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国高手-第2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呀,净瞎想,朕,朕的身子骨壮实着呢。”
次日,天还没亮,朱由榔、董琼英、陈贞慧、焦琏、白兴带着六名侍卫,就悄悄地下了船,沿长江往东南而去。
一行十一人,都作了改扮。
朱由榔扮作药商,这是他的老本行,万一有人盘问,不至于露馅。
陈贞慧扮作管家,白兴、焦琏自是长随,六名侍卫扮作伙计。
最难的是董琼英,她的年纪二十一岁,扮作丫环稍大点,最好是扮作朱由榔的老婆。
可朱由榔怎么也不会这么安排那成什么了?
好吧,大就大点吧,还是扮作丫环合适。
对于这个角色,董琼英倒是全没意见。丫环不是正可以就近伺候主人吗?
一行人赶了三辆马车,一辆车空着备用,以便朱由榔累了,可以坐在车上歇歇。另两辆车拉药材。
朱由榔、董琼英、焦琏、白兴骑马,陈贞慧不会骑马,就坐在拉药材的车辕上。
一行人出了夷陵,直奔荆州而去。
越走,朱由榔越感觉不对劲。
一路之上,朱由榔无论怎么问,就算村口塘边的闲汉,还是饭馆客栈的老板、伙计,都说当地官府的好话,尤其对姚之德,夸得那简直就是大清官一个。
不但清,而且能,新政推行的力度很大,很得民心。
更有甚者,还有人夸谢应运是好官呢。
听到这些本应高兴才对,可朱由榔感觉不对劲,好像这些人有所准备似的。
再一想姚之德的精明劲,朱由榔差不多明白了,这家伙跟后世那些当官的差不多,为了应付上头的暗访,早早就在上头领导可能经过的地方做好了布置,你想得到真实情况,门都没有。
县官不如现管啊,谁会没事去得罪知府大人?尽着好话说呗。
除了这些,朱由榔还看到了一些熟悉的身影。
那些人虽然藏头露尾,尽量掩藏自己的行踪,但朱由榔一看就知道是山地军的人。
他这才明白,顾炎武为何非要让他带着焦琏了。
原来,他二人早就把人派出来了,应该是早就料到自己会微服私访了。
对于顾炎武和焦琏的这种安排,朱由榔只能只做不知。
小心无大错,二人也是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有影卫保护,哪会有人轻易近了自己的身?
在荆州府又听了一通姚之德的好话之后,朱由榔决定不按常规行程了。
若按常规行程,应该是东去武汉,在武汉去南京。按这个行程的话,他感觉就算到了南京,他也不会听到一句真实的话,微服私访就成了一句空话。
千万不要小后那些官员的能量,他们有的是办法。
就算不知道自己微服私访,他们也会做在自己经过的地方做周全布置。
多费点事不要紧,但若被皇上听去一点不好,那可就惨了。
所以,朱由榔临时决定,在荆州过江,去岳州,在岳州探访几日,再去九江,越过武汉这个必经之路就是了。
果然不出所料,自荆州往南走,进入湖南地界,听到的真话,看到的真事慢慢就多了起来。
话说这日午时初刻,一行人正在赶路,忽然阴云四合,不一会儿就起风了,接着雨点子就落了下来。
雨势很大,在朱由榔看来,按后世的标准,怎么也算得上中雨了。
董琼英赶紧给他披上蓑衣,戴上斗笠,请他上车躲避风雨。
“这么大的风,上车也遮不住。前面有个村子,赶紧到村子里找个地方避雨吧。”朱由榔喊道。
说完这句话,朱由榔打马往前冲去,焦琏等人赶紧跟上。
来到村头,看到一个院子,大门敞开着,一个老汉正站在大门底下往外张望。
朱由榔命白兴过去搭话,看能不能借借院子避雨。
“老丈,我们是过路的行商,遇上雨了,能不能进你院子避避雨?你放心,我们不白借你院子,走的时候一定有心意表示。”白兴上前跟那老汉说道。
“嗨,有什么不行的撒?谁出门还背着房子撒?快请进。”那老汉倒是非常热情,打开大门,把众人让了进去。
院子除了五间正房外,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
老汉把朱由榔一行让进西厢房,冲正房喊了一句:“老婆子,来客人了,烧点热水撒。”
正房有人答应一声,老汉又去院子里找了些遮挡物,把车上的药材帮着盖好。
“阿嚏!”董琼英帮朱由榔除下蓑衣、斗笠,一阵凉风袭来,朱由榔身上的哆嗦,打了下喷嚏。
董琼英见状,赶紧出去,到正房讨来一碗热水,递给朱由榔:“爷,喝口热水暖暖身子,可别着了凉。”
第四十八章 伤残军士
“爷哪那么娇贵?喝口热水,暖和暖和身子就没事了。”朱由榔见董琼英蛇蛇蝎蝎的,连忙安慰她道。
一碗热水喝下去,朱由榔感觉身上暖和了些,但还是又打了几个喷嚏。
“爷,车上有药,要不我跟主人借个药锅子,给您熬个药汤喝了吧?”董琼英见状,担忧地说道。
“没事。你一会儿给主人家借用下锅灶,做点吃的,肚里没食,抵抗力就差。”朱由榔吩咐道。
“是,爷。”董琼英答应一声,跑进正房,不一会儿,就听到了她跟女主人的说笑声。
“真的多亏带她出来,情商很高,很善于跟人打交道,尤其这种事,还真是非她不可。”朱由榔心道。
“小白,把老丈请过来,爷跟他聊聊天。”朱由榔看这雨下起来没完,一时半会也停不了,就打发白兴去请老汉。
“公子爷,您找我撒?”老汉披着蓑衣进了门,一边给朱由榔打招呼,一边把蓑衣挂到门上。
“下雨天没什么事,跟老丈摆摆龙门阵,您看如何?”朱由榔道。
“公子爷,咱乡下人,可不大会说话撒,说错了,您可别见怪。”老汉很憨厚,说着话,搬个凳子坐到朱由榔对面。
“就是家长里短的,有啥会说不会说的?”朱由榔笑道。
“老丈,这个村子叫什么名字?家里几口人哪?”
“村子叫祝庄,我们村上的人都姓祝。我家六口人,我们老两口,还有儿子、媳妇,两个孙子。儿子媳妇上山采茶去了,没想到下起雨来了,老汉这不担心撒,刚才在门口望望,看看他们咋还不回来撒?”
“这么大的雨,别淋坏了,要不我派几个人跟你去找找他们?”
“不用,不怕淋,都带着蓑衣呢,儿子腿脚不大好,我是担心他下山的时候摔跤。”
朱由榔知道,君山银针在后世是十大名茶之一。因产于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
“哦。你家种了几亩茶园,有地吗?”
“有撒,四十多亩地呢。儿子媳妇恨家不起,过日子心劲大。本来有这四十亩地就够一家人忙活的了,可他非要再包几亩茶园,说要赚个零花钱。”
说到这里,老汉站起来,说道:“嗨,您瞧我,光顾了说话了,就没给您拿包茶叶喝。公子爷,您等着,我这就去拿。”老汉说着,顶个斗笠跑进正房,不一会儿,拿过来一包茶叶。
“公子爷,这是咱自家产的,自家炒的,您尝尝撒。”
“借你的地方避雨,就给你添了不少麻烦了,怎么好再吃你的茶?”朱由榔不好意思地说道。
“嗨,这有啥子撒?您一看就是贵人,要不是下雨,我请都请不来呢。”老汉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不容分说,就打开纸包。
朱由榔有自己专门喝茶的茶盏,陈贞慧取出来,放到朱由榔跟前,道:“爷,您稍等,我去烧水”。
泡茶的水很有讲究,不能用沸水,用后世的温度标准,大约八十度到九十度之间最好。
现世没有温度计,但经常喝茶的人都有经验,水在第一开的时候最好,也就是壶底刚有水泡泛起,算是第一开。
陈贞慧对喝茶有讲究,也知道朱由榔的习惯,所以才要亲自去烧水。
“公子爷一看就是喝茶的行家。”老汉见陈贞慧去了,也没有自告奋勇去烧水,因为他知道爱喝茶的都有讲究,不愿意假手于人。
“老丈,你刚才说你儿子腿脚不大便利,怎么回事?我就是个郎中,若是小毛病,兴许能帮上忙呢。”朱由榔接着跟老汉聊天。
“看不好,多谢公子爷费心了。他是打仗落下的毛病。”
“打仗落下的毛病?在哪里当过兵?”朱由榔问道。
一听这话,焦琏也赶紧凑了过来。
“唉,他是死了的杨大帅的兵,永历二年,鞑子打全州,在突围的时候,我儿子被鞑子射了一箭,伤了筋脉,腿残了。”
“官府没安排你儿子吗?”一听是杨国栋的兵,朱由榔与焦琏对视一眼,问道。
“安排了撒。永历爷仁义啊,官府好啊,我儿子残了,不能当兵了,官府给了他二十两银子安家费,又分了四十亩地,要不我家能盖起这么大一个院子?儿子也不能讨上媳妇。有句话不该说,还真是多亏了我儿子打仗残了,要不我家还是二间破草房,还是给人家当佃户,一家人吃都吃不饱,哪有如今的好日子撒?”
这番话,朱由榔非常感兴趣。
因为里面包含了很多新政,比如伤残士兵的安置,比如土地政策等。
“老丈,官府分的地,是无主的地吗?”朱由榔又问道。
“是啊。前些年闹兵灾,大户人家都跑了,没跑的很多人都死了。我们这个村子原先有一千多口人,到前年的时候,只活下来不到三百人,还都老的老,少的少,所以,很多无主的地。后来官府把这些地收了,就分给我儿子这样的伤残军人,还有就是一些降兵。”
“降兵?”
“是啊。我们祝家村就分来十几个降兵呢,这些兵都是汉人,家在江北回不去,官府分到这里,给他们地种。不过,他们分的地少,一个人才二十亩地。”
朱由榔闻言,心中感到非常欣慰。
何腾蛟这个湖南巡抚做的还是不错的,政策执行还是很到位的。
“老丈,你刚才说你有两个孙子?你儿子刚成亲没有二年吧,怎么,这就有两个孙子了?”朱由榔忽然又想起一个事,问道。
“不是不是。这两个孙子不是亲的撒,是我儿子两个同袍的孩子,他的同袍战死了,我儿子回来后,就找到他们家,有两个同袍家里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两个孩子,我儿子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就把这两个孩子给抱回家来了,所以,老汉就多了两个孙子撒。”祝老汉说道。
“真是大义之人啊。”朱由榔叹道。
“老丈,你儿叫什么名字?”焦琏问道。
“叫祝家虎。”
“哦,祝家虎。”
第四十九章 祝家虎
朱由榔看了焦琏一眼,后者摇摇头。
焦琏曾经跟杨国栋共过事,杨国栋手下焦琏认识很多人,但这位祝家虎,却未曾听说过。
“老丈,你那两个孙子呢?”朱由榔又问。
“去学堂了撒。”祝老汉笑眯眯地说道:“我们祝家往上数三代没有识字的,往后就好了,终于有识字的了。”
“学堂?在县里?”朱由榔问道。
“是啊,县里建了官学,只要愿意识字的孩子,无论穷富,都可以送进去,免束修撒。这位公子,我那两个孙子聪明啊,学堂的先生都夸呢。说不定,以后我祝家能出个进士呢。”祝老汉乐呵地回道。
朱由榔闻言乐了,这回是打心眼里高兴。
推广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这是他非常重要的一个施政方略。如今看到在湖面已经推广开来,能不高兴?
“老丈,除了束修,还有很多花费,比如笔墨纸砚,也是很贵的,能承担得起吗?”朱由榔又问道。
“是很贵,一下子负担两个孩子的花费,负担不小。不过,我看我儿子是发着狠呢,只要这俩孩子成器,说啥子也要供他们念书。”祝老汉道。
对于不是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如此用心,不得不说,这位未曾谋面的祝家虎,的确让人敬佩。
“他们住在学堂?”朱由榔又问道。
“不能!咱这样的人家,哪有银子在县里买房?好在离县城不远,只有五里路,俩孩子每天都走着去上学。”
“没人接送?”
“穷人的孩子都皮实,哪那么娇贵撒?再说也腾不出人来去接去送。”祝老汉摆摆手说道。
“是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孩子日后才会有大出息呢。”朱由榔点点头赞道。
二人说话间,董琼英已经做好了饭菜,端了过来。
朱由榔邀请老汉一块用饭,老汉道:“不了,公子爷,我儿子媳妇也快回来了,我得去看看。公子爷,您慢用,有什么需要的只管吩咐哈。”老汉说着,穿上蓑衣又到大门口去张望了。
“爷,他家只有腌萝卜,您对付几口?”董琼英不好意思地说道。
“爷没那么娇气,这样挺好。”
朱由榔一看,桌上只有一碗米饭,一盘萝卜咸菜,还有一盆鸡蛋汤。
仓促之下能弄这些,也算不错了。
端起米饭,用筷子夹了一块萝卜,感觉非常好吃,脆、香、辣、咸,再看那形状,不知是谁切的,非常匀称,是连着刀的,似断未断,用筷子提起来,如盛开的兰花,又跟门口挂着的蓑衣一样。
“爷,这就是岳阳名吃,蓑衣萝卜。”陈贞慧介绍道。
“嗯,蓑衣之名取的不错,甚是形似。”朱由榔回道。
不一会儿,朱由榔吃下一大碗米饭,喝了半碗汤,放下筷子叹道:“人啊,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啊。在这个小村子,在这种天气下,爷吃着这蓑衣萝卜,感觉就是美味了。就如这祝家人是一样的,看似过得不怎么宽裕,但也能感觉到他们过得非常舒心,很有劲头。”
“爷,祝家人只是一个缩影,若非您,别说过上这种日子了,如今能不能一家团聚都是个疑问。是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希望。”陈贞慧道。
“任重道远啊,朕一定要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比现在的日子还要好的日子。”朱由榔道。
“爷,您真厉害。”董琼英一脸的敬佩之情。
朱由榔笑了。
他也有点小得意。
穿越到这个世界快五年了,今日见到了祝家的情况,是他最满意的,说明了他五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既然到他家避雨,就算有缘。定生,看看怎么帮他们一下。”朱由榔道。
“爷,小的虽未与祝家虎谋面,但能感觉到他很有骨气,若是留太多银子,怕他不会收。若不然,看看他家有多少茶叶,咱们都收了,您看如何?”陈贞慧问道。
“好。”朱由榔点点头同意了。
说话间,就见院子里祝老汉领进来一男一女,应该就是他的儿子祝家虎和他媳妇。
祝老汉与儿媳妇进了正房,而祝家虎直接就奔西厢而来。
祝家虎个子高大,走路微跛,若不是仔细看,却看不出他是跛子。
进门那一刻,朱由榔注意到祝家虎眼光不善,嘴唇抿着。
进了门之后,一言不发,任凭蓑衣上的的雨水,嘀嘀嗒嗒地滴在地上,鹰隼般的目光一一打量着屋里众人。
敌意非常明显,就是不知他的敌意来自哪里?
白兴一见,慢慢迎了上去,董琼英也站起身来,站到朱由榔外侧。
“祝家虎是吧?”朱由榔因为有祝老汉的描述,知晓祝家虎的根底,自是不会把他当成坏人,笑着问道。
“敢问这位老爷,您贵姓?”祝家虎不答朱由榔的话,而是问一身长随打扮的焦琏。
一听此问,朱由榔乐了。
为什么乐?
因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