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可以雷霆猛势直捣其穴。”
“再者,大元乃是东西十万里,疆域数十万里之国,其势虽衰,其形犹在,似大漠种族,身居塞北苦寒之地,自幼以狩猎为戏,孩童三岁可骑马,五六岁便挽小弓猎鼠捕兔,而我汉家子民,朴实耕种,不事狩猎,然汉唐之时,一汉抵五胡,何也?”
朱雄英看向朱元璋和朱标。
其实朱元璋和朱标二人都有很多回答,之时他们一时为朱雄英这番言论镇住。
“皆因汉唐勤修内政,百姓富足,我汉唐儿郎,战必全甲,刀兵精良,前元为何一统四合?前宋虽偏安,然宋之神臂弩,重甲兵仍是当时一流,只因前元先征花剌子模等国,吸收中亚西亚工匠,锻造精良兵器铠甲,他们的回回炮最开始只是投石机,但是发现南宋的火炮犀利之后,又命色目匠人研习南宋火炮,将南宋火炮也学了去,再用改良后的回回炮和火炮来打南宋,又学习南宋之重甲步兵武装骑兵,是以横扫天下,打下了一个大大的疆域。”
“这是因为他们的‘内政’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铁木真都知道善待读书人,忽必烈重用旧辽耶律丞相,广收汉臣才智,而且他们保证了大部分的蒙元战士享受利益,我皇明就缺在这里。”
“皇爷爷,我知道您一直想迁都,但是此事一定要慎重,先按照我这纲要里所著,第一个五年计划,让皇明大部分老百姓吃饱肚子。”
“老百姓吃饱了肚子,才会拥戴皇明,爱护皇明!”
“第二个五年计划,将周遭的北元余孽,辽东,高丽等国平定,收回我华夏旧土,普兴内政,十年之内,我大明的国力便可迈上一个新台阶。”
“但是不管一五计划,还是二五计划,都有前提。”
“人才!”
“如今,我皇明的官身,大多是国子监出身,或是察举推荐,国子监学生,又多是浙东四贤弟子和江南士林儒生,久而久之,肯定形成党派,皇爷爷您想迁都,这浙东四贤的弟子如何看?江南士林如何看?”
“北魏孝文帝迁都,都是假借南下狩猎将贵族们哄了过去,而且孝文帝事后早逝,皇爷爷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呢?”
朱雄英这句话,又是让朱元璋眸子一缩。
自古王朝迁都,绝非是一件小事,甚至会动摇一个国家的根本,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全面汉化并且迁都,遭到了北魏贵族集团强烈反对,要知道,北魏最开始的国都,水质差,是咸的,风沙又大不适宜居住,而且人口越多城市问题越大,早已不堪重负,就是这样,那些北魏贵族仍然强烈反对迁都,而北魏孝文帝这位一代雄主,也很快死去……
迁都,意味着权利中心的转移,会对固有派系的利益造成极大影响。
一旦利益受损,甚至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皇帝的意志又无法左右时,文人和武将集团可能会在某些战线短暂的达成一致……
似北魏这种有胡人血统的国家,为了左右皇帝的意志,这种报复通常直白猛烈,皇帝暴毙,换一个……
似大明这种汉主之国,文臣武将想要左右皇帝的意志,手段会更加阴损毒辣,譬如上一世,朱标在考察完西安准备迁都北方事宜,回到南京之后,很快就病逝。
朱元璋悲痛不已,亲自写祷文祈求上苍,从此再也没提过迁都。
要知道,这之前,朱元璋几次派遣朱标前去开封,洛阳,西安等地考察迁都。
而且朱标的身体一向还行,多次去北方,从没什么毛病。
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对功臣老将的疯狂杀戮……
主少而臣壮,难免会有臣子消东汉伊霍旧事,更难得是,大明建国才十五年,朝中的派系已经越来越茁壮,越来越明显……
似如今大明,因为没有科举,所以大部分官员,来自于国子监,或者是官员的举荐。人都是有私心的,就算是浙东四贤之一的宋濂,这位写下《送东阳马生序》的明初大儒,也举荐了不少自己的弟子,譬如说方孝孺……
好在,方孝孺此人,既有南人文朴细腻的一面,又因为父亲在济南府当官,自幼在齐鲁大地长大,脾气性格也接近北人,还算是可教之才。
国子监在南京,江南又学风鼎盛,不可避免的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朋党……
元朝这些读书人不能当官儿,他们就写杂曲,写风月,彼此之间结为诗社曲社,结党之风盛行,渐渐的,国子监这个大明官吏后备人才基地,就全都是江南人居多,里面又夹杂着各个地域派系。
朱元璋也深感朝中南党横行,而北地官吏,多不听宣调,阳奉阴违,长此以往,国家有分裂的风险。
“一五计划,我们要贯彻落实土改,抓好民生建设,首要就得解决吏治,需要人才!皇爷爷您早就在筹备科举,但是我提个建议,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我洪武年间什么最重要?人才!”
“就比如算吏,文办,虽说是科场小吏,但是职轻权重,他们可能考试考不过明经进士,但他们是专科人才,小小算吏,算盘子算着大明数百万石的军粮!”
“算盘子儿虽小,可比知县老爷的脑袋还重!”
“又比如说枪炮匠人,能铸造火炮的匠人,需得十余年水平才能出师,这种匠户身份低微世代延袭,匠户不可参加科举,一代两代还行,三代四代,万一这家人里出了个读书种子,却无法去读书当官,脑子一热,效黄巢旧事怎么办?”
“唐有六镇子孙之祸,有六姓七望,门阀世家,宋有士大夫治天下,使得武人衰微,最后宋也亡于武功!”
“一五计划,先抓民生土改,再抓人才科举,三抓军队建设!”
“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抓好民生出良家子参军,抓好吏治人才促进民生,良家子生活好了,吃饱了,家里有土地种,他们就会在战场上为皇明效死命!”
“好!”
朱元璋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眼眸闪烁着异彩,诧异地盯着朱雄英。
朱标则是眼睛瞪的老大,还掐了自己一下,猛眨眼睛,确定自己没有看错,面前这个真的是自己儿子朱雄英。
朱雄英则是深吸一口气,抱起枸杞水猛灌了一大口,说道:“皇爷爷,父亲,我要说的说完了,你们上朝吧,我要去陪皇奶奶了,我说的你们谁赞成,谁反对?”
朱雄英萧瑟无比,不装了,八岁之期已到,我的王霸之气压不住了。
第23章 读书人的事你少打听
后宫。
后宫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御花园,现在早已并入了皇田种菜,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两三天,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菜圃,但那时却是朱雄英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朱雄英背负着双手,单脚横跨在田坎之上,意气风发做豪迈状。
“此时此景,我想吟诗一首哇!”
给皇爷爷朱元璋和老爹朱标交代了一些政事,朱雄英只觉得浑身轻松。
八岁之期已到又如何?
我朱雄英,为皇明流血流汗也无碍了。
自己留下的百年大计,基本上将皇明未来的发展路线归化了出来。
堪称是皇明未来的执政纲领。
纵死侠骨香……
心情好,捎带着,这后宫皇田中的种种,看起来都显得那般可爱。
周宽,方孝孺,郑和三人,跟在朱雄英身后,都是一脸古怪的表情。
“那个……”
周宽不开口,方孝孺欲言又止,郑和想了想,抿着嘴还是出了声。
“小主,你踩着狗屎了……”
“啊?”
朱雄英低头一看,果真发现自己脚下田坎边上,踩着一坨狗屎,本来饱满的诗意,顿时降到了极点,一边嘀咕一边踩了踩脚。
同时,朱雄英眸子一闪,皱了皱眉。
如今这个时代,受限于农业的局限性,老百姓种地的收成,全靠老天爷赏脸。
土地的肥力,土地的产出量,种子,农作物的种植季节农时,都十分重要,现如今的农业生产力实在是有限,看一下皇宫里的皇田就知道,狗粑粑和大粪都是不能浪费的,全都得用在地里当肥料,皇宫中都不例外。
南京应天府的紫禁城,和他后世去过的北京紫禁城不同。
后世的紫禁城,地面上全部铺着金砖。
而且食物和水,都需要从外界运送,尤其是水。
南京紫禁城就没有这些忧虑,马皇后和朱元璋都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十分俭省,而且应天屡次遭遇大战,对战备非常重视。南京紫禁城里有水井,有皇田,就算城池被围了,也能自耕自种一段时间,保证不会被敌人封锁物资受困。
我是否能想办法,为我皇明的老百姓,留一些提高农作物的方式呢?
种子,肥料?
番薯!
朱雄英猛地拍了自己脑壳一下,狠狠的扇了自己一巴掌。
“我为酒色所伤,脑子竟如此混沌!”
“看来,还得继续挑战我的软肋!”
番薯,多产,易种,而且就在南洋。
这个东西十分重要,后世的康乾盛世,有很大一部分,仰赖于红薯和玉米进入中国后老百姓能吃饱饭了。红薯便于种植,又随处可种,再到清朝引进了土豆,也就是洋芋之后,老百姓们就有了更多的食物选择,迎来了人口大爆发。
现在大明的百姓能吃点什么呢?
贫民只能啃点萝卜,青菜,五谷有,但是并不能敞开肚皮吃饱。
因为精粮难得。
朱雄英抬起头来,眸子闪烁:“回去就把番薯这东西的重要性写出来,交给皇爷爷,让他安排人去找,另外就是安南的稻种。”
元朝末年,大明之所以灾祸四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蒙元这些黄金家族后裔们,脑子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觉得良田拿来种地着实是浪费,把土地全部荒废了,弄去养马,养牛,养羊,老百姓吃不饱,能不出事么?
他们甚至还建议把汉人都杀光,因为汉人占据了太多的地,放牛养马又不如蒙古老牧民娴熟,而且汉人的命贱,也不如牛马珍贵。要不是当时忽必烈是一世雄主,而且高度汉化的前辽耶律丞相深知农业的重要性,再加上蒙元后面几代的国主发现少了汉人种地,粮食不够吃,再加上色目人发现做生意人太少不好卖,可能还真被他们这么玩儿了……
譬如江淮,此地宋时良田阡陌纵横,沃野成片。
到了元末……
牛马成群,并怡然自乐。
大量的土地被圈禁去养马养牛,导致很多老百姓没有地种粮食,持续了几十年时间,稻谷,稻种也蜕变厉害,种植稻谷,需要一代一代的挑选良种培育,大明如今的稻种因为前元不重视农业,粮食产量并不高。
“我虽然没有袁爷爷的恒心和毅力,但是我可以给皇爷爷讲明白这个重要性。”
朱雄英又在自己小本本上记下了一桩要紧的事。
他左看右看,也看到了正在皇田中耕作的马皇后,她正带着一批宫女和几个妃嫔,在田间锄草,这个时代的菜圃,因为没有除草剂,田间时常会冒出杂草,需要勤加耕种,不然要不了几天,菜地中的菜就会和杂草混为一块。
而且每日勤加耕种,产量也并没有多少,在温饱线以下……
皇宫中的皇田都如此,可想而知底层老百姓有多艰难。
朱雄英正准备过去喊叫皇奶奶,谁料却看到一团圆滚滚的小可爱,穿着华服,正在菜地边的田埂上追逐狗子,此子极为顽皮,将那狗子狗尾抓住,嬉笑拉扯,狗子露出颇为不耐地表情,却又不敢做甚。
三五子,狗都嫌。
“嗯?朱允炆?”
朱雄英皱了皱眉。
再一看去,果然,太子妃吕氏也正在马皇后身侧,还有郭惠妃等人都在劳作。尤其是太子妃吕氏,穿着朴素的衣衫,和马皇后一道在地里摘菜,丝毫没有一国太子妃的模样,若非是她皮肤白皙,和常年劳作的农妇有区别,真看不出来是太子妃。
后世在朱雄英和朱标都死后,为什么是老二朱允炆继承大统?
其实很简单,朱允炆被调教的很好,尊师重道,而且他极为好学,对读书人也几乎言听计从,国子监那帮江南文党,还有浙东四贤的弟子,都很喜欢这位“听话”的太孙。
没办法,皇爷爷朱元璋实在是太猛,杀的文武官员都怕了。
他们都不想新的接班人,是个喜怒无常,且城府深沉,动辄就制造大案打击朋党的君王。所以他们也尽力给朱元璋面前帮朱允炆造势,说他好话。
不过,老二呀,你是真不行呀。你上台之后的“建文新政”,简直是被文人忽悠瘸了,把皇爷爷的很多政策给改了,还学习弱宋,自废武功,撤了辽东和陕西许多卫所,收缩战线。
原因是,辽东卫所耗费钱粮,江南百姓疲敝难堪。
问题是,疲敝不堪的不是江南的百姓,江南的百姓哪儿有钱粮交税?税都出在这帮江南文党身上,你辽东打北元,关我们江南乡绅鸟事,我们凭什么多交税?
此等暴政,必须解除!
更搞笑的是,譬如黄子澄齐泰这两个卧龙凤雏,在靖难时,四叔朱棣快打到南京后,老二朱允炆叫他们去想办法募兵,这两货见大势已去,直接跑回自己老家躲起来了。
当然,执笔文人史书上说的是,老二密诏命他们出去募兵勤王……
想到这里,朱雄英觉得,自己必须得给老二朱允炆一个教训。
“老二,过来!”
朱雄英上前几步,对着朱允炆喊道。
和后世电视上那些不同,朱允炆长得有些胖,此刻还有些婴儿肥,显得圆滚滚的很是可爱,虎头虎脑圆脸胖乎乎的,小手也胖乎乎的,年仅五岁的他正抓着狗子蹂躏,玩腻了狗子,捎带着又想要去追逐橘猫,见到朱雄英,顿时眼睛一亮。
“大哥!”
朱允炆咯咯娇笑着,迈着小短腿跑向了朱雄英。
朱雄英背负双手,走到了朱允炆面前,因为养生三年,此刻的朱雄英,比起朱允炆起码高了大半个身子,朱雄英微微叹了一口气,低下头来,用手指头戳在朱允炆脑门上。
而朱允炆则是用五黑明亮的大眼睛呆愣地望着自己的大哥,嘴巴略微张开,很是呆萌可爱。
“老二,一袋米哟抗几楼!”
“哦不对,感受痛苦吧……”
言罢,啪地一声,朱雄英直接给了朱允炆一个重重的脑锛儿。
“啊!”
朱雄英这一下下手很重,疼的朱允炆捂着脑袋大叫,他委屈巴巴地嘟着嘴看向朱雄英:“大哥,你为什么要弹我脑锛儿!”
朱雄英双手叉腰,略带唏嘘地说道:“愚蠢的老二啊,憎恶吧,憎恶我,你才能变强……我这是在告诉你,以后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的话,尤其是读书人。”
“老二,你记住,读书人,都可坏可坏了。”
虎头虎脑的朱允炆却不害怕疼痛,揉了揉额头后,上前来一把抱住朱雄英的大腿,抬起头可怜巴巴地道:“大哥,皇奶奶说大哥正在读书,允炆虽小,也想跟着大哥读书。”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