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宫实录-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楼前面的大街,约百余
丈的地方,有一个用棘刺围起来的演出场所,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绘
彩结扎,各种纸糊的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随风摇动,宛若飞仙。一旁的乐棚
内,由官府乐人作乐、演杂戏,左右军也在这里演百戏。
宣德楼上、黄缘帘后,徽宗皇帝坐在御座上观赏盛景。帘外有黄罗搭成
的彩棚,侍卫官执黄盖掌扇。两旁的朵楼上各挂灯球一枚,直径接近一丈,
内燃椽烛。帘内,乐声与宫嫔的嬉笑之声此起彼伏,飘于楼外。楼下用枋木
垒成露台一座,彩结栏槛,台上演戏,两边站列着身着锦袍的禁卫,个个头
簪上插着皇帝赏赐的花。露台面对着乐棚,露台弟子与教坊钧容直艺员,竞
演杂剧。露台下面是争睹盛会的百姓,乐人们不时率导百姓山呼万岁,如此
更添一景,宣德楼上的徽宗皇帝能不喜上眉梢?
上元设灯,宋代由三日扩为五日,到十八日夜方收灯。传说是因吴越王
钱俶来朝,献土纳钱,以买后两夜。此说不无道理,吴越王为求自保,常向
宋廷贡进财物,这笔收入,宋廷自然愿意用在节庆上,加上为昭示天下承平,
扩展两夜灯会顺情顺理。
迁至临安的南宋朝廷,一进入新年灯火就日盛一日。由宦官机构置办的
内廷灯盏,竞出新意,年年不同。专为陈灯立起的鳌山,灯品极多,其中以
“苏灯”最具风采。灯中,圈片大者直径三、四尺,用五色琉璃为框架,其
上有山水人物、花竹鸟雀,奇巧动人。后来福州进献的白玉灯更奇,灯围全
用白玉,光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之后,新安又献上“无骨灯”,
整个结构形同玻璃球,其实是用粟为原料烧成的。
上元节的奇巧之物层出不穷。宫中制作的琉璃灯山,“其高五丈,人物
皆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又于殿堂梁栋窗户间为涌壁,作为诸色故事,
龙凤噀水,蜿蜒如生,遂为诸灯之冠。前后设玉栅帘,宝光花影,不可正视。
仙韶内人,选奏新曲,声闻人间。殿上铺连五色琉璃阁,皆球文戏龙百花。
小窗间垂小水晶帘,流苏宝带,交映璀璨。中设御座,恍然如在广寒清虚府
中也。
上元夜间二鼓,皇帝乘小辇,到宣德门观鳌山。为使皇帝便于观赏,擎
辇的内官们要倒行。这一夜,宫中五色荧煌炫目,天空也被映得发红。鳌山
上的灯千百种,精巧奇特,无所不有。鳌山正中以五色玉栅簇成“皇帝万岁”
四个大字。上面是伶官奏乐,称念口号、致语;下面是露台,百艺群工,竞
呈奇技。教坊女艺人和宦官百余人,皆巾裹翠蛾,仿街坊流行的清乐和傀儡
戏,在灯月下弹奏、舞弄。他们的表演比不上街市中的名艺人,有时皇帝下
旨,宣唤市井舞队,在此之前临安府尹已经做好了准备,挑选貌美和善歌者
在宫外谨候。
欢腾的气氛延至深夜,最后一个节目是施放烟火,百余架烟火隆响,乐
声四起,皇帝在烛影纵横中起驾,还于内寝。而宫外市井上的歌舞喧闹仍未
止息。
明代,朝廷明令允许民间自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放灯十夜。明宫每逢
上元节,宫女、宦官皆穿灯景补子蟒衣,宫中张灯,有牌坊灯和鳌山灯。节
前,宫女和宦官们在乾清宫丹陛上安放牌坊灯,在寿皇殿安放方圆鳌山灯。
牌坊多至七层,鳌山至十三层。这一夜,皇帝于午门赐大臣观灯,“九门灯
火云霄上,午夜山河锦绣前”。在鳌山之顶,点放神器三具,待“霹雳一声
开夜色,九重星斗九重天”。
宫中燃放烟火之事,由钟鼓司太监负责,自岁暮二十四日起至正月十七
日止,每晚在乾清宫丹陛下扎烟火,种类有“寿带”、“葡萄架”、“珍珠
帘”、“长明塔”等。
清代正月十五的烟火最盛,施放烟火之地常在圆明园。圆明园的“山高
水长”是皇帝与王公大臣、外藩观赏烟火之所,其地处园西,俗称“西厂”,
地势开阔,宜陈火戏。皇帝在筵宴上先观赏摔跤、玩艺(杂技)、外藩音乐、
歌曲之后,再放花盒。侍卫将左右柱上所系盒子线焠火引之,于是金蛇电掣,
倏忽间至十余丈外,火焰如鹤翅翻飞,而且色彩斑澜。烟火盒子有大小方圆
多种,上绘人物花鸟。诸侍卫手执花筒,络绎点放。最后一盒烟火叫做“万
国乐春台”,俗称“炮打襄阳城”,每一年都由这盒烟火压轴,方法是“沿
河编花篱,遍置花炮,星火乍然,万响齐发。”然后圣驾还宫。
舞灯,是清宫庆元宵的一个精彩节目。舞灯又叫转龙灯,表演者一人持
一竿,竿上再横一短竿,横竿两头各系一红灯,舞灯的队伍盘旋行走,参差
高下,如龙之宛转,康熙年间曾在元夜大放灯火,地点选在南海子(南苑),
令臣民纵观于行殿外。康熙皇帝与诸王大臣饮酒观灯,出场的是宫女五十人,
虹裳霓衣,覆以杂彩,人担两灯,各据方位,高低盘舞,若星斗撒在夜空,
如珠光闪烁海面。乾隆时圆明园的灯舞结合传统的宫廷字舞,规模更大、更
具观赏性。三千人列队舞灯,口唱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各依其程
序,忽而三千人排成一“太”字,再转成“平”字,忽又形成“万”字、“岁”
字。
康熙皇帝和王公大臣以及周围聚观的民众,欣赏完灯舞,继而聆睹火药
的壮美:“火发于筒,以五为耦,耦具五花,抡升递进。乃举巨炮三,火线
层层,由下而上。其四箱套数,若珠帘焰塔,葡萄蜂蝶,雷车电鞭,川奔轴
裂,不一而足。又既则九石之灯,藏小灯万,一声迸散,万灯齐明,流苏葩
瑵(花形的装饰品),纷纶四垂。箱中鼓吹并起,鞉觱篥,次第作响,火
械所及,节奏随之。霹雳数声,烟飞云散。最后一箱,有四小儿从火中相搏
堕地,炮声连发别有四儿花裆,杖鼓拍板,作秧歌小队,穿星戴焰,破箱
而出。”康熙皇帝通晓科技原理,不知上述烟火是否出自他的设想。
明清宫中与民间同样以浮圆子为上元之夜的特定食物,遂称“元霄”。
这一时节,宫中好尚的珍味食物自然不止是元霄,刘若愚在《酌中志》上,
对明宫中上元节的各种食品作了介绍:“斯时所尚珍味,则冬笋、银鱼、鸽
蛋、麻辣活兔;塞外之黄鼠,半翅鹖鸡;江南之密柑、凤尾桔、漳州桔、橄
榄、小金桔、风菱、脆藕;西山之苹果、软子石榴之属;冰下活虾之类,不
可胜计。本地则烧鹅鸡鸭、烧猪肉、冷片羊尾、爆炒羊肚、猪灌肠、大小套
肠、带油腰子、羊双肠、猪膂肉、黄颡管耳、脆团子、烧笋鹅鸡、醃鹅鸡、
煠鱼、柳蒸煎煠鱼、煠铁脚雀、卤煮鹌鹑、鸡醢汤、米烂汤、八宝攒汤、
羊肉猪肉包、枣泥卷、糊油蒸饼、乳饼、奶皮、烩羊头、糟腌猪蹄尾耳舌、
鹅肫掌。素疏则滇南之鸡;五台之天花羊肚菜、鸡腿银盘等蔗菇;东海
之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鹿角、紫菜;江南蒿笋、糟笋、香菌;辽东之
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之山药、土豆,南都之苔菜;武当之莺嘴笋、
黄精、黑精;北山之棒、栗、梨、枣、核桃、黄连茶、木兰芽、蕨菜、蔓青,
不可胜计也。。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炙羊肉、羊肉包、浑酒、牛乳、乳
皮、乳窝卷蒸用之。”
元夕,清皇室大多举行家宴,观传统乐舞,回顾王业的艰难;观太平万
岁宫舞,畅享升平富贵。康熙皇帝五十七岁那年,在元夕家宴上,躬亲起舞,
为七旬的皇太后举杯祝福,被内外传为天家盛事。
三、中和节花朝日
二月一日中和节,始自唐朝,李泌请朝廷以二月朔为中和节:赏赐民间
以囊盛百果、谷、瓜、李的种子,相互遗送,称为“献生子”;皇帝在宫中
接受百官进献的农书,以示务本。从此中和节成为宫中和民间的节日,并延
续下来。宋代,皇帝完成接受农书的仪式后,到后廷与后妃、皇子、公主们
饮宴、戏乐。宫女们则在殿外玩斗百草的游戏。
明代的这个节日,宫中的习俗与民间同样,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
用稀面摊为煎饼,名曰“薰虫”;食河豚,饮芦芽汤以解热;煮过夏之酒;
食鲊(腌鱼、糟鱼之类),名曰“桃花酢”。
清代又称中和节为太阳节。北宋街市上到处叫卖太阳糕。太阳糕是用江
米做成圆饼状,有的五枚一层,上面立着一只寸大的小鸡;有的上面印着金
乌圆光,民间用太阳糕祭日。祭日祭月本是国之大典,只有皇帝才能主持,
士民不得擅祭,平民百姓祭日不过是用太阳糕感谢阳光普照之恩,与皇帝祭
日不存冲突,因而被许可。
宫中逢太阳节,每年必设太阳供。照例在供前念斋意,供设地点为宫内
的养心殿或南海的涵元殿。习艺太监在太阳供前奏乐。
二月十五日相传为花神的诞日,时值百花争春,此日便是花朝节。清宫
对此节尤为喜好,因二月十五日又是太上老君的诞日,故花朝移到十二日。
是日,剪黄、红绸条,宽二寸、长三尺,系于宫内各树上。皇帝、皇后在圆
明园花神庙拈香,南府的习艺宦官在船台演戏,承应的戏目是“花台啸侣”、
“百花献舞”。皇太后也在这一天到圆明园的同乐园听戏,南府的宦官们要
准备上演“万卉呈祥”、“山门”、“打番”、“赶车”、“飞虎山”、“卖
兴”、“刺汤”、“叩当”、“万花献寿”。
四、清明节三月三
冬至以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是寒食节,寒食后两日是为清明。为纪念春秋
时人介子推,人们相约在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日家家不得动炊火,只能吃冷
食。后相沿成为风俗,民间执行得尤其严格,介子推的家乡太原形成了连续
一个月寒食的风俗。北魏武帝曾为此下达禁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
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旦子胥沉江未有绝水之事,今
北方冷寒之地,老少羸弱,患将不堪。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
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看来皇帝对寒食不感兴趣,也未闻宫
中有执行寒食的方法。
唐玄宗开元年间,敕令寒食扫墓。这一条在礼经上并无根据,但却沿习
下来,衍成风俗。寒食前后的三日,百姓皆出城上坟。
不论寒食是否断炊,在宫中,寒食节之后清明例有取火之举。唐宋皇帝
于清明日赐新火,是用游戏的形式。唐代集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用榆木
钻火,先钻出火者,进献给皇帝,同时得到三匹绢、金碗一口的厚赐。该日,
京城民众聚观于宫门外。宋代皇帝清明日赐臣僚巨烛。命小宦官用榆木钻火,
先得火者,得到与唐代同样的赏赐。
清明节,北宋的诸军禁卫排成马队,跨马、作乐、出城,旗旌鲜明,军
容雄壮,人马精锐,此举叫做“摔脚”。祭陵的队伍另外悄悄出宫。
寒食清明,宫中一片嬉乐场景,唐代有拔河、斗鸡、荡秋千等项目。荡
秋千是宫女的专项,且在清明期间最为盛行,明宫径称清明节为秋千节。紫
禁城的坤宁宫及各宫,清明时各竖起秋千一架,到立夏前一日才卸下来。宫
女们自有戏秋千的服装,金绣衣襦,香囊结带,头插柳枝,双双相向而荡,
绮罗飘舞,彩带交飞。“未许人间轻比拟,壶中游戏半仙娥”(乾隆诗)。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三上旬已日,官民都要到
水边洗濯,象征洗去一年的尘垢和久病。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
三月三日与水密切相关,宋代每年逢此节都要开金明池、金水河。唐宋
以来,赐宴曲江,曲水流觞为三月三日的君臣佳会。关于这一习俗的形成,
有多种说法,晋武帝司马炎曾问尚书郎挚虞:“三日曲水,其义何指?”挚
虞解释说:“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一邨以为
怪,乃相携之水滨,盥洗,遂因水的泛觞。曲水之义起于此。”司马炎说:
“若如所谈,便非佳事。”尚书郎束皙更发高见:“仲治小生,不足以知此。
臣请说其始。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
王三日置酒河曲,见有金人出,捧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
侯,乃因此处立为曲水祠。二汉相缘,皆为盛集。”司马炎对此说极为满意,
一声“善!”的感叹之后,赐束皙五十斤金,降挚虞为阳城令。王右军的《兰
亭序》云“暮春之初。。修禊事也”。就指三月三日的活动,修禊也是指水
边除凶去垢,因此《兰亭序》又称《禊帖》。
汉以至清,皇帝都要在宫苑主持曲水流觞。汉唐时,皇帝也常出宫到郊
外的水边祓禊,例如汉武帝某年三月三日,祓于灞水之滨,回宫时路过平阳
公主家,在饮宴时看上了歌女卫子夫。唐诗人王维曾侍从皇帝祓契并侍宴曲
江,诗中道:
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
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又有“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之句。后来祓禊成为三月三日曲宴之
前的一种仪式,曲水流觞之宴代代流传。曲江宴上,君臣常即席联诗,是为
雅戏。
这个祈求吉祥的日子正适合安排吉祥的事情。唐代宫女例行于这一日,
在兴庆宫大同殿前与骨肉相见,与家人相互询问、安慰,互送物品。唐代皇
帝在此日赐给侍臣细柳圈,据说携带它可以免虿(蝎子)毒。
五、花节端午
三、四月间,宫中百花盛开,赏花的美事不可或缺。在一年之中最令人
流连的春季里,赏花没有定日。唐穆宗对鲜花非常爱怜,每当宫中花开,便
命人搭设重顶帐,为其遮蔽风雨,特置惜春御史,负责守护百花。位于临安
的南宋宫廷,花的品种极多而且花期长,皇帝赏花之前,宫廷花匠们为苑中
花木妆点一新。在景点上设锦帘绡幕,上缀飞梭绣球,下铺茵褥,其间器玩
盆窠,珍禽异物,各务奇丽。小宦官到市肆勒索性地购买珠翠冠朵,篦环绣
缎,画领花扇,官窑定器,孩儿戏具,闹竿龙船等以及水果食品类。上述只
是皇帝赏花时的辅助物品,而花苑则被装点成西湖景致。皇帝先在梅亭赏梅
花,芳春亭赏杏花,桃源观桃花;再到粲锦堂赏金林檎,照妆亭赏海棠,兰
亭修禊;最后到钟美堂饱览群芳。堂前三面,皆以花石为台三层,各植名品,
标以象牌,覆以碧幕。台后分植玉绣球数百株,花如镂玉。钟美堂内左右各
有三层花架,雕花彩槛,护以彩色牡丹画衣。架上列碾玉水晶金壶及大食玻
璃官窑等瓶,插着花中的珍品,有姚魏、御衣黄、照殿红等近千朵。在堂中
的四面,摆设着千百棵植在大斛中的异花,斛面贴以银箔。此堂的梁栋窗户
间,亦以湘筒贮花,鳞次簇插,如万朵艳翅。皇帝在花海中,天颜悦怿,赐
给随行的妃嫔、内官及伶官各色物品,叫做“随花赏”。到春暮,皇帝在稽
古堂、会瀛堂赏琼花,静侣亭、紫笑净香亭采兰挑笋,则春事已在绿阴芳草
间矣。
明代,宫眷们在三、四月间穿着罗衣,到观花殿赏牡丹,牡丹花圃上架
着彩棚。牡丹盛开后,芍药又在延赏之中。明宫中的珍奇花卉在冬天存于窖
内,二月开窖放风,三月搬到室外,装点于园圃、亭榭。
明宫四月尝樱桃,以为此岁诸果新味之始。吃笋鸡、白煮猪肉,有“冬
不