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0-甲申年说-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些朴素的真理、深邃的智慧,在指导中华民族从个体到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二、中国人通过阴阳交替认识到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必然性,又进而认为“驾驭阴阳”、“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把握转化的契机与苗头。因此强调“机者,动之微”,讲“月晕知风,础润知雨”,“狂风起于青萍之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求人们能够“由小见大,见微知著”,善于“洞烛机先”,“识微观复”以恰当的措施来适应变化乃至利用变化。
机者,动之微语出《索问•;离合真邪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王冰注:“机者,动之微,言贵知其微者。”机,事物之变的轻微萌动;微,细小。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语出宋•;苏询《辩奸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将要下雨。从某些征兆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语出《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溃;溃决。对小事的疏忽可能引发大祸或严重的后果。
见微知著语出《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记》:“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微,细小;著,明显。看到事物的苗头,便能预知其发展趋势。
洞烛机先:洞,透彻;烛,照亮;机,事物之变的轻微萌动。在事物最初的萌动阶段就能够预先知道其后的发展。
识微观复:“识微”同“见微”。“观复”语出《老子》第十六章,指反复出现的现象,是规律的表现。
这对谋求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安定以及个人的发展,无疑都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传统文化与古为今用太极图(2)
三、以阴阳思想为哲学指导,中国人在人事处理中总是重视中和、中庸,对人对事强调“和而不同”,不强求一致,认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主张“执两用中”,过犹不及。以求保持平衡,实现中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至,极,过于;察,明察,徒,朋友。水太清了就不会有鱼生长,人太明察了就不会有朋友。
执两用中语出《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总之,不论待人处事,都应有适当的度,不可趋于极端;趋于极端,就意味着将要走向反面。
四、由于阴阳思想的引导,中国人往往有一些不同凡俗的价值观念。例如在有无、进退、虚实、刚柔等对立统一中,人们出于直观,大都认为“有”、“进”、“实”、“刚”等是积极进取的,因而是有价值而应该坚持、追求的;反之,“无”、“退”、“虚”、“柔”等则是消极、退避、没有出息的,故无价值可言,不应照此行事。
但根据阴阳的对立统一和相反相成来看,此种世俗观念就未免绝对化了。
事实上,有与无、进与退、实与虚、刚与柔等等,其价值的有无与高低,均取决于各种条件所形成的事物运动的实际情况,而并不是绝对的。
《老子》一书根据阴阳之理,对“无”、“退”、“虚”、“柔”等的作用作了充分的强调,虽不免有片面与绝对的倾向,但仍不失为一种超越世俗的、直观的全新思考,其中有些论述可以说是非常精辟的。
例如《老子》第十一章,为了证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作者举了一些例证,其中最为精彩的两例是:
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一只碗,正因为当中是空的,才能用来吃饭和喝水);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一个房间,正因为有了门窗,四壁之间的空间,才能用来住人)。
诸如此类的例证,都可以看出老子很善于从最常见的事物中悟出很深刻的道理。
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个道理来说,它对人的行为取向就很有指导作用。比如做学问,一个人上了许多年学,读了许多书,这是“有”,即有利条件;但真正的追求却应该落到“无”处,即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慧,在学科的空白之处,去做出新的发明创造。如一个企业始终只是利用已有的设备和技术生产传统产品,而不把力气用在原来没有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上,那么这个企业就很难经受激烈的竞争。
反过来说,“无之以为用”又离不开“有之以为利”的支持。比如有的城市大搞“开发区”,这似乎是“无之以为用”的表现;但如果这个城市根本没有搞这么大开发区的实力和条件,那么所谓的“开发区”必然流于形式并将造成很大的浪费。
这便是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至于《老子》所论的谦退、虚静、柔弱等思想,虽然由于作者过分强调而流于片面和绝对,但也包含着不少有价值、有特色的思维成果,对调节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可以起到有益的作用。
总起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在阴阳思想指导下,对“无”、“退”、“虚”、“柔”等“阴”的作用的探索,确比其他民族更为精深。所以恰当运用这方面的思维成果,往往能表现出中华民族很有特色的智慧与力量。
五、阴阳思想特别是在中华民族的各类艺术创作中,得到了最为充分而活跃的表现,它所取得的艺术辩证法思维成果是精深无比、举世无双的。
例如书法讲“计白当黑”、“黑处是字,白处也是字”;
篆刻讲“分朱布白”,要求“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绘画讲“目尽尺幅,神驰千里”;
音乐讲“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歌讲意境,要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
这都是要求阴阳互动,有无相生,生生不息,实现有象与无象、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把以阴阳思想为指导的艺术辩证法研究透了,肯定能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
笔歌墨舞 灵山石长家在四灵山水间
(邓石如作品)
(文彭作品) 乐琴书以消愁
传统文化与古为今用“五行思想”(1)
下面再说说“五行思想”。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类及其运动变化。古人认为世界统一于五种物质,这显然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们又认为五种物类相互生发、克制,从而不停地运动变化,这显然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五行论”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有两点最值得注意:
第一、“五行”之说在其发展中,曾经历了从物类扩大到物性、更抽象化为“五行”符号的变化;而在“五行”符号化之后,其诠释范围便大大扩展,甚至可能与现代的事物“接轨”。
金木水火土,本是五大类物质,但在“五行说”的发展中,通过“直观推论”所作的比附,把具有或似有“金性”的事物归于金,具有或似有“木性”的事物归于木,具有或似有“水性”的事物归于水,具有或似有“火性“的事物归于火,具有或似有”土性“的事物归于土。这样,物类便演化为物性(性是指事物的性质、形象、特征等),因而“五行”所指的事物也就大大扩展。
进而“五行说”又出现了符号化倾向,即金木水火土实际上成为抽象的符号,与物类、物性都没有真实的联系(或只有主观想象的联系),是客观世界的事物运动中各种因素或力量的代表。
这样,“五行”所指的事物就更加不受限制;以至无论古今,当人们要探索各种事物、各种因素、各种势力之间的关系时,都可以用“五行”符号来指称或替代。
此处附五行及五行符号图(相生为圆,相克为星)
例如古人曾作过如下的归纳: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帝'太暤 炎帝 黄帝 少暤 颛顼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色'青 红 黄 白 黑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声'呼 笑 歌 哭 呻
'五味'酸 苦 甜 辣 咸
'五臭'膻 焦 香 腥 朽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毛 骨
'五志'怒 喜 思 忧 恐
'五畜'鸡 羊 牛 马 猪
'五谷'麦 黍 稷 稻 豆
……
由于诸如此类的相配,世上的事物便都被纳入“五行”的系统,同样也有“五行”模式所表明的关系与变化。因此,“五行”之说便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解释世界物质性、多样性及各种事物联系变化的基本哲理。
第二、“五行”模式中更有意义的内容,还在于它不把代表各种事物的“金木水火土”分别看成孤立的、静止的和不变的,而是致力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运动和变化。这样,不论古今就都有可能找到促成事物积极变化的制衡方略。
具体说到“五行”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古人概括为“生”与“克”两种情况。“生”是指生发、促成、助长等作用;“克”是指克制、约束、扑灭等情况。“生”的模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正好构成一个圆圈;“克”的模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正好构成一个星形。
另外,“五行”的任何一行,都与其它四行发生“生”或“克”的关系。如以“土”为例,生它的是“火”,它生出来的是“金”;克它的是“木”,它所克的是“水”。这是以“土”为例,标明它与其它四行的关系。其它各行也均如此。
传统文化与古为今用“五行思想”(2)
这些模式所表示的关系,表现了古人对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变化的朴素认识与概括。它们虽具有朴素性,但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由“五行”生克构成的模式来看,世界上没有一种事物或力量能凌驾于其他一切事物或力量之上而独霸天下,占绝对优势;任何一种事物或力量都能生克其它某些事物或力量,但它本身也是被生、被克的。这样,物质世界及其包含的一切组成因素,就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灭、消长的运动之中的。
所以,从古至今想要称霸的意图,大搞霸权主义的行为,都是极为愚蠢的,也是注定行不通的。而“不称霸”与“韬光养晦”的思想,则表现了中华民族深刻的传统智慧,使国家大大受益。
第二点: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生”不是绝对的。
例如水能生木,但如水灌得太多,反而会把木淹死。
又如木能生火,但如生得太多,木也被烧尽。这都是“生”直接转化为“非生”的现象。
另外,还有间接的转化,情况可能更复杂。
例如火生土,土被生得很旺之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土因为很旺便胡乱克水,水“被迫反抗”而去克火,这就恰恰断绝了生土的根源;二是土因为很旺而胡乱生金,而金恰恰是火要克的对象。
以上无论是直接转化或间接转化,都说明“生”只在一定的“度”之内表现“生”的功能;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导致种种“非生”的情况了。
第三点: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克”也不是绝对的。
例如土克水,克得过了度,水直接就能反过来把土冲垮;又如金克木,克得多了,金也将受到磨损与消蚀。
这些都是直接转化。另外,“克”也有间接转化。例如水能克火,但火能生出土来克水;水可以克火,但火可以克金,从而影响到金的生水作用。在“克”的关系中,还有一种转化更发人深思。例如火克金,金反而因火的冶炼而成器;土克水,水反而因土的遏制而成为大大有用的江河湖池;金克木,木却因被削刻而成为栋梁之材,或是精制的器具和种种木雕艺术。
这都说明“克”有时反而会导致更高境界的“生”。
总之,人们通过对“五行生克”这一哲理的把握和探索,可以吸取多种有益的思维经验:
一、任何一种事物都与其它多种事物发生联系与作用。在“五行”模式中,任何“一行”都与其它“四行”存在或生、或克的关系,这说明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全方位,不可限于片面与局部;
二、看待事物之间的生克关系要用辩证思维,不要绝对化;
三、把握和发挥生克作用要有适当的“度”,过度就会有反作用;
四、观察事物生克变化要有预见性,尤其要充分估计种种间接后果;
五、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全面深入反映事物联系的基础上,调动有利因素,消减不利因素,促成事物的积极变化。
这就是“五行制衡”,也就是使多种因素、多种力量、多种环节尽可能形成良性互动。这些思维经验,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重要组成和表现。在今天,我们只要善于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仍然有助于对各种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处理和解决。
2004年4月8日
于中华文化学院萃园
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1)
冯之浚
冯之浚:1937年生,回族,北京市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改革开放25年的经验,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完整理论体系。将要处理的重大关系概括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核心是“统筹”。要科学地把握、正确地认识、全面地理解“发展”的内涵,就要做到“五个统筹”。“五个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有力的保障,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不仅是对客观世界最真实的认识,也是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
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要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解决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基础性工作。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从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