,马具装的是前西夏和前金铁浮屠那种重甲,不惧重矢,那一战他身边的贴身老营军死了数百,全仰赖徐达长子徐辉祖领着两千大明铁骑拼死解围,不然哪有他李文忠命在?

    他还记得有个老营军卒子,年岁只有十五的,唤作陈七九,七岁时讨饭到了濠州被他收下做孩儿军,随他南征北战七八年,大小负伤十余处,这次为了帮他挡住北元怯薛军冲击,硬生生被弯刀砍断了一只手臂……

    可是,可是在战场上这般勇武的陈七九,后边儿却成了个贪财好色,欺男霸女的恶人,仗着自己是世袭千户,吞兵饷,吃兵血,强抢民女,纵兵劫掠富户,私吞军粮!被锦衣卫告发后,被李文忠亲自问斩……

    李文忠皱了皱眉,眸子瞳孔渐渐凝重起来,他心有灵犀地和李善长对视一眼,二人皆是默不作声地皱了皱眉。

    我以红巾染青天,我以青天还朗月。

    坐在龙椅之上的朱元璋只是轻轻皱着眉,右手随意地转动着手中佛珠,面无表情地听着,听得无聊,端起薄荷金银花水,轻轻地抿了一口,脑中忽然想起自己那聪慧的大孙儿,不由得笑了起来,眼中露出一丝玩味。

    大孙说我皇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搞民生。

    我倒觉得,咱皇明第一个五年计划严打腐败,搞反腐倡廉……

    吏治清明,百姓自然活得下去。

    朱元璋如何不知道兵部和吏部在互相扯皮,推诿责任。

    他在等一个契机,等江西文党的人露出点马脚来,先让太子朱标去处理这件事,他才好操办后手,否则他一出面,这些个贪官儿狗官儿就躲在后边不吱声,只派些蟹兵蟹将来送死。而朱标也极为耐心,既没有驳斥吏部和兵部的官员,也没有对马上跳出来弹劾他们的御史台官员大声说话,还很有耐心地听御史台的官员说了一通弹劾之言,劝慰他要找到证据,不能随便弹劾……

    江西出了叛乱,需得平叛。

    反对平叛的不一定是坏人。

    赞成平叛的不一定是好人。

    熙熙攘攘,当官何为?利字在前罢了。

    官字两张口,宝盖在口前,无宝又无钱,口字不发言。

    就似是前元末年,黄河一只眼,挑动天下反,蒙元朝廷要拨粮,拨款,征徭役去修建黄河堤坝。

    前元当时的丞相强烈反对,因为他深知前元的吏治是什么模样,恐怕这些钱粮还没出大都,就被吃了一大半,送到黄河边上的只有一些泥沙,至于徭役更是要命,汉人一直被打压,土地被蒙元贵族抢占了去养牛养马,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不准用刀,几十户用一把刀,吃面用竹片削面,你还把几十万汉人征役到一起修黄河堤坝,而且征讨的这些人,多半是因为交不起钱,被地方官吏强行抓来的……

    但是不修也不行,黄河糜烂,冲垮了河南中原很多良田,这一片区域自古富庶,有很多良田,都是蒙元贵族王爷们的马场和自留田,你这丞相不修河堤,是奸臣佞贼,神奸巨憝的大贼!你死不死不要紧,修黄河的汉人死多少也不打紧,但是不能让黄河水冲了我们官老爷的良田……。。

    这就跟现在江西叛乱事一样,江西文党并非是铁板一块。

    弥勒教做大,总会影响某些文官的利益,也总有一些人受益……

    喝了一口薄荷金银花水,朱元璋只觉得淡然无味,他端起茶杯递给身旁内侍,吩咐道:“给我上枸杞红枣八宝茶来。”

    那内侍低头躬身去了。

    路过李善长时,似是无意一般瞟了李善长一眼。

    朱元璋一直很讨厌内侍太监,对内侍太监用而不亲,还明令宦官不得干政,但是这些一直伺候着天子的身边人,长期跟着一个人,只要不是蠢笨,总能从天子的某些小习惯中揣测出他心思……

    朱元璋瞥眼看了那太监一眼,又看了看眼观鼻鼻观心仿若神雕的韩国公李善长,嘴角略微勾了勾,露出一丝笑意。



    第25章 我是要成为大明天子的男人

    

不同于朝堂之上的凝重。

    马皇后这边是一片欢声笑语,众多妃嫔们忙着摘菜劳作,而孩子们则欢呼着雀跃着,在皇田之中玩耍,大黄在汪汪犬吠,几个孩子追着大黄乱跑。

    数只高冷的狸花和大橘,则是趴在一旁院墙之上,晒着下午阳光的余晖,冷蔑地扫视着这些愚蠢的人类。

    不知从何处蹿出来一只田鼠,在朱雄英和朱允炆这里乱蹿。

    两人都扮做村童,戴着草帽,挽起裤腿,脱去鞋子光着脚板跑来跑去,四处是绿叶青荷,闻息是青泥淡香,十分惬意。

    朱允炆蹑手蹑脚,想要捉住这只田鼠,他抿着嘴屏息凝神,向着这只田鼠尽力的扑去,那田鼠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可恶!”

    朱允炆抿着嘴险些哭了出来,却没有叫出声,反而是自己爬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

    见到这一幕的朱雄英,也是心中一动。

    我愚蠢的欧豆豆啊,虽说你这人有些心慈手软,上位之后被文臣忽悠瘸了,比如说,免了齐泰黄子澄这帮文臣老家的赋税,似江西,福建,还有江南很多地方的赋税,让文官集团疯狂给你舔臭脚,另外就是强烈打压武将勋贵失去了武将集团的支持,但是老二你倒也不失是个人才……

    八岁之期已到,这一世我不知能走多远。

    若是我渡不过这八岁大劫,至少也得为大明留下个合格的接班人吧?

    来到这个世界三年,自己这个二弟朱允炆,对自己一直很尊敬,很爱戴。。。

    看向朱允炆,朱雄英眸子闪烁,心中有了计较。

    如果今年自己真的渡不过八岁大劫,父亲朱标也像是前世那样,在洪武二十五年走了的话……不能让那帮文人集团,把老二朱允炆教成一个乖乖种子,说什么听什么。那不是任君典范,那是提线木偶,君主若做到这个份上,就算四叔不靖难,也迟早被文官集团玩没。

    “允炆,好样的,男儿汉摔倒不怕,自己站起来!”

    朱雄英拍了拍朱允炆肩膀,蹲下身将他脸颊上的灰尘擦去,笑着看向周宽,吩咐道:“大伴,晚上二弟和我一道用晚膳,你吩咐多准备一道爆炒猪心,给二弟允炆补补。”

    朱允炆乌黑眼眸闪烁,奇道:“大哥,为何要给我吃猪心?”

    朱雄英伸出手挼了挼朱允炆的脑袋上的草帽,蹂躏了一番后咧嘴露出洁白牙齿笑道:“你傻呀,吃什么补什么,你小子很聪明,就是缺点心眼。”

    “另外记着,下回过来看到皇奶奶不吃我给她准备的人参鹿茸粉,你就趴在地上撒泼打滚儿,然后哇哇大哭,不见她将人参鹿茸粉吃了,决不罢休!”

    “撒泼打滚儿是何动作?”

    “要不说你该吃猪心补补呢。”

    朱雄英指了指正在一旁正在嬉戏追逐的几条大黄大黑,其中一条大黄正趴在泥土中,来回打滚儿除虱子,朱雄英道:“瞧见了吗,那就是撒泼打滚儿。”

    朱允炆乌黑眼睛瞪的楞圆。

    “可是我为何要这般?”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大伴,再给二弟加两根大猪蹄纸。”

    他撇着嘴很无奈地看向马皇后那边,脸色阴沉下来,低声道:“还不是因为你皇奶奶不愿意吃贵重的人参鹿茸粉,结果都便宜了伺候她的侍女,我看她身边的侍女,吃补品吃的胡须都长出来了……周大伴,你知道该怎么做吧?”

    周宽一直不卑不亢地躬着身,闻言拱了拱手。

    而郑和则是眼眸一闪,扭过头看了看跟在马皇后身边的那些侍女,说来也是奇怪,朱元璋收编了元顺帝的很多妃嫔,宫女,内侍,可是马皇后等人并不怎么使唤这些下人。

    这种朴素的作风,在华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并不多见。

    所以郑和亲眼见到这一幕,也不由得十分震惊,深深为大明皇后马皇后的人格魅力折服。

    蒙元贵族,都是把下人当奴隶……

    就比如说是在这后宫里,大部分时间,是马皇后带着一众妃嫔在田间劳作,而宫女和内侍在旁边看着,也帮忙做,但是他们不能做的太勤太多,毕竟,农活儿只有这些,你做完了妃嫔主子们怎么在马皇后面前表现……

    方孝孺也是皱了皱眉,他从朱雄英这里已经得知,马皇后的身体十分虚弱,长期吃素,让她身体很缺乏营养,缺钙,缺各种维生素,需要慢慢食补加补品补起来。

    而方孝孺乃是浙东四贤之一宋濂的高足,在朝中有许多大臣是他同门,他也从同门口中得知当今皇后身体情况很严重,恐怕拖不得,想到这里,方孝孺眼中闪过一丝怒色,马皇后的贤德光铄千古,这帮侍女,竟然敢……

    朱允炆没有听出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