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传-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介绍茅盾和苏联作家会面,在宴会上,茅盾见到了吉洪诺夫、列昂诺夫、戈尔巴托夫、苏尔科夫等,相见甚欢。在郊外
休养的法捷耶夫的代表,也专程赶来,代表法捷耶夫邀请茅盾和夫人参加 1月 2日苏联作协为欢迎茅盾而举行的茶会。
茅盾在忙碌几天后,迎来了 1947 年的元旦。茅盾在旅馆休息。中午时分,主任叶洛菲也夫忽然来了,说是来给茅
盾拜年,并要送茅盾一件礼物。茅盾正要讲何必客气时,叶洛菲也夫却向外招招手,说了几句俄语,一个中国姑娘走了
进来。原来是叶洛菲也夫把玛亚当作礼物给茅盾夫妇送来了。异国他乡遇见亲人,茅盾和夫人都十分激动,孔德沚按捺
不住自己的感情,一见到玛亚,就哭了起来。20年来思念记挂的亲人,骤然见到,能不激动!孔德沚见到玛亚,想起情
同手足的小叔子泽民,也想起牺牲不久的女儿沈霞,也想起情同亲娘的婆婆。孔德沚一边哭,一边抱住玛亚,生怕玛亚
会再跑掉似的。
茅盾在一边提醒夫人:“玛亚来了,我们进房里去坐吧。”孔德沚才算擦了擦眼泪,拉着侄女进去。这时,叶洛菲
也夫告辞了,说让茅盾夫妇和玛亚好好叙叙。
孔德沚拉着玛亚的手,问了一连串的问题,可是玛亚一句都听不懂,茅盾原想用英语与她交谈,一问,玛亚不懂英
语。于是在干着急时,茅盾忽然想起兜里那本俄英字典,茅盾和玛亚通过字典,弄清了一些简单的情况,茅盾知道了玛
亚在上大学,学无线电,还没有男朋友等。茅盾也通过字典告诉玛亚,奶奶去世了,曾用俄文给玛亚写过信的姐姐也去
世了,哥哥在解放区等。
茅盾夫妇用急切的心情艰难地和玛亚交谈着,开午饭的时间到了,茅盾夫妇留玛亚在旅馆吃饭,玛亚不肯,似乎有
什么规定。茅盾夫妇连拖带拉地把玛亚带到餐厅,吃了顿法国大菜。临走,玛亚表示明天带翻译来。茅盾夫妇依依不舍
地目送侄女的离去。
第二天一早,玛亚带了张太雷的儿子和刘少奇的儿子来了,他们俩都会中文。因此,茅盾夫妇和侄女玛亚谈了半天,
玛亚谈了自己的经历、生活和学习,茅盾夫妇向玛亚讲了沈家的家族,讲了玛亚父亲沈泽民的一生,也讲了故乡老家的
情状。整整交谈了半天,余兴未尽,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茅盾夫妇让他们三个青年人吃午饭,结果三人都坚决不
肯,怕违反什么纪律似的。茅盾在莫斯科访问中,了却了这桩私愿——会见玛亚。
元旦过后,茅盾又进行繁忙的参观访问活动,在列宁图书馆、《儿童真理报》编辑部、高尔基博物馆、红十月工厂、
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忒列亚考夫画廊等,都留下了茅盾的足迹。茅盾还在苏联友人的陪伴下,兴致勃勃地观看了《
天鹅湖》,对这个芭蕾舞赞不绝口。茅盾被这美妙的音乐、迷人的舞姿和瑰丽的场面所折服了。在一旁的苏联友人告诉
茅盾,《天鹅湖》从 1877 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演了整整 70 年,而每次演出,都场场爆满。
由于莫斯科的天气寒冷,茅盾夫妇不太适应这种寒冷而干燥的气候,尤其是夫人孔德沚,不时感冒。于是,苏联对
外文化协会东方部主任叶洛菲也夫来和茅盾夫妇商量,决定先去苏联南方高加索的两个加盟共和国参观,即格鲁吉亚和
亚美尼亚。待天气转暖以后再回莫斯科。
1947年 1月 16 日从莫斯科到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车行 4昼夜才到达。第比利斯是斯大林的故乡,一到那里,
在格鲁吉亚对外文化协会的安排下,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参观了斯大林博物馆、第比利斯电影制片厂、儿童宫、格鲁吉
亚国立大学、马恩列斯学院格鲁吉亚分院及斯大林革命活动遗迹——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26日那天下午,茅盾仔细地
观看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革命遗址,翻译详细而又绘声绘色地作了介绍,使茅盾在参观中产生许多联想,也更加流连忘
返,直到晚 6时才离开这个革命遗址。后来,茅盾的这篇散文《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建国以后收进中学教科
书,当作范文,作教材使用。
在格鲁吉亚共和国,茅盾除参观外,还参加文化界聚会,看戏和出席音乐会,依然是十分繁忙。
1 月 29 日茅盾到达亚美尼亚访问,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茅盾夫妇同样受到亚美尼亚对外文化协会的热烈欢迎。
茅盾和亚美尼亚共和国艺术家广泛接触,也参观了国立艺术馆,学校科学院等,也拜访了亚美尼亚的教育部长。直到 2
月 2日,茅盾才告别亚美尼亚,又坐火车回莫斯科。
回到莫斯科,茅盾夫妇又忙于拜访苏联一些知名作家,2 月 15 日,茅盾访问《团的儿子》作者卡达耶夫。茅盾把
自己译的中译本《团的儿子》赠送给卡达耶夫。16日,茅盾去拜访儿童文学作家马尔夏克,马尔夏克是个老作家,他对
中国的情况十分感兴趣,并赠送茅盾一本《马凡陀山歌》。17日,茅盾又去访问西蒙诺夫。19日又访问吉洪诺夫。这些
作家的努力和勤奋,都给茅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忙于参观访问时,侄女玛亚又来看望茅盾夫妇,并带了陈昌浩的儿子作翻译。茅盾夫妇兴致勃勃地和玛亚一起上
街,拍了几张照片,留下一份温情。
2 月 22 日,中国大使馆举行宴会,对苏联这次邀请茅盾夫妇访问表示感谢,苏联对外文协的朋友和作家艺术家朋
友都就应邀赴宴,大家欢聚一堂,畅叙友情和感想。第二天,茅盾夫妇去列宁格勒。在那里,茅盾夫妇饶有兴趣地参观
了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儿童宫、冬宫艺术馆、红旗棉织厂及一些有名的博物馆、图书馆等。4 月初又回到莫斯科,叶
洛菲也夫见茅盾夫妇精神尚好,就建议茅盾夫妇再去中亚细亚的塔什干和巴库参观。塔什干是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的首
都;巴库是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首都,茅盾在那里访问也同样受到热烈欢迎。
3 月 22 日,茅盾夫妇从阿塞拜疆又回到莫斯科,等待回国的交通工具,当时到中国最为经济的路线,是取道西伯
利亚,坐轮船回上海。但船很少,茅盾回到莫斯科时,“斯摩尔纳号”刚刚开走,因此要等到 4月 20 日才有船去上海。
这样,茅盾有几天时间来休整。4 月 5日,茅盾与中国大使傅先生话别,又到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辞行,晚上登上横穿西
伯利亚的列车,离开莫斯科。卡拉介诺夫、叶洛菲也夫、史君、胡济邦、玛亚等都来车站送行。茅盾夫妇在苏联访问的
这段时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建立了友谊,大家都依依不舍,挥手告别。4 月 17 日到达海参崴,20日上午登
上“斯摩尔纳号”轮船。事后茅盾曾回忆说:“船行 5天,没有遇到大风浪。 25 日下午 2时船通过吴淞口,5 时驶抵
江海关码头的江面,远远望去,只见码头上一大群朋友已在迎候,我激动得呼吸急促起来,又高兴,又惆怅。啊,我回
来了,又回来了!”
回到上海以后,茅盾写了大量的介绍、宣传苏联的文章,其中有游记、访问记等,不久,汇集出版了《苏联见闻录
》和《杂谈苏联》两本书,记录了他们这次苏联之行的感想和踪迹。
香港挥笔,前所未有的舒畅;炮声隆隆,兴奋中北上。女婿喜逢又离别,天地永隔,悲从中来;为民族、国家,周
恩来苦口婆心,力劝他当文化部长;
第二十八章迎接新的曙光
茅盾回到上海,立刻被朋友们所包围,大陆新村的家里,挤满了欢迎茅盾夫妇归来的亲朋好友,戈主权、叶以群、
孔另境等等,都围着茅盾,问这问那,茅盾感慨苏联的发展,也感慨苏联作家地位之高,收入之丰。讲得大家咋舌。讲
得大家羡慕不已。
4 月 28 日晚上,即茅盾回到上海的第 4天,郭沫若在家里邀请 20 来位文化人,为茅盾夫妇洗尘。郭沫若亲自裁
好一块洁白的宣纸,并题上“为茅盾先生及夫人洗尘小集”一行字,作为来宾签名纸。郑振铎、洪深、熊佛西、沈钧儒、
廖梦醒、史东山、许广平、陈白尘、叶圣陶、叶以群、戈宝权、田汉、傅彬然、阳翰笙、丁聪等都应邀赴宴。聚餐后,
大家又提许多问题,茅盾也向朋友们报告苏联见闻和观感,气氛十分融洽、热烈。之后,茅盾又应邀去各大学和文化团
体作访苏讲演,同时,陆续撰写访苏见闻,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在茅盾笔底流淌,汩汩而来,半年之内,写了 22
篇介绍和宣传苏联的文章,成为当时的“苏联专家”。同时,茅盾的《游苏日记》亦在《时代日报》上连载。这时,同
乡老友金仲华捧着一本西蒙诺夫的剧本《俄罗斯问题》来找茅盾:“雁冰兄,这个剧本麻烦你赶出来,我的《世界知识
》正等着用。”金仲华开门见山地说。
“噢,正好,西蒙诺夫先生我刚刚在苏联会见过。”茅盾爽快地答应了。
“你译一节,我登一节,这又要麻烦老兄了。”金仲华急呼呼地说。
“好、好,金公的吩咐,一定抓紧。”茅盾也笑了。果然,茅盾没有食言,不仅译了西蒙诺夫的《俄罗斯问题》剧
本,而且还写了前记、译后记和《K。西蒙诺夫访问记》和《关于〈俄罗斯问题〉》。正当茅盾在上海大力宣传苏联的时
候,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略上已开始从防御转入进攻。这年的 10 月 1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表了,发出
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同时宣布八项基本政策,这消息,犹似和煦的春风,给茅盾莫大的鼓舞,而茅
盾那些充满激情和好感的访苏文章,仿佛在为新中国文艺大厦的建设提供一个蓝本。而 11 月 7日发表在《时代日报》
上的政论《祝伟大的苏联人民更大更多之成功与胜利》,似乎是站在更高层次,欢呼着新中国的未来。
然而,国民党政府面对江山的失落,人心的丧失,变本加厉地实行白色恐怖。10月 26 日,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
席于子三等 3位同学突然被捕,旋即被杀害于狱中,同时,国民党政府以“民盟参加匪方叛乱组织”的罪名,悍然宣布
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下令解散。
对此,中共很快有了反应,党决定把茅盾、郭沫若等无党派知名人士陆续转移到解放区去,第一步先去香港,作为
过渡,免得他们遭国民党绑架和杀害。中共的这个举措,有力地保护了茅盾等一大批左翼文化人。茅盾依然在叶以群的
精心安排下,秘密独自离开上海去香港,妻子孔德沚则留在上海,放出风声,对人说“雁冰去桐乡乌镇了。”半个月后,
孔德沚也秘密到了香港。
1948年元旦,茅盾夫妇是在香港度过的。这次在香港,茅盾没有孤独感。上千的文化知名人士,在中共的安排下,
齐聚在这里,大家感到建立新中国曙光已近在眼前,都异常兴奋。尤其使茅盾感到兴奋的是,香港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
由度,左翼进步文化人,都可以不必忌讳,敞开心扉,大谈政治。
后来回忆那段生活时,他说:
1948年的香港,在我们这些政治流亡者的眼里,又是个小小的自由天地。在报刊上,只要不反对港英当局,不干涉
香港事务,你什么都能讲。包括骂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英帝国,元气大损,自顾不暇,对
中国的内战采取了中立的不介入的态度。因此,我们可以在《华商报》上,《文汇报》上大登新华社的电讯,可以大张
旗鼓地报道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的胜利,可以把“国军”直呼为蒋家军队或国民党军队。这样便利的条件,对于我们这
些握了半辈子笔杆却始终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人来说,真像升入了
“天堂”。
这种写作环境以及写作心境,给茅盾提供了十分舒畅的条件。当时因文化人突然涌到香港,一时,这个弹丸之地,
人满为患,住房十分紧张,后来在周鸣钢的帮助下,在九龙弥敦道租到了住房。于是茅盾又全身心地投入文艺活动中去,
担任了文协香港分会的常务理事。同时,又把《苏联见闻录》写完,接着又写了《杂谈苏联》,后由致用书店出版。
写完《杂谈苏联》以后,茅盾又把在东江游击队保护下脱险经过,写成《脱险杂记》。之后,茅盾又投入相当精力,
创作长篇小说《锻炼》,主编《文汇报》副刊《文艺周报》;担任《小说》月刊的编委等。这样,1948年下半年的茅盾,
又忙得不可开交。
《锻炼》是茅盾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早在 6年前茅盾就有这个设想,打算写一部反映抗战全貌的、规模
宏大的长篇小说。后来在重庆时,曾把部分素材写成《走上岗位》,现在香港有相对安定的生活,茅盾就再发宏愿,写
一部连贯五卷的长篇,预计 150万字,3 年完成。现在茅盾着手写第一部《锻炼》,这部作品以上海八一三战争为背景,
写出了各个阶层在抗战初期的心态,爱国与卖国,抗战与投降,反映了中华民族在这血与火中经受考验。书中也塑造了
苏辛佳等一批出身于知识分子乃至资产阶级家庭的爱国青年形象。也塑造了一批工业家的形象。这部长篇小说在《文汇
报》上连载了 110天以后,才全部登完。但此时,因解放军的节节胜利。茅盾又面临着新的任务,打算写 5部长篇的计
划,又落空了,又成为《霜叶红似二月花》第二。
接着,茅盾的苏联情结和被不断传来的解放军胜利的消息所鼓舞。写了一篇《春天》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用预言
的方式,憧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种种情景。但小说中的苏联情结影响印痕太深,似乎是苏联革命后的场景。这篇小说发
表后,在国内似乎反响不大,因为中国广大读者对苏联的感性认识太浅,也想象不出如此这般的情景,相反,国外的反
响倒十分敏感,日本文学评论界把《春天》称为茅盾的“幻想小说”。而茅盾后来自己则更正说:它不是我的“幻想”,
而是我的“预言”。
当茅盾这个《春天》写完时,在香港的民主人士已得到中共方面的通知,决定分期分批地秘密进入东北解放区,参
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沈钧儒是第一批乘船北上的民主人士;11月下旬,郭沫若等是第二批离开香港的民主人士。等第
二批人秘密北上以后,整个香港又似乎冷落起来,茅盾夫妇也似乎焦急起来,翘首盼望北上的日子早日来临。12月下旬,
终于得到通知,与李济深、章乃器、邓初民、朱蕴山、卢绪章、洪深、彭泽民、梅龚彬、施复亮、吴茂荪、孙起孟等 20
多人,于 1948 年除夕晚上,秘密上了香港直航大连的苏联船。此时此情,大家心情都十分激动,在北上的船上,大家
欢度元旦,茅盾在船上过元旦已是多次,最早的 1926 年元旦,是在上海到广州的醒狮号轮船上,去出席第二次国民党
代表大会。还有一次是在去香港途中,那时是带着惘然和忧虑的心情去的,而今天则是北上,参加筹备新中国,大局已
定,走向光明,几十年来追求的,女儿、胞弟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即将实现了,心情十分激动。茅盾拿出笔记手册,
请李济深题词,李济深颌首微笔,提笔在茅盾送过去的手册上题道:“同舟共济,一心一意,为了一件大事,一件为着
参与共同建立一个独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