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第2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让制空权变得有价值,就得让地面部队继续向南推进,进攻沙乌地,至少得攻占沙乌地的北部地区。
简单的说,就是以攻打哈立德国王军事城,打乱梁夏帝国的军事部署。
如果沙乌地扛不住,并宣布保持中立,梁夏帝国就将失去最关键的立足点,并丧失反攻科威特的基本条件。
显然,问题就出在这里。
在策划作战行动的时候,侯赛因就多次询问手下的将军,有没有攻灭沙乌地的把握,以及需要多大的投入。
可惜的是,除了说好听的话,没有哪个将领给出建设性答案。
最关键的问题,其实是波伊国会不会在背后捅刀子。
直到上个月的月底,迢曼当局才给出肯定说法,波伊国至少都会保持中立,不会在战争期间落井下石。
只是,侯赛因依然没有就是否南下攻打沙乌地做出决定。
关键就是,空军能否掌握战场制空权。
说得直接一点,就算火速攻占了哈立德国王军事城,也没办法对付在波沙湾与穆阿海游弋的梁夏舰队。
没有空军,梁夏帝国还能依靠舰载航空兵。
显然,如果空军没把握夺得与掌握战场制空权,那么派部队南下,等于是去给梁夏舰载机当靶子!
可惜的是,没有人敢对此打保票。
只要加强部署,梁夏海军至少能够在波沙湾地区投入6支航母战斗群,动用500多架舰载机。
伊拉克空军总共才600来架飞机,而且作战飞机不到400架。
在制订计划的时候,侯赛因就明确了一点。
只有出现最理想的情况,才考虑在占领科威特之后继续南下。
所谓的最理想情况,是沙乌地依然拒绝为梁夏帝国军事基地,而且在科威特沦陷后保持中立。
简单的说,就是沙乌地国王害怕遭到入侵,或者是其他担心,选择了绥靖政策。
可惜的是,这样的局面并没出现。
正是如此,在昨天,侯赛因就给充当战略预备队的几个王牌师下达了命令,返回各自的驻地。
也就是说,侯赛因已经放弃进攻沙乌地的念头。
那么,夺取制空权还有用吗?
要说没用,那就是自欺欺人。
在根本上,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就是制空权。
按迢曼顾问的说法,如果伊拉克空军能在空中战斗当中给予梁夏空军重创,哪怕最终是力战不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让梁夏当局承认,地面战争的代价太过巨大,并由此选择妥协。
要说,这也是唯一能让伊拉克取得胜利的办法。
正是如此,侯赛因才召开了这次会议,还让哈里里充当主角。
按照哈里里的意思,第一仗特别关键。
为此,他准备投入空军主力部队,把上百架战斗机分为两个批次,从两个方向上向梁夏空军发起挑战。
说得很是好听,不过核心战术就一个。
用数量来弥补战斗力的不足。
梁夏空军的战斗机再好,也只有40多架,而且唯一能够依托的,也只有哈立德国王军事城。
受到出动能力限制,梁夏空军一次最多能投入3个中队的战斗机。
关键还有,因为后方基地的支撑不够,所以在指挥空战的时候肯定会出现问题。
不要忘了,这是沙乌地独立建国之后,梁夏军队第一次进驻,未必熟悉这座在几年前才建成的军事城。
要在短短几天之内,无中生有的建起一套指挥体系,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用哈里里的话来说,只要投入足够的作战飞机,承受巨大的作战损失,就能让梁夏空军尝到苦头。
按照哈里里的分析,两轮高强度冲击之后,部署在沙乌地的梁夏空军将基本上丧失作战能力。
到时,别说继续维持禁飞区,恐怕连保护哈立德国王军事城都办不到。
这也是最让侯赛因感兴趣的地方。
在夺得制空权之后,特别是在梁夏空军的增援到达之前,空军将集中力量,对哈立德国王军事城进行狂轰滥炸。
只要顺利,肯定能瘫痪这座沙乌地北部地区最为关键的军事基地。
在面向伊拉克这边,哈立德国王军事城是唯一能够为数百架作战飞机支持,设施完备的大型综合军事基地。
如果哈立德国王军事城瘫痪,联合部队的作战行动必然受到影响。
或许,还能逼迫沙乌地当局改变立场。
其实,只是打乱梁夏帝国的作战部署,就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正是如此,哈里里还在最后着重强调了哈立德国王军事城的价值。
按照哈里里的说法,梁夏空军能够凭借全球最强的战略空运能力,在接下几天之内,向哈立德国王军事城增派上百架战斗机。
言外之意,错过现在这个时间点,今后就没机会了。
当然,伊拉克空军也已做好准备。
就在这个时候,除了已经有数十架战斗机升空,还有近百架战斗机在地面待命,能在侯赛因下达作战命令之后立即升空。
参与这轮行动的全是精锐飞行员。
此外,哈里里还带来了几十名飞行员的请战书。
总而言之,空军是同仇敌忾,将竭尽全力打赢这场战斗。
哈里里那样子,简直就是不成功,则成仁。
可是,能够打赢这场战斗吗?
在哈里里做完介绍之后,侯赛因没有立即下达命令,而是以到了服药时间为由,离开了大会议室。
他是去找迢曼顾问。
虽然在伊拉克军队里面,有上千名迢曼军事顾问与教官,而且伊拉克军队的主战装备几乎全都从西陆集团引进,但是侯赛因格外重视一个问题,即尽可能的淡化迢曼顾问在决策层面的影响。
简单的说,任何重大的战略决策,都是出自侯赛因,而不是来自迢曼顾问。
这关系到他在军队里的威信。
只是,所有的重大决策,侯赛因都会去跟迢曼顾问商量,或者说需要迢曼顾问有价值的建议。
不是说侯赛因缺乏主见,而是需要迢曼帝国的支持。
那些军事顾问,代表的就是迢曼帝国!
当然,这次也一样。
在侯赛因简单的说明了情况之后,由7名军事专家组成的高级顾问团就给出了建议。
就像哈里里强调的那样,这是唯一能够逼迫梁夏帝国妥协的办法,而且时间窗口也就只有几十个小时。
等梁夏空军的增援部队赶到,那就什么都晚了!
何况,梁夏海军同样在调兵遣将,3支航母战斗群的战斗力那可不是吹出来的。
开战之后的第一战至关重要,根本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也不能抱任何的幻想。
用军事顾问的话说,这关系到100多万伊拉克将士的斗志与士气,就算没多大把握,也不能退缩。
联合部队划出的禁飞区,有一半在伊拉克本土上空。
那是伊拉克的领空!
连本国领空都做不了主,跟战败有何区别?
当然,顾问团也给出了另外一个建议。
如果担心战败,那么当前的合理选择,是马上从科威特撤军,承认科威特为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
只要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科威特,迢曼当局就可以出面进行斡旋。
显然,那些顾问是专门这么说的,或者说是在玩激将法。
放弃已经占领的科威特?
侯赛因要在这个时候撂挑子,哪怕梁夏军队没有把他赶出总统府,他手下的那些将军会亲自动手。
关键还有,在持续的宣传下,伊拉克军民全都认为,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个省!
不要忘了,十多年之前,侯赛因就是靠军事政变上台的。
做为一个始终保持强硬形象的军事独裁者,侯赛因最忌惮的,就是让手下将领认为自己软弱。
只有一个选择!
随后,侯赛因回到大会议室,下达了作战命令。
不过,他依然有一个非常严重的担忧。
哈里里提出的作战方案,竟然与顾问团的建议如出一辙。
这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呢!?
第19章 龙的天空
两个中队16架战斗机,分成了四个编队,每个编队里各有两个双机编队。
在传统的空战战术当中,双机编队是标准阵容。
只是,在波伊战争期间,帝国空军发现双机编队存在很多的缺陷,率先对空战战术进行调整。
当时出现的几种编队方式中,最有名的是三机编队,一架长机带两架僚机。
按照帝国空军做的统计,在波伊战争中取得的战果,有六成属于三机编队,而传统的双击编队仅占了不到两成。
关键还有,三机编队在空战中的损失率不到双机编队的一半。
三机编队在波伊战争中大行其道,跟主要使用机关炮的传统空战模式不无关系,本身没什么特别之处。
要说的话,在上次大战期间,三机编队战术就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空战战术由技术决定!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在波伊战争期间很不成熟的中程空空导弹,已经具备了足够好的性能与可靠性,对空战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帝国空军也根据这个变化,再次调整了空战战术。
双机编队仍然是空战的基础单位,不过在此之上增加了编队协作。
通常情况,由两个双机编队组成一个战术单位。
如果战场局势较为复杂,比如对手拥有足够先进的技术装备,还需要两个战术单位协同作战。
这也是空军把中队规模设定为8架的主要原因。
只是现在,对手算不上强大。
另外一个“战11b”战术单位在东边巡逻,靠近波沙湾,负责盯住部署在巴士拉那边的敌机。
这么安排,其实是在照顾李天凌。
不要忘了,李天凌之前架机返回哈立德国王军事城,耽搁了不少时间,因此由他指挥的战术单位留在西边。
“战10b”中队也分成2个战术战术单位,不过都在中低空飞行,而且位置要稍微靠前一点。
这么部署,跟“战10b”的性能,或者说缺陷有关。
做为制空为主的中型战斗机,“战10”在设计阶段,严格采用当时才提出来的能量机动理论。在依靠高性能发动机获得足够高的推重比的情况之下,尽可能的提高敏捷性,即增强水平机动性能。
至于其他性能,空军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
“战10”本身就是“战11”的备胎,是低端产品,而且价格也非常便宜,没理由提出太多要求。
结果就是,“战10”成为帝国空军第一种采用鸭式布局加三角翼的战斗机,并且凭此获得了极为优异的敏捷性。
要说的话,盘旋性能在第三代战斗机当中无出其右。
此外,在获得大推力发动机,也就是“战10b”上,之前不太突出的垂直机动性能也大幅度提高。
不过,问题也同样突出。
首先就是内油系数偏低,作战半径短,因此在多数时候,需要携带3具副油箱,以获得足够的航程与滞空时间。
由此导致的最为直接的问题,就是副油箱与弹药的冲突。
三角翼的最大问题,就是没办法设置太多的重载点,翼下挂载点数量相对偏少。
更加要命的是,“战10”为了获得更快的速度,机翼相对厚度仅3。
结果就是,因为机翼的结构强度不够,所以没办法设置翼尖挂点。
一架最大起飞重量超过了22吨的中型战斗机,竟然只有9个外挂点,而且位于进气道唇部两侧的是设备挂点,只能挂载质量在150千克以内的导航吊舱与指示吊舱,无法用来挂武器弹药。
也就是说,“战10b”只有7个武器挂点。
通常,机腹与机翼内侧的三个挂点用来挂载副油箱,机翼外侧的挂点用来挂载质量小的格斗导弹。
如此一来,也就只有机翼中间的挂点能够用来挂载中程空空导弹。
虽然在b型上,采用了复合挂架,理论上一个挂点最多能够挂在3枚导弹,但是实际使用的时候,考虑到进行机动时产生的巨大过载,最多挂2枚导弹,而且很多飞行员并不喜欢复合挂架对飞行包线的限制。
此外,还跟雷达与电子设备有关。
要说的话,就是因为挂载能力不够强,而且空军也从来没有把“战10”当夺取制空权的主力战斗机看待,对其最高的要求,也就是能跟敌机格斗,因此在电子设备上显得非常的保守。
“战10b”至今都没有使用“kk12a”的能力!
不止是雷达不够好,还跟欠缺数据链设备有关。
按李天凌他们做的测试,“战10b”能够发射“kk12a”,不过只能把“kk12a”当成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使用。要把这种新式导弹的性能发挥出来,需要改进雷达与装备16号数据链系统。
当然,这也跟“kk12a”才装备部队有很大的关系。
要说的话,也就只有几支“远征混成联队”的“战11b”能够使用“kk12a”,其他战斗机,包括其他部队的“战11b”都没有这个能力。哪怕加大推广的力度,那也需要不少的时间。
因为“kk6f”的性能确实不怎么样,所以“战10”飞行员都不喜欢中程空空导弹。
结果就是,8架“战10b”都没携带中程空空导弹,各带了4枚格斗导弹。
按照李天凌安排的战术,这8架战斗机的任务,就是跟来犯敌机进行格斗,准确的说是负责对付漏网之鱼。
当然,首先由在高空巡逻的“战11b”使用“kk12a”与“kk6f”对敌机进行远距离拦截。
只是,真正的主力,并非前出的16架战斗机。
在战斗机后方,大约150千米处,一架“指8c”正在用雷达探测北面的空域,并且通过数据链,把信息发给附近的战斗机。
关键就是,战场信息主要依靠数据链发送。
只有在特别需要的时候,比如来犯敌机身份不明确,或者作战命令没得到确认,才需要通过语音频道跟飞行员沟通。
在数据链的支持下,“指8c”能够同时引导12个战术单位的48架战斗机进行空战。
相对而言,之前的“指8b”最多能够同时指挥12架战斗机进行空战。
原因无二,“指8b”上有12个战术指挥台与12条通信频道。
显然,这等于让预警指挥机的作战效率提高了4倍!
只是,这一次的主角也不是“指8c”,而是与其一同飞行的“侦29c”电子侦察机。
电子侦察机其实是一个笼统称呼,称之为“大型电子战机”,或者是“电子干扰机”要更加贴切一些。
简单的说,这架与预警指挥机采用相同平台的大型支援飞机,除了能够探测与截获方圆几百千米内的电磁信号之外,还能够用搭载的大功率干扰机对附近的电子设备,特别是雷达进行干扰。
此外,大型飞机能在空中巡逻十几个小时,不存在得频繁返航加油的问题。
虽然干扰效果比不上专用电子战飞机,也不具备硬摧毁能力,但是在以争夺制空权为主的战斗中,依然具有非常巨大的价值。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能通过干扰,削弱敌机火控雷达的探测距离,甚至让敌机火控雷达失灵。
雷达无法工作,再是先进的战斗机都只能挨揍。
显然,那架“侦29c”才是主角。
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也就是围绕着那架“侦29c”进行。
用飞行员的话来说,只要电磁干扰发挥了作用,空战会变得像打游戏一样简单。
不过,这说的是超视距空战。
没过多久,这场“游戏”开始了。
在指示灯亮起,提醒飞行员收到了新的信息时,李天凌才扫了眼导航屏幕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