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深宫实录 >

第58章

中国深宫实录-第58章

小说: 中国深宫实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二月开窖放风,三月搬到室外,装点于园圃、亭榭。

明宫四月尝樱桃,以为此岁诸果新味之始。吃笋鸡、白煮猪肉,有“冬
不白煮,夏不熝(炼熬)”之说。又用各种肥肉、姜、葱、蒜剉如豆大,拌
饭,以莴苣大叶裹食之,名曰“四胞儿饭”。尝一岁五谷新味之始,以食“捻
转”为象征,“捻转”是用刚结出的麦穗煮熟去芒壳,磨成的条。

四月八日是释迦佛的生日。唐宋时,民间有浴佛斋会,人们煎香药糖水
互赠,名为浴佛水,寺中举行浴佛仪式——以水灌佛像。明清时四月八日俗
称结缘日,京城人用青黄豆数升,煮熟后邀路人食之,以为结缘。

清代宫中每年,将大内所备的红蜜及诸王所备之蜜,贮黄瓷浴澉内,以
净水搅匀,将宫中的佛请到浴池内。浴后,以新棉垫座,安奉亭中,还于原
位。是日,皇帝在圆明园观戏。

端午节古代又称天中节、浴兰令节。《大戴礼》上说:“五月五日蓄兰
为沐浴”。人们在此日以兰汤沐浴,“浴兰汤兮沐芳华”(楚辞),故称此
节为浴兰令节。五月五日接近夏至,夏至意味着阴气上升,病毒渐虐,所以
《夏小正》指示人们“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汉时人家用朱索连以桃
印,施于门户之外,后来人们用艾草扎成人形或虎形,悬于户上以禳毒气,
或用蟾蜍祛疾,将赤灵符著于心前以辟五兵。这便是天中节的辟毒活动,延
至清代。

两宋宫中端午,宫中造办物品的机构内司意思局,制作红纱彩金盝子(小
匣),里面有人工捏做的毒虫,即蜈蚣、蛇、蝎、蜥蜴等,毒虫被葵、榴、
艾叶、花朵所围,盝子的正中,摆着用菖蒲或通草扎成的天师驭虎像,四周
是五色染就的菖蒲叶。皇帝于是日赐给大臣取禳毒之意的经筒、符袋,实则


内装糖果、巧粽镂金花等礼物。明宫中自五月初一至十三日,宫眷宦官皆穿
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门两旁放置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画天师或仙
子、仙女执剑“降五毒”的故事,恰似年节的门神。初五日午时,即天中节
的时辰,宫中人人饮盝砂、雄黄、菖蒲调成的酒,吃加蒜过水温淘面,身佩
艾叶,调诸药酒,画治病符。太医院官员举着旗子、带着鼓吹到南海子捉蟾
蜍,取蟾酥,方法是用针刺其两盾,取酥后蟾多死,后只刺其一眉,蟾得以
继续存活。蟾酥用来做解毒的药。清宫中,人们用雄黄调酒,涂于耳鼻,以
避虫毒。

唐时宫中有赐赠服玩、斗百草的习俗。唐太宗曾在端午日对长孙无忌、
杨师道说:“五日旧俗必有服玩相贺,朕今各贺卿以飞白扇三枚,庶动清风,
以增美德”。唐玄宗曾于此日赐宰臣钟乳,宰相宋璟拜受赐,携去炼药。斗
百草是由蹋百草演化来的,其技法今已不详。有一则记载是,谢灵运临刑前
将美须施给南海祗洹寺,作为维摩洹像之须。几百年后到唐中宗时,安乐公
主要在端午日斗百草,为广其物色,令人驰驿取须。

然而,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节日,那是因为屈原在
不吉祥的五月五日投江,与天中节、浴兰令节恰是一天。屈原投江后,楚人
哀之,每年至此日用竹筒贮米,投江祭悼。以竞渡的形式纪念屈原始于越王
勾践,或者说民众驾舟楫争渡于水上,欲救屈原的行动被勾践定为风俗。

魏晋以后,端午节人们必食粽子、角黍,在水上斗龙舟,以存纪念屈原
之遗意。唐时,粽子有百索粽、九子粽。开元年间,宫中端午造粉团、角黍,
用小角造方子,架在箭上射盘中粉团,射中者得以食之,食品与戏乐相结合,
与祭悼的原义相差甚远。宋代粽子品种又增花样,有角粽、椎粽、菱粽、筒
粽、秤锤粽,由里面夹枣或糖增为夹松栗、胡桃、姜桂、麝香等,又用艾灰
淋汁煮之,其色如金。

明清时,天中节与浴兰令节的内容逐渐淡却,明宫端午节除了斗龙舟、
食粽子以外,复演射柳故事,宦官们以骑射为娱,文武官蒙赐“走骠骑”于
后苑。“走骠骑”的规定是,一人骑马执旗引于前,一人驰骑出呈艺于马上,
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腾掷骄捷,人马相得。如此者数百骑。其后是穿著服者,
臂鹰走犬,表演围猎状,俗名为“走解”。上述表演者是御马监的勇士。

清代每年端午节,皇帝在圆明园的望瀛洲,太后在蓬岛瑶台,观龙舟相
竞,“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龙舟竞渡者为宦官,在表演前他们在福
海已经演习多时。道光以后内患外乱,皇帝不再有兴致观赏龙舟了。应节戏
则照例上演。


六、乞巧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讵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是流传于民间的浪漫故事。据古人考证,这个故事始
于汉武帝。七月七日作为节日,对宫女们来说是再重要不过了。织女与牛郎
毕竟相会有期,恭立于七夕星空下的代代女儿们,并不认为织女哀哀可怜。
织女在人们观念里是女神,她掌握着幸福、巧艺和寿考,而且这位女神心地
善良,她会接受人们虔诚的祈福。传说唐大将郭子仪曾在七夕请求织女赐给
长寿富贵,织女笑着说:“大富贵亦寿考”。后来果真福寿两全。这等梦臆,
宫女们难以编织出来,因此七夕之夜的翘望和祈求代代相传,期待的心绵绵
不绝。

七月七日是宫女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西汉的宫女们到百子
池边,演奏于阗乐,相互以五色缕羁连,叫做“相连爱”。在宫中的开襟楼,
宫女们竞相穿七孔针,乞求织女授巧。七夕穿针仪式成为宫女们历代相沿的
习俗。唐宫七夕,宫女们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空中穿去。为了穿针乞巧,
宫中出现了穿针楼(南齐)、乞巧楼。

元代宫廷曾有斗巧的游戏,宫女们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
得巧,迟完者则输巧。众人出资赠给得巧者。元武宗时洪妃独宠后宫,七夕,
诸嫔妃不得登台,台上结彩为楼,洪妃与几名宦官登上。洪妃剪彩散于台下,
令嫔妃宫女们争拾,以拾到的彩丝艳、淡分胜负。次日举办斗巧宴。

明宫七月七日,设乞巧山子,兵仗局进乞巧针。宫眷们身着鹊桥补服,
在这日午间斗巧。在庭院中放置一盆水,水被日光久晒,生了一层膜,宫女
们设针浮于膜上,看水底针影:影呈云龙花草形者,便是得巧;如果形如椎、
丝、轴,就是拙针。清宫沿此习俗。

既是乞巧于织女,就须有贡品。各朝宫中,织女星下,都摆设着各种果
品,“甘瓜素果敞清筵”。唐至清,宫女们在陈设瓜果花酒以外,采蜘蛛于
小盒,次日观蛛网之疏密,以密而圆谓之得巧,此法由唐宫中传至民间。清
代的七夕巧筵常设在御园四十景之一的“西峰秀色”,设彩棚、摆蛛盒。乾
隆诗云:“西峰秀色霭宵烟,又试新秋乞巧筵。”

清宫每年七夕,陈瓜果,设牌位,由皇后亲行拜祭礼。牵牛和织女的神
牌分别是“牵牛河鼓天贵星君”,“天孙织女福德星君”。

古人把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列为三元。七月十五是中元节。

中元节起自于佛教“目连救母”的典故。《盂兰盆经》中说:“目连比
丘见其亡母生饿鬼中,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为火炭,遂不得食。
目连大叫驰还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须十方众僧
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
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佛。佛敕众僧皆为施主,咒愿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
后受食。是时目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
者,亦应奉盂兰盆为尔,可否?’佛言:‘大善!’故后代人因此广为华饰,
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果之形,极工妙之巧。”


信佛而崇尚孝道的古人对此广为化之,形成了一个节俗。唐代每年七月
十五日,宫中都要接受尚署进献的盂兰盆。盂兰意为救倒悬,盆是食器。皇
帝在这一日还要进行有关活动。唐宪宗曾于此日到安国寺观礼,唐代宗曾在
中元节于内道场造盂兰盆,不惜花费银子百万两,把盂兰盆装点得珍贵之极。
又架设高祖李渊以下七位先皇的神座,备旙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
于幡上。神座被隆重地异出内廷,陈于寺观。是日宫中大排仪仗,百官序立
于光顺门以迎候神座。在通往寺观的道上,旗鼓大张,人群迎呼。此后每年
都要举行这种仪式。有识者却嗤其为不典、伤教。

中元节逐渐发展成为祭悼先人、超渡亡灵的日子。到宋代,市井上除卖
瓜果食品以外,又卖冥器,如靴鞋、袱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城
中人或在家祭祀、或前往墓地拜扫。宫中车马出门朝陵。官方祭阵亡军士、
设孤魂道场。

明代中元节例于番经厂、大高玄殿作法事。与天启皇帝同乘舟、落水而
未能生还的小太监高永寿,被天启特命在中元节法会上超渡亡灵,这是唯一
的一位宦官获此哀荣。

中元张灯,起于宋太祖,开宝四年中元节京城张灯。宋太宗时曾诏令三
元张灯,皇帝在中元节御东华门观灯,后又取消了中元、下元之灯。南宋中
元节,皇帝赐钱差内侍到龙山放江灯万盏,在江上放灯,意在祭享江海鬼神,
以“渡”亡灵并供士民游观,明清沿之,中元节大放河灯,地点是西苑(今
北海)湖中。民间则在运河闸上燃灯。灯是用蜡烛置于荷叶上点燃的。明代
宦官、宫女常在西苑桥上,河灯万盏之时,相携看灯,夜深方归。清慈禧太
后曾于中元节,集僧徒数百,超渡孤魂。夜晚与宫眷泛舟湖中,糊纸如荷花,
点燃上面的蜡烛,漂灯于水上。

清代中元节除放河灯外,偶有放烟火之事。应节戏“佛旨渡魔”、“魔
王答旨”照例在御前上演。

中元节祭悼先人、亡者,需食素。王建宫词云:“看取中元斋日到”。
明宫此节例行食银苗菜和冰鸭,银苗菜是藕的嫩芽,冰鸭乃是头一日晚上煮
熟后凝成膏状的鸭子汤。甜食局例行进供佛波罗蜜。


七、中秋

《礼记》上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八月
十五夜正是夕月之夕。

此夕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且五谷已熟,瓜繁果
盛,一年中最好的时光无过于中秋之夜。文人学子常于这一夜泛舟湖上,举
杯邀月,叹今夕何夕!

中秋之夜,并不存在严格的祭月仪式供皇帝主持,宫中是一片与月同怡
的浪漫情调。为了更接近明月,帝、后们登上宫中最高的楼台赏月,还要与
水中之月同乐,所以赏月台要建在水边。唐玄宗曾与杨贵妃在太液池边中秋
望月,月斜后便望不见了。玄宗遂勅令于太液池西再筑高台,与贵妃来年望
月。故说中秋玩月,肇于唐明皇。

赏月时,筵宴、笙歌不可缺。鲜果、美酒、佳肴亦是娱月之设,歌声、
乐声飘向夜空,自有享月之意。皇帝经常召来词臣雅士,对月吟诗。

古人逢节日,喜欢食夹馅的饼,中秋日常吃果饼,饼呈圆状的象圆月,
遂有月饼之称。明宫八月十五日,每个庭院都摆设月饼、瓜果,傍晚就开始
静候明月。月亮出现,即焚香大吃月饼,一直吃到夜深。如剩有月饼,则收
存到岁暮再吃,那时则称之为团圆饼。

兔是月仙之一,清代民间街市叫卖的泥塑彩兔,常被宫眷们买来供月,
“不供嫦娥怜兔影,为侬捣药祝长生”。

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故称重阳。此时正是秋高气爽,过了重九便进入深
秋,秋气日渐萧肃。古人在这个节日要饮酒、佩茱萸、登高、赏菊、食粘米
花糕。

《西京杂记》记载,汉宫每年九月九日,宫中上下佩茱萸、食蓬饵、饮
菊花酒,据说可以使人长寿。菊花酒是在菊花舒展时连茎叶一并采下,杂黍
米中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酿成,开罐而饮。菊花在百花凋谢后盛开,古人
视它为象征长寿的吉祥花。秋天与人生的暮年相对应,于是人们在重阳节释
发生命长生不衰的愿望,饮菊花酒寓意着祈望生命长久。不过古代重阳节,
延年益寿并不是唯一的主题。

重九,宫廷以及民间,人们欢乐、享受季节的馈赠、畅抒豪情或者讲习
斯文,互致美意。

菊花在这个季节独领风骚,受到人们珍爱,不能不赏菊。魏武帝(曹操)
在重九日送给书法家钟繇礼物,并书:“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
今奉一束”。北宋时已有许多品种的菊花供人延赏,有黄白色的万龄菊、粉
红色的桃花菊、白色的木香菊、黄色的金铃菊、纯白而硕大的喜容菊。南宋
的庆瑞殿,重九前已陈列好万树菊花,灿然眩目,且点菊灯,以助佳氛,皇
帝赏菊、赏灯,同时赏赐奏乐的宫廷艺人。

清代慈禧太后每当宫中菊花发芽时,便愉快地做起花匠的工作,修齐剪
枝。她对于辨别菊花似有奇能,菊尚未发芽时,就能指出开何种颜色花,花
开之时,果然不误。可谓现今的园艺师了。

茱萸俗称辟邪翁,插在头上或浮在酒上,取辟毒气、御初寒之意。

皇帝在重阳日或登高、或赐宴公卿、或讲经史、赋侍,以赏菊、登高为
多。登高,或到郊外登山、或登宫苑中的小山,也有登塔、登楼台之时。唐
中宗曾登慈恩寺塔。明代皇帝在此日驾幸御园的万岁山、兔儿山或旋磨台,


穿着菊花补服的宫眷、宦官随同登高。不过旋磨台并不高,皇帝要在这里例
行观看秋收打稻戏。清代皇帝或在禁内登高,或登临香山,若值秋勅,则往
往策马奔向塞外之山。

重阳节,人们用当年收获的米面蒸糕,上嵌百果,称为重阳花糕。南宋
的御厨蜜煎局用五色米粉塑成狮子蛮王状,以小彩旗簇之,用熟栗子肉捣成
的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圆球,沾上韵果糖霜,
放在狮蛮下面,制成“狮蛮栗糕”,与酒配在一起,进呈皇帝食用。明宫上
下除饮菊花酒、吃花糕以外,还有迎霜麻辣兔上席。宦官们常在重阳前后,
摆迎霜宴,宴上食兔肉,谓之迎霜兔。清宫御厨饽饽房制作花糕,花糕不仅
作为宫中节令食品,还要装点精细、插旗贴金,摆上奉先殿和佛堂的供桌。


八、岁暮游乐生活

冬至在十一月中下旬,是一年中阳气渐升、阴气渐降的转枢之日。

在一年的所有令节中,冬至的重要性不次于元旦。从冬至那天起,天逐
日加长,夜逐日减短。昼为阳,夜为阴;相对应的是天为阳,地为阴;在阴
阳天地之间,古人敬天崇阳,因此,冬至日正是皇帝一年中祭天的最恰当的
日子。

在祭天之前,皇帝先行斋戒。到冬至日,备大驾前往城外南郊,祭天于
圜丘。祭天是皇帝政务活动中最庄严、浩大、仪制缜密繁缛的一项。如果没
有掌仪官的引导,皇帝是难以记住前后数不清的规定的。

祭地的仪式在夏至日举行,城外北郊的方泽坛是皇帝每年祭地的场所。

百官、外藩使者在冬至日上朝参加隆重的朝会。文武官整齐排列在殿庭
中,北宋俗称“排冬仗”。皇帝在皇宫的前殿受朝贺。仪式与元旦略同。《汉
书》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