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争霸 >

第485章

帝国争霸-第485章

小说: 帝国争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冬季会大雪封山,但是梁夏陆军在该地区苦心经营数十年,早就在无极高原的南麗修建了前进营地。关键是,早在梵罗国参战之前,第三十三步兵师的先头部队就已经进驻前进营地。
    现在,还得算上正在朝斋普尔推进的第十七装甲师。
    哪怕不算巴铁陆军,只是在西北方向,梁夏陆军就能投入3个师,兵力高达15万!
    如果三路并发,梵军肯定守不住。
    显然,已经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梁夏帝国打算在年内发动总攻,确保在开春前把主力部队送回大陆战场。
    正是如此,迪迦拉才找到杰克逊询问对策。
    对于迪迦拉最为关心的问题,也就是纽兰共和国会不会提供援助,以及以什么方式提供援助,杰克逊给出了一个看上去非常明确,其实模棱两可的答复。纽兰共和国肯定会积极援助梵罗国,只是仍然需要大量时间来完成部署调整,以及策划相应的作战行动,而且他也在等华城的消息。
    至于实质援助,可以说少得可怜。
    因为海运不通,空运也遭到封锁,而且没有哪种运输机能够从纽兰本土直飞梵罗国,所以由纽兰共和国提供的援助,除了由不定期到来的大型攻击潜艇运送的一些必要的,而且主要提供给纽兰远征航空队的战斗机零部件之外,只有通过第三方外交机构,送到梵罗国的用于救助难民的人道主义物资。主要是梵罗国无法生产的紧缺药物,而且用途与用量受到严格监管。
    其实,很多梵罗当局的高官,就是通过中立国外交机构,把子女送到国外。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梵罗国的高层领导对这场战争没有多少信心,甚至觉得会一败涂地。
    至于对策,杰克逊没有藏拙。
    外来援助无望,而且东方联军不大可能把重点放在南部地区,梵军唯一的选择,也就是集中兵力守卫西北地区,在此跟东方联军决一死战。不要抱任何幻想,最好做好失败的思想准备。
    为了让梵罗总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杰克逊明确提到。
    尽快选好陪都。
    因为前期部署没有到位,也因为梵军的战斗力确实太差,所以按杰克逊的判断,哪怕调集全部的兵力,也未必能够守住德城,反到有可能因为死守德城,导致没有足够的兵力守卫其他地区。
    用杰克逊的话来说,死守德城其实是得不偿失。
    在无法让东方联军强攻南部地区的情况下,梵军唯一的选择,其实是充分的利用冈伽罗平原,尤其是河网密布的中下游地区,也就有必要考虑放弃德城,或者说利用德城来消耗东方联军的兵力。
    为此,就得在以德城为中心的西北地区跟东方联军决战。
    至于要怎么打,杰克逊没有明说。
    不是他不知道,而是没有必要告诉迪迦拉,毕竟迪迦拉只是梵罗国的总理,对军事问题不太在行。
    需要迪迦拉知道的,也就是以总理的身份,从北部地区抽调兵力。
    关键就是,梵军不能无缘无故的放弃德城。
    如果梵军不战而溃,没能在西北地区重创东方联军,消耗东方联军的兵力,那么不管保存了多少作战部队,都守不住冈伽罗平原。事实上,不管是梵军,还是直接决定了梵罗国战争潜力的国防工业,都需要重新部署,也就需要足够的时间。这其中,转移国防工业比调整军事部署还要关键。
    其实,杰克逊来梵罗国的头号任务就是协助其转移国防工业。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也就是跟梵罗国结盟之后,纽兰共和国提供的最为重要的援助,也就是帮助梵罗国建立了一套相对来说较为完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防工业,为梵罗国的国防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说的话,这也是梵罗国与纽兰共和国组成同盟关系的基石!
    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梵罗国占尽优势,到最后不得不接受梁夏帝国提出的,相对来说并不有利的停火条件,就跟缺乏现代化国防工业,缺乏足够的战争潜力有关,即梁夏帝国能够通过战略封锁,让梵罗国丧失所有的战略优势,失去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甚至是输掉整场战争。
    正是如此,梵罗国才在此后投入纽兰共和国的怀抱。
    说得直接一点,梵罗国跟纽兰共和国结盟,也就是谗的纽兰共和国的工业实力。
    不要看纽兰共和国是第二次全球大战的战败国,可是经过数十年发展,早已是仅次于梁夏帝国的二号工业强国。
    如果说有哪个国家能够帮助梵罗国实现工业化,那肯定是纽兰共和国。
    至少对刚刚吞下苦果的梵罗国领导人来说,纽兰共和国就是湿婆神派来的救星。
    当然,提供相关的援助,帮助梵罗国打造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体系,也是双方结盟的基础条件。
    在此之后的十几年里面,纽兰共和国也确实在积极的帮助梵罗国。
    虽然国防工业不是单独存在,必然建立在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之上,而且培养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工业强国,未必就符合纽兰共和国的国家利益,但是在当时,一个强大的梵罗国能牵制梁夏帝国,甚至逼迫梁夏帝国把战略重点转向西边,降低在东望洋的军事部署,从而减轻纽兰共和国所遭受的军事压力。
    从这个层面看,武装起来的梵罗国显然是利大于弊。
    要说的话,尤其是在第一个十年里面,纽兰当局确实是尽心尽力,不但在硬件层面给予积极支持,还不厌其烦的帮助梵罗国培养人才。只是拿纽兰当局提供的奖学金,到纽兰大学进行深造的梵罗留学生,在这十年里就多达50万,而且超过90的是工科生,其中不少还拿到博士学位。
    关键还有,在这个十年之内,纽兰共和国总共接纳了130余万留学生,只有大约半数留学生获得了由纽兰当局提供的奖学金。很明显,梵罗国的留学生不管是在总数,还是在获奖学金的人数上,所占比例都最高。
    这个援助力度,不能说不大。
    同一时期,到梁夏帝国深造的留学生差不多250万,不过仅1成,也就是大约25万留学生拿到了由梁夏帝国提供的奖学金,其中由梁夏当局资助的仅4成,另外6成都来自社会机构。
    为了牵制梁夏帝国,给梁夏帝国制造麻烦,纽兰共和国可以说是痛下血本。
    可惜的是,现实与理想存在巨大差距。
    当然,也可以说是“所托非人”。
    持续了十几年,准确说是接近20年的大规模援助,非但没能帮助梵罗国建立起现代化国防军事工业,反到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甚至是尾大不掉,并且严重的影响了“纽兰制造”的声誉。
    对此,杰克逊可以说是深有感触。

第262章 无可救药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后的重建工作,以及两次波及全球的民族独立运动,是工业化浪潮的尾声,也可以说是迈过工业化门槛的最后机会。随着世界格局在三大国家集团诞生之后逐渐趋于稳定,那些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将被永远的挡在工业化的大门之外。
    从这个角度看,梵罗国通过跟纽兰共和国结盟坐上了工业化的末班车。
    可惜的是,梵罗国没能坐稳这个位置,或者说没能抓住这最后的机会。
    严格说来,梵罗国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前行坎坷,并非梵罗当局的问题,是整个梵罗国的问题,也是无法根除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个工业国都必须面对,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土地!
    梵罗当局的影响力,仅限于几个主要的邦,而在地处偏远的小邦,德城的政令往往只是一张废纸。
    修建从德城到孟卖的复线铁路就非常有代表性。
    这条复线铁路,在梵罗国独立建国之后就正式立项,前期规划又用了10多年,此后还用了10年时间跟途径的几个邦进行协商谈判,可是到最后,却因为拉贾邦的一个大地主不愿意出售土地,不得不修改建造方案,只是重新勘测路线就花了数年时间。等到正式开工的时候,已经是立项后的第27年。因为途径地区的地理条件太过复杂,所以这条铁路至今都没有通车。至于能够在什么时候通车,就连承建单位都没有定数,而历届梵罗政府也只能竭尽所能的推卸责任、比如在去年,梵罗当局就在工作报告当中把工程延期的原因归结于梁夏帝国,即梁夏当局把用来制造铁轨的特种钢材的出口关税提高了两倍,导致工程方无法按照合同价格采购所用钢材。
    类似问题,在梵罗国是屡见不鲜。
    相对而言,建造工厂的用地反到是小事情,与提升工业化程度息息相关的水利灌溉之类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才是大问题。
    千万别认为农业现代化与实现工业化无关。
    在无法通过圈地运动让农民进城,把农业人口转为工业人口的情况下,唯一能促进工业化的,其实就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的从业人口数量,并且以此大幅度降低农产品的价格。
    其实,这也是包括纽兰共和国与梁夏帝国这类“后进”强国实现工业化的方式。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毫无疑问,梵罗国拥有很丰富的水利资源,也非常适合发展现代农业,并不缺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条件。
    可惜的是,搞了几十年,梵罗国的农业现代化仍然处于计划阶段。
    在具体的工业建设当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就连至关重要的国防工业,同样逃不出这个桎梏。
    结果就是,梵罗当局不得不把急需的国防工业放在几个最为重要,也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邦。
    当然,几乎全都在西北地区。
    不要忘了,梵罗国就是由西北地区的几个大邦联合组建,然后通过吞并其他的邦扩张到了现在的规模。
    此外,把国防工业放在自己的地盘上,还能够增强梵罗当局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只是,这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大规模战争中,集中于本土西北地区的国防工业必然遭到敌人的重点打击。
    正是如此,梵罗当局才拟定了针对国防工业的战略转移计划。
    严格说来,这份计划是总体战略的一部分,而且由纽兰军事顾问拟定。
    在总体上,也就是大战爆发之后,利用冈伽罗河的内河航运,以及相对来说较为发达的铁路交通体系,把西北地区的国防工业向冈伽罗河的中游与下游地区转移,围绕勒克瑙与巴特那等大城市打造战时工业中心,确保在大战时期,国防工业能正常运行,至少得保证弹药等关键物资的供应。
    其实,在正式参战之前,梵罗当局就开始按照计划,向冈伽罗河中游与下游地区转移军工厂。
    只是,梵罗国的军事工业根本算不上发达。
    努力发展了十几年,也就只能生产最为普通的弹药,以及利用进口的零部件组装一些陆军的武器装备。像战斗机这些较为复杂的武器装备,最多只能进行简单的维护,连大修都做不到。
    要说的话,梵罗国的国防工业还不如巴铁。
    至少,巴铁已经能够自行生产第三代主战坦克,而且充当主力的第二代主战坦卡的国产化比例已经达到100,第三代主战坦克也达到了75,仅有弹道计算机、电子设备等精密零部件需要从国外引进。
    迄今为止,梵罗国还无法完全独立自主的生产主战坦克。
    虽然早就从纽兰共和国引进了1a1的生产线,还购买了生产许可证,但是坦克炮、燃气轮机与复合装甲,甚至是主装甲所用的高强度合金钢,都需要从纽兰共和国进口,没办法自行生产。
    正是如此,1a1的产量一直都不高。
    有趣的是,梵罗当局没有想过增强工业实力来提高主战坦克的国产化比例,反到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
    引进一种更加容易生产,技术要求更低的主战坦克。
    结果就是,梵罗陆军在引进1a1的同时还从西骆沙购买了t72,并且在本土进行组装生产。
    此外,还是简化的“猴版”。
    就杰克逊所知,西骆沙出口给梵罗国的t72没有采用复合装甲,只是在几层装甲钢板之间填塞了厚度不等的石英玻璃。梵罗国自行生产的那些t72,因为工艺不达标,甚至用石英砂取代了石英玻璃。
    虽然在外观上,梵罗国的这些t72跟西骆沙的t72没什么区别,但是实际的防护性能却是天差地别。
    按照梵罗陆军做的测试,梵罗自产t72的防护性能还比不上60的早期型号、
    即便是从西骆沙进口的那些t72,也只是比60稍微好点,远远比不上1a1这类第三代主战坦克。
    要命的是,就算是这样,t72的自产率都还没有达到100。包括发动机在内,很多关键零部件都得从西骆沙进口。即便是梵罗当局宣布实现国产的坦克炮,可用寿命也只有进口坦克炮的一半,而且技术含量最高的穿甲弹是完全依赖进口,梵罗国根本就没有生产高强度钨合金的能力。
    跟1a1相比,t72也只是更加便宜,因此能够在和平时期以维护保障的名义大量进口无法生产的零部件,确保生产工作在战时不会受到影响,至少能保证在取得技术突破之前让生产继续下去。
    其实,梵罗国就是这么做的!
    按梵罗当局的资料,只是发动机,就储存了上万台,不过大多是进行了翻新处理的旧货。虽然这些发动机的可用寿命都所剩无几,短的才几百小时,长的就上千小时,但是以战时消耗速度,问题还不大。
    存在问题的不止是主战坦克,而是几乎所有的主战装备。
    说得难听一点,在大战爆发之前,就连制式枪弹都需要进口!
    这些问题,能在大战期间解决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别说纽兰当局无心帮助梵罗国解决国防工业遇到的问题,就算有,也未必能够产生明显效果。
    原因也很简单,梵罗国的国防工业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依靠外来援助就能解决。
    在根本上,其实是人的问题。
    不说别的,在过去十几年里,纽兰共和国每年都要为梵罗国培养数万高级人才,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工程师与全球闻名的科学家,可是这些培养出来的人才,仅有不到百分之一在学成之后回国,剩下的大部分留在纽兰共和国,也有一些去了西大陆,甚至有少数辗转去了梁夏帝国。
    也就是说,被梵罗当局寄予厚望的留学生,就没有几个回国效力。
    其中关键,并不是这些梵罗国的留学生不爱国,而是在回国之后,未必能够获得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
    这只是人才的问题。
    与人有关的问题在梵罗国可以说层出不穷。
    要往根本上讲,这其实就是存在了几千年,始终没有解决的历史问题。
    说得难听一点,在10亿梵罗人当中,占比还不到1的贵族阶层关心的仅仅是自己,最多只是所在家族的利益,而超过99的平民与贱民,就算是胸怀大志,也未必能够通过拼搏改变命运。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平民,以及几乎所有的贱民,早就习惯了逆来顺受,而不是奋起反抗。
    这种界线分明的阶层观,别说是社会,即便在军队里面都很常见。
    比如,在梵罗海军当中,几乎所有军官都来自贵族阶层,而且几乎所有的贵族军官都有几个随从。这些只为军官服务的随从,对海军的战斗力没有半点贡献,却往往要占用极为宝贵的名额。在一艘有300名官兵的战舰上,往往有30到60名占用了士兵名额,却不参与作战行动的军官随从。
    当然,在社会当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