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争霸 >

第484章

帝国争霸-第484章

小说: 帝国争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得有所侧重。

梵罗国所能依托的,其实就是本土的战略纵深。

虽然国土没有梁夏帝国那么广袤,但是不管怎么样,梵罗国都是环梵炎洋地区,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整个南方次大陆上最大的国家,而且有高原、河流与山地,地形也比较复杂。

在战略上,也就是用空间换时间。

其实,这也是跟纽兰共和国结盟之后,梵罗当局订下的基本防御战略,本土防御部署全都围绕该战略进行。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战争前期固守待援,在纽兰共和国的援助到达之后,再发起战略反击,夺回丢失的国土,歼灭入侵的强敌,并且与纽兰大军一同发起反攻,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见,按照该战略,在战争初期,梵罗国只能依托本土作战。

要说的话,也就是依据这套战略计划,以杰克逊为首的纽兰顾问团替梵军策划了开战初期的突击行动。

依托本土作战,并非单纯的防守。

关键就是,绝对不能让梁夏帝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至少在开战初期,得让战争朝着对梵罗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如果梵军只是固守本土,那么以梁夏帝国为首的东方集团就能够从容不迫、有条不紊的完成战前准备,然后在最有利的时候发动进攻。以梁夏军队的战斗力,恐怕几个月就能打下德城。

显然,被动防守就是在等死!

为此,纽兰军事顾问团策划了突击巴铁的作战行动,意图通过短促猛烈的进攻,打乱东方集团的作战部署。

正是如此,梵军才抢先发动进攻,还一度攻占了巴铁的边境城市。

要说的话,梵军并没有严格执行顾问团拟定的作战计划。

为了此事,杰克逊去找迪迦拉谈了好几次,还因为自己的主张没得到支持,向纽兰国务院递交过辞呈。

可惜的是,没获得批准。

主要就是,按杰克逊的设想,梵军在突破了巴军的边境防线之后,得继续推进,逼迫巴军向腹地收缩,让巴铁当局感受到切实的威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逼迫梁夏帝国向巴铁提供更多的援助,包括出动主力部队协助巴军守卫伊堡等战略要地,也才能够达到打破东方集团军事部署的目的。

只在边境附近小打小闹,显然是无济于事。

在作战计划中,杰克逊反复强调,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在突击行动当中要尽量避免跟巴军打阵地消耗战。

可问题是,梵军根本就没有执行杰克逊的计划。

关键还有,原因其实是出在迪迦拉的身上!

不要忘了,参与进攻的是中央军。

让汤普森一直没想明白的是,杰克逊在拟定作战计划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原本就不需要提到的问题。

执行首轮突击任务的作战部队肯定是凶多吉少,甚至是有去无回。

按照杰克逊的部署,开战之后出动的突击部队,将一直向巴铁的腹地推进,直到遭遇巴铁的主力部队,或者说直到无法继续前进。关键是,还不能立即撤退,得在巴铁本土的腹地打一场运动战。

在战斗中,还要尽可能的摧毁巴铁本土的基础设施,破坏巴铁的战争潜力。

只要能将巴铁腹地变成焦土,就算参与突击作战的梵军全军覆灭,也非常划算,并且为全面胜利打下基础。

要说的话,杰克逊的主张并没错。

不说别的,只是梁夏帝国的西北铁路,在过去2个月里,就已经向巴铁运送了近千万吨物资,不但帮助巴军稳住了战线,还让巴铁民众恢复了信心。在杰克逊的计划当中,梵军得通过突击行动破坏这条铁路,准确说是摧毁伊堡北面的桥梁隧道,让这条铁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之内无法通车。

只是,杰克逊显然没有认真考虑另外一个问题。

中央军是迪迦拉的嫡系部队。

让嫡系部队当炮灰,迪迦拉会答应吗?

迪迦拉能够坐稳总理的位置,在德城只手遮天,甚至敢于玩弄苦肉计,其实就是依靠中央军撑腰。

中央军被削弱,迪迦拉肯定完蛋。

有趣的是,早在拟定计划的时候,迪迦拉就提出把重点放在西南地区,以攻打卡拉港为主要目的。

当时,汤普森也向杰克逊提出了这个建议。

道理也很简单,在西南方向作战,动用南方派系的军队,最多只需要从中央军抽调几支主力部队南下,充当预备队,因此就算需要在巴铁境内鏖战,牺牲的也是南方派系,对中央军的影响不大。

至少,迪迦拉不会反对。

可惜的是,杰克逊没有答应。

主要就是,突击卡拉港,不但难度大,军事价值也要小得多,毕竟卡拉港不是首都,没法跟伊堡相比。

西北铁路已经通车,海运的战略意义明显降低。

此外,在瓜港投入使用之后,卡拉港不再是巴铁唯一的港口。

至于突击瓜港,根本办不到。

除了这层厉害关系,还有一个跟面子有关,让梵军高层没办法接受的问题。

数十年来,梵军高层始终把梁夏帝国当成头号大敌,压根就没将巴铁放在眼里,更别说将巴军当成主要的对手。再说了,两次南方次大陆战争,梵军都轻松击败巴军,取得了全面胜利。

正是如此,在过去十几年里,梵军的防御重点都在北边,面对的梁夏帝国。

现在,把重点转向巴铁,梵军高层肯定没办法接受。

在拟定作战计划的时候,梵军高层就反复强调。如果把主力派去攻打巴铁,拿什么抵御梁夏大军?

这个问题,看上去还挺严重。

不过,也就只是看上去严重。

不要忘了,梁夏帝国部署在西北地区的主力部队只有一个步兵师,还是山地步兵师,而且平时的战备级别与装备水平都不高。即便在战时,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也要用好几个月才能增强。

一个兵力不到2万的山地步兵师,有什么威胁?

显然,杰克逊根本没有搞明白真正的厉害关系。

这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开战之后的首轮突击行动,不但没达成作战目的,还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关键还有,错过了夺得战略主动权的机会!

不过,这也不全是坏事。

梵军遭受到的挫败,不但证明了杰克逊的战略判断,也让迪迦拉有所醒悟,开始重视纽兰顾问的建议。

正是如此,迪迦拉才采纳了杰克逊提出的另外一个建议。

放弃南部地区。

准确的说,是把南部地区当成“主战场”,设法把东方联军引诱过去,利用广袤的德干高原来消耗东方联军的兵力。

不然的话,迪迦拉也不会把南方派系的主力部队全部部署到乌代布尔。

按照杰克逊的设想,南部地区就是决定梵罗国生死的主战场,因此不管需要耗费多少的兵力,遭受多大的损失,都必须让东方联军把重点转向南部地区,不然梵罗国就会在几个月之内战败。

道理也很简单,梵罗国的其他地方根本就无险可守!

此外,还严重缺乏战略纵深。

就拿西北地区来说,德城距离边境还不到400千米,在梁夏陆军远程火箭炮的覆盖范围之内。关键是,西北地区的地势较为平坦,没有难以跨越的天堑,非常适合以坦克战车为主的机械化部队作战。

按照杰克逊的推测,在此跟梁夏大军交战,梵军有多少兵力都不够打!

其实,冈伽罗平原,以及东北地区的情况也是如此。

就算河网密布,交通条件要糟糕一些,也因为地势太过平坦,而难以固守。

此外,内河航道同样能够为敌人所用。梁夏帝国拥有全球最强的海军,肯定能够有效的利用内河航运。

综合这些因素,梵军才把主力全都部署在本土北部。

可问题是,战争的进展,与杰克逊预料的并不相同。

对此,汤普森也是万分感概。

在此之前,包括杰克逊与汤普森在内,所有军事顾问都觉得,东方联军在南方次大陆这边的指挥官很有可能来自梁夏帝国的南方战区,也许是一名陆战队的高级将领,毕竟该战区是以海军为主。

此外,常驻巴铁的第二十四机步师也隶属南方战区,首先部署到位的增援部队是第五陆战师。

显然,如果是以南方战区的作战部队为主,而且由陆战队将领担任指挥官,把重点放在南部地区的概率非常大。

道理也很简单:梵罗国的南部地区更像是一座深入梵炎洋的半岛。

三面临海,非常适合陆战队进行两栖登陆作战。

关键还有,梁夏海军拥有制海权,能够充分利用海军提供的支援,以及登陆舰队赋予的战略机动能力。

当然,还能够依靠海运,减轻后勤保障的负担。

有这么多有利条件,梁夏帝国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在南部地区发力?

要说的话,也就是基于这个判断,杰克逊才认定能够在南部地区跟东方集团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第五十一特混舰队在东陆心海遭受了重创,接下来,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也在霍瓦依群岛攻防战当中丧失作战能力,梁夏海军的作战能力急剧下滑,剩下的舰队得用在关键方向上,根本就不可能派来支援陆战队作战。更何况,在斯兰还有军事基地可以依托。

更加重要的是,波沙湾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提前结束!

这下,不但战斗力强悍的第十七装甲师得到了解脱,梁夏陆军最富盛名的天才指挥官丁镇南也能抽身出来。

一时之间,梁夏帝国部署到巴铁的作战部队就达到了3个主力师。

当然,关键是,由丁镇南出任西南战场司令官,兼任东方联军参谋长,统筹指挥南方次大陆上的作战行动。

要想让丁镇南上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结果就是,杰克逊殚精竭虑拟定的战略计划直接就成了空谈,所有美好的设想全都变成梦想。



第261章 痛下血本
    当前局面,可以说是相当的微妙。
    交战双方都很清楚,广袤的德干高原易守难攻,希望对方把重点放在南方,竭尽所能的把战局朝这个方向引导。可是事实上,双方都把重点放在了北面,尤其是西北,意图通过一次决定性大会战来击败对手,取得至关重要的胜利,甚至是结束这场战争,至少东方联军有类似设想。
    可问题是,这谈何容易。
    在汤普森看来,梵罗当局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包括迪迦拉在内的高层领导,至今都没有搞清楚这场战争的性质。
    这是第三次全球大战吗?
    换句话说,这场全球大战跟之前那两次全球大战一样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只要认真研究过“新军事学说”,就能清楚认识到,梁夏帝国早已经放弃打全球大战的传统军事思想,至少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因次就本质而言,这场大战其实是西陆集团在做垂死挣扎。
    道理非常简单:按照新军事学说推进军事改革,迢曼帝国必然会在不就的将来丧失军事霸权。
    以科技发展的速度,这个“不久的将来”最快在20年之后就会到来。
    对综合实力最差的迢曼帝国来说,军事霸权是维护在西陆集团的核心利益,并且保持团结稳定的基石。
    没有军事霸权,根本不需要外来压力,内部矛盾就能让西陆集团分崩离析。
    不说别的,在失去迢曼帝国的制衡后,或者无法从西陆集团获得安全保证,西骆沙会在第一时间,以非战方式谋求实现民族统一。哪怕会因此丧失主权,也比成为被统一的对象好得多。
    在事实上,西骆沙对充当排头兵,或者说是迢曼帝国的炮灰,早已经心存不满。
    此外,阻止东西骆沙统一的头号因素,一直都是迢曼帝国的军事霸权。
    至于梁夏帝国所扮演的角色,反到不是很突出,毕竟帝国在世界岛的腹地,本身就拥有远远超过东骆沙的战略纵深,足以充当本土核心地区的战略屏障,不存在需要东骆沙挡枪的需求。
    再说,要是由东骆沙统一西骆沙,等于是加强了帝国本土的安全屏障。
    可见,这是一场西陆集团谋求的全球大战,而不是梁夏帝国,甚至不是纽兰共和国所需要的全球大战。
    在由新军事学说推动的军事改革浪潮当中,纽兰共和国没被拉下,也就不需要担心丧失军事霸权。再说了,纽兰共和国维护地区霸权,特别是在北孤集团的领导地位,依靠的不仅仅是军事霸权。
    此外,在新一轮对抗中,第一个倒下的必然是西陆集团。
    那么,通过吸收西陆集团成员国,比如说布兰王国,还有北面的威敬王国,南面的斯班王国等等,纽兰共和国完全能够取代,至少部分取代迢曼帝国在西大陆的统治地位,维护北夕落洋的霸权。
    在现实中,纽兰共和国也是这么在做。
    搞明白这一层关系,也就不难理解纽兰共和国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了。
    要说的话,在初期,特别是正式参战之前,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梵罗高层对此问题有很清楚的认识。
    正是如此,才拖到纽兰海军奔袭霍瓦依群岛之前才出兵参战。
    可问题是,在正式参战之后,梵罗高层却犯了糊涂。
    不要说那些野心勃勃的高级将领,即便是一向理智的迪迦拉,也因为战争初期算不上重大的胜利患上了臆想症。
    要说的话,在替梵军出谋划策的时候,以杰克逊上校为首的纽兰军事顾问,就通过各种方式发出暗示,希望梵罗高层能保持理智,不要想当然的认为纽兰共和国会为了这个隔着半个星球的盟友赌上国运。
    如果为取胜付出的代价超过了胜利带来的好处,战争就不再是唯一的选项。
    不管文学家把战争描写得多么的罗曼蒂克,它也只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不是需要去争取的目的。
    摆在汤普森等军事顾问面前的问题是。
    如何才能够在不对同盟关系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让迪迦拉等梵罗领导人认识到,并且坦然的接受既成事实。
    什么既成事实?
    包括梵罗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全都是这场大战的牺牲品,而且纽兰共和国对此也是爱莫能助。
    回到驻地之后,汤普森立即联系了杰克逊。
    为了保密,他使用配发给情报人员的卫星电话,没有使用梵军的通信网络。
    虽然这套有线通信网络是由纽兰共和国的企业承建,但是在交付之后,就一直是由梵军管理。哪怕给纽兰驻军保留了专门的通信线路,也很容易被窃听,何况梵军内部从来都不欠缺敌国的间谍。
    卫星电话的信号不太好,而且通信时长很有限,主要是补网发射的几颗通信卫星还无法做到全球覆盖,因此只能在特定时段使用卫星电话,而且每次的通话时长都很有限,一般不超过15分钟。
    在汤普森汇报了跟查吉特会谈的事情之后,杰克逊没做指示,只让他耐心等待。
    对此,汤普森也是无可奈何。
    其实,就在汤普森去见查吉特的同时,杰克逊也去了总理府,单独跟迪迦拉谈了差不多两个小时。
    谈的,无非也是战局发展的问题。
    要说的话,迪迦拉对战局的担忧还远在查吉特之上。
    虽然不是军人,但是敏锐的政治眼光,让迪迦拉能看到很多会被军人无视,或者不会认真对待的细节问题。
    比如,东方联军其实一直在加强西北方向上的兵力部署。
    除了进驻巴铁的第二十四机步师之外,在梁夏帝国西北地区,第三十三步兵师也一直在加强。按照情报机柜提供的报告,第三十三步兵师肯定能够在12月之前,最迟12月的中旬完成整编。虽然冬季会大雪封山,但是梁夏陆军在该地区苦心经营数十年,早就在无极高原的南麗修建了前进营地。关键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