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推理名家 >

第2章

推理名家-第2章

小说: 推理名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eatBlackDudley》,并在此书中介绍她最富盛名的神探出场,此人就是艾伯特·坎比恩(AlbertCampion)。从此后,坎比恩便成为艾林罕系列作品里,打击罪犯的代言人。 
  创作三部曲 
  艾林罕早期作品的风格,着重于纯粹惊悚的情节渲染,然后逐步揭开国际犯罪阴谋的真相;而后,主要人物坎比恩其怪异滑稽的特性逐渐被淡化,艾林罕的笔触转向人物内心的刻画,以及办案过程的细腻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林罕投身于社會道德重整与战后重建的募款等活动,使得她的作品呈现了人道关怀的面貌:在此阶段里,神探坎比恩退为陪衬的背景人物,罪犯反而跃身为整个故事舞台的中心。多年来,艾林罕独具的幽默感,一直是她作品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但是,随着她年岁渐长,幽默的特质越显黯淡,因此,艾林罕在战后的1952年作品《烟中之虎》(TheTigerintheSmoke)虽严肃深沈,却是她评价最高的作品,也是推理小说史上公认的经典钜作。 
  因了解而关怀人物角色 
  整体而言,艾林罕的作品中看不到轻蔑嘲笑他人的犬儒主义,也不會带有排斥愚民的菁英思想,更不會充斥着对低级趣味事物的陈述。艾林罕关心她笔下的人物,并且打从心里去喜欢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1966年,艾林罕因癌症不治而逝世,她的先生Philip执笔协助完成其遗作《CargoofEagles》。1970年,Philip也跟着撒手西归,神探坎比恩的传奇故事于此终告落幕。重要作品包括: 
  《TheCrimeatBlackDudley》(1929) 
  《甜蜜的危险》(1933) 
  《DancersinMourning》(1937) 
  《TheFashioninShrouds》(1938) 
  《InTraitor’sPurse》(1941) 
  《烟中之虎》(1952)              
 推理名家 
作者:佚名 
 悠游于严肃与通俗之间的大文豪:葛兰姆·葛林 
(GrahamGreene)    
  作品数量甚丰、文采多才多艺,是长篇小说家、短篇故事作家、剧作家、也是新闻评论家,文本中总是以政治脉络为背景来铺陈,呈现出道德矛盾与挣扎的主题,这就是葛兰姆·葛林(GrahamGreene)的文坛地位与风格。 
  阅历无数,著作等身 
  葛林的家族中,可能流着优质作家的血统,他的表哥RobertLouisStevenson,也是享有盛名的小说家(《金银岛》、《变身怪医》)。Stevenson曾十分看好表弟将成为一流的说故事高手,不过,葛林的成就远超过他的期待,因为葛林的笔法多变,悠游跨越于各种小说类型之中;甚至,葛林文本中探讨的议题深度,足以让他超越一流,成为永垂不朽的伟大作家。 
  1904年10月2日,葛林生于英格兰的Berkhamsted小城,他毕业于名校剑桥大学后,先后于《诺丁汉日报》(NottinghamJournal)、《伦敦泰晤士报》(LondonTimes)担任记者的工作。1929年,葛林发表了小说《TheManWithin》的处女作,随即离开《伦敦泰晤士报》,转往《观察家报》(Spectator)改任影评和文学编辑。二次大战期间,葛林在英国外交部担任极重要的职位,战后他卸下公职,四处旅行,足迹遍及南美、东欧、非洲、和亚洲,同时以自由投稿人的身分继续发表著作。 
  内疚与救赎的拉锯,邪恶对纯真的冲击 
  葛林被世人认定为20世纪最重要的卓越作家之一,他所创造的小说世界里,充斥着苦难的考验、人性的冲突、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不过,葛林的前三部小说并未引起注意,直到1932年的《史坦堡特快车》(StamboulTrain)问世后,他才赢得应有的名声。葛林作品中最著名的标记,就是如恶梦般不断纠缠重复的主题…内疚与救赎的拉锯、邪恶对纯真的影响。这种刻画正邪交融而对立、善恶共存又对峙的文学特质,我们可以在他的小说看到佐证:1938年的《BrightonRock》,主角是一对雌雄少年杀手,男的冷血粗暴,女的却是神圣纯情;1940年的《ThePowerandtheGlory》,描写逃亡的牧师与恶棍之间的冲突斗争;1950年的《TheThirdMan》,RolloMartins必须面对贪图不义之财的商人HarryLime,谁知这奸商竟然是战争爆发前的儿时恩人! 
  天主教义的宗教色彩,散发娱乐的阅读享受葛林作品中的另一个特色,是蕴含着宗教色彩,常见以天主教义为中心主题。由于葛林并非天生的天主教徒,他是在处女作发表前两年,才突然转为信仰天主教,因此有人质疑,葛林是否为了取得合理的“执照”而加入天主教派。然而,葛林和G。K。却斯特顿虽同是改信天主教的叛徒,但其立意却完全不同:却斯特顿在信仰危机中,从天主教寻得自由解放的自我快乐;但葛林(或是他笔下的人物)若隐若现地在每部作品中坦露受苦烦恼的经过,而这些挣扎所架构的剧情故事,却为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娱乐效果。 
  诺贝尔文学的肯定,推理文坛的重视 
  葛林非常在意自己作品的定位。他自己将题材较为严肃的归类于“艺术小说”,其他则界定为“娱乐作品”。有趣的是,这样的认知却因人而异,譬如有些美国评论家把《BrightonRock》视为通俗的娱乐作品,但在英国,它反而是一本广被认定为深奥渊博的严肃小说。葛林虽非正统的推理小说家,但《TwentiethCenturyCrimeandMysteryWriters》却统计列出关于葛林著作的传记、评论集、和书志学文献,至少有31部之多,可见他对推理文学的贡献,决不可等闲视之。葛林晚年长住法国尼斯,1991年4月3日死于瑞士,他生前获奖无数,光是诺贝尔文学奖就提名他21次,可惜总缺了临门一脚,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推理名家 
作者:佚名 
 承袭冷硬派风格的“字母女士”:苏·葛拉芙顿 
(SueGrafton)    
  提及冷硬派私家侦探这类的狠角色,一般读者想到的都是那豪气干云的铁铮铮男子汉,彷佛这个职业领域是男性的特权、女性的禁地。不过,到了推理文学的近代史,成见陋规终于被打破了,一波由女性私家侦探主导推理案件的浪潮汹涌袭来,而掀起此70年代革命狂潮的是美国女作家MarciaMuller,因而造就了开花结果大丰收的80年代。其中,在这十多年女英雌人才辈出的黄金时期里,苏·葛拉芙顿(SueGrafton)所创造的女神探金西·密尔虹(KinseyMillhone)【注:台湾译名为金丝梅芳】,堪称是最杰出的小说人物之一。 
  虎父无犬女,跨足小说创作与电视编剧 
  1940年,葛拉芙顿生于美国肯塔基州,长于路易维尔市。有道是虎父无犬女,葛拉芙顿日后會走上推理文坛,正是因为她有个写推理小说的老爸C。W。Grafton。1967年,这个小女儿以处女作《KeziahDane》崭露头角,两年后的第二部作品《TheLolly…MadonnaWar》被电影片商相中搬上大银幕,葛拉芙顿自己还参与了改编剧本的工作,这个意外转折导致她除了小说创作外,还跨足电视电影的编剧事务。80年代末期,她曾将克莉丝蒂的英国作品,成功地转换为充满美国风情的电视剧集。 
  AtoΖ的字母排列游戏 
  葛拉芙顿最为推理说迷津津乐道的,即是她“字母女士”(thealphabetlady)的着名称号。从1982年起,葛拉芙顿每一部金西·密尔虹探案系列的书名,皆按照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来命名,如早期的《AisforAlibi》、《BisforBurglar》、《CisforCorpse》、《DisforDeadbeat》……到新作《NisforNoose》,她以此设限来增加自己创作上的难度,且乐此不疲,而读者也和她培养出私密的默契,在对她每年出炉新作的引颈期待中,臆测她又如何以字母来大作文章。事实上,葛拉芙顿这样的奇异作风并非自己首创,而是师法其父运用歌谣连续行列来为小说取名的模式,因此,金西·密尔虹系列不仅是葛拉芙顿的代表作,更是她向父亲致敬的作品。 
  真实与虚拟的差别 
  在喜爱葛拉芙顿的读者眼中,金西·密尔虹根本就是她自己的化身。然而对葛拉芙顿来说,她可没有意图在虚构的小说世界里,虚拟一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人物,来满足不切实际的英雄式幻想。葛拉芙顿自承,和密尔虹相较之下,真实的她年岁比较老迈、身材没那麼纤细苗条,甚至连危机处理能力都较为迟钝;此外,葛拉芙顿也不像密尔虹是个独行侠,她和第三任丈夫结缡二十多年来,夫妻感情一直是鹣鲽情深,而且环绕于她生命四周的还有两个孩子三个孙子、多支时而顽皮时又驯良的猫咪、以及花团锦簇的华美庭院;最重要的是,葛拉芙顿爱好美食与烹饪,这和以汉堡或罐头食物为主食的密尔虹相比,完全是大相迳庭。  
  时至今日,葛拉芙顿俨然已是国际知名的畅销推理作家,她的小说被译为26种语言版本,发行至全球28个国家,销售记录已达数百万本之多。这位刚毅的女作家用自己果断的笔触,证明了我们所处的世界里,除了法院之外,街头依然有正义的存在。              
 推理名家 
作者:佚名 
 大隐于市、慢工出细活的惊悚大师:汤玛斯·哈里斯 
(Thomas Harris)    
  出版界虽属文化事业,却仍免不了商业气息浓厚的炒作烘抬伎俩。譬如说,一旦成为畅销排行榜上的名字,作家必在出版经纪商的安排下,上尽各类传媒以增加曝光率,抑或是举办演讲、座谈會、签名會等活动来促销新作。于是,作家也变成如闪烁明星般的知名人士,然后在出版商〃打铁趁热〃的藉口催促下,只得像赶鸭子上架似地匆忙挤出下一部新书…难怪许多畅销作家通常也是多产作家。然而,汤玛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可不是这么一个受名利摆布牵绊的作者,在创作生涯的25年当中,他仅仅只有3本小说问世,但光靠这3部掷地有声的作品,足以让他成为近代最重要、最杰出的惊悚类(Thriller)小说家之一;因为,哈里斯的作品不但大受欢迎,而且对后继的创作者,有极深远的启发和影响。 
  情节布局严谨,气氛诡谲骇人 
  哈里斯是美国籍作家,生于1940年,其个性和作品一样是惜字如金、沈默如金,所以他不但极少曝光,更不喜出现在大众媒体上侃侃而谈。在正式投身专职写作之前,早年哈里斯曾于德州担任记者工作,主跑社會新闻及刑事案件,后来转到纽约市的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任职编辑。这些专业背景奠定了哈里斯在说故事方面的非凡技巧,并且练就他对情节架构的经营与角色的塑造发展,有着深思熟虑的洞灼远见;同时,哈里斯还是严格要求精致细腻的风格家,他可以从某个细微的人物或旁枝末节,有组织地编排酝酿出暴力与恐怖的氛围,并逐一渲染而扩及整个情节主干,然后置读者如同身历其境,感受那毛骨悚然的火苗一发不可收拾的强大戏剧张力。难怪哈里斯的小说一直受到电影编导的青睐,三部作品全都被改编搬上大银幕。 
  独创正反角色的原型 
  哈里斯的处女作《Black Sunday》出版于1975年,2年后即被拍成电影,故事叙述阿拉伯恐怖份子计画在超级杯美式足球决赛当天,引爆炸弹轰掉满场81000名球迷与亲临现场观战的美国总统。问题是:炸弹究竟藏在哪里?出人意表的答案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炸弹就设于漂浮现场上空的Goodyear小型飞船内!哈里斯在此书中独创了今日看来已成既定模式的角色原型:愤世嫉俗的越战退伍军人、金发蓝眼的美艳女暴徒、以及粗鲁冷酷却讨人喜欢的警探,而这部《Black Sunday》也在灾难…惊悚的类型小说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经典境界。 
  探讨连续杀人魔的成因,开创惊悚小说的新局 
  哈里斯的第二部小说《Red Dragon》发行于1981年,5年后也被视觉影像化(电影片名更改成《Manhunter》),这回故事描写的是一位拥有辨识变态心智这种特异功能的联邦探员,受命委托去追捕一名心智异常的连续杀人犯的经过。这部《Red Dragon》最重要的成就,便是介绍了一位身兼精神病患和FBI顾问双重矛盾身分的人物出场…汉尼拔·雷克特医生(Dr。Hannibal Lecter),又称〃食人医生〃。这位正邪并容一体的食人医生拥有超凡智商和高格调艺文品味,是虚构的惊悚小说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之一,于是他的邪恶力量到了哈里斯的第三部作品《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中,获得淋漓尽致的释放与发挥,哈里斯藉着这个角色,开创了惊悚类型的新局,他一手助长“连续杀人案件”成为热门的流行话题,并探讨了变态心理现象的来龙去脉,而且沿线回溯到震惊50年代的连续杀人魔EdGein的犯罪学研究。这部小说当然也被随即拍成电影,那就是一口气囊括多项奥斯卡大奖的《沈默的羔羊》,叫好叫座的回应使得小说和同名电影双双列名“连续杀人魔”惊悚类型中的经典之作;英籍男星安东尼霍普金斯也因演出食人医生一角,荣获该年度的最佳男主角大奖。 
  算一算时日,蛰伏已久的哈里斯也差不多该有新作发表了。且让我们拭目以待,瞧瞧这一次哈里斯(或Dr。Hannibal Lecter)會变出什么把戏,来把读者吓出一身冷汗!              
 推理名家 
作者:佚名 
 集教师、译者、作家、广告人多样才情于一身的时代新女性: 
桃乐丝·赛儿丝(Dorothy L Sayers)    
  在推理小说史上,桃乐丝·赛儿丝(Dorothy L Sayers)是一个伟大的名字。她的风格无人能模仿;她的作品无人能取代。她创造了永垂不朽的业余神探彼特·温西爵爷(LordPeter Wimsey),也撰写多部精彩绝伦的推理文学评论。她的小说,绝大部份都在推理史上的黄金时期(1920…1940)内完成,因此堪称是最具备古典时期特色的代表杰作。 
  打破性别藩篱的牛津高材生 
  1893年,赛儿丝出生于她锺爱一生的牛津,父亲是当地的教区牧师。自小,赛儿丝就展现不凡的才智,7岁学拉丁文,而后再习法文。进入大学后,她依旧光芒四射,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牛津。在当时保守的传统下,女性只能前往女子学校就读;因此,赛儿丝是第一批突破性别限制的时代先驱、也是取得牛津学位的少数女性高材生之一。 
  雅俗共赏的推理文学作品 
  1920年,赛儿丝更上一层楼,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同时间,她还在多所学院任教。1922年起,她在伦敦的班森广告顾问公司任职长达7年,文案功力是业界公认的翘楚。期间,她的首部温西爵爷探案作品《Whose Body?》(1923)问世,甫发行立刻一炮而红,从此奠定大师级的地位。对于赛儿丝的侦探小说,评论家们的看法是泾渭分明:有的认为其着作是质感极佳的高格调文学;有的却指出她的小说一昧埋首于大英帝国俗不可耐的绅士气派,由此反应出赛儿丝对上流阶级的热中与溺爱。然而,管他评论家如何吵得天翻地覆,一大票读者可爱死她的小说;甚至,在众多近代崛起的英籍推理作家心目中,赛儿丝的1934年作品《The Nine Tailors》,被公认是30年代高居榜首的推理巨作。 
  场景描绘细腻,人物呈现鲜明 
  赛儿丝的文笔甚佳,她对故事中场景的描绘,总是巨细靡遗、栩栩如生,让读者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