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040-甲申年说 >

第6章

4040-甲申年说-第6章

小说: 4040-甲申年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之内,众多的循环借助太阳能既进行独立的方式,也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这种循环过程在时间长度方面和空间规模方面的差异性相当大。理想的工业社会应尽可能接近三级生态系统。    
    总的来说,一个理想的经济生态系统包括四类主要行为者:资源开采者、处理者、消费者、废料处理者。由于集约再循环,各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生态系统的物质流。


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4)

    在近亿年的过程中,生物圈产生了一个三级生态系统运行所需的一切要素。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级生态系统的范畴。产品的使用寿命常常极短,往往仅使用几星期,甚至几天。而我们目前的工业体系正艰难地和部分地从一级生态系统向二级生态系统过渡,只是半循环的,而这还是由于一些资源的稀少,由于各种各样的污染和立法或经济的因素所促成的。    
    循环经济思想的主旨是促使现代经济体系向三级生态系统的转化,转化战略的实施包括四个方面:一,将废物作资源重新利用;二,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和尽量减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三,工业产品与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四,能源的脱碳。循环经济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取得了成功的实践,包括企业层次污染最小化方面,以及企业间废弃物的交换和传递,还有产品生产过程中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在企业层次上,最为典型的企业为美国杜邦化学公司。该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末把工厂作为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废物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通过放弃使用某些危害环境的化学物质,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可回收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和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相对于8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25% 和70%。同时,杜邦公司在废塑料和废弃的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维克等新产品。    
    在区域的企业间层次上,出现了一些既有特色又有效果的生态工业区。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生态工业园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形态,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    
    其中,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是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一个生态工业区。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为核心企业,通过彼此间以及和其他企业间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的交换与传递,建立了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生态工业园区在欧洲的奥地利、瑞典、爱尔兰、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也正在迅速发展。    
    荷兰的鹿特丹港是一个包括85家大中型企业的工业园,将建成以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工业及其支持行业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英国的Londonderry生态工业园区建立在曼彻斯特机场旁边,目前正处于规划建设状态。    
    社会层面上,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DSD)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DSD 是一个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装废弃物则送返制造商。    
    DSD系统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例如,废弃物作为再生材料利用1994年为52万吨,1997年达到了359万吨;包装垃圾已从过去每年的1300万吨下降到500万吨。    
    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其范式要求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体制,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出发,面对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探索新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方法,建立起满足需要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区域和循环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这种全新的范式与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有本质的区别,从强调人力生产率提高转向重视自然资本,强调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财富翻一翻,资源使用少一半”。    
    对于像我国这样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很不乐观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满足这一目标要求的自然资源储备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显。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在20世纪末,我国政府就已经确定在新世纪中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要求对污染进行全程控制,在工业生产中实行清洁生产,倡导生态工业,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等等,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恰恰符合了可持续发展所含有的几个特性:可持续性、和谐性、需求性、高效性。发展循环经济还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    
    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5)

    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    
    “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00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    
    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1/3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    
    “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已达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扭转防治思路的重要途径。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愈来愈不容忽视,再加上经济、科技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1年全国废水排放量428亿吨,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9亿吨;排放量0。3亿吨。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的河段水质受到污染;1/3的水体不适于灌溉;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全国年排放生活垃圾超过1。5亿吨;固体废物总积存量超过60亿吨。    
    因此;遏止环境恶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刻不容缓,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它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产品和废弃物的循环和回收再利用,也可大大减少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国“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结构调整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集约式经营,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化升级。    
    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新理念正符合结构调整的原则。根据“3R”原则,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和能源的少投入,而社会产品产量不减甚至增加。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方式,建立生态工业园,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对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全程控制。    
    循环经济不仅仅是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增加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环节,更是要带动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或者说发展环境产业。环保产业是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也是国民经济和就业岗位新的强劲增长点。    
    根据2001年底国家环保总局第三次全国环保产业普查结果;2000年我国环保相关产业从业单位为18144个;从业人员为317。6万人,年收入总额近17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100%、218%和268%。但与日本每年3862亿美元、美国1000亿美元的规模相比,说明我国发展环保产业的潜力巨大。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应对入世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    
    我国踏入世贸组织的门槛将近两年,国际上各式各样严格的法规和标准接踵而来,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政府、企业界和知识界急需探讨的重大问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并不相称,国内大部分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时还有不少劣势。据统计,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钢耗是美国的5。8倍、日本的2。7倍。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    
    除了竞争力因素外,贸易壁垒也是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阻力。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    
    贸易壁垒:是指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高关税、配额、许可证、反倾销和反补贴等。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    
    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00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并可能成为“技术贸易壁垒”。这主要是因为绿色消费主义者的影响,进口商不敢进口不符合国家环境标准的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必然采用ISO…14000系列标准来构筑贸易壁垒。    
    技术贸易壁垒:也称新贸易壁垒,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


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趋形成,企业正面临来自ISO的多重压力。一方面是企业必须实施ISO…9000质量标准,以使企业保持竞争力,树立质量形象;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实施ISO…14000并通过认证,以此来树立自身的环保形象。未获得认证的企业将有可能被外国政府禁止进口,同时外国企业为保持自身的环保形象,中止与无证企业的生意往来。    
    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可以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相对较少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国际贸易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体系。    
    目前,国家已经在辽宁、贵阳等地区进行循环经济试点,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新途径。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循环经济的范式特征,接受了从生产源头开始的全过程治理的观点。我国已开始了对循环经济的立法调研工作。通过开展系列课题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研究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条件和基础分析;为我国产业政策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立法和循环型企业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促进中国特色的循环社会的形成贡献力量。    
    我们要抓紧进行的工作还包括:    
    一,加快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对于现有的相关法律(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中央和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并进行完善,要求政府做到监督密切、执行有力、奖惩分明,企业和个人要积极配合,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同时,还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快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日本是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个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分别是《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五部具体法律法规,分别是《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    
    日本为了加快建成循环型社会所进行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改革呈现出了两个方面的转化——松弛(relaxation)和拓展(expansion)。    
    松弛,原有的废物的定义以及废物强制要求处理的法律已经不合理,限制了部分废物的循环资源化,应当重新定义废物,同时也不再单纯强调对废物进行处理,而是提高综合利用率;松弛的同时,也要保证废物的合理处置,对此政府应引入一个体系,在此体系内有第三方被授权可以对优秀的废物处理和循环利用者进行评定和宣传。    
    拓展,相关法律法规中要涵盖所有涉及部门和企业,并要求各类工业组织对工业废物进行分类和标识——毒性、物理和化学特性等,并提供对各类特定废物的处理制度。在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和废物处置部门之间建立联系。    
    德国也是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德国在1986年制定的《废物管理法》就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主要目标。于1996年10月7日生效的《资源循环和废物管理法》已代替《废物管理法》,并成为德国建设循环经济的总的法案,其重点侧重于强调生产者的责任,生产者将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从原料的加工到循环再利用,包括运输过程中。法案把避免产生废物作为优先原则,要求采取低废生产设计,闭环管理,引导消费方式向低废和低污染方向转变。    
    针对不同的废弃物,德国分别设计了单独法案或条例。    
    ——如针对包装废弃物、废旧汽车、废电池、废木材、有机废物、电子废物、纺织品废物、电力设备、建筑和爆破垃圾等,在《资源循环和废物管理法》中都有所规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